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叶大梁的起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63877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起模装置,尤其涉及风叶大梁的起模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文和科技的发展,清洁能源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使得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发展。其中,能够有效应用风能的风力发电机组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风力发电机组中,风叶大梁是叶片的主要承载部件,能够提供给叶片足够的刚度及强度,以保证叶片能够正常使用。

目前,国内的大梁生产主要以铸模的方式,在起模过程中,依然采用人工起模的简单方式,由于大梁的自身结构是两边薄中间厚的特殊结构,而起模时必须从两端开始,就很容易造成大梁从薄转厚部分发生断折,如此造成废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高效率,高稳定性的风叶大梁起模装置,使得风叶大梁在起模时不再直接抬高到模具高度进行起模,同时减小起模用力,既可以平稳的将大梁起模,又可以减少大梁与起模装置的摩擦,减小损伤。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叶大梁的起模装置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风叶大梁的起模装置,包括起模组件和运动组件;所述的起模组件与所述的运动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的起模组件包括推动杆、支撑底板和尼龙板;所述的推动杆贯穿所述的运动组件,与所述的运动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的支撑底板位于所述的运动组件前端,与所述的运动组件固定连接;所述的尼龙板位于所述的支撑底板上,与所述的支撑底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运动组件包括左支架、右支架、前连接板、后连接板和滚轮;所述的左支架位于所述的运动组件左侧,前端与所述的支撑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右支架位于所述的运动组件右侧,前端与所述的支撑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的前连接板位于所述的左支架和右支架中间,同时位于所述的推动杆后方,与所述的左支架和右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的后连接板位于所述的左支架和右支架中间,同时位于所述的运动组件最后端,与所述的左支架和右支架固定连接;所述的滚轮位于所述的左支架和右支架上,与所述的左支架和右支架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滚轮数量不少于1个。

进一步的,所述的滚轮数量为10个,在所述的左支架的下端面设置有3个,均布在所述的左支架的下端面,在所述的左支架的上端面设置有2个,与所述的左支架的下端面上的滚轮相对应;在所述的右支架的下端面设置有3个,均布在所述的右支架的下端面,在所述的右支架的上端面设置有2个,与所述的右支架的下端面上的滚轮相对应。

进一步的,所述的左支架和右支架采用镂空结构,并且从前到后呈一定的倾角,所述的支撑底板固定的前端高度低于后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叶大梁的起模装置使得风叶大梁在起模时从与模具贴合的状态平稳过渡到脱离模具的状态,整个过程中大梁受力均匀,没有突然受力的位置,可以保证不会因为受力过大而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起模组件、2.运动组件、3.推动杆、4.支撑底板、5.尼龙板、6.左支架、7.后连接板、8.前连接板、9.右支架、10.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的了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所示,一种风叶大梁的起模装置,包括起模组件1和运动组件2;所述的起模组件1与所述的运动组件2固定连接。

所述的起模组件1包括推动杆3、支撑底板4和尼龙板5;所述的推动杆3贯穿所述的运动组件2,与所述的运动组件2固定连接,用于起模时方便将所述的起模装置向前推行;所述的支撑底板4位于所述的运动组件2前端,与所述的运动组件2固定连接,用于支撑所述的尼龙板5,使其受力时不易损坏;所述的尼龙板5位于所述的支撑底板4上,与所述的支撑底板4固定连接,用于承载风叶大梁,防止损坏大梁。

进一步的,所述的运动组件2包括左支架6、右支架9、前连接板7、后连接板8和滚轮10;所述的左支架6位于所述的运动组件2左侧,前端与所述的支撑底板4固定连接,用于支撑所述的运动组件2的左侧部件;所述的右支架9位于所述的运动组件2右侧,前端与所述的支撑底板4固定连接,用于支撑所述的运动组件2的右侧部件;所述的前连接板7位于所述的左支架6和右支架9中间,同时位于所述的推动杆3后方,与所述的左支架6和右支架9固定连接,用于连接所述的左支架6和右支架9,使其成为一体,增加装置的强度;所述的后连接板8位于所述的左支架6和右支架9中间,同时位于所述的运动组件2最后端,与所述的左支架6和右支架9固定连接,用于连接所述的左支架6和右支架9,使其成为一体,增加装置的强度;所述的滚轮10位于所述的左支架6和右支架9上,与所述的左支架6和右支架9固定连接,用于方便起模装置在模具中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滚轮10数量不少于1个。

进一步的,所述的滚轮10数量为10个,在所述的左支架6的下端面设置有3个,均布在所述的左支架6的下端面,用于方便所述的左支架6移动,在所述的左支架6的上端面设置有2个,与所述的左支架6的下端面上的滚轮10相对应,用于承载风叶大梁,便于起模装置在风叶大梁的下方移动;在所述的右支架9的下端面设置有3个,均布在所述的右支架9的下端面,用于方便所述的右支架9移动,在所述的右支架9的上端面设置有2个,与所述的右支架9的下端面上的滚轮相对应,用于承载风叶大梁,便于起模装置在风叶大梁的下方移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左支架6和右支架9采用镂空结构,既保证了整个装置的强度,又降低了装置的重量,方便使用,并且从前到后呈一定的倾角,所述的支撑底板4固定的前端高度低于后端,在起模时,前端先接触大梁,将大梁底板与模具分离,在起模装置向前推进的过程,大梁被装置渐渐抬高,从而将后面的大梁部分与模具脱离,在很少的作用力下达到起模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