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86182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包括库体底板、减速箱、主带轮、驱动电机、第一轨道台、第一外支架、第一外导轨、第一驱动辐轮、第一驱动齿组、第一支撑轴、第一内导轨、第一内支架、主螺旋塔支撑环、双螺旋塔、同步带、副螺旋塔支撑环、第二内支架、第二内导轨、第二支撑轴、第二驱动齿组、第二驱动辐轮、第二外导轨、第二外支架、第二轨道台、副带轮、滑台、滑轨。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双螺旋塔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冻品的生产效率和产量,同时输送带的低进低出也有利于生产线的布置;驱动辐轮与驱动齿组复合的驱动方式保证了螺旋塔内外侧运行的同步性,使得螺旋塔高速稳定运行更加可靠;可调节的滑台结构方便了螺旋塔输送带的张紧与局部维修。
【专利说明】
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食品加工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速冻食品逐渐走进千家万户。螺旋式速冻机由于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冻品范围广、冷冻效率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速冻行业。
[0003]目前国内的螺旋速冻机主要分为支撑式螺旋速冻装置和自堆式螺旋速冻装置。支撑式螺旋速冻装置通过转鼓转动时的摩擦力驱动输送带,而输送带依赖于支撑导轨形成螺旋线传输,在实际工况下,转鼓局部会出现变形过大,导致输送带跑偏、堆带和翻带等现象,同时输送带也会因为张力和载荷变化容易损坏;由于输送带每层都需要支撑导轨,严重影响了导轨的清洗和螺旋层数的增加,从而易形成卫生死角且不易提高冻品产量。自堆式螺旋速冻装置极大地改善了支撑式螺旋速冻装备的缺点,没有了转鼓和每层的支架导轨,极大地简化其结构使其层数增加,冻品产量提高且卫生条件好,但由于其螺旋塔内外侧驱动由不同电机提供,螺旋塔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依赖于多电机的同步性;现有结构如若要提高冻品的产量只能通过增加螺旋塔堆积层数而难以像支撑式螺旋速冻装置一样通过增加螺旋塔来实现,而增加螺旋塔堆积层数则会牺牲螺旋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自堆式螺旋塔由于只有底层支撑,螺旋塔在堆积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滑移或横向挪动,而通过焊接而成的金属输送带则不易维修,容易使冻品产生网带压痕。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可用于食品速冻、烘烤、烟熏等食品加工过程的输送,也可用于生物制药、化学反应等过程的输送,同步运行稳定,生产效率和冻品产量高,螺旋塔成形稳定可靠。
[0005]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包括库体底板、减速箱、主带轮、驱动电机、第一轨道台、第一外支架、第一外导轨、第一驱动辐轮、第一驱动齿组、第一支撑轴、第一内导轨、第一内支架、主螺旋塔支撑环、双螺旋塔输送带、同步带、副螺旋塔支撑环、第二内支架、第二内导轨、第二支撑轴、第二驱动齿组、第二驱动辐轮、第二外导轨、第二外支架、第二轨道台、副带轮、滑台、滑轨;
所述减速箱的输入轴与驱动电机的转轴相连接,减速箱与驱动电机均固定在库体底板一侧,滑轨固定于库体底板的另一侧,滑轨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穿过减速箱输出轴的圆心,滑台设置在滑轨上,沿滑轨滑动;第一外支架设置在减速箱的正上方,其底部与库体底板固连,第一轨道台和第一外导轨固定在第一外支架上,第一轨道台位于第一外导轨下方,且两者均与减速箱输出轴同心;第二外支架固定在滑台上,第二轨道台和第二外导轨固定在第二外支架上,且第二轨道台位于第二外导轨下方; 第一支撑轴下端通过轴承与减速箱输出轴相连,第二支撑轴下端通过轴承与滑台中心相连;主带轮固定在第一支撑轴上,副带轮固定在第二支撑轴上,同步带依次穿过第一外支架和第二外支架连接主带轮和副带轮;
