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货箱转运的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836326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货箱转运的吊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起重作业机械设计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货箱转运的吊具,尤其适用于机械、化工、港口、船海等行业货箱的起吊、转运等起重作业。
【背景技术】
[0002]众所周知,采用货箱转运散装物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集装箱作为国际标准的货箱,其吊具结构型式相对成熟,普遍采用兼备伸缩与回转的刚性结构,通常如图1所示,即,通过一圆柱锁头与置于吊具底板处的转锁相连,转锁通过中间机构与动力装置相连,集装箱上面板四角开设矩形通孔,且锁头长度方向的尺寸大于箱孔的开设宽度,抓箱作业时,锁头伸入相应地的箱孔并旋转90°,实现集装箱的四角卡紧;落箱作业时,锁头回转90°,然后从相应地吊孔出来即可。其中,转锁、中间机构与动力源均置于吊具底板的合适位置。
[0003]某些货物的尺寸、形状等特征的专有性与特殊性决定了其不能采用标准集装箱,必须采用非标的特制货箱,为了克服柔性绳索在起吊过程中的弹性变形、摇摆、晃动等诸多不确定性带来的作业危险,一般会选用刚性吊具。现有的用于货箱转运的吊具,通常采用图1所示的转锁结构,该结构需要在货箱上表面四角预设矩形孔洞,起吊作业时,转锁需要通过该孔洞与货箱连接。多数时候货箱堆码较高,致操作员无法直接观察到货箱上表面的孔洞,因而对孔作业存在很大地盲目性,既浪费时间,又经常会发生碰撞,使得吊具结构易发生提前失效现象。

【发明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以上缺陷或改进需求,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货箱转运的吊具,其中通过对其关键的吊钩设置方式、驱动机构设置、以及吊钩移动范围大小等进行改进,与现有技术相比,在对孔作业时操作员能够更为方便、准确的观察吊具吊钩与待起吊货箱定位孔之间位置关系,从而可显著减少诸多误动作;此外,还能有效解决吊具与货箱之间的匹配问题,吊具吊钩的间距变化也能满足货箱的使用需求,安全性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货箱转运的吊具,其特征在于,该吊具包括吊具底板(2)和四个吊钩;该吊具底板(2)为矩形形状,所述四个吊钩位于该吊具底板(2)的下方,这四个吊钩在该吊具底板(2)上的投影按所述吊具底板(2)的矩形的四个角分布;
[0006]所述吊钩由油缸(7)驱动;该油缸(7)与拉杆(3)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拉杆(3)移动;所述拉杆(3)与所述吊钩相连,用于带动所述吊钩移动;
[0007]所述油缸(7)和所述拉杆(3)均位于所述吊具底板(2)的上方;该吊具底板(2)的矩形的四个角位置均设置有孔洞,所述吊钩通过该孔洞与所述拉杆(3)相连。
[000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沿平行于所述吊具底板(2)的矩形长度方向分布的两个所述吊钩之间的距离为920mm?1120mm。
[000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吊具底板(2)上设有滑移面(8),该滑移面(8)在该吊具底板(2)上的投影未完全被所述孔洞覆盖。
[00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油缸(7)为两个,沿平行于所述吊具底板的矩形宽度方向分布的两个所述吊钩由同一个所述油缸(7)驱动。
[0011]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拉杆(3)与所述油缸(7)通过法兰板(4)和螺纹紧固件(5)进行连接。
[0012]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油缸(7)的缸筒与所述吊具底板(2)通过销轴(10)和铰座(9)进行连接。
[001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吊钩均为弯折的形状,且弯折角度均为90°;所述吊钩用于与待转运的货箱侧表面上的定位孔相配合,对该待转运的货箱进行起吊。
[0014]通过本发明所构思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中的吊具采用了针对货箱结构特点的设计,具有加工及安装均简便易行,可吊运不同类型的货箱,适用性强,安全性高。
[0015]本发明中平行于吊具底板矩形形状长度方向分布的2个吊钩之间的距离初始可设置为1020mm,吊钩的间距可以在± 10mm范围内灵活调整,能够满足转运各种类型货箱的使用需求,安全性好。
[0016]适合采用本发明的吊具进行起吊的货箱,其吊钩定位孔(该定位孔在起吊过程中用于放置吊具的吊钩)设置在待转运货箱的侧表面上(并非通常采用的顶表面)。本发明中的吊钩均为弯折的形状(如“L”形形状),尤其适用于侧面开孔的待转运货厢(即待转运的货箱上的吊钩定位孔设置在待转运的货箱的侧表面上),在操作中便于操作员观察,对孔效率高,可显著减少碰撞等诸多误动作。
