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注塑自动化传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41598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植入注塑自动化传送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植入注塑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植入注塑自动化传送设备。
背景技术
:植入注塑作为注塑工艺的分支,用于解决待组装元件因材料不同导致的成品零件复杂以及强度不高的问题。植入注塑设备包括注塑部分以及用于传输待注塑对象的传送部分。植入注塑设备工作过程是:步骤一,各待植入注塑对象需先预装入模具中;步骤二,利用注塑装置对模具进行注塑;步骤三,对已完成注塑的模具进行卸料,取出成品。其中,植入注塑设备的传送部分则完成上述步骤一和步骤三。但是,现有植入注塑设备的传送部分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装载工序效率低,即待注塑对象转载入模具的过程中耗时长,并易出错;第二,模具传输过程自动化程度低,耗时长,生产效率低。技术实现要素: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植入注塑自动化传送设备,旨在解决现有的植入注塑传送设备生产效率低的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植入注塑自动化传送设备,用于将待注塑对象传输至注塑设备处进行注塑并卸载获得成品产品,包括多个用于装载待注塑对象的模具、用于筛选出待注塑对象正确传输位置的筛选装置、用于将正确传输位置的待注塑对象装载入所述模具内的转载装置以及用于将满载的所述模具传输至注塑设备处进行注塑且卸载注塑完毕的所述模具的传输系统,所述转载装置设于所述筛选装置与所述传输系统之间,所述模具于所述传输系统内进行周期性传输运动。进一步地,所述筛选装置包括用于判断待注塑对象传输位置的第一传送机构、设于所述转载装置一侧的第二传送机构以及用于转换待注塑对象至正确传输位置的转向机构,所述转向机构设于所述第一传送机构和所述第二传送机构之间,所述转向机构的上方设有用于将待注塑对象由所述第一传送机构传输至所述转向机构并再由所述转向机构传输至第二传送机构的第一机械手。具体地,所述第一传送机构靠近所述转向机构一端设有用于判断待注塑对象传输位置的第一感应器,所述转向机构为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感应器的立式转动台,所述立式转动台于所述第一感应器判断待注塑对象传输位置错误时进行转动矫正。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盛放待注塑对象的盛料装置,所述盛料装置平行设于所述第一传送机构一侧,所述盛料装置的上方设有用于将待注塑对象由所述盛料装置传输至第一传送机构的第二机械手。进一步地,所述转载装置包括用于预定位待注塑对象的第一转载平台以及与所述第一转载平台相对接且用于将预定位的待注塑对象由所述第一转载平台内传输至所述模具内的第二转载平台。具体地,所述第一转载平台包括设于所述第二传送机构一侧的定位台、设于所述定位台下方用于驱动所述定位台至所述第二转载平台内的推送机构以及用于将待注塑对象由所述第二传送机构传输至所述定位台的第三机械手。具体地,所述第二转载平台包括用于装载来自所述定位台内的待注塑对象的预装组件、连接于所述预装组件且用于驱动所述预装组件至所述模具处以实现待注塑对象由所述预装组件传输至所述模具内的转接机构以及用于固定所述转接机构的支架,所述支架架设于所述定位台的两侧。进一步地,所述传输系统包括用于周期性传输所述模具以完成注塑工序、卸载工序以及装料工序的中转平台、设于所述中转平台一侧且用于卸载注塑完毕的所述模具的卸料装置以及用于实现所述模具往返所述中转平台与所述卸料装置之间的推拉机构。具体地,所述中转平台包括于水平平面内旋转的转动盘以及驱动所述转动盘周期性旋转的伺服电机,所述转动盘上开设有若干用于限位所述模具的卡接部。具体地,所述卸载装置包括设于所述中转平台一侧的立式顶料机构、设于所述中转平台与所述立式顶料机构之间并延伸至所述立式顶料机构下方的滑道以及设于所述滑道一端侧且用于将所述模具于立式顶料机构下推出的顶出气缸,所述推拉机构设于所述立式顶料机构一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植入注塑自动设备,其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待注塑对象来料通过筛选装置筛选,使得待注塑对象的传输位置正确且一致;其次,各传输位置正确的待注塑对象装载入转载装置内,并由转载装置装载入模具内;最后,满载的模具在传输系统的传动下依次完成注塑、卸载、空置以及再次装料等工序的周期性传输运动。