第一内支架设置在第一外支架中心,第一内支架的底部中心与第一轨道台的中心同心,且第一内支架底部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轴上端相连,第一内导轨固定于第一内支架下部;第二内支架设置在第二外支架中心,第二内支架底部中心与第二轨道台的中心同心,且第二内支架底部通过轴承与第二支撑轴上端相连,第二内导轨固定于第二内支架的下部;主螺旋塔支撑环固定在第一内支架顶部,副螺旋塔支撑环固定在第二内支架顶部;
第一驱动辐轮固定于第一支撑轴上,且位于第一轨道台和第一外导轨之间,第二驱动辐轮固定于第二支撑轴上,且位于第二轨道台和第二外导轨之间;第一驱动辐轮内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勾分布一圈第一内配合孔,夕卜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勾分布一圈第一外配合孔,第一驱动齿组配合于第一驱动轮辐上的第一内配合孔和第一外配合孔中;第二驱动辐轮内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二内配合孔,外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二外配合孔,第二驱动齿组配合于第二驱动辐轮上的第二内配合孔和第二外配合孔中;双螺旋塔输送带包括主螺旋塔输送带和副螺旋塔输送带,主螺旋塔输送带套在第一内支架上,且主螺旋塔输送带底部搁置在第一外导轨和第一内导轨上,副螺旋塔输送带套在第二内导轨上,且副螺旋塔输送带的底部搁置于第二外导轨和第二内导轨上。
[0006]所述第一外导轨与第一内导轨相互对应,从主螺旋塔输送带进入处螺旋上升,旋向与主螺旋塔输送带的转动方向一致为正方向,螺距为输送带模块的高度,且小于一个导程;第二内导轨与第二外导轨相互对应,从副螺旋塔输送带退出处螺旋上升,旋向为负方向,螺距为输送带模块的高度,且小于一个导程。
[0007]所述第一轨道台设有第一驱动齿内轨道和第一驱动齿外轨道,所述第一驱动齿内轨道和第一驱动齿外轨道均为封闭环形凹槽,并由啮合区、过渡斜坡和啮合过渡区组成,其中啮合区起始处从主螺旋塔输送带进入处螺旋上升,旋向为正方向,螺距为输送带模块的高度,过渡斜坡连接啮合区终止处与啮合过渡区起始处,啮合过渡区与库体底板水平,啮合过渡区终止处与啮合区起始处相连;所述第二轨道台设有第二驱动齿内轨道和第二驱动齿外轨道,所述第二驱动齿内轨道和第二驱动齿外轨道均为封闭环形凹槽,并由啮合区、过渡斜坡和啮合过渡区组成,其中啮合区起始处从副螺旋塔输送带退出处螺旋上升,旋向为负方向,螺距为输送带模块的高度,过渡斜坡连接啮合区终止处与啮合过渡区起始处,啮合过渡区与库体底板水平,啮合过渡区终止处与啮合区起始处相连。
[0008]所述第一驱动齿组和第二驱动齿组结构相同,由若干个驱动齿构成,驱动齿包括连接臂和球头,球头设置在连接臂的一端;第一驱动齿组的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一内配合孔,球头第一驱动齿内轨道配合,另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一外配合孔,球头与第一驱动齿外轨道配合;第二驱动齿组的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二内配合孔,球头与第二驱动齿内轨道配合,另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二外配合孔,球头与第二驱动齿外轨道配合。
[0009]主螺旋塔输送带和副螺旋塔输送带结构相同,包括若干个输送带模块和串条,通过串条将相邻的输送带模块连接,输送带模块上对应驱动齿内轨道和驱动齿外轨道的位置分别设有啮合口,两端设有垫片。
[0010]第一外导轨包括轨道、若干个径向滚轮和若干个轴向滚轮,若干个径向滚轮和若干个轴向滚轮交替排列在轨道内,径向滚轮的高于轴向滚轮,轴向滚轮的与轨道内壁距离小于径向滚轮与轨道内壁距离。
[0011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在于:
(I)本发明采用了双螺旋塔输送带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冻品的生产效率以及产量。
[0012](2)本发明采用驱动齿组同步驱动,主螺旋塔输送带和副螺旋塔输送带通过同步带连接,所有驱动由一个电机提供,从而使双螺旋塔输送带同步性可靠,能实现高速稳定运行。
[0013](3)本发明安装有主螺旋塔支撑环和副螺旋塔支撑环,可以增强双螺旋塔输送带的稳定性。
[0014](4)本发明副螺旋塔输送带搁置于滑台上,滑台在滑轨上可左右移动,一方面可用于输送带与同步带的张紧,另一方面可以放松输送带以便对其进行局部检查和维修。
