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层剥离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06861发布日期:2020-06-16 21:22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叠层剥离容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叠层剥离容器。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叠层剥离容器,其通过随着内容物减少内袋从外壳剥离收缩以抑制向容器内部吸入空气(例如专利文件1)。

【现有技术文件】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日本特开平6-34506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叠层剥离容器中,如果在口部的内袋也从外壳剥离的话,则会有内袋脱落于外壳内的危险。在专利文件1中,在口部设置使内袋和外壳卡合的卡合片,然而即使是设置这样的卡合片有时也无法抑制在口部的内袋剥离。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口部的内袋的剥离的叠层剥离容器。

【解决课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叠层剥离容器,其具备容器主体,所述容器只提具有外壳和内袋,且随着内容物减少所述内袋收缩,所述容器主体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从所述收容部排出所述内容物的口部,其中,在所述口部设置朝径方向突出的多个突起。

根据本发明,通过在径方向上突出的多个突起来抑制内袋的剥离。虽然仅设置一个突起就具有抑制内袋剥离的效果,然而当如专利文件1在口部的整个周缘设置突起(卡合片),则当突起的一部分区域开始剥离时,其剥离将会传到剩下的区域,具有无法发挥抑制剥离效果的情况。另一方面,在本发明的构成中,在口部设置有多个突起,因此即使是在一个突起发生内袋剥离,该剥离也不会传递到其他的突起处,从而提高了抑制剥离效果。

以下,例示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所示实施方式可以彼此组合。

所述叠层剥离容器优选为,所述外壳在所述收容部具备连通所述外壳与所述内袋之间的中间空间和所述外部空间的外气导入孔。

所述叠层剥离容器优选为,所述收容部具有筒状的筒状部、以及将所述筒状部的一部分凹陷而成的面板部,所述外气导入孔设置在与所述面板部相邻的位置。

所述叠层剥离容器优选为,所述多个突起沿着所述口部的圆周方向配置。

所述叠层剥离容器优选为,所述突起为前端变细形状。

所述叠层剥离容器优选为,所述突起具备左侧面、右侧面、上面、以及下面,所述左侧面和所述右侧面在所述口部的圆周方向上以所述突起前端变细的方式倾斜。

所述叠层剥离容器优选为,所述上面和所述下面在所述口部的上下方向上以所述突起前端变细的方式倾斜。

所述叠层剥离容器优选为,所述左侧面和所述右侧面的倾斜角度彼此不同。

所述叠层剥离容器优选为,所述多个突起具备右前突起和左前突起,所述外壳在所述收容部处具备连通所述外壳与所述内袋之间的中间空间和所述外部空间的外气导入孔,所述外气导入孔配置在,从正面看通过所述右前突起的前端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与通过所述左前突起的前端在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之间,所述右前突起的所述左侧面的倾斜比所述右前突起的所述右侧面的倾斜更陡峭,所述左前突起的所述右侧面的倾斜比所述左前突起的所述左侧面的倾斜更陡峭。

所述叠层剥离容器优选为,所述多个突起具备右前突起和右后突起,所述右前突起的右侧面与所述右后突起的左侧面为大致同一平面。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叠层剥离容器的容器主体3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中的容器主体3的口部9附近扩大后,从其他角度看的立体图。

图3a是图1中的容器主体3的俯视图,图3b是图1中的容器主体3的主视图。

图4是图3b中的a-a线截面图。

图5a是图3b中的b-b线截面图,图5b是图5a中的区域a的放大图。

图6a是图3a中的c-c线截面图,图6b是图6a中的区域b的放大图。

图7是为了说明在用固定夹具10保持容器主体3的状态下使用钻头11形成外气导入孔15的工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以下所示实施方式中例示的各种特征可以彼此组合。并且,各个特征独立构成本发明。在以下说明中的上、下、左、右、前和后遵循图3a~图3b中所示的定义。此外,口部9的圆周方向的左右遵循图3a中所示的定义。

如图1~图7所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叠层剥离容器具备容器主体3。容器主体3具备收容内容物的收容部7、以及从收容部7排出内容物的口部9。

