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带机及其自动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20942发布日期:2019-09-20 21:59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编带机及其自动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件封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编带机及其自动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升级细化与高度集成,电子元件从过去的插件式转化成贴片式,贴片式电子元件可节省电路板的安装空间,使得电路板上能集成更多的电子元件,从而扩展了电子产品的功能。贴片式电子元件在加工成型后,一般会通过编带机对其进行封装,以将封装后的贴片式电子元件集成在相应的PCB板上。

然而,传统的编带机是通过人工上料的方式,将料盘中的SMD装入载带的型腔内以进行封装。由于人工上料的速度较慢,导致了电子元件的封装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编带机的自动上料装置,以解决传统的编带机的上料速度慢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编带机的自动上料装置,该自动上料装置包括:用于在料盘与载带之间转移物料的摆动机构,其包括移动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移动板上的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摆动的第一电机、分别与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杆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上的吸嘴;用于驱动所述移动板上下移动的避让机构,其包括机座、设置在所述机座上的线性模组和驱动组件,所述移动板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且设置在所述线性模组的滑块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摆臂包括本体和两凸出所述本体设置的安装部,两所述安装部位于所述本体的相对两侧面;两所述安装部贯穿所述本体设置,以分别在两所述安装部和本体之间形成供转轴插入的第一安装孔和第二安装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移动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安装孔与所述第一连杆转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孔靠近所述本体的端部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相通的开口,位于所述开口两侧的端部上设置有装配螺钉的螺纹孔,所述第二安装孔内设置有与转轴相匹配的轴承。

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移动板上方的第二电机、与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偏心轴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二连杆的一端与所述偏心轴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移动板转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摆动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移动板上的皮带传动组件,所述皮带传动组件包括转动设置在所述移动板上的主动轴和从动轴,所述主动轴贯穿所述移动板,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摆臂连接,所述主动轴和从动轴上均设有与所述第一摆臂处于所述移动板同一侧的皮带轮;所述皮带传动组件还包括套设在两所述皮带轮上的皮带。

优选地,所述编带机的自动上料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上的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吸嘴连接。

优选地,所述编带机的自动上料装置还包括两错位设置在所述移动板上,以用于限制所述第一摆臂正反转动极限位置的限位杆。

优选地,所述移动板上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上方对应设置有可与所述凸块耦合的原点传感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一种编带机,该编带机包括上述自动上料装置,所述自动上料装置包括:用于在料盘与载带之间转移物料的摆动机构,其包括移动板、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移动板上的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摆动的第一电机、分别与所述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杆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杆上的吸嘴;用于驱动所述移动板上下移动的避让机构,其包括机座、设置在所述机座上的线性模组和驱动组件,所述移动板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且设置在所述线性模组的滑块上。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第一电机驱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在料盘与载带之间来回摆动,以通过第一连杆上设置的吸嘴吸取料盘上的物料并将其放置于载带上,从而实现了物料的自动取放,提高了编带机的生产效率。另外,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自动上料装置,其位于料盘上方,料盘与自动上料装置之间设置有盖板,料盘可沿平行和垂直载带的运动方向往复运动,盖板上开设有供吸嘴进入下方空间以吸取料盘上物料的通孔;载带则位于该通孔的一侧,吸嘴吸取物料后,在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的带动下,移动至载带处以将吸取的物料放置于其型腔内。然而,吸嘴在该料盘与载带之间运动时,会与载带侧边的盖板和载带导轨发生碰撞,为此,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了避让机构,使得第一摆臂和第二摆臂增加了一小段的上下运动行程,从而改变了吸嘴的运动轨迹,避免其与载带侧边的盖板和载带导轨发生碰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编带机的自动上料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编带机的自动上料装置的摆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编带机的自动上料装置的避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编带机的自动上料装置的第一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编带机的自动上料装置的第一摆臂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编带机,其采用自动上料的方式替代传统的人工上料方式,可大幅度地提高上料速度,从而提高编带机的生产效率。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编带机包括用于放料“空”载带的第一卷盘、载带导轨、用于收料“满”载带的第二卷盘、位于第一卷盘、载带导轨及第二卷盘同侧的自动上料装置、位于自动上料装置下方用于装载电子元件的料盘,上述提及的“空”载带指的是卷放在第一卷盘上、未装入电子元件的放料载带,而“满”载带则是由“空”载带上装入电子元件并被卷放在第二卷盘上的收料载带。另外,在自动上料装置与料盘之间设置有盖板,该盖板下方设置有供料盘运动的空间,同时,盖板上开设有供自动上料装置进入下方空间以吸取料盘上电子元件的通孔。再者,料盘可在驱动机构的驱动下,沿平行和垂直载带的运动方向往复运动。自动上料装置需穿过通孔进入至下方空间,以吸取料盘上的电子元件;吸取到电子元件后,将其转移至另一侧的载带型腔内,如此循环。其中,自动上料装置的取料方式为:每次自料盘上吸取一个电子元件后,料盘则沿平行载带传送方向移动预设距离,以使自动上料装置吸取下一电子元件;在该列电子元件取完后,料盘沿垂直载带传送方向移动预设距离,以使自动上料装置吸取下一列的电子元件,如此循环。