[0015](5)本发明输送带两端设有垫片结构,一方面辅助底层支撑驱动,另一方面使螺旋塔成形稳定,避免滑移和横向挪动产生的螺旋塔垮塌。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发明所述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的等轴测视图。
[0017]图2为本发明所述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除双螺旋塔输送带外的正视图。
[0018]图3为本发明所述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主螺旋塔侧局部支架、导轨等轴测视图。
[0019]图4为本发明所述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支架、导轨、轨道台俯视图。
[0020]图5为本发明所述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双螺旋塔输送带自堆积局部三维示意图。
[0021]图6为本发明所述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输送带模块三维示意图。
[0022]图7为本发明所述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局部导轨支撑三维示意图。
[0023]图8为本发明所述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驱动齿组的驱动齿等轴测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5]结合图1至图8,一种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包括库体底板1、减速箱2、主带轮3、驱动电机4、第一轨道台5、第一外支架6、第一外导轨7、第一驱动福轮8、第一驱动齿组9、第一支撑轴、第一内导轨11、第一内支架12、主螺旋塔支撑环13、双螺旋塔输送带14、同步带15、副螺旋塔支撑环16、第二内支架17、第二内导轨18、第二支撑轴、第二驱动齿组20、第二驱动辐轮21、第二外导轨22、第二外支架23、第二轨道台24、副带轮25、滑台26、滑轨27;
所述减速箱2的输入轴与驱动电机4的转轴相连接,减速箱2与驱动电机4均固定在库体底板I 一侧,滑轨27固定于库体底板I的另一侧,滑轨27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穿过减速箱2输出轴的圆心,滑台26设置在滑轨27上,沿滑轨27滑动;第一外支架6设置在减速箱2的正上方,其底部与库体底板I固连,第一轨道台5和第一外导轨7固定在第一外支架6上,第一轨道台5位于第一外导轨7下方,且两者均与减速箱2输出轴同心;第二外支架23固定在滑台26上,第二轨道台24和第二外导轨22固定在第二外支架23上,且第二轨道台24位于第二外导轨22下方;
第一支撑轴下端通过轴承与减速箱2输出轴相连,第二支撑轴下端通过轴承与滑台26中心相连;主带轮3固定在第一支撑轴上,副带轮25固定在第二支撑轴上,同步带15依次穿过第一外支架6和第二外支架23连接主带轮3和副带轮25;
第一内支架12设置在第一外支架6中心,第一内支架12的底部中心与第一轨道台5的中心同心,且第一内支架12底部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轴上端相连,第一内导轨11固定于第一内支架12下部;第二内支架17设置在第二外支架23中心,第二内支架17底部中心与第二轨道台24的中心同心,且第二内支架17底部通过轴承与第二支撑轴上端相连,第二内导轨18固定于第二内支架17的下部;主螺旋塔支撑环13固定在第一内支架12顶部,副螺旋塔支撑环16固定在第二内支架17顶部;
第一驱动辐轮8固定于第一支撑轴上,且位于第一轨道台5和第一外导轨7之间,第二驱动辐轮21固定于第二支撑轴上,且位于第二轨道台24和第二外导轨22之间;第一驱动辐轮8内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一内配合孔34,外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一外配合孔35,第一驱动齿组9配合于第一驱动轮辐8上的第一内配合孔34和第一外配合孔35中;第二驱动辐轮21内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二内配合孔42,外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二外配合孔43,第二驱动齿组20配合于第二驱动辐轮21上的第二内配合孔42和第二外配合孔43中;
