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47420发布日期:2020-01-10 15:01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吊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悬索桥钢箱梁安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吊具。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大跨径悬索桥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悬索桥由于其自身特点,在跨江、跨河和峡谷等大跨径桥梁中有明显优势。

大跨径悬索桥的钢箱梁体积、重量一般都比较大。因此,钢箱梁安装一般采用专用的跨缆吊机进行安装。在浅滩区、或者浅水河床处,驳船无法将钢箱梁运抵至起吊位置,受到吊装条件的影响,塔区的梁段无法利用跨缆吊机直接垂直吊装,传统施工方法为搭设平台,设置轨道进行纵移至起吊位置,再垂直起吊。

发明人在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背景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缺陷:

搭建临时支架及设置轨道纵向移动钢箱梁存在投资费用大,不能有效利用悬索桥现有的资源,造成成本增加和资源浪费,而在荡移施工中,缺少一种可以稳定连接钢箱梁及方便荡移操作的吊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吊具,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解决搭建临时支架及设置轨道纵向移动钢箱梁存在投资费用大,不能有效利用悬索桥现有的资源,造成成本增加和资源浪费,而在荡移施工中,缺少一种可以稳定连接钢箱梁及方便荡移操作的吊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吊具,包括:

承重梁;

扇形板,扇形板的圆弧一端具有至少两个连接孔;

吊索叉耳转换头,其一端与所述连接孔销接,其另一端能与吊索叉耳可拆卸连接;

钢绞线转换头,其一端与所述连接孔销接,其另一端能与钢绞线可拆卸连接;

扇形板的圆心一端与承重梁转动连接。

所述吊索叉耳转换头由吊索叉耳连接板和第一连接板组成,吊索叉耳连接板通过第一连接板和所述连接孔与扇形板可拆卸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板为窄长形板状,第一连接板两端具有凹槽,第一连接板侧面为“工”型结构,第一连接板两端分别开有用于转动连接吊索叉耳连接板和扇形板的通孔。

钢绞线转换头或吊索叉耳连接板的两端为锚头状;所述吊索叉耳转换头与来自于永久吊索的吊索叉耳的可拆卸连接为可拆卸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转动连接;

钢绞线转换头与来自于钢绞线的端部的可拆卸连接为可拆卸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转动连接。

所述吊索叉耳连接板为三角形板状;所述吊索叉耳连接板的三角形板状的三个角的尖部为圆弧状。

所述吊索叉耳连接板的连接处具有销孔和销轴,所述销轴和所述销孔设在吊索叉耳连接板和吊索叉耳的连接处;

所述销孔和所述销轴间隙配合。

扇形板的长度方向同向于承重梁的长度方向;扇形板的圆心一端与承重梁沿承重梁的长度方向转动连接。

承重梁在承载重物时,扇形板的任意一用于传递载荷的所述连接孔与扇形板和承重梁的转动连接处处于该重物的重心线上。

所述承重梁和扇形板之间具有第二连接板,承重梁通过第二连接板与扇形板转动连接。

所述承重梁和扇形板之间具有滑座和滑轨,所述滑轨沿承重梁的长度方向设在承重梁上,所述滑座和所述滑轨滑动连接,承重梁通过所述滑座与扇形板转动连接,所述滑座上设有用于限定滑座和滑轨相互滑动的止动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考虑到塔区钢箱梁安装的经济性及施工进度的加快,同时解决了水运梁段无法运至指定位置的情况。利用该吊具,可在此荡移装置的配合下进行多次荡移,将待安装梁段架设到位。本实用新型加快钢箱梁安装施工进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种浅水区钢箱梁荡移施工方法的荡移过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种吊具的整体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吊具在荡移施工时钢绞线转换头和永久吊索拆装位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一种浅水区钢箱梁荡移施工方法在无吊索区域内小车牵拉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一种浅水区钢箱梁荡移施工方法跨缆吊机进行第二次荡移的过程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跨缆吊机;2、钢绞线;3、第一永久吊索;4、钢箱梁;5、第一连接板;6、钢绞线转换头;7、扇形板;8、第二连接板;9、吊索叉耳连接板;10、承重梁;11、连接孔;12、第一起吊位置;13、第二永久吊索;14、销轴;15、吊索叉耳;16、卷扬机;17、第一荡移高度;18、悬索桥主缆;19、第二起吊位置;20、滑车;21、滑座。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术语为:

