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自动装配线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14158发布日期:2021-07-02 19:33阅读:99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器自动装配线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交换器自动装配线体,属于热交换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热交换器是用来使热量从热流体传递到冷流体,以满足规定的工艺要求的装置,是对流传热及热传导的一种工业应用,自动化成套控制系统,专业从事设计、开发和生产全自动专用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的企业,并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和售后服务,自动化装配线机器人配置演算法,解决在一未知周期与固定工作站数之装配线机器人配置的问题.建立分工法则,并运用於装配线中,使机器人能达到最大的效用,并降低产品生产周期,由于热交换器自动装配线在工作时机械手在抓取零件是,可能会造成零件盒中内部的零件落掉,掉落的零件可能对传送带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为此我们提出可以进行收集掉落零件热交换器自动装配线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热交换器自动装配线体,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以有效的对掉落的零件收集,同时可以方便工人进行操作,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热交换器自动装配线体,包括上料带、时停带和收集架,所述上料带的上方安装有调节机构,且上料带与调节机构之间为螺钉连接,所述时停带安置在上料带的左侧,且时停带的上方安装有防护架,所述时停带与上料带之间为螺钉连接,且时停带与防护架之间为螺钉连接,所述防护架的一端安置有时控器,且防护架的另一端安装有机械加工手,所述防护架与时控器之间为螺钉连接,且防护架与机械加工手之间为螺钉连接,所述收集架安置在时停带的下方,且时停带与收集架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时停带的左侧安置有卸料架,且卸料架与时停带之间为螺钉连接。

进一步而言,所述调节机构包括有旋钮、调节板和滑轮,所述调节机构的上方贯穿有旋钮,且旋钮的下方连接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机构与旋钮之间为活动连接,且旋钮与调节板之间为齿纹连接,所述调节板的顶部安置有滑轮,且滑轮与调节板之间为螺钉连接,所述调节板设置有两个,且调节板均匀的分布在调节机构的内侧,并且调节板通过旋钮与调节机构构成旋转结构。

进一步而言,所述收集架包括有转轴、橡胶层、筛网架、卡槽和收集盒,所述收集架的下方固定有转轴,所述收集架的一侧安置有橡胶层,且橡胶层的另一侧安装有筛网架,所述筛网架的前端设置有卡槽,且卡槽的内侧安置有收集盒,所述收集架通过转轴与时停带构成旋转结构,且收集架的转动范围为0-45°。

进一步而言,所述橡胶层的内壁与收集架的外壁之间紧密贴合,且橡胶层与收集架之间为粘接连接。

进一步而言,所述筛网架的内部为网状结构,且收集盒通过卡槽与筛网架构成卡合结构。

进一步而言,所述卸料架包括有滑槽、放置板和复位弹簧,所述卸料架的顶部设置有滑槽,且滑槽的内侧安置有放置板,所述滑槽与放置板之间为活动连接,所述放置板的底部固定有复位弹簧,且复位弹簧与卸料架之间为固定连接,所述放置板通过滑槽与卸料架构成滑动结构,且放置板通过复位弹簧与卸料架构成弹性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了调节板和旋钮,通过调节板的使用,使得装置能够对热交换器的外壳元件进行位置调整,防止元件在进入时停带时位置不对,从而降低了对热交换器加工造成不利影响,而旋钮可以对调节板的角度进行调整,从而使得装置能够对不同大小的外壳元件进行适应,提高了装置的适应能力;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了收集架和橡胶层,通过收集架的使用,能够对时停带上落下的零件进行收集,从而降低了零件收集的难度,减少了零件的浪费,而且橡胶层能够增加时停带与收集架之间的摩擦,防止装置运行时,收集架发生转动,从而降低了对收集零件造成影响,收集盒可以将筛网架的零件进行集中收集。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了复位弹簧和放置板,通过复位弹簧的使用,可以对放置板进行自动复位,从而使得放置板能够正常使用,提高了装置卸料的便捷性,而且放置板能够防止成品滑落时直接与卸料架相撞,提高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的收集架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调节机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1、上料带;2、调节机构;201、旋钮;202、调节板;203、滑轮;3、时停带;4、防护架;5、时控器;6、机械加工手;7、收集架;701、转轴;702、橡胶层;703、筛网架;704、卡槽;705、收集盒;8、卸料架;801、滑槽;802、放置板;803、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3所示,热交换器自动装配线体,包括上料带1、时停带3和和收集架7,上料带1的上方安装有调节机构2,且上料带1与调节机构2之间为螺钉连接,时停带3安置在上料带1的左侧,且时停带3的上方安装有防护架4,时停带3与上料带1之间为螺钉连接,且时停带3与防护架4之间为螺钉连接,防护架4的一端安置有时控器5,且防护架4的另一端安装有机械加工手6,防护架4与时控器5之间为螺钉连接,且防护架4与机械加工手6之间为螺钉连接,收集架7安置在时停带3的下方,且时停带3与收集架7之间为活动连接,时停带3的左侧安置有卸料架8,且卸料架8与时停带3之间为螺钉连接。

