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网片运输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8082发布日期:2019-06-05 23:48阅读:387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筋网片运输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预制件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筋网片运输机构。



背景技术:

在房屋建筑PC预制构件行业,无论是自产的焊接钢筋网片、外购的网片或者绑扎的网片,在将网片搬运到预制构件生产线上的工艺方法中,小网片采用人工手工抬放到预制构件生产线的模台上面,大网片采用行车或叉车搬运转至预制构件生产线的模台上;小网片采用人工搬运在某种程度上,由于网片带有尖锐的棱角,在某种情况下,如:搬运过程中思想不集中或者手上的某个动作等等,不可避免的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而采用行车或叉车,由于网片的堆放距离较远一般均为隔厂跨则会需要大量时间去进行该过程,时间成本大,生产效率低。

综上所述,亟需提供一种可节省钢筋网片中间吊转距离,节省钢筋网片转运时间,同时减少搬运过程中某些不确定的伤害的钢筋网片运输机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节省钢筋网片中间吊转距离,节省钢筋网片转运时间,同时减少搬运过程中某些不确定的伤害的钢筋网片运输机构。

上述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钢筋网片运输机构,包括行走吊具、支架和轨道,所述轨道通过所述支架支撑设置,所述行走吊具用于吊运钢筋网片并可沿所述轨道运动,所述行走吊具包括主动行走轮组、从动行走轮组、吊运件和驱动主动行走轮组运动的驱动件,所述主动行走轮组和从动行走轮组通过横向连接件相连,所述横向连接件分别与所述主动行走轮组和从动行走轮组铰接,所述吊运件与所述横向连接件相连,所述主动行走轮组和从动行走轮组设置所述轨道上并可沿所述轨道运动。

本实用新型两个行走轮组件之间采用活动铰点连接,使得两者之间形成柔性连接,避免了小转弯半径下行走轮组被卡滞;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可节省钢筋网片中间吊转距离,节省钢筋网片转运时间,方便模台对钢筋网片的选择,增加了模台对钢筋网片需求的柔性,同时可减少搬运过程中某些不确定的伤害。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横向连接件的设有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所述第一摆杆和第二摆杆的一端与所述横向连接件铰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主动行走轮组和从动行走轮组铰接。如此,可有效增大主动行走轮组和从动行走轮组之间的连接的柔性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正常工作运转。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横向连接件中部设有卷扬机构,所述卷扬机构通过吊运绳与所述吊运件相连,所述卷扬机构可带动所述吊运件竖向运动。如此,通过卷扬机构带动所述吊运件竖向运动方便实现吊运件对钢筋网片的抓取、吊运和卸件,提高作业效率。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吊运件包括吊运横梁,所述横向连接件的两端部设有定滑轮,所述吊运绳自卷扬机构通过所述定滑轮与所述吊运横梁相连。如此,卷扬机构的运转使得钢丝绳通过定滑轮在长度方向伸缩,如此带动吊运横梁上下移动,操作简单。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吊运横梁下方设置有一排吊钩。如此设置,便于吊运件梁对钢筋网片的抓取,同时可有效防止运输过程中钢筋网片从吊运件上脱落而影响作业效率。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支架包括支杆和拉杆组成,所述拉杆的一端与所述轨道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支杆相连。如此,可提高支架对轨道的支撑的稳固性。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述轨道为环形轨道,所述行走吊具可沿轨道上循环行走,所述支杆设置在所述环形轨道内部,所述支杆连接有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所述第一拉杆和第二拉杆分别与支杆两侧的轨道相连。如此,支架在空中支撑轨道,同时在拉杆的作用下起到支撑平衡的作用。

另外,轨道的长度可以根据在钢筋网片料场位置与所需钢筋网片预制构件模台位置上方的距离设定。轨道上可以布置多组行走吊具,每组吊具可以根据预制构件的型号所需的钢筋网片,吊装相应的钢筋网片,使得这些钢筋网片在环形轨道上进行循环行走,即使预制构件生产顺序被破坏,只要钢筋网片在循环轨道上循环则就不会影响预制构件对钢筋网片的需求,从而避免预制构件突然变化使得产线因为钢筋网片需求造成其停机等待。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吊运横梁为单梁。吊装起的网片成垂直形式,可以减少在宽度方向的空间。当然吊运梁也可以是梁框形式,如此吊装起的网片成水平形式,可以减少在高度上的空间,可以根据实际空间的情况相应选择不同的布置形式。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驱动件为行走电机。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主动行走轮组设有行走轮,所述轨道设有行走槽,所述行走轮设置在所述行走槽内,所述行走电机驱动所述行走轮转动。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钢筋网片运输机构工作过程的局部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钢筋网片运输机构的局部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钢筋网片运输机构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行走吊具的主视图图。

