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用内外墙板翻板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406746发布日期:2020-12-25 08:10阅读:130来源:国知局
建筑用内外墙板翻板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墙板加工领域,具体涉及建筑用内外墙板翻板机。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成熟,装配式建筑已经开始出现,由于其用时短,成品快,受到建筑行业的普遍关注。装配式建筑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大量采用pc预制件、轻钢结构组装件等,从产品上说,内外墙板是一类建筑材料,是将墙板通过干挂等施工方法悬挂于墙体的外侧或内侧,是一种用于内外墙的建筑墙板。

墙板的生产需要多道工序,而墙板重量较大,人工转运及翻面、或航吊转运及翻面都比较麻烦,往往需要用到转运平台;单面外挂墙板施工时只需对一侧进行加工操作,但是遇到双面的外挂墙板时需要双面操作,这样就需要进行翻面操作,现有的翻转大多使用吊车及人工翻转,当遇到较大墙板时,翻转十分困难,并且危险系数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建筑用内外墙板翻板机,利用翻板机对墙板进行翻转,使得墙板的翻转更加快捷、高效,安全系数大大增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建筑用内外墙板翻板机,包括支撑组件、升降组件、翻转组件和翻转架。

所述支撑组件设有两个,每个支撑组件均连接有一个升降组件。

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动力单元、升降架、安装架和链条,所述动力单元用于带动升降架升降移动,所述升降架连接有定滑轮,所述链条的其中一端固定,链条的另一端绕过定滑轮连接于安装架。

所述翻转架的两端通过翻转组件分别连接于一个升降组件,所述翻转组件用于带动翻转架进行翻转。

所述定滑轮设有两个,所述链条设有两个,链条与定滑轮一一对应设置。

通过设置升降组件和翻转组件,使得墙板翻转时更加轻松,其次,升降组件采用液压缸推动,能够提供稳定的动力,同时利用链条和定滑轮,使得安装架的上升距离是液压缸的二倍,能够提供足够大的上升空间。

进一步的,所述动力单元为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缸体连接于支撑组件,液压缸的缸杆连接于升降架,所述链条远离安装架的一端连接于支撑组件或地面。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两个限位架,所述限位架设有导向槽,所述升降架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一轮组,所述第一轮组设于导向槽内,限位架的底部连接有底板,所述液压缸的缸体连接于底板。通过设置导向槽和第一轮组,安装时,第一轮组由导向槽的顶部进入导向槽,移动时,第一轮组沿着导向槽的轴线方向上升或下降,保证了升降架移动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拉紧杆和两个固定块,两个所述固定块分别设于两个限位架相互远离的一侧,每个限位架连接于一个固定块,所述拉紧杆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限位架和固定块,通过设置固定块,并且利用拉紧杆连接于固定块和限位架,保证了限位架的稳定性,同时节约了占地面积。若不设置固定块,使拉紧杆直接连接地面,拉紧杆占地面积增加一倍。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架的两端均设有第二轮组,所述第二轮组设于导向槽内,并沿着导向槽的轴线方向移动,通过设置第二轮组,利用导向槽对第二轮组进行限位,使得安装架能够沿着导向槽平稳移动,所述导向槽的横截面为阶梯状,导向槽设有开口的一端较小,导向槽靠近槽底的一端较大,在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安装在导向槽内部时,导向槽能够起到限位与导向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翻转组件包括第一翻转单元和第二翻转单元,所述第一翻转单元和第二翻转单元分别连接一个升降组件,所述第一翻转单元包括动力源、电机座、连接轴和轴承座,所述电机座通过设有的连接架连接于升降组件,电机座连接有动力源和轴承座,所述动力源通过连接轴连接于翻转架,所述连接轴连接有轴承,轴承座通过轴承支撑连接轴。所述第二翻转单元包括从动轴和轴承座,所述轴承座通过设有的连接架连接于升降组件,所述从动轴连接于翻转架,从动轴连接有轴承,轴承座通过轴承支撑从动轴。所述连接轴和从动轴均为阶梯轴,所述轴承座用于支撑从动轴,通过设置第一翻转单元和第二翻转单元,并在第一翻转单元设置动力源,第一翻转单元提供动力,带动翻转架进行翻转,第二翻转单元同时转动,第二翻转单元没有动力源,仅起支撑作用,轴承的一端通过轴承座限位,轴承的另一端通过轴肩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轴和从动轴分别通过连接法兰连接于翻转架相对两端的支撑板,所述动力源包括电机和减速机,所述电机和减速机均连接于电机座,所述减速机的输出端通过法兰盘连接于连接轴,所述电机座连接有第一感应板,所述支撑组件连接有第一红外传感器(第一红外传感器可以直接连接于支撑组件,也可以通过辅助固定件连接于支撑组件)。第一感应板也可以连接在安装架上,第一感应板的安装位置不受限,只要第一感应板能够跟随翻转架上升,从而保证翻转架上升到预定高度即可,通过设置第一感应板和第一红外传感器,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可以设置多个,多个第一红外传感器在高度方向呈线性分布,根据第一红外传感器安装高度的不同,可以适应不同长度的墙板。