双螺旋塔输送带14包括主螺旋塔输送带38和副螺旋塔输送带39,主螺旋塔输送带38套在第一内支架12上,且主螺旋塔输送带38底部搁置在第一外导轨7和第一内导轨11上,副螺旋塔输送带39套在第二内导轨18上,且副螺旋塔输送带39的底部搁置于第二外导轨22和第二内导轨18上。
[0026]所述第一外支架6与第二外支架23均圆周分布6?12点支承,且不与双螺旋塔输送带和同步带发生干涉。
[0027]所述第一外导轨7与第一内导轨11相互对应,从主螺旋塔输送带38进入处螺旋上升,旋向与主螺旋塔输送带38的转动方向一致,螺距为输送带模块48的高度,且小于一个导程;第二内导轨18与第二外导轨22相互对应,从副螺旋塔输送带39退出处螺旋上升,旋向与副螺旋塔输送带39的转动方向相反,螺距为输送带模块48的高度,且小于一个导程。
[0028]所述第一轨道台5设有第一驱动齿内轨道30和第一驱动齿外轨道31,所述第一驱动齿内轨道30和第一驱动齿外轨道31均为封闭环形凹槽,并由啮合区、过渡斜坡和啮合过渡区组成,其中啮合区起始处从主螺旋塔输送带38进入处螺旋上升,旋向与主螺旋塔输送带38的转动方向一致,螺距为输送带模块48的高度,过渡斜坡连接啮合区终止处与啮合过渡区起始处,啮合过渡区与库体底板I水平,啮合过渡区终止处与啮合区起始处相连;所述第二轨道台24设有第二驱动齿内轨道46和第二驱动齿外轨道47,所述第二驱动齿内轨道46和第二驱动齿外轨道47均为封闭环形凹槽,并由啮合区、过渡斜坡和啮合过渡区组成,其中啮合区起始处从副螺旋塔输送带39退出处螺旋上升,旋向与副螺旋塔输送带39的转动方向相反,螺距为输送带模块48的高度,过渡斜坡连接啮合区终止处与啮合过渡区起始处,啮合过渡区与库体底板I水平,啮合过渡区终止处与啮合区起始处相连。
[0029]所述第一驱动齿组9和第二驱动齿组20结构相同,由若干个驱动齿构成,驱动齿包括连接臂和球头,球头设置在连接臂的一端;第一驱动齿组9的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一内配合孔34,球头第一驱动齿内轨道30配合,另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一外配合孔35,球头与第一驱动齿外轨道31配合;第二驱动齿组20的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二内配合孔42,球头与第二驱动齿内轨道46配合,另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二外配合孔43,球头与第二驱动齿外轨道47配合。
[0030]所述第一支撑轴通过下部固定于减速箱2上的轴承和中部固定于第一轨道台5的轴承固定在减速箱2上;所述第二支撑轴通过下部固定于滑台26上的轴承和中部固定与第二轨道台24的轴承固定在滑台26上。
[0031]所述第一驱动辐轮8与主带轮3固定于第一支撑轴且同步转动;所述第二驱动辐轮21与副带轮25固定与第二支撑轴且同步转动。
[0032]所述主带轮3与副带轮25直径相同,通过同步带15连接,且转动方向相同。
[0033]所述第一驱动辐轮8与库体底板I水平,且下表面高于第一轨道台5 5?10mm,上表面低于第一内导轨11和第一外导轨7—个输送带模块的高度;所述第二驱动辐轮21与库体底板I水平,且下表面高于第二轨道台24 5?10mm,上表面低于第二内导轨18和第二外导轨22—个输送带模块48的高度。
[0034]主螺旋塔输送带38和副螺旋塔输送带39结构相同,包括若干个输送带模块48(CN104470834 A中已公开)和串条49,通过串条49将相邻的输送带模块48连接,输送带模块48上对应驱动齿内轨道和驱动齿外轨道的位置分别设有啮合口 52,两端设有垫片51。
[0035]第一外导轨7包括轨道、若干个径向滚轮33和若干个轴向滚轮32,若干个径向滚轮33和若干个轴向滚轮32交替排列在轨道内,径向滚轮33高于相邻的轴向滚轮32,用于支撑主螺旋塔输送带38底部输送带模块一侧的下表面,轴向滚轮32与轨道内壁距离小于径向滚轮33与轨道内壁距离,用于支撑主螺旋塔输送带38底部输送带模块48—侧垫片的内侧;第一内导轨11包括轨道、若干个径向滚轮37和若干个轴向滚轮36,若干个径向滚轮37和若干个轴向滚轮36交替排列在轨道内,径向滚轮37高于相邻的轴向滚轮36,用于支撑主螺旋塔输送带38底部输送带模块48另一侧的下表面,轴向滚轮36与轨道内壁距离小于径向滚轮37与轨道内壁距离,用于支撑主螺旋塔输送带38底部输送带模块48另一侧垫片的内侧;第二外导轨22包括轨道、若干个径向滚轮45和若干个轴向滚轮44,若干个径向滚轮45和若干个轴向滚轮44交替排列在轨道内,径向滚轮45高于相邻的轴向滚轮44,用于支撑副螺旋塔输送带39底部输送带模块一侧的下表面,轴向滚轮44与轨道内壁距离小于径向滚轮45与轨道内壁距离,用于支撑副螺旋塔输送带39底部输送带模块48—侧垫片的内侧;第二内导轨18包括轨道、若干个径向滚轮41和若干个轴向滚轮40,若干个径向滚轮41和若干个轴向滚轮40交替排列在轨道内,径向滚轮41高于相邻的轴向滚轮40,用于支撑副螺旋塔输送带39底部输送带模块另一侧的下表面,轴向滚轮40与轨道内壁距离小于径向滚轮41与轨道内壁距离,用于支撑副螺旋塔输送带39底部输送带模块48另一侧垫片的内侧。