图中:

1主动行走轮组 2从动行走轮组 3驱动件 4轨道

5支架 6横向连接件 7第一摆杆 8第二摆杆

9卷扬机构 10吊运绳 11定滑轮 12吊运件

13吊运横梁 14吊钩 15支杆 16第一拉杆

17第二拉杆 18钢筋网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文件的描述,可以对本文件中实施例中以及不同实施例中的特征进行相应组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如下,如图1和图4,一种钢筋网片18运输机构,包括行走吊具、支架5和轨道4,所述轨道4通过所述支架5支撑设置,所述行走吊具用于吊运钢筋网片18并可沿所述轨道4运动,所述行走吊具包括主动行走轮组1、从动行走轮组2、吊运件12和驱动主动行走轮组1运动的驱动件3,所述主动行走轮组1和从动行走轮组2通过横向连接件6相连,所述横向连接件6分别与所述主动行走轮组1和从动行走轮组2铰接,所述吊运件12与所述横向连接件6相连,所述主动行走轮组1和从动行走轮组2设置所述轨道4上并可沿所述轨道4运动。

本实用新型两个行走轮组件之间采用活动铰点连接,使得两者之间形成柔性连接,避免了小转弯半径下行走轮组被卡滞;本实用新型的实施,可节省钢筋网片18中间吊转距离,节省钢筋网片18转运时间,方便模台对钢筋网片18 的选择,增加了模台对钢筋网片18需求的柔性,同时可减少搬运过程中某些不确定的伤害。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述横向连接件6的设有第一摆杆7和第二摆杆8,所述第一摆杆7和第二摆杆8的一端与所述横向连接件6铰接,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主动行走轮组1和从动行走轮组 2铰接。如此,可有效增大主动行走轮组1和从动行走轮组2之间的连接的柔性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正常工作运转。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述横向连接件6中部设有卷扬机构9,所述卷扬机构9通过吊运绳10与所述吊运件12相连,所述卷扬机构9可带动所述吊运件12竖向运动。如此,通过卷扬机构9带动所述吊运件12竖向运动方便实现吊运件12对钢筋网片18的抓取、吊运和卸件,提高作业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以及图 4,所述吊运件12包括吊运横梁13,所述横向连接件6的两端部设有定滑轮11,所述吊运绳10自卷扬机构9通过所述定滑轮11与所述吊运横梁13相连。如此,卷扬机构9的运转使得钢丝绳通过定滑轮11在长度方向伸缩,如此带动吊运横梁13上下移动,操作简单。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述吊运横梁13下方设置有一排吊钩14。如此设置,便于吊运件12梁对钢筋网片18的抓取,同时可有效防止运输过程中钢筋网片18从吊运件12上脱落而影响作业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述支架5包括支杆15和拉杆组成,所述拉杆的一端与所述轨道4相连,另一端与所述支杆15相连。如此,可提高支架5对轨道4的支撑的稳固性。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述轨道4为环形轨道4,所述行走吊具可沿轨道4上循环行走,所述支杆15设置在所述环形轨道4内部,所述支杆15连接有第一拉杆16和第二拉杆17,所述第一拉杆16和第二拉杆17分别与支杆15两侧的轨道4相连。如此,支架5在空中支撑轨道4,同时在拉杆的作用下起到支撑平衡的作用。

另外,轨道4的长度可以根据在钢筋网片18料场位置与所需钢筋网片18 预制构件模台位置上方的距离设定。轨道4上可以布置多组行走吊具,每组吊具可以根据预制构件的型号所需的钢筋网片18,吊装相应的钢筋网片18,使得这些钢筋网片18在环形轨道4上进行循环行走,即使预制构件生产顺序被破坏,只要钢筋网片18在循环轨道4上循环则就不会影响预制构件对钢筋网片18的需求,从而避免预制构件突然变化使得产线因为钢筋网片18需求造成其停机等待。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述吊运横梁13为单梁。吊装起的网片成垂直形式,可以减少在宽度方向的空间。当然吊运梁也可以是梁框形式,如此吊装起的网片成水平形式,可以减少在高度上的空间,可以根据实际空间的情况相应选择不同的布置形式。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述驱动件3 为行走电机。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主动行走轮组1 设有行走轮,所述轨道4设有行走槽,所述行走轮设置在所述行走槽内,所述行走电机驱动所述行走轮转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