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及轿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65029发布日期:2021-03-23 10:57阅读:72来源:国知局
电梯及轿厢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梯及轿厢。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建筑结构物的高层化,轿厢的升降距离变长,要求轿厢的升降速度高速化。若提高轿厢的升降速度,则轿厢周围的空气流(气流)会产生乱流。而且,产生于轿厢周围的乱流导致了轿厢升降移动时产生噪音。

尤其是建筑结构物中的设有建筑物侧门的电梯厅侧壁面与轿厢之间较窄,在该电梯厅侧壁面与轿厢之间,沿电梯井伸出配置有建筑物侧门、轿厢的门单元。而且,若空气流至该电梯厅侧壁面与轿厢之间,则空气会侵入门单元的间隙,或者空气会与门单元发生碰撞,从而会产生噪音。

作为用于降低像这样的在轿厢升降移动时所产生的噪音的技术,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具备如下两部分的技术:具备门且在电梯井内进行升降的轿厢;以及设于轿厢上下的整流结构体。整流结构体具有从整流结构体的顶部朝向轿厢的背面侧的谷部。而且,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气流沿着谷部流向轿厢的背面侧,因此,气流向轿厢的前表面侧流入的情况得到抑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10557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即使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空气也会在轿厢的前表面与电梯厅侧的壁面之间流动,因此,轿厢升降移动时产生了噪音。

本发明考虑了上述问题点,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力图降低轿厢升降移动时所产生的噪音的电梯及轿厢。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达到本发明的目的,电梯包括在电梯井内进行升降动作的轿厢。轿厢具有:中空的厢室;门单元,该门单元设于厢室,与设于电梯井的建筑物侧门相对;以及整流罩,该整流罩设于厢室中的上下方向的上部及下部中的至少一方。整流罩配置于厢室中的设有门单元的侧壁部一侧,具有与上下方向平行的平板状的正面部。正面部与电梯井中的设有建筑物侧门的电梯厅侧壁面相对。而且,正面部上形成有供在正面部与电梯厅侧壁面之间流动的空气流入的通气口。

另外,对于轿厢,可适用具有上述结构的轿厢。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的电梯及轿厢,能力图降低升降移动时所产生的噪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的简要结构图。

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的电梯井的水平剖视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轿厢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轿厢的上部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轿厢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5对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电梯及轿厢进行说明。另外,各图中,对于共通的构件标注相同的标号。

1.第1实施方式例

1-1.电梯的结构

首先,参照图1及图2,对第1实施方式例(以下称为“本例”)所涉及的电梯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例的电梯的结构例的简要结构图。图2是表示本例的电梯的电梯井的水平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例的电梯1设在形成于建筑结构物内的电梯井110中。电梯1在电梯井110内进行升降动作,包括搭载人或货物的轿厢120、绳索130、对重140、曳引机100。

曳引机100配置于电梯井110的顶部所设的机械室160内,通过卷绕绳索130来使轿厢120进行升降。另外,在机械室160内的曳引机100的附近,设有架设绳索130的反绳轮150。

绳索130的轴向的一端安装有轿厢120,绳索130的轴向的另一端安装有对重140。因此,轿厢120经由绳索130与对重140相连结。然后,若曳引机100进行驱动,则轿厢120和对重140进行升降动作。以下,将轿厢120及对重140升降移动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

另外,在建筑结构物中的轿厢120所停止的上下客楼层即电梯厅200中,设有用于人或物品出入轿厢120的出入口。出入口可开闭地安装有建筑物侧门201。另外,如图2所示,出入口及建筑物侧门201设于电梯井110内与后述的轿厢120的门单元122相对的电梯厅侧壁面110a。

1-2.轿厢的结构例

接着,参照图2至图4对轿厢120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是表示轿厢120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轿厢120的上部的侧视图。

如图1及图3所示,轿厢120具有厢室121、门单元122、第1整流罩10a、第2整流罩10b。如图1及图2所示,厢室121形成为中空的大致长方体形。厢室121具有四个侧壁部121a、121b、121c、121d。第1侧壁部121a与第2侧壁部121b相对,第3侧壁部121c与第4侧壁部121d相对。

厢室121的第1侧壁部121a上设有出入口124。然后,人或货物从出入口124出入厢室121的内部空间。该出入口124可开闭地设置有门单元122。在轿厢120停止于任意的楼层时,门单元122与设于建筑结构物的建筑物侧门201相对。

另外,如图2所示,第1侧壁部121a与电梯井110中的电梯厅侧壁面110a之间的间隔t1设定得比第2侧壁部121b与电梯井110中与电梯厅侧壁面110a相对的壁面110b之间的间隔t2要窄。另外,第1侧壁部121a与电梯厅侧壁面110a之间的间隔t1设定得比第3侧壁部121c与电梯井110中与第3侧壁部121c相对的壁面110c之间的间隔t3要窄。