[0036]所述第一驱动齿组9在第一轨道台5上的啮合区与主螺旋塔输送带38底部输送带模块48的啮合口 52啮合,啮合过渡区不与主螺旋塔输送带38底部输送带模块48的啮合口 52啮合;所述第二驱动齿组20在第二轨道台24上的啮合区与副螺旋塔输送带39底部输送带模块48的啮合口 52啮合,啮合过渡区不与副螺旋塔输送带39底部输送带模块48的啮合口 52啮入口 ο
[0037]所述滑台26在固定于库体底板I的滑轨27上可以滑动,并能锁紧固定。
[0038]所述第一驱动辐轮8上的第一外配合孔35围成的直径小于第一外支架6所在圆的直径,第一驱动辐轮8上的第一内配合孔34围成的直径大于第一内支架12所在圆的直径;所述第二驱动辐轮21上的第二外配合孔43围成的直径小于第二外支架23所在圆的直径,第二驱动辐轮21上的第二内配合孔42围成的直径大于第二内支架17所在圆的直径。
[0039]工作过程如下:
当装置工作时,在同步带15的作用下第二支撑轴19与第一支撑轴10同速、同向转动,固定于第一支撑轴上的主带轮3和第一驱动辐轮8与固定于第二支撑轴上的副带轮25和第二驱动辐轮21同向同步转动。在第一轨道台5和第二轨道台24的啮合过渡区,第一驱动齿组9和第二驱动齿组不与双螺旋塔输送带14底部输送带模块48啮合口 52啮合,在进入啮合区后,第一驱动齿组9和第二驱动齿组伸入双螺旋塔输送带14输送带模块48啮合口 52啮合进行驱动,并通过过渡斜坡驱动齿重回啮合过渡区。当双螺旋塔输送带14工作一段时间发生松弛后,可以通过调节滑台26在滑轨27上的位置进行张紧,并在合适位置将滑台锁紧固定在滑轨27上。当双螺旋塔输送带14需要局部维修和拆卸时,通过调节滑台26在滑轨27上的位置,使主螺旋塔输送带38和副螺旋塔输送带39相互靠近,以便于操作。
[0040]实施例1:
结合图1至图8,一种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包括库体底板1、减速箱2、主带轮3、驱动电机4、第一轨道台5、第一外支架6、第一外导轨7、第一驱动福轮8、第一驱动齿组9、第一支撑轴、第一内导轨11、第一内支架12、主螺旋塔支撑环13、双螺旋塔输送带14、同步带15、副螺旋塔支撑环16、第二内支架17、第二内导轨18、第二支撑轴、第二驱动齿组20、第二驱动辐轮21、第二外导轨22、第二外支架23、第二轨道台24、副带轮25、滑台26、滑轨27;
减速箱2的输入轴与驱动电机4的转轴通过联轴器相连接,减速箱2与驱动电机4通过螺栓均固定在库体底板I左侧,滑轨27焊接在库体底板I的右侧,滑轨27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穿过减速箱2输出轴的圆心,滑台26设置在滑轨27上,沿滑轨27滑动;第一外支架6设置在减速箱2的正上方,其底部焊接在库体底板I上,第一轨道台5和第一外导轨7固定在第一外支架6上,第一轨道台5位于第一外导轨7下方,且两者均与减速箱2输出轴同心;第二外支架23焊接在滑台26上,第二轨道台24和第二外导轨22固定在第二外支架23上,且第二轨道台24位于第二外导轨22下方;
第一支撑轴下端通过轴承与减速箱2输出轴相连,第二支撑轴下端通过轴承与滑台26中心相连;主带轮3通过键连接在第一支撑轴上,副带轮25通过键连接在第二支撑轴上,同步带15依次穿过第一外支架6和第二外支架23连接主带轮3和副带轮25;
第一内支架12设置在第一外支架6中心,第一内支架12的底部中心与第一轨道台5的中心同心,且第一内支架12底部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轴上端相连,第一内导轨11固定于第一内支架12下部;第二内支架17设置在第二外支架23中心,第二内支架17底部中心与第二轨道台24的中心同心,且第二内支架17底部通过轴承与第二支撑轴上端相连,第二内导轨18固定于第二内支架17的下部;主螺旋塔支撑环13通过螺栓连接在第一内支架12顶部,副螺旋塔支撑环16通过螺栓连接在第二内支架17顶部;