第一永久吊索,在实施荡移施工时,第一永久吊索为第一次进行荡移所使用的悬索桥上本身具有的永久吊索。

第二永久吊索,在实施荡移施工时,第二永久吊索为第二次进行荡移所使用的悬索桥上本身具有的永久吊索。

第二起吊位置,第二次荡移位置为现场工程师根据承载着钢箱梁的第一永久吊索的位置选定的进行第二次荡移的位置,第二起吊位置的选定需遵循钢箱梁4在荡移时,吊臂或钢绞线沿跨缆吊机1轨道的垂直方向不超过负三十度至正三十度范围,跨缆吊机1的吊臂以垂直于其轨道的角度为零度,吊臂始终平行于钢绞线。

第三起吊位置,即重复第二起吊位置选定位置的操作,用以选择第三起吊位置。

无索区,即悬索桥的桥面,安装钢箱梁的区段内,钢箱梁上端没有永久吊索的区域。

承重梁10,为吊具的主体框架,为较长的箱型梁,承重梁10两端底部与钢箱梁固定,承重梁10越长,吊具与钢箱梁之间的固定越稳定。

扇形板7,主要作用为,扇形板7扇形的圆心一端与承重梁10转动连接,由于扇形形状,使得扇形板7沿承重梁10转动时,其转动角度大为增加,扇形板7扇形的圆弧一端,弧长较长,可以设置多个用于连接吊索叉耳和跨缆吊机的钢绞线连接孔,扇形结构为优选结构。

吊索叉耳转换头,用于将吊索叉耳和扇形板7连接固定。

钢绞线转换头6,用于将跨缆吊机的钢绞线和扇形板7连接固定。

图1中a,b,c,d,e分为不同永久吊索,在施工中,荡移施工可以跨越永久吊索进行荡移,减少荡移次数。

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吊具进行详细介绍说明。

请参考图2,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吊具的吊具结构图,该吊具,包括:

承重梁10;

扇形板7,扇形板7的圆弧一端具有至少两个连接孔;

吊索叉耳转换头,其一端与所述连接孔销接,其另一端能与吊索叉耳可拆卸连接;

钢绞线转换头6,其一端与所述连接孔销接,其另一端能与钢绞线可拆卸连接;

扇形板7的圆心一端与承重梁10转动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吊索叉耳转换头和钢绞线转换头6分别销接于扇形板7的圆弧一端的连接孔11上,扇形板7作为转动连接件,将吊索叉耳转换头和钢绞线转换头6与承重梁10连接,其中承重梁10在承载重物时,扇形板7的任意一用于传递载荷的所述连接孔11与扇形板7和承重梁10的转动连接处处于该重物的重心线上。

由于设置了与承重梁10转动连接的扇形板7,因此本实施例的吊具在起吊荡移钢箱梁4时,能让钢箱梁4一直保持平稳,确保施工的稳定和安全进行。

进一步的,如图2中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吊具的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所述吊索叉耳转换头由吊索叉耳连接板9和第一连接板5组成,吊索叉耳连接板9通过第一连接板5和所述连接孔11与扇形板7可拆卸转动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吊索叉耳转换头由吊索叉耳连接板9和第一连接板5组成,吊索叉耳连接板9用于连接吊索叉耳,第一连接板5用于减小吊索叉耳连接板和钢绞线转换头最小的夹角,第一连接板5作为延长板连接吊索叉耳连接板9和扇形板7,防止由于宽度较大的吊索叉耳连接板9与钢绞线转换头6相互冲突,通过延长吊索叉耳连接板9的方式,使吊索叉耳连接板9和钢绞线转换头6贴合时所产生的夹角缩小,第一连接板5能够有效的减小吊索叉耳连接板9与扇形板7的尺寸,避免吊索叉耳连接板9和吊索叉耳转换头在空间上的冲突,能满足24度以内的大角度荡移施工。