参见图1至3,上述提及的自动上料装置包括用于在料盘与载带之间转移物料的摆动机构10,该摆动机构10包括移动板11、可转动地设置在移动板11上的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用于驱动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摆动的第一电机14、分别与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转动连接的第一连杆15以及设置在第一连杆15上的吸嘴16。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在第一电机14的驱动下,带动连杆15以及设置在连杆15上的吸嘴16在料盘与载带之间来回摆动,具体的,吸嘴16摆动至料盘位置处并自料盘上吸取电子元件,而后摆动至载带位置处并将该电子元件装入至载带型腔内,如此循环往复,实现电子元件的自动上料。然而,吸嘴16在该料盘与载带之间运动时,会与载带侧边的盖板和载带导轨发生碰撞,为此,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了避让机构20,使得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增加了一小段的上下运动行程,从而改变了吸嘴16的运动轨迹,避免其与载带侧边的盖板和载带导轨发生碰撞。参见图3,避让机构20包括机座21、设置在机座21上的线性模组22和驱动组件23,移动板11设置在线性模组22的滑块上。由于第一摆臂12、第二摆臂13设置在移动板11上,因此,移动板11在驱动组件23的驱动下沿线性模组22的直线导轨上下运动的同时,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亦随其一同运动,相当于为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增加了另一方向上的运动,该不同方向的运动合成后,改变了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的运动轨迹,避免其与载带侧边的盖板和载带导轨发生碰撞,从而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驱动组件23包括位于移动板11上方的第二电机231、与第二电机231的输出轴连接的偏心轴232和第二连杆233,第二连杆233的一端与偏心轴232连接,另一端与移动板11连接。为实现偏心动作,在本实施例中,具体采用偏心轮结构,包括但不限于此,还可以是其它能够实现偏心动作的结构。众所周知,偏心轮的轴孔偏向一边,偏心轮的孔与第二电机231的输出轴连接,第二电机231带动偏心轮同轴旋转,而与偏心轮的轴连接的第二连杆233,则相对第二电机231的输出轴做偏心运动,从而使得与第二连杆233另一端连接的移动板11受到一定大小和方向的作用力。由于移动板11设置在线性模组22的滑块上,而滑块设置在直线导轨,直线导轨限制了滑块仅能在其特定方向上运动,如此,可使得移动板11沿直线导轨做往复的上下运动。

参见图4和图5,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的结构相同,第一摆臂12包括本体121和两凸出本体121设置的安装部122,两安装部122位于本体121的相对两侧面;两安装部122贯穿本体121设置,以分别在两安装部122和本体121之间形成供转轴插入的第一安装孔122a和第二安装孔122b。第一安装孔122a和第二安装孔122b中的一个用于与移动板11转动连接,另一个则用于与第一连杆15转动连接,通过第一安装孔122a和第二安装孔122b,将第一电机14的输出动力经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传递至第一连杆15,最后由第一连杆15带动吸嘴16在预设范围内来回摆动,以实现电子元件的自动上料。两安装部122均凸出本体121设置,使得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与移动板11间隔开,同时,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还与第一连杆15间隔开,以保证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在转动时不会与移动板11和第一连杆15产生摩擦,从而影响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的运动精度。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安装孔122a与移动板11转动连接,第二安装孔122b与第一连杆15转动连接;在第一安装孔122a靠近本体121的端部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孔122a相通的开口,位于开口两侧的端部上开设有装配螺钉的螺纹孔122c,第二安装孔122b内设置有与转轴相匹配的轴承122d。