第一驱动辐轮8通过键连接在第一支撑轴上,且位于第一轨道台5和第一外导轨7之间,第二驱动辐轮21通过键连接在第二支撑轴上,且位于第二轨道台24和第二外导轨22之间;第一驱动辐轮8内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一内配合孔34,外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一外配合孔35,第一驱动齿组9配合于第一驱动轮辐8上的第一内配合孔34和第一外配合孔35中;第二驱动辐轮21内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二内配合孔42,外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二外配合孔43,第二驱动齿组20配合于第二驱动辐轮21上的第二内配合孔42和第二外配合孔43中;
双螺旋塔输送带14包括主螺旋塔输送带38和副螺旋塔输送带39,主螺旋塔输送带38套在第一内支架12上,且主螺旋塔输送带38底部搁置在第一外导轨7和第一内导轨11上,副螺旋塔输送带39套在第二内导轨18上,且副螺旋塔输送带39的底部搁置于第二外导轨22和第二内导轨18上。
[0041 ]第一外支架6与第二外支架23均圆周分布12点支承,且不与双螺旋塔输送带和同步带发生干涉。
[0042]第一外导轨7与第一内导轨11相互对应,从主螺旋塔输送带38进入处螺旋上升,旋向为逆时针,螺距为输送带模块48的高度,圈数为0.95;第二内导轨18与第二外导轨22相互对应,从副螺旋塔输送带39退出处螺旋上升,旋向为顺时针,螺距为输送带模块48的高度,圈数为0.95。
[0043I第一轨道台5设有第一驱动齿内轨道30和第一驱动齿外轨道31,所述第一驱动齿内轨道30和第一驱动齿外轨道31均为封闭环形凹槽,截面呈半圆弧形,深约25mm,并由啮合区、过渡斜坡和啮合过渡区组成,其中啮合区起始处从主螺旋塔输送带38进入处螺旋上升,旋向为逆时针,螺距为输送带模块48的高度,圈数为0.75,过渡斜坡连接啮合区终止处与啮合过渡区起始处,圈数为0.05,啮合过渡区与库体底板I水平,啮合过渡区终止处与啮合区起始处相连;第二轨道台24设有第二驱动齿内轨道46和第二驱动齿外轨道47,所述第二驱动齿内轨道46和第二驱动齿外轨道47均为封闭环形凹槽,截面呈半圆弧形,深约25mm,并由啮合区、过渡斜坡和啮合过渡区组成,其中啮合区起始处从副螺旋塔输送带39退出处螺旋上升,旋向为顺时针,螺距为输送带模块48的高度,圈数为0.75,过渡斜坡连接啮合区终止处与啮合过渡区起始处,圈数为0.05,啮合过渡区与库体底板I水平,啮合过渡区终止处与啮合区起始处相连。
[0044]第一驱动齿组9和第二驱动齿组20结构相同,由若干个驱动齿构成,驱动齿包括连接臂和球头,球头设置在连接臂的一端;第一驱动齿组9的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一内配合孔34,球头第一驱动齿内轨道30配合,另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一外配合孔35,球头与第一驱动齿外轨道31配合;第二驱动齿组20的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二内配合孔42,球头与第二驱动齿内轨道46配合,另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二外配合孔43,球头与第二驱动齿外轨道47配合。
[0045]第一支撑轴通过下部固定于减速箱2上的轴承和中部固定于第一轨道台5的轴承固定在减速箱2上;第二支撑轴通过下部固定于滑台26上的轴承和中部固定与第二轨道台24的轴承固定在滑台26上。
[0046]主带轮3与副带轮25直径相同,通过同步带15连接,均为逆时针转动。
[0047]第一驱动辐轮8与库体底板I水平,且下表面高于第一轨道台5 5?10mm,上表面低于第一内导轨11和第一外导轨7—个输送带模块的高度;所述第二驱动辐轮21与库体底板I水平,且下表面高于第二轨道台24 5?10mm,上表面低于第二内导轨18和第二外导轨22—个输送带模块48的高度。
[0048]主螺旋塔输送带38和副螺旋塔输送带39结构相同,包括若干个输送带模块48和串条49,通过串条49将相邻的输送带模块48连接,输送带模块48上对应驱动齿内轨道和驱动齿外轨道的位置分别设有啮合口 52,两端设有垫片51。