进一步的,如图2中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吊具的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所述第一连接板5为窄长形板状,第一连接板5两端具有凹槽,第一连接板5侧面为“工”型结构,第一连接板5两端分别开有用于转动连接吊索叉耳连接板和扇形板的通孔。

所述吊索叉耳连接板9的三角形板状的三个角的尖部为圆弧状;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5作为延长件,其在满足必要承重条件下,需越窄越好,并且还需要用于连接吊索叉耳连接板和扇形板,因此第一连接板5为“工”型结构,工型的两侧开口用于卡含吊索叉耳连接板和扇形板,可以保证荡移施工时索叉耳连接板和扇形板连接的稳定性。

优选的,吊索叉耳连接板9的三角形板状的三个角的尖部为圆弧状,其可防止由于尖部过于锋利对钢绞线2或施工人员造成伤害。

进一步的,如图2中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吊具的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吊索叉耳连接板9的连接处具有销孔和销轴14,所述销轴14和所述销孔设在吊索叉耳连接板9和吊索叉耳15的连接处;

所述销孔和所述销轴14间隙配合;

上述实施例中,吊索叉耳连接板9的连接处具有销孔和销轴14,通过销轴连接,可以简化施工时拆装的方便。

优选的,销孔和销轴14间隙配合,间隙配合的优选间隙为为0.2mm,其间隙也可以是0.1mm-0.3mm。

进一步的,如图2中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吊具的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扇形板7的长度方向同向于承重梁10的长度方向,扇形板7的圆心一端与承重梁10沿承重梁的长度方向转动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扇形板7和承重梁10长度方向同向,可以使吊具在运载钢箱梁4时,扇形板7的转动不会使钢箱梁4左右摇摆,扇形板7和承重梁10长度方向同向使钢箱梁4始终处于稳定的水平方向,使施工更为安全,稳定。

进一步的,如图2中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吊具的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钢绞线转换头6或吊索叉耳连接板9的两端为锚头状;

上述实施例中,钢绞线转换头6或吊索叉耳连接板9为锚头状,锚头在整个工业中其实应用非常广泛,其结构稳固,结实耐用。

进一步的,如图2中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吊具的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所述吊索叉耳转换头与来自于永久吊索的吊索叉耳15的可拆卸连接为可拆卸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转动连接;

钢绞线转换头6与来自于钢绞线2的端部的可拆卸连接为可拆卸固定连接或可拆卸转动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吊索叉耳转换头和钢绞线转换头6的连接处均设为可拆卸连接,则其连接牢靠;

优选的,吊索叉耳转换头和钢绞线转换头6的连接处均设为可拆卸转动连接,转动连接使得吊索叉耳转换头和钢绞线转换头6在荡移钢箱梁4时,永久吊索和钢绞线2上在受力时,始终承受直线拉力,永久吊索和钢绞线2不易断裂,避免事故发生。

进一步的,如图2中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吊具的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承重梁10在承载重物时,扇形板7的任意一用于传递载荷的所述连接孔11与扇形板7和承重梁10的转动连接处处于该重物的重心线上。

上述实施例中,扇形板7由于其自身形状优势,扇形板7的圆心一端与承重梁10连接时,扇形板7在承重梁10上灵活转动,本实施例中,为保证施工安全,承重梁10在承载重物时,扇形板7的任意一用于传递载荷的所述连接孔11与扇形板7和承重梁10的转动连接处处于该重物的重心线上。

进一步的,如图2中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吊具的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所述承重梁10和扇形板7之间具有第二连接板8,承重梁10通过第二连接板8与扇形板7转动连接;

所述承重梁10和扇形板7之间具有滑座和滑轨,所述滑轨沿承重梁的长度方向设在承重梁10上,所述滑座和所述滑轨滑动连接,承重梁10通过所述滑座与扇形板7转动连接,所述滑座上设有用于限定滑座和滑轨相互滑动的止动部。