[0017]本发明中拉杆与液压缸连接方式采用了法兰板与高强螺栓进行固定,便于拆装,可维护性好;一个液压缸控制一侧的两个吊钩,且两个并联液压缸的油液采用同步回路的控制形式,保证了左右两侧吊钩吊运作业的同步性与安全性;拉杆滑移面焊于吊具底板上,且为焊后统一加工,保证了四个吊钩始终处于一个工作平面内,提高了吊运作业的平稳性。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现有技术中标准集装箱起吊机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发明的吊具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发明的吊具结构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1]图中各附图标记的含义如下:I为L型吊钩,2为吊具底板,3为拉杆,4为法兰板,5为螺纹紧固件,6为铰座,7为油缸,8为条形滑移面,9为铰座,10为销轴,11为矩形沟槽(即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0023]实施例1
[0024]本发明中适用于货箱转运的吊具机构,如图3所示,包括L型吊钩I及矩形沟槽11,L型吊钩I对称设于吊具底板2的四角处,吊具底板2上设有与连杆配合连接的通孔,所述吊具底板2在L型吊钩I滑移段均设有与之相配合的通孔。所述矩形沟槽11设于货箱两侧,所述L型吊钩I上设有通孔与拉杆3配合连接,所述拉杆3通过法兰板4及螺纹紧固件5与油缸7相连,所述拉杆3可通过油缸7的伸缩在条形滑移面8上双向移动,所述拉杆3—端焊有法兰板4,与油缸7缸径的铰座6通过螺纹紧固件5进行连接,螺纹紧固件5的数目可根据负载大小对称布置若干个。所述油缸7缸径与铰座6通过销轴10进行固定,所述油缸7缸筒与焊接在吊具底板2上的铰座9通过销轴10固定。所述条形滑移面8焊于吊具底板2上,均可为焊后统一加工。
[0025]本发明用于货箱转运的吊具机构其工作方式如下:
[0026]当抓箱作业时,油缸7的伸长通过法兰板4及螺纹紧固件5带动拉杆3沿着滑移面8移动,L型吊钩I则向吊具两侧移动,到位对中后,油缸7收缩,带动L型吊钩I插入对应地的矩形沟槽11中,卡紧后,即可进行转运作业。
[0027]当落箱作业时,油缸7的伸长通过法兰板4及螺纹紧固件5带动拉杆3沿着滑移面8移动,L型吊钩I则向吊具两侧移动逐渐退出矩形沟槽11,完全退出后,即可进行其它吊箱作业。
[0028]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用于货箱转运的吊具,其特征在于,该吊具包括吊具底板(2)和四个吊钩;该吊具底板(2)为矩形形状,所述四个吊钩位于该吊具底板(2)的下方,这四个吊钩在该吊具底板(2)上的投影按所述吊具底板(2)的矩形的四个角分布; 所述吊钩由油缸(7)驱动;该油缸(7)与拉杆(3)连接,用于带动所述拉杆(3)移动;所述拉杆(3)与所述吊钩相连,用于带动所述吊钩移动; 所述油缸(7)和所述拉杆(3)均位于所述吊具底板(2)的上方;该吊具底板(2)的矩形的四个角位置均设置有孔洞,所述吊钩通过该孔洞与所述拉杆(3)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货箱转运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沿平行于所述吊具底板(2)的矩形长度方向分布的两个所述吊钩之间的距离为920mm?1120m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货箱转运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具底板(2)上设有滑移面(8),该滑移面(8)在该吊具底板(2)上的投影未完全被所述孔洞覆盖。4.如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货箱转运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缸(7)为两个,沿平行于所述吊具底板的矩形宽度方向分布的两个所述吊钩由同一个所述油缸(7)驱动。5.如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货箱转运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杆(3)与所述油缸(7)通过法兰板(4)和螺纹紧固件(5)进行连接。6.如权利要求1-5任意一项所述用于货箱转运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缸(7)的缸筒与所述吊具底板(2)通过销轴(10)和铰座(9)进行连接。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用于货箱转运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钩均为弯折的形状,且弯折角度均为90°;所述吊钩用于与待转运的货箱侧表面上的定位孔相配合,对该待转运的货箱进行起吊。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货箱转运的吊具,该吊具包括吊具底板(2)和四个吊钩;该吊具底板(2)为矩形形状,四个吊钩位于该吊具底板(2)的下方,这四个吊钩在该吊具底板(2)上的投影按所述吊具底板(2)的矩形的四个角分布;吊钩由油缸(7)驱动;该油缸(7)与拉杆(3)连接,用于带动拉杆(3)移动;拉杆(3)与吊钩相连,用于带动吊钩移动;油缸(7)和拉杆(3)均位于吊具底板(2)的上方;该吊具底板(2)的四个角均布有孔洞,吊钩通过该孔洞与拉杆(3)相连。本发明中的吊具能够与货箱很好的匹配,并且吊钩的间距变化能够满足货箱的使用需求,安全性高。
【IPC分类】B66C1/34, B66C13/14
【公开号】CN105600675
【申请号】CN201610115589
【发明人】胡友民, 郑永锋, 吴波
【申请人】华中科技大学
【公开日】2016年5月25日
【申请日】2016年3月1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