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74511发布日期:2019-07-27 10:0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收纳电缆的方式,通常直接将电缆缠绕在绕线辊上,因在生产时电缆无规律的缠绕在绕线辊上,则在使用时容易出现电缆相互缠绕、纠连的问题,还需将电缆理顺才能正常使用,极大影响电缆的铺设效率,并且电缆进行绕线过程中,由于张紧力不同,或造成绕线过程中电缆在绕线滚上的松紧程度不同,使得线卷整体结构松散,严重时甚至造成电缆打结。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解决了电缆线绕线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下,绕线松紧不均匀的问题。

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包括支撑架、第一滑动板、第二滑动板、第一齿轮、第一驱动电机、第一齿条、第二齿条、第一电缆调节组件、第二电缆调节组件、第一绕线辊、第二绕线辊和电缆,所述第一滑动板和第二滑动板均套设在支撑架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设置在支撑架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与第一齿轮连接,所述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设置在第一齿轮的两侧,并且第一齿条和第二齿条均与第一齿轮啮合,所述第一齿条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滑动板靠近第二滑动板的一侧,并且第一齿条的另一端穿过第二滑动板,所述第二齿条的一端固定在第二滑动板靠近第一滑动板的一侧,并且第二齿条的另一端穿过第一滑动板,所述电缆分别穿过第一电缆调节组件和第二电缆调节组件缠绕在第一绕线辊和第二绕线辊上;其中,所述第一电缆调节组件和第二电缆调节组件包括第一压紧轮、第二压紧轮、固定架、一组弹簧和第三滑动板,所述固定架设置在第一齿条或第二齿条远离第一齿轮的端面上,所述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设置在第三滑动板上,并且第一压紧轮的外壁和第二压紧轮的外壁贴合,所述电缆设置在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之间,所述第三滑动板设置在固定架上,并且第三滑动板可在固定架上滑动,所述弹簧设置在第三滑动板和固定架之间。

进一步的,上述的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所述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的外壁上设有一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截面为半圆形,所述第一压紧轮上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压紧轮上的第一凹槽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电缆设置在第一凹槽内。

进一步的,上述的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所述第一凹槽的半径大小均不等。

进一步的,上述的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所述固定架上设有一组滑轨,所述第三滑动板的上下端部设有滑块,所述滑块设置在滑轨内,并且滑块和滑轨的截面为T型。

进一步的,上述的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所述第一滑动板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滑动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齿条的下端部设置在第二通孔,并且第一齿条的下端部可从第二通孔内伸出,所述第二齿条的上端部设置在第一通孔内,并且第二齿条的上端部可从第一通孔伸出。

进一步的,上述的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所述第一绕线辊和第二绕线辊上均设有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从动轮外部套设有齿轮带,所述齿轮带通过第一主动轮驱动,所述第一主动轮通过第二驱动电机驱动。

进一步的,上述的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所述滑轨上设有限位板。

进一步的,上述的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所述第三滑动板上设有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上设有转轴,所述第一绕线辊和第二绕线辊的两端套设在转轴上。

进一步的,上述的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所述弹簧远离第三滑动板的一端设有压板,所述固定架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压板设置在第二凹槽内。

进一步的,上述的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所述第二凹槽的内壁设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板与压力传感器贴合。设置的压力传感器可提醒用户选择的压紧辊上的第一凹槽是否适合此种宽度的电缆。