进一步的,所述翻转组件还包括两个第二红外传感器,所述法兰盘连接有第二感应板,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用于感应第二感应板,通过设置第二红外传感器和第二感应板,利用第二红外传感器对第二感应板进行感应,并对电机进行控制,使得连接轴每次转动180°,完成翻转后,可以自动停止。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感应板设于法兰盘的圆弧面,第二感应板指向法兰盘的轴线。此处所说的第一感应板和第二感应板仅仅是一块用于触发第一红外传感器或第二红外传感器的板,可以为金属、木质等等。

进一步的,所述法兰盘包括左盘和右盘,使用时需要将左盘和右盘连接,从而实现将连接轴和减速机输出端连接,左盘和右盘分别连接有一个第二感应板,两个第二感应板共面设置,每个第二感应板对应设置一个第二红外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翻转组件还包括导电滑环,所述导电滑环连接于从动轴远离翻转架的一端,所述从动轴通过连接法兰连接于翻转架,从动轴设有用于过线的穿线孔,所述穿线孔的轴线与从动轴的轴线共线,所述从动轴的侧壁设有连通于穿线孔的出线孔,所述出线孔设于轴承和连接法兰之间,导电滑环出来的导线通过穿线孔进入从动轴,最后由出线孔穿出并连接至相应设备。在从动轴转动时,由于导电滑环的存在,导线能够跟随从动轴一起转动,避免出现绕线、扯线等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翻转单元还包括配重块,所述配重块连接于连接架,由于第一翻转单元设有电机、减速机等较重设备,造成第一翻转单元远重于第二翻转单元,当两边的重量差较大时,升降组件上升时很难保证翻转架两端平齐,通过设置配重块,使得第一翻转单元与第二翻转单元重量接近或相等,上升时两侧可以同时上升,始终平齐,为后期的翻转做好准备。

进一步的,所述轴承座包括安装部和支撑部,所述安装部用于连接电机座或连接架,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轴承,所述支撑部为圆弧面,支撑部的圆心角小于180°,所述轴承座仅仅起到支撑作用,并不对连接轴和从动轴进行转动限位,拆卸时,通过吊机可以直接将连接轴、从动轴和轴承从轴承座上吊起,从而将整个翻转架取下,安装时,也是通过吊装从动轴和连接轴将翻转架放置在轴承座上,由于轴承座不对连接轴和从动轴的转动进行限位,从动轴与连接轴位于翻转架中心位置,且与轴承座之间均为滚动摩擦,此时翻转电机只需提供较小的动力即可带动翻转架翻转。