因此,在升降移动时,若空气流至该第1侧壁部121a与电梯厅侧壁面110a之间,则空气会侵入门单元122的间隙,或者空气与门单元122、建筑物侧门201发生碰撞,从而容易产生噪音。为了降低像这样的噪音,在轿厢120上设有第1整流罩10a和第2整流罩10b。

如图1及图3所示,第1整流罩10a配置于厢室121的上下方向的上部,第2整流罩10b配置于厢室121的上下方向的下部。第1整流罩10a从厢室121的上部向上下方向的上方突出,第2整流罩10b从厢室121的下部向上下方向的下方突出。而且,第1整流罩10a覆盖厢室121的上部,第2整流罩10b覆盖厢室121的下部。此外,第1整流罩10a与第2整流罩10b分别具有同样的结构,因此,这里对第1整流罩10a进行说明。

如图3及图4所示,第1整流罩10a形成为一面具有平面的中空的圆顶状。第1整流罩10a具有正面部11、背面部12、两个侧面部13。

正面部11配置于厢室121中的门单元122一侧即第1侧壁部121a一侧。而且,正面部11形成为平板状,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带有圆角。正面部11与电梯厅侧壁面110a相对,与第1侧壁部121a大致平行地进行配置。然后,正面部11与上下方向平行地进行配置。

与正面部11相对的背面部12形成为曲面状,沿上下方向弯曲成流线型。然后,背面部12与第2侧壁部121b相连接。另外,两个侧面部13、13配置于正面部11与背面部12之间。与背面部12相同,两个侧面部13、13形成为曲面状,沿上下方向弯曲成流线型。两个侧面部13、13与第3侧壁部121c或第4侧壁部121d相连接。

而且,正面部11、背面部12及两个侧面部13、13的与厢室121相反一侧的端部在厢室121的上下方向的上方相连接。此外,第2整流罩10b的正面部11、背面部12及两个侧面部13、13在厢室121的上下方向的下方相连接。

另外,正面部11上开有通气口15。通气口15形成于正面部11的与厢室121侧的端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即,通气口15形成于正面部11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此外,第2整流罩10b的通气口15形成于正面部11的上下方向的下端部。

另外,背面部12上开有背面排气口16,侧面部13上开有侧面排气口17。背面排气口16形成于背面部12的厢室121侧的端部、即上下方向的下端部。侧面排气口17形成于侧面部13的厢室121侧的端部、即上下方向的下端部。

而且,通气口15形成于比背面排气口16及侧面排气口17要远离厢室121的位置、即上下方向的上方、即轿厢120上升移动时的行进方向一侧。另外,通气口15的开口面积设定得与将背面排气口16与侧面排气口17结合得到的开口面积相等,或者稍小。此外,也可以在通气口15上设置用于防止异物侵入第1整流罩10a内的滤网。

此外,在第2整流罩10b上,背面排气口16及侧面排气口17形成于背面部12及侧面部13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

1-3.轿厢上升移动时的空气流

接着,参照图4对具有上述结构的轿厢120上升移动时的空气流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轿厢120上升移动时,在轿厢120周围流动的空气w1沿第1整流罩10a的背面部12及侧面部13流至轿厢120的背面侧、侧面侧。一部分的空气w1流入正面部11与电梯厅侧壁面110a之间(以下简称为正面部11侧)。

如上所述,正面部11及第1侧壁部121a侧与电梯井110之间的间隔比其它面要窄,因此,在正面部11侧流动的空气w1的风速比在其它部位流动的空气w1的风速要上升,具有正压倾向。因此,流入正面部11侧的空气w1从通气口15流至第1整流罩10a内。由此,能防止空气w1流入设有门单元122的第1侧壁部121a与电梯厅侧壁面110a之间,能防止噪音的产生。

另外,流至第1整流罩10a内的空气w1从背面排气口16及侧面排气口17向第1整流罩10a的背面部12及侧面部13的外侧进行排气。此外,厢室121中背面部及侧面部即第2侧壁部121b、第3侧壁部121c及第4侧壁部121d与电梯井110的壁面110b、110c之间的间隔t2、t3设定得足够宽。因此,即使空气w1流至厢室121的背面部及侧面部,也不容易产生噪音。

此外,通气口15配置于比背面排气口16及侧面排气口17要远离厢室121的位置、即轿厢120的行进方向一侧。由此,能将流至通气口15的空气w1从背面排气口16及侧面排气口17顺利地进行排气。另外,为了使空气w1顺利地进行流动,可以利用配管来使通气口15与背面排气口16及侧面排气口17相连接,或者,也可以在通气口15设置将空气w1引导至背面排气口16、侧面排气口17的导板。

另外,通气口15的开口面积设定得与将背面排气口16与侧面排气口17结合得到的开口面积相等,或者稍小。由此,能将流入通气口15的流量与从背面排气口16及侧面排气口17排气的流量设得相等,能使空气w1顺利地流动。

此外,在轿厢120下降移动时,轿厢120周围的空气w1因第2整流罩10b而从轿厢120的前表面侧向背面、侧面侧流动。另外,在第2整流罩10b的正面部11侧流动的空气w1通过通气口15从背面排气口16及侧面排气口17向轿厢120的背面部及侧面部进行排气。由此,即使在轿厢120下降移动时,也能防止空气w1流入第1侧壁部121a与电梯厅侧壁面110a之间,能防止噪音的产生。