上述实施例中,承重梁10和扇形板7通过第二连接板8转动连接,可以确保承重梁10在承重钢箱梁4时,钢箱梁4可通过自重调整其重心平稳;

承重梁10和扇形板7之间的滑座和滑轨使扇形板7能沿承重梁10的长度方向移动,施工人员可以通过调整扇形板7和承重梁10之间的位置,调整承重梁10承载的钢箱梁4的水平稳定,止动部用于固定滑座和滑轨之间的相对位置,使扇形板7和承重梁10的相对位置固定,使其平稳的进行稳定施工。

请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浅水区钢箱梁荡移施工方案的移施工方法的荡移过程图,该浅水区钢箱梁荡移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跨缆吊机1行走至第一起吊位置,并下放吊具将该吊具安装到位于其正下方驳船上的钢箱梁4上;

步骤2:跨缆吊机1将钢箱梁4吊起至第一永久吊索3的第一荡移高度17,并将第一永久吊索3安装到所述吊具上,所述第一荡移高度17为所述第一永久吊索3的吊索叉耳15能安装到所述吊具的位置,第一永久吊索3为进行第一次荡移的永久吊索;

步骤3:跨缆吊机1逐渐降低吊具高度,第一永久吊索3以上固定端为原点荡移至第一永久吊索3全部承受钢箱梁4重量的位置。

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在浅滩区、或者浅水河床处,驳船无法将钢箱梁运抵至起吊位置,本实施例借用悬索桥上的永久吊缆,对钢箱梁4进行荡移施工,与传统方案相比,减少了施工成本,增加了施工效率。

首先,驳船将钢箱梁4在河道内运送至跨缆吊机1的起吊位置的正下方,跨缆吊机1的起吊位置的正下方的选定一般选定驳船能行驶的距离钢箱梁4安装的位置最近处,选定好后驳船行驶到选定地点,跨缆吊机1沿悬索桥主缆18行走到起吊位置,跨缆吊机1下放吊具,并将吊具安装到驳船上的钢箱梁4上,固定好后跨缆吊机1对钢箱梁4进行起吊,将钢箱梁4吊起至第一荡移高度17并将第一永久吊索3与吊具安装。

其中,第一荡移高度17可以是跨缆吊机1将钢箱梁4吊起的高度中,第一永久吊索3能够到并安装至吊具的任何高度。

第一永久吊索3与吊具安装好后,逐渐释放跨缆吊机1的钢绞线2,钢箱梁4随吊具缓慢下降,钢箱梁4沿以第一永久吊索3为半径的圆弧路径上移动至第一永久吊索3的正下端,并且由第一永久吊索3全部承受钢箱梁4的全部重量,完成第一次荡移施工。

进一步的,参考图1,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浅水区钢箱梁荡移施工方法的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步骤4,跨缆吊机1释放一定长度的钢绞线2或将钢箱梁4和跨缆吊机1的钢绞线2从钢箱梁4上拆下,所述释放一定长度钢绞线2为允许跨缆吊机1的钢绞线与吊具固定的情况下从第一起吊位置沿悬索桥主缆18行走至第二起吊位置19;

步骤5:跨缆吊机1从第一起吊位置行走至第二起吊位置19,所述第二起吊位置19为跨缆吊机1沿悬索桥主缆18行走至的进行第二次荡移的位于主缆上的位置;

步骤6:跨缆吊机1将钢箱梁4吊起至第二永久吊索13的第二荡移高度,再将第二永久吊索13安装到所述吊具上并解除第一永久吊索3,所述第二荡移高度为跨缆吊机1全部承载钢箱梁4的重量并且所述第二永久吊索13的吊索叉耳15能安装到钢箱梁4上吊具的位置,第二永久吊索13为进行第二次荡移的永久吊索;

步骤:7:跨缆吊机1逐渐降低吊具高度,第二永久吊索13以上固定端为原点荡移至第二永久吊索13全部承受钢箱梁4重量的位置,当经过步骤7后钢箱梁4到达预定位置则结束荡移施工,若经过步骤6后钢箱梁4未到达预定位置则继续重复步骤4至步骤7。