在上述实施例中,摆动机构10还包括设置在移动板11上的皮带传动组件17,该皮带传动组件17具体包括转动设置在移动板11上的主动轴171和从动轴172,主动轴171贯穿移动板11,其一端与第一电机14的输出轴连接,另一端与第一摆臂12连接,主动轴171和从动轴172上均设有与第一摆臂12处于移动板11同一侧的皮带轮173;皮带传动组件17还包括套设在两皮带轮173上的皮带174。参见图2,第一电机14的转动力经偏心轴232后,转化为偏心力,该偏心力经皮带轮173和皮带174传递至从动轴172。由于从动轴172设置在移动板11上,移动板11将受到偏心力的作用,产生运动。但是,由于线性模组22的作用,移动板11被限制在某一特定方向上运动,即上下运动,从而带动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的上下运动,使得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的运动轨迹得到优化,避免吸嘴16上料时与载带侧边的盖板和载带导轨发生碰撞。

在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中,自动上料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连杆15上的旋转电机30,旋转电机30的输出轴与吸嘴16连接。由于一些电子元件形状不规则,具有方向性,因此难以在吸取过程中调整电子元件的方向,使其沿一个方向排列。针对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在第一连杆15上设置了用于驱动吸嘴16任意角度旋转的旋转电机30。当然,在通过旋转电机30对电子元件的方向进行调整时,首先需对该电子元件的方向进行检测,以确定其方向是否需要调整。为此,一般会通过CCD相机对吸取的电子元件进行视觉检测,以确定该电子元件的方向性。在得知被吸取的电子元件需要调整方向时,旋转电机30启动,旋转一定角度以使该电子元件的方向得到调整。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自动上料装置还包括两错位设置在移动板11上,以用于限制第一摆臂12正反转动极限位置的限位杆40。为避免出现意外状况,在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3的安全摆动范围内设置有两限位杆40,该限位杆40能使得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得到保护,避免其与自动上料装置的其它部件发生碰撞。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移动板11上设置有凸块111,凸块111上方对应设置有可与凸块111耦合的原点传感器50。原点传感器50所在位置即为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的上下机械原点,为保证下次动作的准确性,需在每次开机启动时,利用该机械原点进行回零复位操作。如,工作中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因发生故障突然停止,在维修后继续工作之前,需通过工控器的控制面板输入复位指令,以使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回到机械原点,否则,将产生一定程度的误差,从而影响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的运动准确性。为实现机械原点的复位,可设置的原点传感器具有多种选择,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置,如接近开关或槽型光电开关等。本实用新型优先选择槽型光电开关作为原点传感器50,凸块111在每次经过槽型光电开关所在位置时,由于该凸块111遮挡住了槽型光电开关的发光器所发射的光源,因此,槽型光电开关将产生一反馈信号并发送至控制器。进一步的,自动上料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旋转电机30上用于旋转电机30回零复位的第二原点传感器。该第二原点传感器的主要作用在于:旋转电机30对电子元件进行调整后,其旋转了一定的角度;在对下一电子元件进行方向调整之前,需通过第二原点传感器对其进行回零复位的操作,以确保下一电子元件的方向调整的准确性。更进一步的,自动上料装置还包括设置移动板11上用于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回零复位的第三原点传感器。该第三原点传感器是为了保证第一摆臂12和第二摆臂13的准确摆动,以确保产品质量。

在本实用新型又一较佳实施例中,自动上料装置还包括位于移动板11上方用于检测真空度的真空压力开关。真空压力开关,又称真空继电器,其主要作用在于检测工作时吸嘴16的真空度是否达到预设要求,根据检测结果自动开闭控制电路,发出电信号,控制吸嘴16的动作。若吸嘴16中实际产生的真空度未达到规定的要求,真空压力开关将发出相应的信号,以控警报灯和/或蜂鸣器发出报警信号,从而提示工作人员进行检修。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的一种编带机包括上述的自动上料装置,该自动上料装置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编带机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所有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全部技术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部分或优选实施例,无论是文字还是附图都不能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凡是在与本实用新型一个整体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