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变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8963发布日期:2019-04-20 03:46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平行变线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流线,尤其涉及一种平行变线机构。



背景技术:

在全球制造业格局面临重大调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建设制造强国任务艰巨而紧迫的背景之下,国务院经李克强总理签批,于2015年5月8日公布了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以“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作为该规划的基本方针。“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加快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推广应用,促进集团管控、设计与制造、产供销一体、业务和财务衔接等关键环节集成,实现智能管控。“中国制造2025”的实质就是:从资源驱动变为信息驱动,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工厂车间内越来越多功能强大的智能设备以无线方式实现了与互联网或设备之间的互联。由此衍生出物联网、服务互联网,推动着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以信息物理系统(CPS)的方式相融合。信息驱动下产品制造的过程,体现出了智能制造的价值所在,即能够科学的编排生产工序,提升生产率,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还可以调整资源使用,采用最节约能耗的方式。

在智能信息驱动的生产线上,每台单机都有分支流线,可编排不同的工序,实现个性化定制生产。传统的生产线变线方式均是在主流线外设置分支流线,主流线上设置顶升平移机构,将位于主流线的载盘位置1的载盘通过顶升平移机构推至设置在主流线外的U型分支流线上,绕过分支流线后再返还主流线。目前所使用的这些流线模式,当载盘从主流线上的载盘位置1流入到分支流线上的载盘位置2,然后再返回主流线,一般需要6个马达,6条流线来实现,不仅动力较多,结构复杂,而且制造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平行变线机构,能够实现同样的功能,但仅需1个马达、1条流线即可,大大降低了成本,简化了机构,节约了空间。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平行变线机构,包括主流线和平行间隔设于该主流线一侧外的分支流线,所述主流线和分支流线上分别设有一对传送带和用于驱动一对传送带前后运动的马达;另在一对传送带上设有载具,所述载具的下侧面上位于四角位置分别设有一弹性销,所述载具置于一对传送带上时两对弹性销分别置于一对传送带的外侧以将所述载具夹紧定位于一对传送带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流线和分支流线之间设有若干过渡板,该过渡板与位于所述主流线或分支流线上的载具的前进方向呈锐角夹角;该过渡板的两侧边缘设有平行的限位沟槽;以所述载具前进方向为基准,所述主流线或分支流线位于一对传送带的两外侧且对应所述过渡板的限位沟槽的前端处分别设有升降块,另在所述主流线或分支流线上分别对应设有升降气缸,该升降气缸能够带动所述升降块上下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升降块的上侧面设有斜坡,且该斜坡沿所述载具的运动方向斜向上设置,以便载具越过斜坡跨越传送带进行转向,即斜坡将载具的弹性销逐渐向上顶压至载具面板内,实现弹性销的隐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主流线和分支流线的一对传送带外侧分别设有用于限定载具的弹性销的限位轨道,在载具直行时,将载具限位在限位轨道内,起导向作用,避免载具脱离直行轨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载具从主流线需向左转向至分支流线时,位于主流线左侧的升降气缸带动主流线左侧的升降块向下运动至隐藏状态,位于主流线右侧的升降气缸带动主流线右侧的升降块向上运动至阻挡状态;载具在主流线上运动至过渡板位置并需向左转向分支流线时,载具左侧的弹性销进入过渡板的左侧的限位沟槽内,载具右侧的弹性销被主流线右侧的升降块的斜坡阻挡而逐渐缩回至载具面板内并逐渐越过主流线的一对传送带进入过渡板的右侧的限位沟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载具从主流线需向左转向至分支流线时,对应的过渡板左侧的限位沟槽的末端设有斜向上的斜面,该斜面的上端面与所述分支流线齐平,对应的过渡板右侧的限位沟槽与所述分支流线右侧的限位轨道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载具从分支流线需向右转向至主流线时,位于分支流线的右侧的升降气缸带动分支流线右侧的升降块向下运动至隐藏状态,位于分支流线左侧的升降气缸带动分支流线左侧的升降块向上运动至阻挡状态;载具在分支流线上运动至过渡板位置并需向右转向主流线时,载具右侧的弹性销进入过渡板的右侧的限位沟槽内,载具左侧的弹性销被分支流线左侧的升降块的斜坡阻挡而逐渐缩回至载具面板内并逐渐越过分支流线的一对传送带进入过渡板的左侧的限位沟槽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载具从分支流线需向右转向至主流线时,对应的过渡板的右侧的限位沟槽的末端设有斜向上的斜面,该斜面的上端面与所述主流线齐平,对应的过渡板左侧的限位沟槽与所述主流线右侧的限位轨道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沟槽与所述主流线或分支流线的连接处为平滑过渡的弧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平行变线机构通过在两个流道之间设置过渡板,并在需转向前的流线两侧设置升降块和升降气缸形成的变向分流机构进行分流,从而可以在两个平行流线之间实现载具的自由换向,不仅结构简单,只需要两个气缸和升降块即可实现,大大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实现不同的生产排序,非常灵活,便于定制化生产,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大大提升生产率,还可以调整资源使用,更加节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载具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换向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直行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1——主流线; 2——分支流线;