进一步的,所述翻转架包括上层架体和下层架体,所述上层架体和下层架体相互连接,上层架体和下层架体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连接有多个支撑辊。所述上层架体设于下层架体的上侧,上层架体和下层架体之间通过两个侧板连接,两个所述侧板分别设于翻转架相对的两侧,通过设置多个支撑辊,在墙板进出翻转架时,利用多个支撑辊对墙板进行支撑,使得墙板的移动更加方便,并且不会对墙板造成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翻转架连接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能相对于翻转架伸缩,将限位组件设计为能够相对于翻转架伸缩的结构,在翻转较大的墙板时,能够通过伸长限位组件来实现对墙板的卡合限位,提高整个翻转架的适用范围,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限位件和多个限位筒,多个所述限位筒均连接于翻转架,所述限位件为“l”形,限位件包括连接段和限位段,所述连接段套接于限位筒,连接段与限位筒之间通过限位销连接,所述限位销为“t”形。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件包括连接段和限位段,多个所述限位筒均连接于翻转架,所述连接段套接于限位筒,连接段与限位筒之间通过限位销连接,通过设置限位筒和限位件,不仅方便对墙板进行限位,而且在不使用时,便于限位组件的存放,所述限位件为管状或杆状,所述限位筒的轴线与侧板平行,多个限位筒沿限位筒的轴线方向分布,其中一个限位筒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设于靠近翻转架最外侧的限位筒,通过设置限位筒,不仅方便限位件的连接与伸缩,同时限位筒结构简单,安装稳定性好。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组件还包括止退件,所述止退件不仅可以连接于限位筒,也可以直接连接于翻转架,止退件设有止退槽,所述止退槽用于卡合限位销,所述限位销为“t”形结构,限位销包括卡合段和转动段,所述卡合段的其中一端连接于转动段的中部,卡合段卡合于限位孔,所述止退槽为“t”形结构,止退槽的开口处较小,止退槽用于卡合转动段。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段设有多个调节孔,多个所述调节孔沿连接段的轴线方向分布,所述连接段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孔的轴线与调节孔的轴线垂直(此处垂直可以是共面垂直,也可以是异面垂直),所述定位孔的轴线与调节孔的轴线均指向连接段的轴线,通过在连接段设置多个调节孔,通过不同位置的调节孔,可以对应限位不同长度的墙板,提高了整个翻转架的稳定性,其次,通过设置定位孔,墙板进出翻转架时,可以将限位件转动,并通过定位孔限位,避免墙板进出时限位段划伤墙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辊与下层架体的间距小于上层架体与下层架体的间距,所述第二支撑辊与上层架体的间距小于下层架体与上层架体的间距,所述第一支撑辊的轴线与第二支撑辊的轴线平行,且均垂直于侧板,通过设置第一支撑辊和第二支撑辊,墙板与第一支撑辊之间,以及墙板与第二支撑辊之间均为滚动摩擦,便于人员推动,使用时,上料组件将墙板推入上层架体和下层架体之间,由于翻转架与上料组件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当墙板完全脱离上料组件时,仍然有部分墙板位于下层架体的外部,此时只需人工将墙板推入下层架体内部即可。

进一步的,还包括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包括推杆电机,所述推杆电机通过设有的箱体连接于上层架体,推杆电机的推杆穿过上层架体指向下层架体,所述上层架体连接有辅助板,所述辅助板用于安装箱体,所述推杆电机的推杆垂直于下层架体伸缩移动,通过设置压紧组件,利用压紧组件对墙板进行压紧,保证翻转的稳定性,避免翻转的过程中墙板出现晃动,减少翻转过程中对墙板的损坏,所述推杆电机的推杆通过设有的安装板连接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包括集成端和感应端,所述集成端设于安装板靠近推杆电机的一侧,所述感应端设于安装板的另一侧,由于推杆电机具有蜗轮蜗杆结构,在推杆电机伸出一定长度后,蜗轮蜗杆具有自锁功能,在墙板翻转结束后,不会因为墙板的重量造成推杆的回缩,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利用压力传感器对推杆电机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压紧组件对墙板压紧力的控制,避免由于压紧组件施加较大的压紧力而造成墙板的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组件设有五个,其中一个压紧组件设于上层架体的中部,其余四个压紧组件在上层架体呈矩形分布,通过设置多个压紧组件,对墙板的多个部位进行压紧,保证稳定性,同时当墙板宽度较窄时,可以只利用其中三个压紧组件进行压紧,提高了整个翻转架的适用性,每个所述安装板连接有四个压力传感器,通过设置四个压力传感器,并且四个压力传感器在电路上串联,当其中一个压力传感器感应到预设压力时即可断电,提高压紧组件的精度,避免因为压力传感器的损坏而造成压紧组件的失效。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组件设有多个,多个限位组件均连接于下层架体相对的两端,限位组件连接于下层架体与侧板相邻的两端,所述下层架体每侧分别连接有两个限位组件,将所述限位组件分别设于下层架体的两端,使得墙板能够从两端进出,其次,能够对墙板的两端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出现墙板滑出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上层架体包括多个横向分布的第一安装件和多个纵向分布的第二安装件(此处所说的横向和纵向是相对而言),所述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安装件的截面和第二安装件的截面均为“凹”形,将所述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设计为“凹”形结构,在减轻自重的同时,还能保证翻转架的受力强度,所述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之间穿插组合通过螺栓连接,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采用螺栓连接,连接后能够保证其连接强度,同时也方便拆卸,第一安装件设有用于连接第二安装件的槽口,安装好后,第一安装件的两端和第二安装件的两端平齐。