如图1与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调节机构2包括有旋钮201、调节板202和滑轮203,调节机构2的上方贯穿有旋钮201,且旋钮201的下方连接有调节板202,调节机构2与旋钮201之间为活动连接,且旋钮201与调节板202之间为齿纹连接,调节板202的顶部安置有滑轮203,且滑轮203与调节板202之间为螺钉连接,调节板202设置有两个,且调节板202均匀的分布在调节机构2的内侧,并且调节板202通过旋钮201与调节机构2构成旋转结构,正转旋钮201,带动调节板202向着调节机构2内侧转动,通过调节板202的使用,使得装置能够对热交换器的外壳元件进行位置调整,防止元件在进入时停带3时位置不对,从而降低了对热交换器加工造成不利影响,而旋钮201可以对调节板202的角度进行调整,从而使得装置能够对不同大小的外壳元件进行适应,提高了装置的适应能力。

如图1与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收集架7包括有转轴701、橡胶层702、筛网架703、卡槽704和收集盒705,收集架7的下方固定有转轴701,收集架7的一侧安置有橡胶层702,且橡胶层702的另一侧安装有筛网架703,筛网架703的前端设置有卡槽704,且卡槽704的内侧安置有收集盒705,收集架7通过转轴701与时停带3构成旋转结构,且收集架7的转动范围为0-45°,橡胶层702的内壁与收集架7的外壁之间紧密贴合,且橡胶层702与收集架7之间为粘接连接,筛网架703的内部为网状结构,且收集盒705通过卡槽704与筛网架703构成卡合结构,筛网架703的内部为网状结构,且收集盒705通过卡槽704与筛网架703构成卡合结构,通过转轴701拉开收集架7,然后零件从筛网架703顺着角度落入收集盒705中,通过收集架7的使用,能够对时停带3上落下的零件进行收集,从而降低了零件收集的难度,减少了零件的浪费,而且橡胶层702能够增加时停带3与收集架7之间的摩擦,防止装置运行时,收集架7发生转动,从而降低了对收集零件造成影响,收集盒705可以将筛网架703的零件进行集中收集。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卸料架8包括有滑槽801、放置板802和复位弹簧803,卸料架8的顶部设置有滑槽801,且滑槽801的内侧安置有放置板802,滑槽801与放置板802之间为活动连接,放置板802的底部固定有复位弹簧803,且复位弹簧803与卸料架8之间为固定连接,放置板802通过滑槽801与卸料架8构成滑动结构,且放置板802通过复位弹簧803与卸料架8构成弹性结构,成品落入放置板802,然后放置板802在成品重力作用下顺着角落滑至卸料架8最下方,然后工人取下成品,接着放置板802在复位弹簧803的作用下向上移动,通过复位弹簧803的使用,可以对放置板802进行自动复位,从而使得放置板802能够正常使用,提高了装置卸料的便捷性,而且放置板802能够防止成品滑落时直接与卸料架8相撞,提高了装置使用的安全性。

为了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在实际过程中的工作原理或者操作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在使用时,使用者正转旋钮201,带动调节板202向着调节机构2内侧转动,然后将外壳元放入上料带1上,接着外壳进入时停带3,然后型号为mk-s12的时控器5运行,接着时停带3停转,然后机械加工手6进行产品生产,组装完成后,时停带3继续运行,然后将成品送至卸料架8,成品落入放置板802,然后放置板802在成品重力作用下顺着角落滑至卸料架8最下方,然后工人取下成品,接着放置板802在复位弹簧803的作用下向上移动通过复位弹簧803的使用,可以对放置板802进行自动复位,从而使得放置板802能够正常使用,提高了装置卸料的便捷性,整理时,通过转轴701拉开收集架7,然后零件从筛网架703顺着角度落入收集盒705中,通过收集架7的使用,能够对时停带3上落下的零件进行收集,从而降低了零件收集的难度,减少了零件的浪费。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能够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显而易见的改进、替换或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