[0049]第一外导轨7包括轨道、若干个径向滚轮33和若干个轴向滚轮32,若干个径向滚轮33和若干个轴向滚轮32交替排列在轨道内,径向滚轮33高于相邻的轴向滚轮32,用于支撑主螺旋塔输送带38底部输送带模块一侧的下表面,轴向滚轮32与轨道内壁距离小于径向滚轮33与轨道内壁距离,用于支撑主螺旋塔输送带38底部输送带模块48—侧垫片的内侧;第一内导轨11包括轨道、若干个径向滚轮37和若干个轴向滚轮36,若干个径向滚轮37和若干个轴向滚轮36交替排列在轨道内,径向滚轮37高于相邻的轴向滚轮36,用于支撑主螺旋塔输送带38底部输送带模块48另一侧的下表面,轴向滚轮36与轨道内壁距离小于径向滚轮37与轨道内壁距离,用于支撑主螺旋塔输送带38底部输送带模块48另一侧垫片的内侧;第二外导轨22包括轨道、若干个径向滚轮45和若干个轴向滚轮44,若干个径向滚轮45和若干个轴向滚轮44交替排列在轨道内,径向滚轮45高于相邻的轴向滚轮44,用于支撑副螺旋塔输送带39底部输送带模块一侧的下表面,轴向滚轮44与轨道内壁距离小于径向滚轮45与轨道内壁距离,用于支撑副螺旋塔输送带39底部输送带模块48—侧垫片的内侧;第二内导轨18包括轨道、若干个径向滚轮41和若干个轴向滚轮40,若干个径向滚轮41和若干个轴向滚轮40交替排列在轨道内,径向滚轮41高于相邻的轴向滚轮40,用于支撑副螺旋塔输送带39底部输送带模块另一侧的下表面,轴向滚轮40与轨道内壁距离小于径向滚轮41与轨道内壁距离,用于支撑副螺旋塔输送带39底部输送带模块48另一侧垫片的内侧。
[0050]第一驱动齿组9在第一轨道台5上的啮合区与主螺旋塔输送带38底部输送带模块48的啮合口 52啮合,啮合过渡区不与主螺旋塔输送带38底部输送带模块48的啮合口 52啮合;第二驱动齿组20在第二轨道台24上的啮合区与副螺旋塔输送带39底部输送带模块48的啮合口 52啮合,啮合过渡区不与副螺旋塔输送带39底部输送带模块48的啮合口 52啮合。
[0051]滑台26在固定于库体底板I的滑轨27上可以滑动,并能锁紧固定。
[0052]第一驱动辐轮8上的第一外配合孔35围成的直径小于第一外支架6所在圆的直径,第一驱动辐轮8上的第一内配合孔34围成的直径大于第一内支架12所在圆的直径;第二驱动辐轮21上的第二外配合孔43围成的直径小于第二外支架23所在圆的直径,第二驱动辐轮21上的第二内配合孔42围成的直径大于第二内支架17所在圆的直径。
【主权项】
1.一种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库体底板(I)、减速箱(2)、主带轮(3)、驱动电机(4)、第一轨道台(5)、第一外支架(6)、第一外导轨(7)、第一驱动福轮(8)、第一驱动齿组(9)、第一支撑轴、第一内导轨(11)、第一内支架(12)、主螺旋塔支撑环(13)、双螺旋塔输送带(14)、同步带(15)、副螺旋塔支撑环(16)、第二内支架(17)、第二内导轨(18)、第二支撑轴、第二驱动齿组(20)、第二驱动辐轮(21)、第二外导轨(22)、第二外支架(23)、第二轨道台(24)、副带轮(25)、滑台(26)、滑轨(27); 所述减速箱(2)的输入轴与驱动电机(4)的转轴相连接,减速箱(2)与驱动电机(4)均固定在库体底板(I) 一侧,滑轨(27)固定于库体底板(I)的另一侧,滑轨(27)的中心轴线的延长线穿过减速箱(2)输出轴的圆心,滑台(26)设置在滑轨(27)上,沿滑轨(27)滑动;第一外支架(6)设置在减速箱(2)的正上方,其底部与库体底板(I)固连,第一轨道台(5)和第一外导轨(7)固定在第一外支架(6)上,第一轨道台(5)位于第一外导轨(7)下方,且两者均与减速箱(2)输出轴同心;第二外支架(23)固定在滑台(26)上,第二轨道台(24)和第二外导轨(22)固定在第二外支架(23)上,且第二轨道台(24)位于第二外导轨(22)下方; 第一支撑轴下端通过轴承与减速箱(2)输出轴相连,第二支撑轴下端通过轴承与滑台(26)中心相连;主带轮(3)固定在第一支撑轴上,副带轮(25)固定在第二支撑轴上,同步带(15)依次穿过第一外支架(6)和第二外支架(23)连接主带轮(3)和副带轮(25);第一内支架(12)设置在第一外支架(6)中心,第一内支架(12)的底部中心与第一轨道台(5)的中心同心,且第一内支架(12)底部通过轴承与第一支撑轴上端相连,第一内导轨(II)固定于第一内支架(12)下部;第二内支架(17)设置在第二外支架(23)中心,第二内支架(17)底部中心与第二轨道台(24)的中心同心,且第二内支架(17)底部通过轴承与第二支撑轴上端相连,第二内导轨(18)固定于第二内支架(17)的下部;主螺旋塔支撑环(13)固定在第一内支架(12)顶部,副螺旋塔支撑环(16)固定在第二内支架(17)顶部; 