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结构设计合理,使用方便,通过第一齿轮同时驱动两根相对设置的齿条同步运动,齿条的同步运动带动第一电缆调节组件和第二电缆调节组件同步往返移动,进行电缆的拉紧,通过第一压紧轮和第二压紧轮能够起到电缆引导电缆的作用,防止电缆缠绕,并且使得电缆均匀的缠绕在绕线辊上,两个绕线辊同时进行绕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本实用新型能够保证绕线的稳定性和均匀性,绕线整齐有序,提高了绕线速度,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电缆调节组件和第二电缆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三滑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支撑架1、第一滑动板2、第一通孔21、第二滑动板3、第二通孔31、第一齿轮4、第一驱动电机5、第一齿条6、第二齿条7、第一电缆调节组件8、第一压紧轮81、第一凹槽811、第二压紧轮82、固定架83、滑轨831、限位板832、第二凹槽833、压力传感器834、弹簧84、第三滑动板85、滑块851、第一连接板852、第二连接板853、转轴854、压板86、第二电缆调节组件9、第一绕线辊10、第一从动轮101、齿轮带102、第一主动轮103、第二驱动电机104、第二绕线辊11、电缆1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的双头快速自动绕线装置,包括支撑架1、第一滑动板2、第二滑动板3、第一齿轮4、第一驱动电机5、第一齿条6、第二齿条7、第一电缆调节组件8、第二电缆调节组件9、第一绕线辊10、第二绕线辊11和电缆12,所述第一滑动板2和第二滑动板3均套设在支撑架1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5设置在支撑架1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5与第一齿轮4连接,所述第一齿条6和第二齿条7设置在第一齿轮4的两侧,并且第一齿条6和第二齿条7均与第一齿轮4啮合,所述第一齿条6的一端固定在第一滑动板2靠近第二滑动板3的一侧,并且第一齿条6的另一端穿过第二滑动板3,所述第二齿条7的一端固定在第二滑动板3靠近第一滑动板2的一侧,并且第二齿条7的另一端穿过第一滑动板2,所述电缆12分别穿过第一电缆调节组件8和第二电缆调节组件9缠绕在第一绕线辊10和第二绕线辊11上;其中,所述第一电缆调节组件8和第二电缆调节组件9包括第一压紧轮81、第二压紧轮82、固定架83、一组弹簧84和第三滑动板85,所述固定架83设置在第一齿条6或第二齿条7远离第一齿轮4的端面上,所述第一压紧轮81和第二压紧轮82设置在第三滑动板85上,并且第一压紧轮81的外壁和第二压紧轮82的外壁贴合,所述电缆12设置在第一压紧轮81和第二压紧轮82之间,所述第三滑动板85设置在固定架83上,并且第三滑动板85可在固定架83上滑动,所述弹簧84设置在第三滑动板85和固定架83之间。如图3所示的第一压紧轮81和第二压紧轮82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压紧轮81和第二压紧轮82的外壁上设有一组第一凹槽811,所述第一凹槽811的截面为半圆形,所述第一压紧轮81上的第一凹槽811和第二压紧轮82上的第一凹槽811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电缆12设置在第一凹槽811内。第一凹槽811的半径大小均不等。第一压紧轮81上的第一凹槽811和第二压紧轮82上的第一凹槽811组成用于压紧放置电缆12的凹槽,通过设置一组大小不等的第一凹槽811,可进行多种尺寸规格的电缆压紧。

如图4所示的固定架83上设有一组滑轨831,所述第三滑动板85的上下端部设有滑块851,所述滑块851设置在滑轨831内,并且滑块851和滑轨831的截面为T型。并且,滑轨831上设有限位板832。本申请中弹簧84采用强度较大的,通过弹簧82的压紧力,使得线缆12被紧紧压在第一压紧轮81和第二压紧轮82相接处的位置。当第一压紧轮81和第二压紧轮82之间放置直径较大的电缆12时,可通过滑块851在滑轨831内移动,增加第一压紧轮81和第二压紧轮82之间的距离,避免第一压紧轮81和第二压紧轮82之间压紧力过大,造成电缆12卡滞。此外,第三滑动板85上设有第一连接板852和第二连接板853,所述第一连接板852和第二连接板853上设有转轴854,所述第一绕线辊10和第二绕线辊11的两端套设在转轴854上。弹簧84远离第三滑动板85的一端设有压板86,所述固定架83上设有第二凹槽833,所述压板86设置在第二凹槽833内。第二凹槽833的内壁设有压力传感器834,所述压板86与压力传感器834贴合。一旦第一压紧轮81和第二压紧轮82之间压紧力过大,将推动压板86压向压力传感器834,压力传感器834进行报警提示,调节电缆12至其他第一凹槽811内。

此外,第一滑动板2上设有第一通孔21,所述第二滑动板3上设有第二通孔31,所述第一齿条6的下端部设置在第二通孔31,并且第一齿条6的下端部可从第二通孔31内伸出,所述第二齿条7的上端部设置在第一通孔21内,并且第二齿条7的上端部可从第一通孔21伸出。第一齿轮4驱动第一齿条6和第二齿条7相向靠近或者远离,从而将电缆均匀缠绕在第一绕线辊10和第二绕线辊11上。

另外,第一绕线辊10和第二绕线辊11上均设有第一从动轮101,所述第一从动轮101外部套设有齿轮带102,所述齿轮带102通过第一主动轮103驱动,所述第一主动轮103通过第二驱动电机104驱动。第二驱动电机104驱动第一主动轮103旋转,通过齿轮带102带动第一从动轮101旋转,使得第一绕线辊10和第二绕线辊11旋转绕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