进一步的,所述侧板远离上层架体的一侧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连接于侧板的中部,所述连接轴和从动轴分别连接于一个支撑板。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轴和从动轴均连接于支撑板的中部,连接轴的轴线和从动轴的轴线共线。此处所说的中部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中心,而是指在连接轴和从动轴连接后,翻转架的中心位于连接轴的轴线上,即使对连接轴和从动轴不做约束,翻转架也能保持平衡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升降组件和翻转组件,使得墙板翻转时更加轻松,其次,升降组件采用液压缸推动,能够提供稳定的动力,同时利用链条和定滑轮,使得安装架的上升距离是液压缸的二倍,能够提供足够大的上升空间。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块,并且利用拉紧杆连接于固定块和限位架,保证了限位架的稳定性,同时节约了占地面积。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红外传感器和第二感应板,利用第二红外传感器对第二感应板进行感应,并对电机进行控制,使得连接轴每次转动180°,完成翻转后,可以自动停止。

(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配重块,使得第一翻转单元与第二翻转单元重量接近或相等,上升时两侧可以同时上升,始终平齐,为后期的翻转做好准备。

(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限位筒和限位件,不仅方便对墙板进行限位,而且在不使用时,便于限位组件的存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中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申请中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图3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1中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第一翻转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图1中第一翻转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图1中第一翻转单元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9为图1中第二翻转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1中轴承座的加工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翻转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翻转架的主视图;

图13为图12的仰视图;

图14为图11中推杆电机的安装示意图一;

图15为图14中推杆电机的安装示意图二;

图16为图15的仰视图;

图17为图11中限位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1-支撑组件;11-固定块;12-限位架;13-拉紧杆;14-导向槽;15-底板;2-升降组件;21-升降架;23-液压缸;24-安装架;25-定滑轮;26-第一轮组;27-第二轮组;28-第一红外传感器;3-翻转组件;31-电机座;32-连接架;33-电机;34-减速机;35-连接法兰;36-轴承;37-配重块;38-从动轴;39-法兰盘;310-轴承座;311-导电滑环;312-出线孔;313-第一感应板;314-第二感应板;315-第二红外传感器;316-连接轴;4-翻转架;41-上层架体;42-下层架体;43-夹紧组件;431-箱体;432-集成端;433-安装板;434-感应端;44-侧板;45-支撑板;46-限位组件;461-连接段;4611-调节孔;4612-定位孔;462-限位段;47-限位筒;48-限位销;481-卡合段;482-转动段;49-止退件;50-止退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附图标记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和5所示,建筑用内外墙板翻板机,包括支撑组件1、升降组件2、翻转组件3和翻转架4。

所述支撑组件1设有两个,每个支撑组件1均连接有一个升降组件2。

所述升降组件2包括动力单元、升降架21、安装架24和链条,所述动力单元用于带动升降架21升降移动,所述升降架21连接有定滑轮25,所述链条的其中一端固定(此处所说的固定是指,链条的一端与地面或支撑组件1相对固定的设备进行连接),链条的另一端绕过定滑轮25连接于安装架24。