第一驱动辐轮(8)固定于第一支撑轴上,且位于第一轨道台(5)和第一外导轨(7)之间,第二驱动辐轮(21)固定于第二支撑轴上,且位于第二轨道台(24)和第二外导轨(22)之间;第一驱动福轮(8)内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勾分布一圈第一内配合孔(34),夕卜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一外配合孔(35),第一驱动齿组(9)配合于第一驱动轮辐(8)上的第一内配合孔(34)和第一外配合孔(35)中;第二驱动辐轮(21)内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二内配合孔(42),外圈垂直于轮面方向均匀分布一圈第二外配合孔(43),第二驱动齿组(20)配合于第二驱动辐轮(21)上的第二内配合孔(42)和第二外配合孔(43)中; 双螺旋塔输送带(14)包括主螺旋塔输送带(38)和副螺旋塔输送带(39),主螺旋塔输送带(38)套在第一内支架(12)上,且主螺旋塔输送带(38)底部搁置在第一外导轨(7)和第一内导轨(11)上,gU螺旋塔输送带(39)套在第二内导轨(18)上,且副螺旋塔输送带(39 )的底部搁置于第二外导轨(22)和第二内导轨(18)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螺旋塔输送带(38)和副螺旋塔输送带(39)结构相同,包括若干个输送带模块(48)和串条(49),通过串条(49)将相邻的输送带模块(48)连接,输送带模块(48)上对应驱动齿内轨道和驱动齿外轨道的位置分别设有啮合口(52),两端设有垫片(5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导轨(7)与第一内导轨(11)相互对应,从主螺旋塔输送带(38)进入处螺旋上升,旋向与主螺旋塔输送带(38)的转动方向一致为正方向,螺距为输送带模块的高度,且小于一个导程;第二内导轨(18)与第二外导轨(22)相互对应,从副螺旋塔输送带(39)退出处螺旋上升,旋向为负方向,螺距为输送带模块的高度,且小于一个导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轨道台(5)设有第一驱动齿内轨道(30)和第一驱动齿外轨道(31),所述第一驱动齿内轨道(30)和第一驱动齿外轨道(31)均为封闭环形凹槽,并由啮合区、过渡斜坡和啮合过渡区组成,其中啮合区起始处从主螺旋塔输送带(38)进入处螺旋上升,旋向为正方向,螺距为输送带模块的高度,过渡斜坡连接啮合区终止处与啮合过渡区起始处,啮合过渡区与库体底板(I)水平,啮合过渡区终止处与啮合区起始处相连;所述第二轨道台(24)设有第二驱动齿内轨道(46)和第二驱动齿外轨道(47),所述第二驱动齿内轨道(46)和第二驱动齿外轨道(47)均为封闭环形凹槽,并由啮合区、过渡斜坡和啮合过渡区组成,其中啮合区起始处从副螺旋塔输送带(39)退出处螺旋上升,旋向为负方向,螺距为输送带模块的高度,过渡斜坡连接啮合区终止处与啮合过渡区起始处,啮合过渡区与库体底板(I)水平,啮合过渡区终止处与啮合区起始处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齿组(9)和第二驱动齿组(20)结构相同,由若干个驱动齿构成,驱动齿包括连接臂和球头,球头设置在连接臂的一端;第一驱动齿组(9)的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一内配合孔(34),球头第一驱动齿内轨道(30)配合,另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一外配合孔(35),球头与第一驱动齿外轨道(31)配合;第二驱动齿组(20)的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二内配合孔(42),球头与第二驱动齿内轨道(46)配合,另一部分连接臂另一端穿过第二外配合孔(43),球头与第二驱动齿外轨道(47)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辐轮齿组复合同步驱动自堆式双螺旋输送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外导轨(7)包括轨道、若干个径向滚轮(33)和若干个轴向滚轮(32),若干个径向滚轮(33)和若干个轴向滚轮(32)交替排列在轨道内,径向滚轮(33)的高于轴向滚轮(32),轴向滚轮(32)的与轨道内壁距离小于径向滚轮(33)与轨道内壁距离;第一内导轨(11)、第二外导轨(22)、第二内导轨(18)的结构均匀第一外导轨(7)相同。
【文档编号】B65G13/08GK105947528SQ201610475485
【公开日】2016年9月21日
【申请日】2016年6月24日
【发明人】武凯, 孙宇, 鄢正清, 曹春平, 丁武学, 彭斌彬
【申请人】南京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