上述实施例中,当钢箱梁4完成第一次荡移施工后,若未达到预定位置,则还要进行第二次荡移,进行第二次荡移时,跨缆吊机1首先需要移动至预定位置,跨缆吊机1移动时,需要释放一定长度的钢绞线2或将钢箱梁4和跨缆吊机1的钢绞线2从钢箱梁4上拆下,使跨缆吊机1在移动时不会牵拉钢箱梁4,确保施工的安全,保证钢箱梁4的稳定,然后跨缆吊机1沿悬索桥主缆18行驶至第二起吊位置19,第二起吊位置19可以为位于完成第一次荡移施工的钢箱梁4顶部的沿悬索桥主缆18顶部的一位置;

跨缆吊机1行驶到的第二起吊位置19也可以是位于完成第一次荡移施工的钢箱梁4顶部的沿悬索桥主缆18上继续往前的位置;还可以是进行第二次荡移的第二永久吊索顶端位于主缆上或主缆上继续往前的位置。

跨缆吊机1在起吊位置将钢箱梁4吊起并实施第一次荡移施工后,钢箱梁4由第一永久吊索3全部承受重量,跨缆吊机1释放一定长度的钢绞线2或将钢箱梁4和跨缆吊机1的钢绞线2从钢箱梁4上拆下,跨缆吊机1从图中的第一起吊位置12行走至第二起吊位置19,图中第二起吊位置19也可以位于第二永久吊索13顶部,现场施工时,第二起吊位置19可在满足跨缆吊机1安全施工的前提下位于第二永久吊索13顶部的前侧或后侧的位置上,跨缆吊机1可以先将钢箱梁4向上荡移施工,直至跨缆吊机1的钢绞线2全部承重钢箱梁4,并将钢箱梁4上提至第二荡移高度,第二荡移高度为跨缆吊机1全部承载钢箱梁4的重量并且所述第二永久吊索13的吊索叉耳15能安装到钢箱梁4上吊具的位置。跨缆吊机1逐渐降低吊具高度,直至第二永久吊索13全部承受钢箱梁4重量,完成第二次荡移施工。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若跨缆吊机1所行进到的第二起吊位置19可以为完成第一次荡移施工后的第一永久吊索3的位置之前的任意位置,图中第一永久吊索3与悬索桥主缆18交点向左的任意跨缆吊机1能行驶到的位置,并且由于跨缆吊机1在水平方向,位于钢箱梁4前端时,跨缆吊机1可以先将钢箱梁4向上荡移施工并到达第二荡移高度,因此一次施工完成两步工作,即向前荡移了一段距离,又将钢箱梁4提升至第二荡移高度,因此节省了施工步骤,提升施工效率。

跨缆吊机1在吊起钢箱梁4时,跨缆吊机1的钢绞线2与悬索桥主缆18的夹角不能大于正负三十度,其中悬索桥主缆18的垂直方向为起始角度,即零度。

综上,若完成第二次荡移施工后,钢箱梁4到达预定位置,则完成施工,若为到达预定的施工位置,则需要继续进行上述实施例的荡移施工,直至钢箱梁4到达目的位置,完成此钢箱梁4的荡移施工操作。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浅水区钢箱梁荡移施工方法的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步骤3.1,第一永久吊索3全部承受钢箱梁4重量后,将跨缆吊机1的钢绞线2的端部从沿钢箱梁荡移方向的所述第一永久吊索3的后端拆装至所述第一永久吊索3的前端;

由于考虑到在进行第二次荡移施工时,钢绞线2和第二永久吊索13的交叉问题,以及为了施工效率在跨缆吊机1的可向前行走更长距离并符合跨缆吊机1吊起的安全角度,在跨缆吊机1每进行一次荡移施工后,将跨缆吊机1的钢绞线2的端部从沿钢箱梁荡移方向的第一永久吊索3的后端拆装至第一永久吊索3的前端,此操作可增加第二次荡移之后的荡移效率,使得每次荡移的距离增加,从而减少荡移次数。

