抛丸机输送丸料用长距离螺旋吊挂轴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67550发布日期:2019-01-02 22:52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抛丸机输送丸料用长距离螺旋吊挂轴承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机械技术领域,属于抛丸机输送丸料的重要设备之一,特别涉及一种抛丸机输送丸料用长距离螺旋吊挂轴承机构。



背景技术:

螺旋输送机是一种利用电机带动螺旋回转,推移物料以实现输送目的的机械,在国内很多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一般螺旋采用两端轴承支撑结构,当螺旋长度过长的时候,螺旋轴容易弯曲,在使用过程中螺旋叶片会与螺旋外壳碰撞摩擦,产生噪声,造成叶片与壳体磨损,严重者导致电机过载,损坏电机。在螺旋的中间增加吊挂轴承可以有效的解决螺旋弯曲,目前国内常用的吊挂轴承结构单一,在输送细的丸料时,当物料具有硬度高,流动性强,普通吊挂轴承容易被卡死,磨损,不能在工况恶劣的环境下满足功能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紧凑,密封效果好,具有调心的功能,螺旋安装时也比较方便的抛丸机输送丸料用长距离螺旋吊挂轴承机构。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抛丸机输送丸料用长距离螺旋吊挂轴承机构,具有安装在两螺旋轴之间的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中间套接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的两侧安装有轴承;所述轴承的两端通过第一紧固螺钉安装有盖板;所述盖板和轴承之间安装有密封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的两端通过平键连接有柔性连接器;所述柔性连接器在吊挂轴承的两侧对称分布,其外圈与对应螺旋轴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柔性连接器的内部填充有包胶。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轴承座的内部填充有包胶。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密封为由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组成的双层密封结构;所述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相邻并紧密接触设置,且左右两端外侧分别与盖板和轴用挡圈接触,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的上端通过端盖限位固定。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的上端与端盖之间安装有挡圈。

上述技术方案所述连接轴的左右两端端部通过第二紧固螺钉连接有垫圈;所述垫圈镶嵌在连接轴的端部,且垫圈的外侧面与连接轴的端面齐平。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积极的效果:

(1)本实用新型具有密封性强,使用寿命长,并且轴承两端的连接器可调心,适用于长螺旋的对接,安装方便。

(2)本实用新型的柔性连接器的内部填充有包胶,具有调心防振功能,提高了螺旋的使用寿命,柔性连接器外圈与螺旋连接,从而实现长距离输送。

(3)本实用新型的轴承座的内部填充有包胶,具有一定的调心作用,也可为螺旋传动过程中的振动起到缓冲作用。

(4)本实用新型的密封为由第一密封件和第二密封件组成的双层密封结构,双层密封结构很好的隔绝了螺旋输送的物料,防止物料接触磨损轴承,提高了轴承的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紧凑,密封效果好,可以在恶劣的工况中使用。由于此结构具有调心的功能,对螺旋本身的同心度要求不高,大大较少了螺旋的制作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附图中标号为:1.轴承座,2.端盖,3.第一密封件,4.平键,5.轴用挡圈,6.轴承,7.第二密封件,8.第二紧固螺钉,9.第一紧固螺钉,10.挡圈,11.盖板,12.轴,13.垫圈,14.柔性连接器,15.螺旋轴。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具有安装在两螺旋轴15之间的连接轴12;所述连接轴12的中间套接有轴承座1;所述轴承座1的两侧安装有轴承6;所述轴承6的两端通过第一紧固螺钉9安装有盖板11;所述盖板11和轴承6之间安装有密封件;所述连接轴12的两端通过平键4连接有柔性连接器14;所述柔性连接器14在吊挂轴承的两侧对称分布,其外圈与对应螺旋轴15连接,从而实现长距离输送。

柔性连接器14的内部填充有包胶,具有调心防振功能,提高了螺旋的使用寿命。

轴承座1的内部填充有包胶,具有一定的调心作用,也可为螺旋传动过程中的振动起到缓冲作用。

密封为由第一密封件3和第二密封件7组成的双层密封结构;所述第一密封件3和第二密封件7相邻并紧密接触设置,且左右两端外侧分别与盖板11和轴用挡圈5接触,第一密封件3和第二密封件7的上端通过端盖2限位固定,双层密封结构,很好的隔绝了螺旋输送的物料,防止物料接触磨损轴承6,提高了轴承6的使用寿命。

第一密封件3、第二密封件7的上端与端盖2之间安装有挡圈10。

所述连接轴12的左右两端端部通过第二紧固螺钉8连接有垫圈13;所述垫圈13镶嵌在连接轴12的端部,且垫圈13的外侧面与连接轴12的端面齐平。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