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长钢绞线穿线工具及穿线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209979发布日期:2021-05-28 14:04阅读:110来源:国知局
超长钢绞线穿线工具及穿线工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钢绞线穿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超长钢绞线穿线工具及穿线工艺。



背景技术:

在工业建筑中,一些筒仓、冷却塔、堆料库等设计为圆形筒状薄壁结构,这些薄壁结构中,为了加强强度,防止开裂,会设置一定数量的钢绞线来施加预应力。尤其是近年来设计的筒仓直径越来越大,钢绞线的数量和长度也随之增加。这些钢绞线的施工是制约滑膜施工的关键。在传统的工艺中均采用人海战术,每隔2~3米设置一位工人,大家一起用力,一节一节向前推送,施工进度非常缓慢;并且人员分布较远,不便于一起指挥,倘若指挥不力,不能同时用力,效率低下。传统方法端部需要有2~3名施工人员引导,由于有竖向钢筋阻断,引导人员只能从缝隙进行,不易控制。当端部误入钢筋间隙时,还需同时用力将钢绞线退回,调整后再次前行。随着人工费不断上涨,传统施工成本极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长钢绞线穿线工具及穿线工艺,穿线工具操作使用方便,节省人力,提高施工速度。

为实现此技术目的,本发明装置采用如下方案:超长钢绞线穿线工具,包括支撑架、第一半圆筒体、第二半圆筒体和锁闭机构;支撑架上端与第一半圆筒体外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半圆筒体的上侧边缘通过合页与第二半圆筒体侧边缘铰接,第一半圆筒体和第二半圆筒体的另一侧边缘分别为自由端;第二半圆筒体的外侧壁与锁闭机构固定连接;锁闭机构包括固定杆、转动杆和弧形杆,固定杆的上端固定在第二半圆筒体铰接端的外壁上,固定杆的下端固定有螺母,转动杆与螺母螺纹连接,转动杆的右端与弧形杆的外壁固定连接,弧形杆抵接在第一半圆筒体和第二半圆筒体自由端的外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装置将穿线工具与滑膜架体(支撑架)组装为一体,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循环使用,降低施工成本。

本发明装置的优选方案为:

转动杆为l型杆,l型杆包括竖直杆和水平杆,水平杆与螺母螺纹连接,水平杆右端与弧形杆外壁固定连接,弧形杆的内径与第一半圆筒体、第二半圆筒体的外径相同,简化操作步骤,方便设备使用。

第一半圆筒体铰接端的外壁固定有连接杆,连接杆与支撑架上端固定连接。

第一半圆筒体和第二半圆筒体的自由端闭合形成带有开口缝隙的圆筒结构,开口缝隙位于圆筒的斜下方保证第二半圆筒体转动全部打开,位于圆筒内的钢绞线顺利脱落。

为实现此技术目的,本发明工艺采用如下方案:使用超长钢绞线穿线工具的穿线工艺,按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在基础上摆设多个穿线工具形成圆环结构,将穿线工具的弧形杆卡在第一半圆筒体和第二半圆筒体自由端外侧,使两个半圆筒体处于闭合状态;

步骤二、施工人员聚集在圆筒的一端即钢绞线的固定端,把钢绞线的一端放入闭合的圆筒内,持续送入,直至全部完成;

步骤三、依次分段将第二半圆筒体打开,钢绞线自动下落到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工艺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工艺方法中钢绞线端部在圆筒内前进,无需人工引导,穿线一步到位,减少人工数量,降低人力成本;本工艺方法人员均在端部,方便响应指令,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降低了对钢绞线外皮的磨损破坏,保护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超长钢绞线穿线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圆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锁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超长钢绞线穿线工具的使用状态图;

图中标记为:1、支撑架;2、连接杆;3、第一半圆筒体;4、合页;5、第二半圆筒体;6、固定杆;7、转动杆;8、弧形杆;9、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发明之目的、特征及功效,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此。

