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上罩下罩成型结构及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81335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上罩下罩成型结构及工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血液成份分离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上罩下罩成型结构及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血液成份分离杯中,主要功能部件包括杯体、杯底、静止头、外核及内核、上罩及下罩。在血液成份分离杯的生产过程中,通常,上罩使用PP料,下罩则使用PC料,在分别对上罩、下罩通过注塑成型后,再进行装配作业。这种作业方式导致其生产过程较为复杂,降低了上罩与下罩之间的装配作业效率,并造成了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上罩下罩成型结构及工艺,提升上罩与下罩之间的装配作业效率。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上罩下罩成型结构,包括上罩和下罩,所述的下罩一端贯穿上罩内腔,且下罩与上罩之间形成一体化成型结构。

优选地,所述上罩的内腔中形成若干条定位凸筋,所述上罩、定位凸筋、下罩之间是一体化成型结构。

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上罩下罩成型工艺,所述下罩一端贯穿上罩内腔,且下罩与上罩之间固定连接成一体化结构,所述的上罩、下罩之间是通过双射成型而形成一体化结构,并且,在第一次注塑成型后,形成下罩,然后,在下罩上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形成上罩,且上罩包覆在下罩上。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次注塑成型中,成型温度为300±20℃,成型压力为100±15Bar。

优选地,所述第一次注塑成型中,成型后的保压时间为3±2s。

优选地,所述的第二次注塑成型中,成型温度为200±20℃,成型压力为70±15Bar。

优选地,所述第二次注塑成型中,成型后的保压时间为3±2s。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下罩与上罩之间形成一体化成型结构,这种结构可以简化上罩、下罩的生产工艺,从而提高上罩与下罩之间的装配作业效率;并且,这种结构还适合使上罩、下罩之间通过双射成型而形成一体化结构,第一次注塑成型形成下罩,第二次注塑成型形成上罩,因此,可以极大地简化上罩、下罩的生产工艺,使得上罩与下罩之间的装配作业效率大幅度地提升,同时,也节约了人力、物力等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血液成份分离杯的构造示意图(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的外核与内核的装配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1中的杯底的结构示意图(剖视图)。

图7为图6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发明一种血液成份分离杯的上罩下罩成型结构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的上罩的结构示意图(剖视图)。

图10为图8中的下罩的结构示意图(剖视图)。

图11为本发明的血液成份分离杯的上罩下罩成型工艺示意图(下罩注塑成型)。

图12为本发明的血液成份分离杯的上罩下罩成型工艺示意图(上罩注塑成型)。

图中部品标记名称:1-杯体,2-外核,3-上罩,4-静止头,5-密封碗,6-密封垫,7-密封圈,8-下罩,9-回收流道,10-中心管,11-内核,12-杯底,13-第一溢胶槽,14-第二溢胶槽,15-焊接线,21-卡扣,22-过渡部,31-定位凸筋,41-进口,42-出口,101-第一凸起部,102-第二凸起部,110-第三凸起部,120-限位凸台,121-限位凹槽,122-保护凸台,123-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的血液成份分离杯,主要包括杯体1、外核2、上罩3、静止头4、下罩8以及内核11和杯底12,在静止头4上分别形成进口41和出口42。所述杯体1顶端与静止头4形成密封结构,优选地,所述杯体1顶端固定连接密封圈7,所述密封圈7优选为陶瓷密封圈。所述静止头4的出口端与密封碗5之间固定连接且形成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碗5的出口端与密封垫6之间固定连接且形成密封结构,所述的密封垫6与密封圈7之间也形成密封结构。所述的上罩3分别与密封垫6、密封碗5、静止头4形成密封结构,所述下罩8的顶部与静止头4之间固定连接且形成密封结构,下罩8的底部与中心管10固定连接且形成密封结构,所述下罩8的内腔分别与静止头4上的进口41、中心管10相通,所述上罩3与下罩8之间形成与静止头4上的出口42相通的流体通道。

所述杯体1的底部与杯底12形成密封结构,优选地,如图2所示,在杯体1底部分别设置第一凸起部101、第二凸起部102,所述的第一凸起部101、第二凸起部102与杯体1之间优选采用一体化成型结构;在杯底12底部设置限位凹槽121,所述的第一凸起部101与杯体1、杯底12共同形成第一溢胶槽13,所述的第二凸起部102插接到限位凹槽121中。采用这样的结构设计,可以使杯体1底部与杯底12之间直接通过超声波焊接方式而形成固定密封结构,不仅密封可靠,而且加工容易。

在杯体1与杯底12之间采用超声波焊接方式形成固定密封结构时,考虑到杯底12也为注塑件,在超声波焊接作业过程中,注塑的残留应力被超声波放大,容易导致杯底12发生局部破裂,从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为了改善杯底12由于注塑应力被超声波放大而导致破裂的问题,如图6、图7所示,可以在杯底12底部固定连接保护凸台122,所述保护凸台122的截面形状通常是呈梯形结构,优选地,所述保护凸台122的截面形状呈直角梯形结构。通过增加设置保护凸台122,可以吸收部分超声波能量,以减少杯底12由于注塑应力被超声波放大而导致产品破裂的不良发生率。