如图4所示,容器主体3在收容部7和口部9具备外壳12和内袋14。通过随着内容物减少内袋14从外壳12剥离,从而内袋14从外壳12分离收缩。

外壳12形成为比内袋14厚,以提高复原性。外壳12由例如低密度聚乙烯、直链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及其混合物等构成。外壳12可以由多个层构成。优选内袋14由多个层构成。例如在与外层接触的层中使用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树脂构成的evoh层,在与内容物接触的层中可以使用例如由低密度聚乙烯、直链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聚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及其混合物等聚烯烃构成的内面层。在上述evoh层与内面层之间优选使用粘合层。

如图1~图3所示,收容部7具有截面为大致圆形的筒状的筒状部7b、以及筒状部7b的一部分凹陷而成的面板部7c。容器主体3是通过将筒状(例如圆筒状)的层叠型坯吹塑成型而形成的,因此容器主体3的各部的壁厚比吹胀比大的部位小。由于面板部7c比筒状部7b吹胀比小,因此壁厚比筒状部7b厚。由此,面板部7c的刚性比筒状部7b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壳12上设置外气导入孔15,其设置于收容部7的凹部7a,且连通外壳12和内袋14之间的中间空间与容器主体3的外部空间。具体而言,外气导入孔15设置在与面板部7c相邻的位置(更具体而言,其是在面板部7c与口部9之间的区域)。在外气导入孔15中可以安装用来调整向外壳12和内袋14之间的空间的空气的进出的阀部件等。也可以代替设置外气导入孔15,在外壳12和内袋14之间设置间隙以导入外部气体。

如图4所示,在收容部7的底面29设置从底面29突出的底密封突出部27。底密封突出部27是在所述吹塑成形中的型坯的底密封部。通过弯曲底密封突出部27,可以改善容器主体3的耐冲击性,并同时能够改善容器主体3的自站立性。

在口部9设置卡合部9d。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口部9设想为安装压盖式的盖,则卡合部9d为卡合于盖的环状的突起。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口部9上安装具有外螺纹的盖或泵等,当为这种情况时,卡合部9d由外螺纹部构成。在口部9上,于比卡合部9d靠近收容部7的一侧,设置有朝口部9的内侧缩进的缩颈部9c。

如图2~图6所示,在口部9上设置朝径方向突出的多个突起8。多个突起8为右前突起8rf、左前突起8lf、右后突起8rr、以及左后突起8lr。口部9具有筒状的主体部9a,突起8设置成从主体部9a突出。突起8设置在比缩颈部9c靠近口部9端面侧,且与缩颈部9c相邻的位置上。多个突起8沿口部9的圆周方向配置,且配置成大致等间隔。多个突起8在上下方向的位置相同。如图5b所示,在突起8内设置中空部8i,在突起8处,外壳12的内面形状与外壳12的外面形状为相似形状。此外,在突起8处,内袋14沿外壳12的内面设置。

在如图5a所示的截面上,设主体部9a的外接圆的半径为r1,围绕全部突起8的外接圆的半径为r2,有r2/r1>1,优选为1.05~1.50,更具体而言可以是例如1.05、1.10、1.15、1.20、1.25、1.30、1.35、1.40、1.45、1.50,或者也可以是例示数值中的任意2个之间的范围。

各个突起8为前端变细形状,且具备左侧面8l、右侧面8r、上面8u、以及下面8b。左侧面8l和右侧面8r朝口部9的圆周方向以突起8前端变细的方式倾斜。上面8u和下面8b朝口部9的上下方向以突起8前端变细的方式倾斜。突起8的前端设置大致平坦的尖端面8t。各个突起的左侧面8l和右侧面8r的倾斜角度彼此不同。如图6b所示,各个突起8是以突起8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面p3为中心的对称形状。

右前突起8rf和左前突起8lf以容器主体3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面p1为中心呈对称形状。右后突起8rr和左后突起8lr也以中央面p1为中心呈对称形状。右前突起8rf和右后突起8rr以容器主体3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面p2为中心呈对称形状。左前突起8lf和左后突起8lr也以中央面p2为中心呈对称形状。