请参阅图1,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超长钢绞线穿线工具,由支撑架1、第一半圆筒体3、第二半圆筒体5和锁闭机构等组成,支撑架1为矩形框架,支撑架1上端固定有连接杆2,连接杆2下端与第一半圆筒体3的外侧壁固定连接,第一半圆筒体3的上侧边缘通过合页4与第二半圆筒体5的上侧边缘铰接,第一半圆筒体3和第二半圆筒体5的下侧边缘分别为自由端,如图2所示。其中,连接杆2与第一半圆筒体3的连接点位于合页4铰接点附件,保证第二半圆筒体5能够转动全部打开,使穿装在第一半圆筒体3和第二半圆筒体5内的钢绞线顺利脱落。

请参阅图3,锁闭机构由固定杆6、转动杆7和弧形杆8等组成,固定杆6的上端固定焊接在第二半圆筒体5的外侧壁,焊接点靠近合页4铰接点,固定杆6的下端固定焊接有螺母9,螺母9水平设置。转动杆7为l型杆结构,l型杆结构由水平杆和竖直杆组成,水平杆与螺母9螺纹连接,水平杆外端下侧壁与弧形杆8的外壁固定连接,弧形杆8套装抵接在第一半圆筒体3和第二半圆筒体5自由端的外侧,将第一半圆筒体3和第二半圆筒体5包裹起来形成带有开口缝隙的圆筒结构,开口缝隙位置位于圆筒的斜下方保证第二半圆筒体5随着合页4旋转将下部打开并将钢绞线顺利脱落。弧形杆8的内径与第一半圆筒体3、第二半圆筒体5的外径相同,实现更好的锁闭效果。

具体施工过程中第一半圆筒体3和第二半圆筒体5为同一根钢管一分为二切割而成,钢管壁厚2~5mm。第一半圆筒体3和第二半圆筒体5的一条拼缝用多个合页4连接,每个合页4间距70~100cm。将拟施工的薄壁建筑物直径长度的~的尺寸作为一个圆筒的长度,采用多个穿线工具拼接形成圆环形状,如图4所示。支撑架即为滑膜架体,穿线工具组装制作完成后,穿线工具可在其他类似项目循环使用,无需再次成本投入。穿线工具使用完后,与滑膜架体同步上移,无需反复安装、拆卸。

锁闭机构采用直径12mm的圆钢制成,弧形杆8在转动杆7的转动实现对第二半圆筒体5和第一半圆筒体3的锁闭和打开。如图3所示,当l型转动杆7的竖直杆朝下时,弧形杆8锁紧圆筒,当l型转动杆7的竖直杆朝上时,弧形杆8脱离圆筒的开口处,第二半圆筒体5打开,钢绞线脱落。

一种使用超长钢绞线穿线工具的穿线工艺,按如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在基础上摆设多个穿线工具形成圆环结构,如图4所示,将穿线工具的弧形杆8卡在第一半圆筒体3和第二半圆筒体5自由端外侧,使两个半圆筒体处于闭合状态。

步骤二、施工人员聚集在圆筒的一端即钢绞线的固定端,把钢绞线的一端放入闭合的圆筒内,持续送入,直至全部完成。

步骤三、依次分段将第二半圆筒体5打开,钢绞线自动下落到位。

将下落完成的第二半圆筒体5依次关闭,进行下一轮穿线,流水施工。

与传统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以往多采用增加施工人员的人海战术,且人员分布较远,不便于一起指挥,倘若指挥不力,不能同时用力,效率低下,本方法人员均在端部,方便响应指令。

(2)传统方法端部需要有2~3名施工人员引导,由于有竖向钢筋阻断,引导人员只能从缝隙进行,不易控制。当端部误入钢筋间隙时,还需同时用力将钢绞线退回,调整后再次前行。本方法无需引导,钢绞线端部在导管内自行前进。

(3)相比于穿线机,本发明对钢绞线保护较好,磨损度较小,主要集中在钢绞线端部。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列举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改动和变型,倘若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均应认为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