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打包升降叠放小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20525发布日期:2021-03-19 11:01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打包升降叠放小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尼龙工业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打包升降叠放小车。



背景技术:

打包后的尼龙膜卷需要按照一定次序叠放,随后通过叉车将其送到集装箱车内,为充分利用车内空间,尼龙膜卷需要如图3所示的那样叠放两层。由于尼龙膜卷具有一定的质量,现有人工叠放的方式体力耗费较大,作业效率不够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打包升降叠放小车,能够辅助工人对尼龙膜卷进行叠放,节省工人体力,提高作业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方式解决该技术问题:一种打包升降叠放小车,包括底架、设于所述底架上的升降机构和装在所述升降机构上的托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托台的一端与所述升降机构铰接,所述托台靠近铰接端的边缘处具有向上延伸的挡板。

使用时,由两个工人配合进行叠放工作,其中第一名工人所用小车的托台高度处于初始位置(即最低点位置),第二名工人所用小车的托台水平高度略高于一个尼龙膜卷的高度。第一名工人从包装处取料,把包装好的膜卷通过环链行车放入小车的托台,随后推动小车至放置点,抬起托台,将托台上立起的膜卷推入放置点。这时第二名工人配合跟进,从包装处取料,再将小车推至第一名工人放置好的膜卷旁,抬起托台,将托台上立起的膜卷叠到第一名工人放置好的膜卷上。以此循环,即可实现膜卷的双层叠放。采用该打包升降叠放小车,无需工人用人力去抬膜卷,有效节省了工人体力,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叠放操作,有效提高了叠放工作的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托台远离铰接端的边缘处设有能够相对于所述托台转动的定位杆,在所述托台以铰接端为轴抬起时,所述定位杆能够顶住所述升降机构,使所述托台保持抬起状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二支撑架与千斤顶,所述第一支撑架与第二支撑架交叉布置并通过水平轴相互铰接,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位于同侧的一端为固定端,位于同侧的另一端为活动端,所述固定端分别与所述底架和托台位于同侧的一端固定铰接,所述活动端分别与底架和托台位于同侧的另一端滑动配合,所述千斤顶设于所述底架上,与所述第一支撑架传动连接。从而能够通过千斤顶驱动第一支撑架转动,进而带动托台升降。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均包括两根作用平行间隔布置的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架的活动端为设于两侧支撑臂顶端的第一滑轮,所述第一滑轮与所述托台的底面滑动抵接,所述第二支撑架的活动端为从两侧支撑臂底端向外伸出的第二滑轮,所述第二滑轮伸入位于所述底架内框壁上的c形槽内。能够沿着所述c形槽进行滑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定位杆包括杆体和设于所述杆体底部的限位勾,所述第一支撑架两侧支撑臂的顶端间横跨设置有可供所述限位勾卡入的支撑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千斤顶包括铰接于底架上的缸体,从所述缸体中伸出的活塞杆,所活塞杆横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两根支撑臂间的横杆铰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千斤顶还包括连接所述缸体的脚踏泵与泄压阀,所述脚踏泵和泄压阀设于所述底架上,所述脚踏泵与伸出底架外的第一踏杆相连,通过第一踏杆来控制千斤顶的顶起动作,所述泄压阀与伸出底架外的第二踏杆相连,通过第二踏杆控制千斤顶的泄压动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底架的底面四角处具有车轮。

综合以上,本实用新型的打包升降叠放装置,能够有效节省工人体力,简化操作步骤,使叠放工作的效率大幅提高,具有显著的进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托台抬起时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运送尼龙膜卷时的工作示意图;

其中:100-底架,101-车轮,102-c形槽,200-升降机构,210-第一支撑架,211-支撑臂,212-第一滑轮,213-第二滑轮,214-横杆,215-支撑杆,220-第二支撑架,230-千斤顶,231-缸体,232-活塞杆,233-第一踏杆,234-第二踏杆,240-水平轴,300-托台,301-挡板,302-定位杆,303-杆体,304-限位勾,305-把手,400-尼龙膜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阐述:

如图1所示,一种打包升降叠放小车,包括底架100、升降机构200与托台300。

托台300位于底架100上方,与底架100之间通过升降机构200相连。底架100的底面四角处设有车轮101。

升降机构200包括第一支撑架210、第二支撑架220和千斤顶230,第一支撑架210和第二支撑架220均包括两根左右平行间隔布置的支撑臂211,两个支撑架的支撑臂211交叉布置,并通过连接支撑臂211交叉点的水平轴240转动连接。

第一支撑架210与第二支撑架220位于同侧的一端为固定端、位于同侧的另一端为活动端。该固定端分别与底架100和托台300位于同侧的一端固定铰接,该活动端分别与底架100和托台300位于同侧的另一端滑动配合。

具体的,第一支撑架210的活动端为设于两侧支撑臂211顶端的第一滑轮212,该第一滑轮212与托台300的底面滑动抵接,第二支撑架220的活动端为从两侧支撑臂211底端向外伸出的第二滑轮213,该第二滑轮213伸入位于底架100内框壁中的c形槽102内。能够沿着c形槽102进行滑动。

该千斤顶230包括缸体231、从缸体231中伸出的活塞杆232、连接缸体231的脚踏泵和泄压阀。千斤顶230的缸体231铰接于底架100上,活塞杆232和横置在第一支撑架210两根支撑臂211间的横杆214铰接。脚踏泵设于底架100上,与伸出底架100外的第一踏杆233相连,通过第一踏杆233来控制千斤顶230的顶起动作。泄压阀同样设于底架100上,与伸出底架100外的第二踏杆234相连,通过第二踏杆234控制千斤顶230的泄压动作。需要托台300升起时,踩下第一踏杆233控制千斤顶230的活塞杆232顶起,带动第一支撑架210转动,使托台300相对于底架100升起,需要托台300下降时,踩下第二踏杆234,泄压阀将千斤顶230缸体231内的气体泄出,活塞杆232缩回,使托台300相对于底架100下降。

如图2所示,该托台300靠近固定铰接端的边缘处设有挡板301,靠近活动配合端(即第一支撑架的第一滑轮和托台抵接的一端)的边缘处铰接有可相对于托台300转动的定位杆302,该定位杆302包括杆体303和设于杆体303底部的限位勾304。第一支撑架210两侧支撑臂211的顶端间横跨设置有可供限位勾304卡入的支撑杆215。托台300靠近活动配合端的边缘处还设有把手305,便于工人抬起托台300。

如图3所示,使用时,能够将托台300以固定铰接端为支点抬起,抬起后将定位杆302底部的限位勾304卡入支撑杆215中,即可使托台300保持立起的状态,并能避免托台300在尼龙膜卷400重力作用下发生自旋,位于托台300上的尼龙膜卷400也同样随着托台300立起,并被托台300一端的挡板所止挡。工人可以很方便的将这种状态下的尼龙膜卷400取下托台,进行叠放。

以上就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如图3所示,其使用方式如下:由两个工人配合进行叠放工作,其中第一名工人所用小车的托台300高度处于初始位置(即最低点位置),第二名工人所用小车的托台300水平高度略高于一个尼龙膜卷400的高度。第一名工人从包装处取料,把包装好的膜卷通过环链行车放入小车的托台,随后推动小车至放置点,抬起托台300,将定位杆302上的限位勾卡入支撑杆,将托台300定在抬起的状态,并避免尼龙膜卷400在重力作用下自旋,再将托台300上立起的尼龙膜卷400推入放置点。这时第二名工人配合跟进,从包装处取料,再将小车推至第一名工人放置好的尼龙膜卷400旁,抬起托台300,将托台300上立起的尼龙膜卷400叠到第一名工人放置好的尼龙膜卷400上。以此循环,即可实现尼龙膜卷400的双层叠放。采用该打包升降叠放小车,无需工人用人力去抬尼龙膜卷400,有效节省了工人体力,同时也一定程度了简化了叠放操作,有效提高了叠放工作的效率。

对于高度不同的尼龙膜卷400,可以通过千斤顶230调节托台300的升起高度,使其与尼龙膜卷400高度相适配,具有良好的兼容性。

综合以上,本实用新型的打包升降叠放装置,能够有效节省工人体力,简化操作步骤,使叠放工作的效率大幅提高,具有显著的进步。

但是,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