所述翻转架4的两端通过翻转组件3分别连接于一个升降组件2,所述翻转组件3用于带动翻转架4进行翻转。

所述定滑轮25设有两个,所述链条设有两个,链条与定滑轮25一一对应设置。

通过设置升降组件2和翻转组件3,使得墙板翻转时更加轻松,其次,升降组件2采用液压缸23推动,能够提供稳定的动力,同时利用链条和定滑轮25,使得安装架24的上升距离是液压缸23的二倍,能够提供足够大的上升空间。

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动力单元为液压缸23,所述液压缸23的缸体连接于支撑组件1,液压缸23的缸杆连接于升降架21。

所述链条远离安装架24的一端连接于支撑组件1或地面。

所述升降组件2采用与叉车相同的结构,能够提供充足的上升动力。

实施例3,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所述支撑组件1包括两个限位架12,所述限位架12设有导向槽14,所述升降架21的两端均连接有第一轮组26,所述第一轮组26设于导向槽14内,限位架12的底部连接有底板15,所述液压缸23的缸体连接于底板15。

通过设置导向槽14和第一轮组26,安装时,第一轮组26由导向槽14的顶部进入导向槽14,移动时,第一轮组26沿着导向槽14的轴线方向上升或下降,保证了升降架21移动的稳定性。

所述支撑组件1还包括两个固定块11,两个所述固定块11分别设于两个限位架12相互远离的一侧,每个限位架12连接于一个固定块11。

所述支撑组件1还包括拉紧杆13,所述拉紧杆13的两端分别连接于限位架12和固定块11。

通过设置固定块11,并且利用拉紧杆13连接于固定块11和限位架12,保证了限位架12的稳定性,同时节约了占地面积。

若不设置固定块11,使拉紧杆13直接连接地面,拉紧杆13占地面将积增加一倍。

所述安装架24的两端均设有第二轮组27,所述第二轮组27设于导向槽14内,并沿着导向槽14的轴线方向移动。

通过设置第二轮组27,利用导向槽14对第二轮组27进行限位,使得安装架24能够沿着导向槽14平稳移动。

所述导向槽14的横截面为阶梯状,导向槽14设有开口的一端较小,导向槽14靠近槽底的一端较大,在第一轮组26和第二轮组27安装在导向槽14内部时,导向槽14能够起到限位与导向的作用。

实施例4: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如图3、4、6-9所示,所述翻转组件3包括第一翻转单元和第二翻转单元,所述第一翻转单元和第二翻转单元分别连接一个升降组件2。

所述第一翻转单元包括动力源、电机座31、连接轴316和轴承座310,所述电机座31通过设有的连接架32连接于升降组件2,电机座31连接有动力源和轴承座310,所述动力源通过连接轴316连接于翻转架4,所述连接轴316连接有轴承36,轴承座310通过轴承36支撑连接轴316。

所述第二翻转单元包括从动轴38和轴承座310,所述轴承座310通过设有的连接架32连接于升降组件2,所述从动轴38连接于翻转架4,从动轴38连接有轴承36,轴承座310通过轴承36支撑从动轴38。

通过设置第一翻转单元和第二翻转单元,并在第一翻转单元设置动力源,第一翻转单元提供动力,带动翻转架4进行翻转,第二翻转单元同时转动,第二翻转单元没有动力源,仅起支撑作用。

所述连接轴316和从动轴38分别通过连接法兰35连接于翻转架4相对的两端。

所述动力源包括电机33和减速机34,所述电机33和减速机34均连接于电机座31,所述减速机34的输出端通过法兰盘39连接于连接轴316。

所述电机座31连接有第一感应板313,所述支撑组件1连接有第一红外传感器28,当第一感应板313移动至与第一红外传感器28等高时,第一红外传感器28对第一感应板313进行感应,第一红外传感器28可以直接连接于支撑组件1,也可以通过辅助固定件连接于支撑组件1。

所述第一感应板313也可以连接在安装架24上,第一感应板313的安装位置不受限,只要第一感应板313能够跟随翻转架4上升,从而保证翻转架4上升到预定高度即可。

通过设置第一感应板313和第一红外传感器28,当安装架24上升到预定高度后,第一红外传感器28对第一感应板313进行感应,并控制液压缸23停止上升,实现升降组件2的自动控制。

