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内冷吹塑机模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7660阅读:440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内冷吹塑机模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吹塑机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带内冷吹塑机模头。



背景技术:

吹塑机是将塑料粒子加热融化再吹成膜泡的装置,因此膜泡需要先经过一个冷却成型的过程。如果对于膜泡的冷却采用在室温下自然冷却的方式,由于室温较高,一般在20℃左右,且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因此膜泡在室温下冷却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冷却不完全也不均匀,这样会使得成型之后的膜泡的收缩系数远远超过其理论值,造成薄膜在最终收缩完以后出现严重的厚薄不均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使得吹塑机中的膜泡快速冷却的带内冷吹塑机模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一种带内冷吹塑机模头,包括一竖直设置的排风管、设置于排风管外围呈多层连续叠加的风环,所述排风管和风环之间的空间形成膜泡成型空间,所述排风管和风环均固定于一旋转底座上,所述旋转底座受一设置于其轴线方向上的电机驱动旋转,所述旋转底座设置有至少一个底座排风口和底座进风口,所述底座排风口与排风管连通,底座进风口与排风管和风环之间形成的空间连通,于旋转底座的下方还设置有一对所述底座排风口抽风和向底座进风口供风的旋转进出风装置。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旋转进出风装置包括一环形固定体和与环形固定体转动连接的环形旋转体,所述环形固定体和环形旋转体之间形成同心的两圈进风腔和排风腔,于所述环形固定体上设置有与进风腔和排风腔连通的固定体进风口和固定体排风口,于所述环形旋转体上设置有与进风腔和排风腔连通的旋转体排风口和旋转体进风口,所述旋转体进风口与底座进风口连接,所述旋转体排风口与底座排风口连接。

进一步优化为:于所述环形固定体的下方设置有一固定架,环形固定体固定于该固定架上,所述电机固定于该固定架下,且所述环形旋转体受电机驱动旋转。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环形固定体的外缘设置有限位机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至少两个以环形固定体的中心为对称中心的限位轮,所述限位轮向下抵靠于环形旋转体的上表面。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环形固定体和环形旋转体之间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于进风腔和排风腔之间的以及进风腔和排风腔的外侧。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进风腔处于排风腔的外环。

进一步优化为:所述进风腔连通有一个固定体进风口和两个旋转体进风口,固定体进风口位于两个旋转体进风口之间且相位角相差90°;所述排风腔连通有一个固定体排风口和两个旋转体排风口,固定体排风口位于两个旋转体排风口之间且相位角相差90°。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在于:通过在膜泡成型腔的内外分别设置排风管和风环,且通过旋转进出风装置冷却的方式,实现冷热风的快速交替,使得膜泡的冷却更加均匀且快速,从而最终的制品,不仅生产效率高,而且质量稳定,产品透明度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的内冷模头内部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中,1、排风管;2、风环;21、冷风出口;3、膜泡成型腔;4、旋转底座;41、底座排风口;42、底座进风口;5、电机;61、环形固定体;62、环形旋转体;71、进风腔;711、固定进风口;712、旋转进风口;72、排风腔;721、固定排风口;722、旋转排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例对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

参见附图1和2,在排风管1和罩在其外的多层风环2之间形成有膜泡成型腔3,在多层风环2的每层都设置有冷风出口21,且排风管1和风环2均固定于一旋转底座4上,旋转底座4上设置有底座排风口41和底座进风口42,其中的底座排风口41通过管道与排风管1连通,底座进风口42通过管道与膜泡成型腔3连通;在旋转底座4的下方设置有旋转进出风装置,包括环形固定体61和环形旋转体62,在它们之间形成有同心的进风腔71和排风腔72,且通过三个同心的密封圈实现互相之间的密封;在环形固定体61的外围设置有限位结构,即一端固定在环形固定体61上的限位轮,限位轮的轮子则抵靠在环形旋转体62的上表面,从而实现环形旋转体62在旋转的过程中不会脱离环形固定体61的效果;在旋转进出风装置的下方还设置有电机5,用于驱动旋转底座4和环形旋转体62的同步转动。

在进行冷却的时候,固定排风口721出设置抽风机,在固定进风口711出设置冷风机,从而膜泡的内侧高温通过排风管1、排风腔72被抽风机以热风的形式抽出,而冷风机的冷风则通过出风腔进入到膜泡成型腔3之后再通过冷风出口21排出,使得膜泡的外表面温度快速降低,且在此过程中电机5将带着风环2和排风管1不停转动,实现膜泡的冷却均匀且快速。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