3——传送带; 4——马达;

5——载具; 6——过渡板;

7——限位沟槽; 8——升降块;

9——升降气缸; 10——限位轨道;

51——弹性销; 71——斜面;

81——斜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实施例,即但凡以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仍属本实用新型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参阅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平行变线机构,包括主流线1和平行间隔设于该主流线一侧外的分支流线2,所述主流线和分支流线上分别设有一对传送带3和用于驱动一对传送带前后运动的马达4;另在一对传送带上设有载具5,所述载具的下侧面上位于四角位置分别设有一弹性销51,所述载具置于一对传送带上时两对弹性销分别置于一对传送带的外侧以将所述载具夹紧定位于一对传送带上,所述主流线和分支流线之间设有若干过渡板6,该过渡板与位于所述主流线或分支流线上的载具的前进方向呈锐角夹角;该过渡板的两侧边缘设有平行的限位沟槽7;以所述载具前进方向为基准,所述主流线或分支流线位于一对传送带的两外侧且对应所述过渡板的限位沟槽的前端处分别设有升降块8,另在所述主流线或分支流线上分别对应设有升降气缸9,该升降气缸能够带动所述升降块上下运动。

优选的,所述升降块的上侧面设有斜坡81,且该斜坡沿所述载具的运动方向斜向上设置,以便载具越过斜坡跨越传送带进行转向,即斜坡将载具的弹性销逐渐向上顶压至载具面板内,实现弹性销的隐藏。

所述主流线和分支流线的一对传送带外侧分别设有用于限定载具的弹性销的限位轨道10,在载具直行时,将载具限位在限位轨道内,起导向作用,避免载具脱离直行轨道。

当载具从主流线需向左转向至分支流线时,位于主流线左侧的升降气缸带动主流线左侧的升降块向下运动至隐藏状态,位于主流线右侧的升降气缸带动主流线右侧的升降块向上运动至阻挡状态;载具在主流线上运动至过渡板位置并需向左转向分支流线时,载具左侧的弹性销进入过渡板的左侧的限位沟槽内,载具右侧的弹性销被主流线右侧的升降块的斜坡阻挡而逐渐缩回至载具面板内并逐渐越过主流线的一对传送带进入过渡板的右侧的限位沟槽内。

当载具从主流线需向左转向至分支流线时,对应的过渡板左侧的限位沟槽的末端设有斜向上的斜面71,该斜面的上端面与所述分支流线齐平,对应的过渡板右侧的限位沟槽与所述分支流线右侧的限位轨道连通。