这样,缩短了待注塑对象的转载耗时,且能快速地装载入模具中,进行下一步注塑、卸载、空置以及再次装载等工序,整个过程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植入注塑自动化传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植入注塑自动化传送设备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植入注塑自动化传送设备的主视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筛选装置和盛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中B处的放大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转载平台的主视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传输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卸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注塑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模胚的结构示意图。模具1传输系统2筛选装置3转载装置6第一传送机构31第二传送机构32转向机构33第一机械手34第一感应器311限位凹槽331盛料装置51第二机械手52移动台511矫正机构512第一转载平台61第二转载平台62定位台611推送机构612第三机械手613定位柱61a预装组件621转接机构622支架623装载部62a抵顶部62b中转平台21卸料装置22推拉机构23第一卡接部21a1第二卡接部21a2第三卡接部21a3第四卡接部21a4固定盘211伺服电机212顶料机构221滑道222顶出气缸223推拉杆231移动气缸232注塑设备4立式注塑机41转动平台42转动盘421模胚422安装凹槽4221台阶卡槽4222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左、右、上、下、顶、底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请参考图1、图2、图9和图1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植入注塑自动化传送设备,用于将待注塑对象传输至注塑设备4处进行注塑并卸载获得成品产品,包括多个用于装载待注塑对象的模具1、用于筛选出待注塑对象正确传输位置的筛选装置3、用于将正确传输位置的待注塑对象装载入模具1内的转载装置6以及用于将满载的模具1传输至注塑设备4处进行注塑且卸载注塑完毕的模具1的传输系统2,转载装置6设于筛选装置3与传输系统2之间,模具1于传输系统2内进行周期性传输运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植入注塑自动化传送设备,其工作原理是:首先,待注塑对象来料通过筛选装置3筛选,使得待注塑对象的传输位置正确且一致;其次,各传输位置正确的待注塑对象装载入转载装置6内,并由转载装置6装载入模具1内;最后,满载的模具1在传输系统2的传动下依次完成注塑、卸载、空置以及再次装料等工序的周期性传输运动。这样,缩短了待注塑对象的转载耗时,且能快速地装载入模具1中,进行下一步注塑、卸载、空置以及再次装载等工序,整个过程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图3、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筛选装置3包括第一传送机构31、第二传送机构32以及设于第一传送机构31与第二传送机构32之间的转向机构33,转向机构33的上方还设有第一机械手34,当来料的待注塑对象在第一传送机构31上传输时,每个待注塑对象均进行传输位置辨别,被识别的待注塑对象通过第一机械手34传输至转向机构33上,若置于转向机构33上待注塑对象传输位置正确,第一机械手34则直接将其传输至第二传送机构32上并进入下一工序,若置于转向机构33上待注塑对象传输位置与设定的位置不同,通过转向机构33矫正调整后,再利用第一机械手34将其传输至第二传送机构32上。这样,统一来料的传输位置,为下一转载工序做准备,并且整个过程快快速、高效,可应对大批量的来料。具体地,请参考图3至图5,在第一传送机构31靠近转向机构33的一端设有第一感应器311,转向机构33为电连接于第一感应器311的立式转动台,立式转动台可于水平平面内转动,当来料待注塑对象传输至第一传送机构31的尾端时,触发第一感应器311,第一感应器311利用红外探测原理判断来料的传输位置的正反,若与设定的传输位置相同,则无信号传输至立式转动台,立式转动台不发生转动,若与设定的传输位置不同,则向立式转动台发出转动信号,通过立式转动台水平转动对待注塑对象的传输位置进行矫正。