进一步的,如图1中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浅水区钢箱梁荡移施工方法的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步骤4:跨缆吊机1行走至所述第一永久吊索3正上方位置,并将钢箱梁4吊起至第二永久吊索13的第二荡移高度,首先解除第一永久吊索3后,再安装第二永久吊索13;

步骤5:跨缆吊机1逐渐降低吊具高度,直至所述第二永久吊索13全部承载钢箱梁4重量,当经过步骤5后钢箱梁4到达预定位置则结束荡移施工,若经过步骤5后钢箱梁4未到达预定位置则跨缆吊机1行走至第二永久吊索13正上方位置并重复步骤4至步骤5中的步骤。

上述实施例中,每次荡移施工均让跨缆吊机1位于前一步荡移施工完成后的钢箱梁4顶部,跨缆吊机1每次施工均将钢箱梁4提升至下一次荡移施工的永久吊索的荡移高度,重复上述操作完成整个荡移施工。本实施例中,每次荡移操作可不用解除跨缆吊机1和吊具的连接,只需拆卸安装下一次永久吊索即可,本实施例中,跨缆吊机1每次均相当于垂直起吊,其操作简洁方便,施工安全。

进一步的,如图1或图4中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浅水区钢箱梁荡移施工方法的另一实施例,还包括:

步骤8:将塔柱上的卷扬机16通过滑车20组与无索区的钢箱梁4临时牵拉耳板连接,无索区的钢箱梁4到达预定位后,通过塔柱上的卷扬机16逐步收绳,跨缆吊机1逐步放钢绞线2,将无索区钢箱梁4移到指定位置;

步骤9,跨缆吊机1将具有永久吊索的钢箱梁4逐个荡移至预定位置,并将钢箱梁4调整到装配位置进行固定装配。

上述实施例中,在安装无索区的钢箱梁4临时,由于无索区钢箱梁4上端无永久吊索,因此其施工时需要采用辅助工具对此区域钢箱梁4进行施工,考虑到无索区距离永久吊索距离较近,使用卷扬机16和跨缆吊机1相配合,当钢箱梁4进行最后一次荡移施工,位于无索区的边上时,将塔柱上的卷扬机16通过滑车17组与钢箱梁4临时牵拉耳板连接,通过塔柱上的卷扬机16逐步收绳,跨缆吊机1逐步放钢绞线2将无索区钢箱梁4移到指定位置,完成无索区的施工,本实施例中,由于采用塔柱上原有的卷扬机16,利用了施工现场资源,节省了资源投入。

请参考图1或图5,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浅水区钢箱梁荡移施工系统的荡移过程图,该浅水区钢箱梁荡移施工系统,包括:

跨缆吊机1;

悬索桥主缆,所述悬索桥主缆上设有跨缆吊机1;

第一永久吊索,所述第一永久吊索固定在所述悬索桥主缆上;

跨缆吊机1使用上述的的一种吊具,其中一种吊具、跨缆吊机1、所述悬索桥主缆和所述第一永久吊索用于上述中所述一种浅水区钢箱梁荡移施工方法。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悬索桥现有资源的整合,在最节约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将钢箱梁4荡移至施工位置,驳船将钢箱梁4在河道内运送至跨缆吊机1的起吊位置的正下方,跨缆吊机1的起吊位置的正下方的选定一般选定驳船能行驶的距离钢箱梁4安装的位置最近处,选定好后驳船行驶到选定地点,跨缆吊机1沿悬索桥主缆18行走到起吊位置,跨缆吊机1下放吊具,并将吊具安装到驳船上的钢箱梁4上,固定好后跨缆吊机1对钢箱梁4进行起吊,将钢箱梁4吊起至第一荡移高度17并将第一永久吊索3与吊具安装。第一永久吊索3与吊具安装好后,逐渐释放跨缆吊机1的钢绞线2,钢箱梁4随吊具缓慢下降,钢箱梁4沿以第一永久吊索3为半径的圆弧路径上移动至第一永久吊索3的正下端,并且由第一永久吊索3全部承受钢箱梁4的全部重量,完成荡移施工。

需要说明,本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