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记录介质供给盒及其打印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10031发布日期:2019-07-06 11:57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打印记录介质供给盒及其打印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机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打印记录介质供给盒及其打印系统。



背景技术:

大部分打印机配备于办公室或者家庭而被使用,打印机的种类丰富,按所采用的技术分类包括喷墨式、热敏式、热转印、静电式等打印机。通常,用于打印照片的打印设备需要安装一个用于盛放打印介质的供给盒。现有供给盒在适配记录介质尺寸、防尘以及不同状态的切换等都不是很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打印记录介质供给盒,旨在改善现有的供给盒在打印状态与其它状态的转换不便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打印记录介质供给盒,包括具有容腔用以承载记录介质的载置体、与所述载置体可开闭配置的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所述第一盖体铰接在所述载置体的一端,所述第二盖体铰接于所述第一盖体或者所述载置体;具有全开状态、打印状态以及全闭状态,全开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相对所述载置体打开,且暴露所述载置体的容腔;打印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盖合在所述载置体上,所述第二盖体相对所述载置体打开,且所述载置体的另一端暴露部分的所述容腔,用于与打印机连接;全闭状态时所述第一盖体与所述第二盖体均盖合在所述载置体上,且封闭所述容腔。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载置体相对与所述第一盖体铰接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所述打印机连接的连接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从所述载置体底面向上凸起的卡勾。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进一步包括设在所述载置体第一侧边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将所述记录介质朝向所述载置体中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抵压。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的中部朝向远离所述载置体凸起形成弧形部,所述第二盖体铰接在所述弧形部的中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打印状态时,所述第二盖体相对所述第一盖体倾斜设置,所述记录介质可通过所述弧形部滑入所述第二盖体。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盖合时与所述载置体的内侧壁连接。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盖体的侧壁上开设有供所述弹性件穿过的通槽;所述载置体的第二侧边的侧壁上具有朝向所述容腔凸起的若干限位壁。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盖体的前端覆盖所述载置体的侧壁与前端。

另外还提供了打印系统,包括上述的供给盒以及与所述供给盒可拆装配置的打印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覆盖所述载置体的盖子设计为两个相互配合的第一盖体与第二盖体,在需要打印时仅第一盖体盖合而将第二盖体打开暴露出用于打印机连接的部分,而在需要更换、增加记录介质时则可以将二者全部打开,在不打印、不换纸的情况下则可以将两个盖体都盖合,以便更好的防尘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打印系统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供给盒在打印状态下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供给盒在打印状态下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供给盒在全闭状态下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供给盒在全闭状态下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供给盒在全开状态下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供给盒在全开状态下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供给盒;200-打印机;1-载置体;11-卡勾;12-限位壁;13-容腔;2-第一盖体;21-弧形部;22-卡扣;23-凸点;24-通槽;3-第二盖体;31-连接杆;32-前端;33-扣槽;34-把手;4-弹性件;41-抵压件;42-弹簧;X-记录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参照图1至图7所示,供给盒100包括载置体1、第一盖体2和第二盖体3,载置体1具有用于放置记录介质X的容腔13,第一盖体2与第二盖体3分别可开闭的配置在载置体1上。载置体1指可以承载、放置收容记录介质X的结构,例如包括底面开口的壳体结构。第一盖体2铰接在载置体1的一端,第二盖体3铰接于第一盖体2或者载置体1。记录介质X指通过打印设备的印刷能够在其上留下打印痕迹的物质,例如A4纸、照片纸、热敏纸等均属于记录介质X。

具体的,供给盒100具有全开状态、打印状态以及全闭状态的三种状态。全开状态时第一盖体2与第二盖体3相对载置体1打开,且暴露载置体1的容腔13,能够将容腔13完全暴露方便将记录介质X放置在容腔13内。打印状态时第一盖体2盖合在载置体1上,第二盖体3相对载置体1打开,且载置体1的另一端暴露部分的容腔13,用于与打印机200连接。全闭状态时第一盖体2与第二盖体3均盖合在载置体1上,且封闭容腔13,能够避免容腔13暴露于外界,而导致粉尘等落入容腔13污染打印介质,进而影响打印质量。实施例中,第二盖体3的前端32在盖合时能够覆盖载置体1在打印状态暴露的部分,包含侧壁与前端32均加以覆盖,避免外界物质从侧壁或者前端32空隙中落入容腔13内。

实施例中,载置体1相对与第一盖体2铰接的另一端设有用于与打印机200连接的连接部。连接部包括至少一个从载置体1底面向上凸起的卡勾11。优选的,卡勾11从载置体1相对铰接的另一端延伸,弯折后向朝向上凸起,使得卡勾11具有一定弹性,安装更方便快捷。进一步,包括两个卡勾11,能够增强与打印机200装配的稳定性。

实施例中,将载置体1沿长度方向的两个侧边分别定义为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载置体1长度方向与记录介质X输送方向一致。进一步包括弹性件4,弹性件4设在第一侧边,弹性件4将记录介质X朝向载置体1中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抵压。弹性件4包括抵压件41和弹簧42,弹簧42的两端分别连接抵压件41与载置体1的侧壁。

实施例中,第一盖体2的中部朝向远离载置体1凸起形成弧形部21,第二盖体3铰接在弧形部21的中部。优选的,打印状态时,第二盖体3相对第一盖体2倾斜设置,第二盖体3抵压在弧形部21的弧形面上,实现倾斜设置。记录介质X可通过弧形部21滑入第二盖体3。更优选的,第二盖体3在端部的两侧分别延伸出连接杆31,用于与第一盖体2铰接。

实施例中,连接杆31铰接在弧形部21的中部,连接杆31的长度约为弧形部21宽度的一半。第二盖体3的内表面与第一盖体2的上表面贴合。且第二盖体3的前端32(即非铰接一端)覆盖载置体1的侧壁与前端32,能够在不打印状态,通过第二盖体3覆盖第一盖体2覆盖后仍暴露的部分,避免粉尘落入容腔13内。

实施例中,第一盖体2盖合时与载置体1的内侧壁连接。第一盖体2的侧壁上开设有供弹性件4穿过的通槽24;载置体1的第二侧边的侧壁上具有朝向容腔13凸起的若干限位壁12,通过若干限位壁12来限定记录介质X的位置,通过确保限位壁12的精度能够实现对记录介质X位置限定的精确性,远比保证一个大平面的精度来得容易。

实施例中,第一盖体2的外侧壁上设有凸点23,载置体1上开设有卡槽与凸点23配合。优选的,第一盖体2的两侧的侧壁上均设有凸点23,对应的载置体1上设有卡槽。

实施例中,第一盖体2相对于其与载置体1铰接的另一端,其设有朝向第一盖体2上表面凸起的卡扣22,第二盖体3上设有与卡扣22配合的扣槽33,能够在第二盖体3盖合时将第二盖体3固定。第二盖体3上设有把手34,便于用户施力开启第二盖体3。优选的,把手34设在第二盖体3的前端32,且向外延伸预留便于用户握持的部分。

实施例2

参照图1至图7所示,打印系统,使用实施例1中的供给盒100,进一步包括打印机200,供给盒100与打印机200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