当载具从分支流线需向右转向至主流线时,位于分支流线的右侧的升降气缸带动分支流线右侧的升降块向下运动至隐藏状态,位于分支流线左侧的升降气缸带动分支流线左侧的升降块向上运动至阻挡状态;载具在分支流线上运动至过渡板位置并需向右转向主流线时,载具右侧的弹性销进入过渡板的右侧的限位沟槽内,载具左侧的弹性销被分支流线左侧的升降块的斜坡阻挡而逐渐缩回至载具面板内并逐渐越过分支流线的一对传送带进入过渡板的左侧的限位沟槽内。

当载具从分支流线需向右转向至主流线时,对应的过渡板的右侧的限位沟槽的末端设有斜向上的斜面,该斜面的上端面与所述主流线齐平,对应的过渡板左侧的限位沟槽与所述主流线右侧的限位轨道连通。

优选的,所述限位沟槽与所述主流线或分支流线的连接处为平滑过渡的弧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量流程如下:

当载具从主流线需要向左转向至分支流线时,主流线左侧的升降气缸动作将主流线左侧的升降块拉下隐藏,主流线右侧的升降气缸动作将主流线右侧的升降块推出,参阅图3,载具左侧的弹性销沿主流线左侧的限位轨道进入过渡板左侧的限位沟槽,载具右侧的弹性销被右侧的升降块上端的斜坡81逐渐顶入载具面板内,从而越过主流线的一对传送带进入过渡板右侧的限位沟槽内。载具运动至过渡板末端时,载具左侧的弹性销被过渡板左侧的限位沟槽末端的斜面顶起并越过分支流线上的一对传送带进入分支流线左侧的限位轨道,载具右侧的弹性销沿过渡板右侧的限位沟槽进入分支流线右侧的限位轨道,从而完成从主流线到分支流线的平行变线。

若载具在主流线上不需换向,即直行时,则主流线左侧的升降气缸动作将主流线左侧的升降块推出,主流线右侧的升降气缸动作将主流线右侧的升降块拉下隐藏,载具左侧的弹性销跨过主流线左侧的升降块,同时由于右侧的弹性销被右侧的限位轨道限定,使得载具保存继续直行。

同理,当载具从分支流线需要转向至主流线时,过渡板右侧的升降气缸动作将分支线右侧的升降块拉下隐藏,过渡板左侧的升降气缸将分支线左侧的升降块推出,载具右侧的弹性销沿分支线右侧的限位轨道进入过渡板右侧的限位沟槽,载具左侧的弹性销被左侧的过渡板上端的斜坡逐渐顶入载具面板内,从而越过分支流线的一对传送带进入过渡板左侧的限位沟槽内。载具运动至过渡板末端时,载具右侧的弹性销被过渡板右侧的限位沟槽末端的斜面顶起并越过主流线上的一对传送带进入主流线右侧的限位轨道,载具左侧的弹性销沿过渡板左侧的限位沟槽进入主流线左侧的限位轨道,从而完成从分支线到主流线的平行变线。

若载具在分支流线上不需换向,即直行时,则分支流线左侧的升降气缸动作将分支流线左侧的升降块推出,分支流线右侧的升降气缸动作将分支流线右侧的升降块拉下隐藏,载具左侧的弹性销跨过分支流线左侧的升降块,同时由于右侧的弹性销被右侧的限位轨道限定,使得载具保存继续直行。

另外,为了便于载具的顺利变向,第一、二限位沟槽与主流线或分支流线的限位轨道的衔接处分别设计成弧形,以便平和过渡。同时,为了便于主流线和分支流线的多次变向,其中,过渡板可以成对的多个设置,也可以在多个流线之间单独设置,过渡板即可设置成左侧转向,也可设置成右侧转向,原理与上述描述一致,具体根据实际需要可以任意设置。

由此可见,该平行变线机构通过在两个流道之间设置过渡板,并在需转向前的流线两侧设置升降块和升降气缸形成的变向分流机构进行分流,从而可以在两个平行流线之间实现载具的自由换向,不仅结构简单,只需要两个气缸和升降块即可实现,大大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制造成本,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实现不同的生产排序,非常灵活,便于定制化生产,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大大提升生产率,还可以调整资源使用,更加节能。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