所述第一红外传感器28可以设置多个,多个第一红外传感器28在高度方向呈线性分布,根据第一红外传感器28安装高度的不同,可以适应不同长度的墙板。

所述翻转组件3还包括第二红外传感器315,所述法兰盘39连接有第二感应板314,所述第二红外传感器315用于感应第二感应板314。

所述法兰盘39包括左盘和右盘,使用时需要将左盘和右盘连接,从而实现将连接轴316和减速机34输出端连接,左盘和右盘分别连接有一个第二感应板314,两个第二感应板314共面设置,每个第二感应板314对应设置一个第二红外传感器315。

通过设置第二红外传感器315和第二感应板314,利用第二红外传感器315对第二感应板314进行感应,并对电机33进行控制,使得连接轴316每次转动180°,完成翻转后,可以自动停止。

启动电机33,电机33通过减速机34带动连接轴316、法兰盘39同时转动,第二感应板314跟随法兰盘39转动至另一侧并水平时,第二红外传感器315正好感应到第二感应板314,从而控制电机33停止,完成翻转架4的翻转。

所述第二感应板314设于法兰盘39的圆弧面,第二感应板314指向法兰盘39的轴线。

当所述第二感应板314转动至水平位置时,其中一个第二红外传感器315对第二感应板314进行感应,当连接轴316转动180°,第二感应板314转动至连接轴316的另一侧,此时另一个第二红外传感器315对第二感应板314进行感应。

此处所说的第一感应板313和第二感应板314仅仅是一块用于触发第一红外传感器28或第二红外传感器315的板,可以为金属、木质等等。

实施例5,在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翻转组件3还包括导电滑环311,所述导电滑环311连接于从动轴38远离翻转架4的一端,所述从动轴38通过连接法兰35连接于翻转架4,从动轴38设有用于过线的穿线孔,所述穿线孔的轴线与从动轴38的轴线共线,所述从动轴38的侧壁设有连通于穿线孔的出线孔312,所述出线孔312设于轴承36和连接法兰35之间,导电滑环311出来的导线通过穿线孔进入从动轴38,最后由出线孔312穿出并连接至相应设备。在从动轴38转动时,由于导电滑环311的存在,导线能够跟随从动轴38一起转动,避免出现绕线、扯线等问题。

所述第二翻转单元还包括配重块37,所述配重块37连接于连接架32。

由于第一翻转单元设有电机33、减速机34等较重设备,造成第一翻转单元远重于第二翻转单元,当两边的重量差较大时,升降组件2上升时很难保证翻转架4两端平齐,通过设置配重块37,使得第一翻转单元与第二翻转单元重量接近或相等,上升时两侧可以同时上升,始终平齐,为后期的翻转做好准备。

实施例6,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如图10所示,所述轴承座310包括安装部和支撑部,所述安装部用于连接电机座31或连接架32,所述支撑部用于支撑轴承36。

所述连接轴316和从动轴38分别通过一个轴承36连接于轴承座310。

所述支撑部为圆弧面,支撑部的圆心角小于180°。

所述支撑部的圆弧为劣弧。

所述轴承座310仅仅起到支撑作用,并不对连接轴316和从动轴38进行转动限位,拆卸时,通过吊机可以直接将连接轴316、从动轴38和轴承36从轴承座310上吊起,从而将整个翻转架4取下,安装时,也是通过吊装从动轴38和连接轴316将翻转架4放置在轴承座310上。

由于连接轴316和从动轴38均连接于翻转架4的中心,且与轴承座310之间均为滚动摩擦,电机33只需提供较小的动力即可带动翻转架4转动。

实施例7,在实施例6的基础上,如图11-13所示,所述翻转架4包括上层架体41和下层架体42,所述上层架体41和下层架体42相互连接,上层架体41和下层架体42相互靠近的一侧分别连接有多个支撑辊。

所述上层架体41设于下层架体42的上侧,上层架体41和下层架体42之间通过两个侧板44连接,两个所述侧板44分别设于翻转架4相对的两侧,通过设置多个支撑辊,在墙板进出翻转架4时,利用多个支撑辊对墙板进行支撑,使得墙板的移动更加方便,并且不会对墙板造成损坏。