这样,来料经过第一传送机构31和转向机构33后,其传输位置均一致且正确。优选地,请参考图3至图5,在实施例中,第一传送机构31和第二传送机构32均设有两条传送轨道,在第一传送机构31和第二传送机构32之间设有两并排设置的立式转动台分别对应各自的传送轨道,立式转动台的放置面开设有限位待注塑对象的限位凹槽331,以防水平转动过程中,来料从立式转动台上掉落,同时,两立式转动的上方设有与之相对应四个第一机械手34,四个第一机械手34呈矩阵排列,即共有两并排设置的前排第一机械手34a以及两并排设置的后排第一机械手34b,前排第一机械手34a与后排第一机械手34b相互平行且同时运动,这样,前排(34a)、后排第一机械手34b完成一次传输动作,即可实现来料由第一传送机构31传输至立式转动台,再由立式转动台传输至第二传送机构32处,提供了待注塑对象的筛选效率。当然,根据实际需求,第一传送机构31的轨道和第二传送机构32的轨道数量、转向机构33的数量以及第一机械手34的数量可相应变化。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至图4,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设于第一传送机构31一侧的盛料装置51,在盛料装置51的上方设有第二机械手52。具体地,盛料装置51包括用于盛放来料盒的移动台511以及设于移动台511两侧用于矫正来料盒于移动台511上的放置位置的矫正机构512。优选地,矫正机构512为分设于移动台511两侧的推顶气缸,工作过程如下:移动台511位于两推顶气缸之间,当来料盒放置于移动台511上时,两侧的推顶气缸同时朝向来料盒方向抵顶,从而矫正来料盒在移动台511上的放置位置,这样,矫正完的来料盒随移动台511一起移动至第一机械手34下方,并由第二机械手52将盒内的待注塑对象移动至第一传送机构31上。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图2、图6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转载装置6包括第一转载平台61以及与第一转载平台61对接的第二转载平台62,第一转载平台61用于预定位来自第二传送机构32的待注塑对象,第二转载平台62用于将第一转载平台61内的待注塑对象传输至模具1内。具体地,请参考图2、图6、图7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转载平台61包括设于第二传送机构32一侧的定位台611、设于定位台611下方的推送机构612以及第三机械手613。定位台611的放置端面(即顶端部)上设有若干用于预定位待注塑对象的定位柱61a,当待注塑对象传输至第二传送机构32尾端时,触发设于第二传送机构32尾端的第二感应器(图中未示),此时,第二感应器发出信号至第三机械手613,并提示其有来料,第三机械手613则将第二传送机构32上的待注塑对象传输至定位台611的定位柱61a内完成预定位动作,并有推送机构612将其推至第二转载平台62内,实现待注塑对象的转移,这样,再次改变了待注塑对象的传输位置,为装载入模具1内做准备。优选地,请参考图3、图6和图7,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台611的两侧均设有一筛选装置3,即定位台611的两侧分别对应一第二传送机构32,定位台611的放置端面上设有共八个定位柱61a,同时,定位台611可相对推送机构612于水平平面内转动,共有两个第三机械手613设于定位台611的上方,这样,当定位台611两侧的第二传送机构32来料时,两个第三机械手613一次取放四个来料并放置于定位台611对应的定位柱61a上,此时,定位台611于水平平面内相对推送机构612转动90°,各第三机械手613再次抓取四个来料并放置定位台611对应的定位柱61a上,即定位台611可预定位八个待注塑对象,从而提高待注塑对象的传输效率。当然,根据具体实际需求,定位台611上定位柱61a的数量、第三机械手613的数量以及第二传送机构32的数量可相应增减。进一步地,请参考图6、图8和图9,第二转载平台62包括预装组件621、转接机构622以及固定支撑转接机构622的支架623,该支架623架设于定位台611的两侧。当定位台611装载待注塑对象移动至预装组件621的正下方时,预装组件621于竖直方向下下行与定位台611对接,在内置气泵(图中未示)的驱动下,将位于定位台611的定位柱61a上的待注塑对象吸取至预装组件621内,转接机构622则驱动预装组件621上行至传输系统2同样的高度时,水平移动至模具1的正上方,转接机构622再驱动预装组件621下行与模具1对接,内置气泵停止工作,置于预装组件621内的待注塑对象竖直滑入模具1内完成装载工序,此时,转接机构622驱动预装组件621回初始位置,等待下一组待注塑对象的传输。