另外,对在背面部12和侧面部13形成有排气口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仅在背面部12及侧面部13中的一个面部形成排气口。

2.第2实施方式例

接着,参照图5,对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轿厢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轿厢的立体图。

本第2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轿厢120b与第1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轿厢120的区别点在于整流罩的结构。因此,这里对整流罩进行说明,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轿厢120共通的部分赋予相同的标记并省略重复说明。

如图5所示,轿厢120b具有厢室121、设于厢室121的第1侧壁部121a的门单元122、第1整流罩30a、第2整流罩30b。第1整流罩30a设于厢室121的上部,第2整流罩30b设于厢室121的下部。此外,第1整流罩30a与第2整流罩30b分别具有同样的结构,因此,这里对第1整流罩30a进行说明。

第1整流罩30a具有正面部31、以及互相相对的两个侧面部33、33。而且,第1整流罩30a的上下方向的上部和背面侧开放。

正面部31及两个侧面部33、33形成为平板状。正面部31与电梯厅侧壁面110a(参照图1)相对,与第1侧壁部121a大致平行地进行配置。两个侧面部33、33与第3侧壁部121c或第4侧壁部121d相连接,与第3侧壁部121c及第4侧壁部121d大致平行地进行配置。然后,正面部31及两个侧面部33、33与上下方向平行地进行配置。

另外,正面部31的与厢室121相反一侧的端部、即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形成有倾斜面31a。倾斜面31a从正面部31上与电梯厅侧壁面110a相对的一面侧向相反侧的背面倾斜。同样,两个侧面部33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形成有倾斜面33a。侧面部33的倾斜面33a从第1整流罩30a的外侧向内侧倾斜。

另外,正面部31上开有通气口35。通气口35形成于正面部31的上下方向的上端部。侧面部33上开有侧面排气口37。侧面排气口37形成于侧面部33的上下方向的下端部。此外,通气口35形成得比侧面排气口37要偏向轿厢120b上升移动时的行进方向一侧。

在轿厢120上升移动时,正面部31及两个侧面部33、33使流向轿厢120周围的空气w1向轿厢120的背面侧流动。此外,一部分的空气w1流入正面部31与电梯厅侧壁面110a(参照图1)之间(以下简称为正面部31侧)。

流向正面部31侧的空气w1通过通气口35。然后,通过通气口35的空气w1从第1整流罩30的开放的背面侧、侧面排气口37进行排气。此外,第1整流罩30的背面侧的整个面开放,因此,侧面部33上也可以不设有侧面排气口37。

其它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轿厢120相同,因此省略这些说明。即使利用具有上述结构的轿厢120b,也能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轿厢120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的且附图中示出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专利权利要求记载的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形实施。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例所涉及的轿厢120中,对将第1整流罩10a及第2整流罩10b形成为一面具有平面部的圆顶状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背面部12、侧面部13形成为平面状并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地进行配置,或者也可以形成为在圆顶状的顶部附近设有凹陷的形状等其它各种形状。而且,作为第1整流罩10a及第2整流罩10b,只要具有至少与电梯厅侧壁面110a相对且与轿厢120升降移动的方向平行的正面部11即可。而且,只要在该正面部11上设置通气口15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例中,对在厢室121的上部与下部分别设有整流罩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在高速进行上升移动并低速进行下降移动的电梯中,可以仅在厢室121的上部设置整流罩。另外,在高速进行下降移动并低速进行上升移动的电梯中,可以仅在厢室121的下部设置整流罩。即,可以仅在厢室121的上部和下部中的升降移动中高速移动的一侧设置整流罩。

此外,在对电梯进行改造施工时,在厢室的上部和下部设具有上述结构的整流罩,从而能降低轿厢升降移动时所产生的噪音。另外,在对已具有整流罩的电梯进行改造时,在整流罩的正面部形成通气口,在整流罩的侧面部或背面部形成排气口。由此,方能获得与上述电梯相同的作用效果。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了“平行”及“正交”等词语,但他们并不仅意味着严格的“平行”及“正交”,而是既包含“平行”及“正交”,也可以是处于能发挥其功能的范围内的“大致平行”、“大致正交”的状态。

标号说明

1电梯,

10a、30a第1整流罩,

10b、30b第2整流罩,

11、31正面部,

12背面部,

13、33侧面部,

15、35通气口,

16背面排气口(排气口),

17、37侧面排气口(排气口),

100曳引机,

110电梯井,

110a电梯厅侧壁面,

110b、110c壁面,

120轿厢,

121厢室,

121a第1侧壁部,

121b第2侧壁部,

121c第3侧壁部,

121d第4侧壁部,

122门单元,

124出入口,

130绳索,

140对重,

150反绳轮,

160机械室,

200电梯厅,

201建筑物侧门,

w1空气。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