所述翻转架4连接有限位组件46,所述限位组件46能相对于翻转架4伸缩,将限位组件46设计为能够相对于翻转架4伸缩的结构,在翻转较大的墙板时,能够通过伸长限位组件46来实现对墙板的卡合限位,提高整个翻转架4的适用范围。

实施例8,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如图17-18所示,所述限位组件46包括限位件和多个限位筒47,多个所述限位筒47均连接于翻转架4,所述限位件为“l”形,限位件包括连接段461和限位段462,所述连接段461套接于限位筒47,连接段461与限位筒47之间通过限位销48连接。

所述限位件为管状或杆状,所述限位筒47的轴线与侧板44平行,多个限位筒47沿限位筒47的轴线方向分布,其中一个限位筒47设有限位孔,所述限位孔设于靠近翻转架4最外侧的限位筒47,通过设置限位筒47,不仅方便限位件的连接与伸缩,同时限位筒47结构简单,安装稳定性好。

所述连接段461设有多个调节孔4611,多个所述调节孔4611沿连接段461的轴线方向分布,所述连接段461设有定位孔4612,所述定位孔4612的轴线与调节孔4611的轴线垂直(此处垂直可以是共面垂直,也可以是异面垂直),所述定位孔4612的轴线与调节孔4611的轴线均指向连接段461的轴线,通过在连接段461设置多个调节孔4611,通过不同位置的调节孔4611,可以对应限位不同长度的墙板,提高了整个翻转架4的稳定性。

所述限位组件46还包括止退件49,所述止退件49不仅可以连接于限位筒47,也可以直接连接于翻转架4,止退件49设有止退槽50,所述止退槽50用于卡合限位销48,所述限位销48为“t”形结构,限位销48包括卡合段481和转动段482,所述卡合段481的其中一端连接于转动段482的中部,卡合段481卡合于限位孔,所述止退槽50为“t”形结构,止退槽50的开口处较小,止退槽50用于卡合转动段482。

通过设置定位孔4612,墙板进出翻转架4时,可以将限位件转动,并通过定位孔4612限位,避免墙板进出时限位段462划伤墙板,使用时,在翻转架4的两侧设有上料组件和下料组件,墙板通过上料组件进入上层架体41和下层架体42之间,接着转动限位件,使限位段462指向上层架体41,利用限位件的限位段462对墙板进行限位,同时,将其中一个调节孔4611与限位孔对齐,并通过限位销48将连接段461与限位筒47固定,接着将限位销48的转动段482卡在止退槽50内,最后转动至限位销48与止退槽50卡合,防止限位销48自行退出,保证限位件连接的稳定性,翻转组件3带动翻转架4翻转180°,翻转完成后,取下限位销48,将限位件转动90°,使限位段462紧贴下层架体42,同时,使定位孔4612与限位孔对齐,再次转动限位销48,使其转动段482卡合在止退槽50内,利用限位销48将限位件与限位筒47连接,上层架体41与下层架体42之间无障碍,人工推动墙板,使其向下料组件一侧移动,在墙板接触下料组件后,利用下料组件将墙板运出即可,此处所述的上层架体41和下层架体42不代指相对的位置关系,而是指具体的两个架体,起始位置时,位于上侧的为上层架体41,位于下侧的为下层架体42,工作时,在旋转180°后,位于上侧的为下层架体42,位于下侧的为上层架体41。

多个所述支撑辊的轴线相互平行,且均垂直于侧板44,通过设置多个支撑辊,墙板与支撑辊之间均为滚动摩擦,便于人员推动,使用时,上料组件将墙板推入上层架体41和下层架体42之间,由于翻转架4与上料组件之间存在一定间隙,当墙板完全脱离上料组件时,仍然有部分墙板位于下层架体42的外部,此时只需人工将墙板推入下层架体42内部即可。

实施例9,在实施例8的基础上,如图14-16所示,还包括压紧组件,所述压紧组件包括推杆电机,所述推杆电机通过设有的箱体431连接于上层架体41,推杆电机的推杆穿过上层架体41指向下层架体42,所述上层架体41连接有辅助板,所述辅助板用于安装箱体431。