如图3和图5所示,在正面看(也就是说,在如图3b所示的主视图中),外气导入孔15配置在通过右前突起8rf的前端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直线l1与通过左前突起8lf的前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之间l2之间。右前突起8rf的左侧面8l的倾斜比右侧面8r的倾斜更陡峭。因此,右前突起8rf的尖端面8t偏向左侧面8l侧。此外,左前突起8lf的右侧面8r的倾斜比左侧面8l的倾斜更陡峭。因此,左前突起8lf的尖端面8t偏向右侧面8r侧。根据这样的构成,在与外气导入孔15接近的位置处,右前突起8rf和左前突起8lf的突出量变大,从而内袋14的剥离抑制效果变高。由于内袋14的剥离容易从靠近外气导入孔15的位置开始,因此通过采用上述构成,在口部9的内袋14的剥离抑制效果特别高。

如图5b所示,设右前突起8rf的左侧面8l、右侧面8r的口部9的外面的切线的角度分别为a1、a2,则有a1/a2>1。该数值具体是例如1.1、1.5、2.0、2.5、3.0、3.5、4.0、4.5、5.0,或者也可以是例示数值中的任意2个之间的范围。a1是例如20~80度,更具体而言是例如20、25、30、35、40、45、50、55、60、65、70、75、80度,或者也可以是例示数值中的任意2个之间的范围。a2是例如5~30度,更具体而言是例如5、10、15、20、25、30度,或者也可以是例示数值中的任意2个之间的范围。

如图6b所示,设突起8的上面8u、下面8b的口部9的外面切线的角度分别为a3、a4,则a3/a4是例如0.5~1.5,该数值具体是例如0.5、0.6、0.7、0.8、0.9、1.0、1.1、1.2、1.3、1.4、1.5,或者也可以是例示数值中的任意2个之间的范围。a3、a4是例如40~85度,更具体而言是例如40、45、50、55、60、65、70、75、80、85度,或者也可以是例示数值中的任意2个之间的范围。

如图5a所示,右前突起8rf的右侧面8r、右后突起8rr的左侧面8l为大致同一平面。左前突起8lf的左侧面8l、左后突起8lr的右侧面8r也为大致同一平面。使用这些面能够进行对容器主体3的圆周方向的定位。

具体而言,如图7所示,将一对固定夹具10中的一方与右前突起8rf的右侧面8r和右后突起8rr的左侧面8l抵接,另一方与左前突起8lf的左侧面8l和左后突起8lr的右侧面8r抵接,由此能够定位容器主体3的圆周方向。

在容器主体3成形之后的状态下是不形成外气导入孔15的,为了将外气导入孔15形成在正确的位置上,需要将容器主体3正确定位。如图7所示,在用一对固定夹具10定位容器主体3的圆周方向的状态下,使用钻头11在凹部7a上形成外气导入孔15,从而能够将形成在外气导入孔15正确的位置。

在现有技术中,在凹部7a与口部9之间设置沟槽,通过使用该沟槽进行容器主体3的圆周方向的定位,然而在如眼药水容器等小型容器中,如在该部位设置沟槽,则也需要相应地将凹部7a向下方向错位相同距离,其结果是面板部7c的面积变小,从而使用方便性变差。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上述方法可以进行容器主体3的圆周方向的定位,因此不需要在凹部7a与口部9之间设置沟槽,从而能够扩大面板部7c。由此,使按压面板部7c排出内容物变得容易。

【符号说明】

3:容器主体,7:收容部,7a:凹部,7b:筒状部,7c:面板部,8:突起,8b:下面,8i:中空部,8l:左侧面,8lf:左前突起,8lr:左后突起,8r:右侧面,8rf:右前突起,8rr:右后突起,8t:尖端面,8u:上面,9:口部,9a:主体部,9c:缩颈部,9d:卡合部,10:固定夹具,11:钻头,12:外壳,14:内袋,15:外气导入孔,27:底密封突出部,29:底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