为了提高杯底12的机械强度,并进一步地减少杯底12由于注塑应力被超声波放大而导致产品破裂的不良发生率,通常,可以在杯底12底部固定设置若干条的加强筋123和若干个的保护凸台122,所述的若干个保护凸台122、若干条加强筋123优选为环杯底12底部圆周均匀分布;并且,优选地,所述的保护凸台122、加强筋123分别与杯底12之间采用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的加强筋123与保护凸台122之间是一一对应且分别形成一体化成型结构,如图7所示。

如图1、图3所示,所述的外核2与内核11之间相互固定连接,并且在外核2与内核11之间形成密封的中空腔体。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内核11的顶端贯穿外核2顶部,且外核2与内核11之间形成过盈配合结构。优选地,如图5所示,在内核11底部形成第三凸起部110和第二溢胶槽14;优选地,所述的第三凸起部110、第二溢胶槽14与内核11之间采用一体化成型结构。所述外核2底部与第三凸起部110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而形成焊接线15;优选地,所述焊接线15的截面形状形成为三角形结构。

由于内核11与外核2之间通过超声波焊接形成了焊接线15,因此,可以完全代替内核11与外核2之间所采用的传统的粘接结构及其工艺,从而有效地提升了内核11与外核2之间的组装生产效率。为了提高外核2与内核11之间的焊接牢固可靠性,并保证外核2与内核11之间的密封可靠性,通常,将所述第三凸起部110的截面形状设计成梯形结构,将所述第二溢胶槽14的截面形状也设计成梯形结构,优选地,所述的第二溢胶槽14的截面形状呈直角梯形结构,如图5所示。

如图1所示,所述的外核2固定连接在杯体1内腔中,在杯体1与外核2之间形成回收流道9,所述回收流道9与中心管10相通。优选地,可以在外核2上形成若干个环外核2分布的卡扣21,所述的若干个卡扣21优选为环外核2均匀分布。所述外核2可以通过卡扣21与杯体1形成固定连接,如图1所示。优选地,所述外核2上的卡扣21与杯体1之间以过盈配合方式形成固定连接。在外核2上还设置过渡部22,且位于过渡部22上方的回收流道9的径向尺寸要大于位于过渡部22下方的回收流道9的径向尺寸。如图1、图8所示,所述的上罩3与下罩8相互固定连接成一体,在上罩3与下罩8之间形成与回收流道9相通的流体通道。优选地,所述的过渡部22为圆弧形结构,并使外核2呈“凸”字形结构。

采用了上述结构设计的血液成份分离杯,可以在其他零配件的结构及尺寸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仅仅是通过在外核2上设置过渡部22,并使位于过渡部22一端的回收流道9的径向尺寸大于位于过渡部22另一端的回收流道9的径向尺寸,即可减小血液成份分离杯的容量,使其容量小于标称容量,不仅结构简单,而且加工容易,实施成本低廉。在血液成份分离杯工作过程中,为了保证内核11的工作稳定性,可以在杯底12顶部固定连接限位凸台120,所述限位凸台120与内核11底部外表面相接触,如图1、图2所示。优选地,所述限位凸台120与杯底12之间是一体化成型结构。

所述的上罩3的结构如图9所示,在上罩3内腔中形成若干条定位凸筋31,且上罩3底部形成伞状结构。优选地,所述的若干条定位凸筋31环上罩3内腔圆周均匀分布;所述定位凸筋31的截面形状呈矩形结构。所述下罩8的底部也形成伞状结构,如图10所示。所述下罩8一端贯穿上罩3内腔,且下罩8与上罩3之间通过定位凸筋31固定连接成一体化结构,如图8所示,在下罩8与上罩3之间通过定位凸筋31还形成与回收流道9相通的流体通道,如图1所示。优选地,所述的下罩8分别与若干条定位凸筋31之间形成过盈配合结构。

通常,所述上罩3的原材料为PP料,而下罩8则为PC料,如果对上罩3、下罩8分别通过注塑成型后再进行装配,必然导致其生产过程较为复杂,降低了上罩3与下罩8之间的装配作业效率,并且浪费人力、物力等资源。

为了提升上罩3与下罩8之间的装配作业效率,根据上罩3、下罩8的结构特点、装配关系等因素,可以采用双射成型的成型工艺来使得下罩8与上罩3之间形成固定连接的一体化结构,并且,在第一次注塑成型后,直接形成下罩8,如图11所示。然后,在下罩8上进行第二次注塑成型,直接形成上罩3,且上罩3包覆在下罩8上,如图12所示。由此,可以使得上罩3、定位凸筋31、下罩8之间形成一体化成型结构,从而极大地简化了上罩3、下罩8的生产工艺,进而使上罩3与下罩8之间的装配作业效率得以大幅度地提升,并节约了人力、物力等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证上罩3、下罩8的成型效率,并有利于提升上罩3、下罩8的成型质量,通常,在所述的第一次注塑成型中,其成型温度设定为280℃、290℃、300℃、310℃或者320℃,其成型压力设定为115Bar、110Bar、105Bar、100Bar、95Bar、90Bar或者85Bar,成型后的保压时间为3±2s。在所述的第二次注塑成型中,其成型温度设定为180℃、190℃、200℃、210℃或者220℃,其成型压力设定为85Bar、80Bar、75Bar、70Bar、65Bar、60Bar或者55Bar,成型后的保压时间设定为3±2s。通常,其成型温度设定较高,则其对应的成型压力设定较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