所述推杆电机的推杆垂直于下层架体42伸缩移动,通过设置压紧组件,利用压紧组件对墙板进行压紧,保证翻转的稳定性,避免翻转的过程中墙板出现晃动,减少翻转过程中对墙板的损坏。

所述推杆电机的推杆通过设有的安装板433连接有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包括集成端432和感应端434,所述集成端432设于安装板433靠近推杆电机的一侧,所述感应端434设于安装板433的另一侧,由于推杆电机具有蜗轮蜗杆结构,在推杆电机伸出一定长度后,蜗轮蜗杆具有自锁功能,在墙板翻转结束后,不会因为墙板的重量造成推杆的回缩,通过设置压力传感器,利用压力传感器对推杆电机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压紧组件对墙板压紧力的控制,避免由于压紧组件施加较大的压紧力而造成墙板的损坏,使用时,在墙板限位完成后,启动推杆电机,当压力传感器接触到墙板并产生压力时,压力传感器控制断电,推杆电机的推杆不再伸长,此时安装板433靠近墙板,对墙板产生轻微压力,人工依旧可以将墙板推动,并且不会对墙板造成损坏。

所述压紧组件设有五个,其中一个压紧组件设于上层架体41的中部,其余四个压紧组件在上层架体41呈矩形分布,通过设置多个压紧组件,对墙板的多个部位进行压紧,保证稳定性,同时当墙板宽度较窄时,可以只利用其中三个压紧组件进行压紧,提高了整个翻转架4的适用性。

每个所述安装板433连接有四个压力传感器,通过设置四个压力传感器,并且四个压力传感器在电路上串联,当其中一个压力传感器感应到预设压力时即可断电,提高压紧组件的精度,避免因为压力传感器的损坏而造成压紧组件的失效。

所述限位组件46设有多个,多个限位组件46均连接于下层架体42相对的两端。

限位组件46连接于下层架体42与侧板44相邻的两端。

所述下层架体42每侧分别连接有两个限位组件46,将所述限位组件46分别设于下层架体42的两端,使得墙板能够从两端进出,其次,能够对墙板的两端起到保护作用,避免出现墙板滑出的情况。

所述上层架体41包括多个横向分布的第一安装件和多个纵向分布的第二安装件(此处所说的横向和纵向是相对而言),所述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相互连接。

所述第一安装件的截面和第二安装件的截面均为“凹”形,将所述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设计为“凹”形结构,在减轻自重的同时,还能保证翻转架4的受力强度。

所述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之间穿插组合通过螺栓连接,第一安装件和第二安装件采用螺栓连接,连接后能够保证其连接强度,同时也方便拆卸,第一安装件设有用于连接第二安装件的槽口,安装好后,第一安装件的两端和第二安装件的两端平齐。

所述侧板44远离翻转架4的一侧连接有支撑板45,所述支撑板45连接于侧板44的中部,所述连接轴316和从动轴38分别连接于一个支撑板45。

所述连接轴316和从动轴38均连接于支撑板45的中部,连接轴316的轴线和从动轴38的轴线共线。此处所说的中部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中心,而是指在连接轴316和从动轴38连接后,翻转架4的中心位于连接轴316的轴线上,即使对连接轴316和从动轴38不做约束,翻转架4也能保持平衡状态。

具体工作原理:使用时,翻板机的两侧配有上料单元和下料单元,先通过上料单元将墙板放入翻转架4中,接着通过限位组件46将翻转架4两边遮挡,实现限位,然后启动推杆电机,使安装板433轻靠墙板,完成对墙板的限位,再启动液压缸23,液压缸23带动翻转组件3和翻转架4一起升高,当第一红外传感器26感应到第一感应板313后,控制液压缸23停止升高,接着启动电机33,电机33通过减速机34带动翻转架4转动,当第二红外传感器315感应到第二感应板314,控制电机33暂停,说明翻转架4、法兰盘39、连接轴316已同步转动180°,然后控制液压缸23的缸杆收缩,带动翻转架4回落,回落结束后,控制推杆电机回收,最后开启限位组件46,将墙板取出即可。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可选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都可得出其他各种形式的产品,但不论在其形状或结构上作任何变化,凡是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界定范围内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