具体地,请参考图8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预装组件621包括装载部62a以及层叠设置于装载部62a上的抵顶部62b,当装载部62a与定位台611对接的端面上设有与定位柱61a相对应的预装孔(图中未示),通过内置气泵将定位柱61a上的待注塑对象吸至对应的预装孔内,当装载部62a与模具1上下对接时,内置气泵停止工作,置于预装孔内的待注塑对象在抵顶部62b的抵顶作用下从装载部62a脱出并滑入模具1内完成装载工序。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图9和图10,在本实施例中,传输系统2包括中转平台21、设于中转平台21一侧的卸料装置22以及推拉机构23。中转平台21上具有装料工位、注塑工位以及卸载工位,模具1在中转平台21带动下依次完成装料、注塑以及卸载等工序,具体地,模具1位于中转平台21内的装料工位处,与转载装置6完成对接后,模具1处于满载状态,此时,中转平台21将满载的模具1传输至注塑工位,与注塑设备对接后,模具1处于注塑完毕状态,此时,中转平台21将注塑完毕的模具1传输至卸载工位处,通过推拉机构23将注塑完毕的模具1推至卸料装置22下完成卸料,获得成品产品并形成空置的模具1,最终,中转平台21将空置的模具1传输至装料工位,完成一次周期性传输运动。具体地,请参考图9,中转平台21包括固定盘211以及驱动固定盘211于水平平面内周期性旋转的伺服电机212,固定盘211上开设有若干限位模具1的卡接部。优选地,请参考图2和图9,固定盘211上共设有四个卡接部,包括与对应第二转载平台62的第一卡接部21a1、与对应注塑设备的第三卡接部21a3、与对应卸料装置22的第四卡接部21a4以及设于第一卡接部21a1与第三卡接部21a3之间且与第四卡接部21a4相对的第二卡接部21a2,这样,设于各卡接部内的模具1在固定盘211的转动带动下,依次完成装料、注塑以及卸载,其中,第二卡接部21a2为空置位,在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便于检修。具体地,请参考图9和图10,卸料装置22包括设于中转平台21一侧的立式顶料机构221、连接中转平台21与立式顶料机构221的滑道222以及设于滑道222一端侧的顶出气缸223,推拉机构23设于立式顶料机构221一侧。当注塑完毕的模具1由中转平台21传输至立式顶料机构221一侧时,推拉机构23将模具1从中转平台21的第四卡接部21a4中移出并推至立式顶料机构221的下方以实现卸料,当模具1完成卸料时,顶出气缸223将空置的模具1从立式顶料机构221的下方推出,此时,推拉机构23将空置的模具1移入中转平台21的第四卡接部21a4内,进行下一工序。具体地,请参考图9,推拉机构23包括呈“L”型的推拉杆231以及与推拉杆231连接且使获得推拉杆231于竖直平面内水平移动自由度和竖直移动自由度的移动气缸232。推拉杆231的水平段朝向模具1一侧设有若干凸柱(图中未示),模具1上也设有与凸柱相对应的卡槽(图中未示),当模具1限位于中转平台21的卡接部21a内时,推拉杆231的凸柱嵌入卡槽内从而获得着力点,在移动气缸232驱动下将模具1从卡接部21a中移出,同时,继续平移进入立式顶料机构221的下方,这样,可以避免多余的部件结构,使得模具1的体积缩小,并且也提高了模具1于立式顶料机构221与中转平台21之间的传输效率。进一步地,请参考图9和图11,在本实施例中,注塑设备4包括立式注塑机41以及设于立式注塑机41下方的转动平台42,转动平台42包括转动盘421以及多个以转动盘421的中点为中心周向等间距排列的模胚422,模胚422用于固定模具11,防止其在随转动盘421转动过程中滑脱,各模具11通过传输系统2转移并限位于各模胚422内,载有模具1的模胚422随转动盘421转动并依次经过立式注塑机41的喷嘴,并完成注塑动作。这样,每个待注塑的模具1之间间距恒定,并随转动盘421转动依次顺序完成注塑动作,整个注塑过程快速、高效。具体地,请参考图9、图11和图12,在本实施例中,模胚422卧设于转动盘421内,模胚422的截面呈U型,其内部开设有用于放置模具11的安装凹槽4221,安装凹槽4221与立式注塑机41的喷嘴相对,并且安装凹槽4221的两竖直内壁均设有台阶卡槽4222,模具1的两侧则设于与台阶卡槽4222相对应的安装凸边(图中未示),在安装凸边与台阶卡槽4222的配合下,模具11可由模胚422一侧滑入并限位于模胚422内,模胚422限制模具1无法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仅可在模胚422内水平移动,这样,在立式注塑机41的注塑方向上,模具1能够保持稳定的状态,又可在完成注塑后,快速从模胚422中移出。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