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注塑机取产品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9170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注塑机取产品机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成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注塑机取产品机构。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为一种产品在一模多腔的注塑模具中成型脱模后,未剪去料头(或称水口)时的示意图,所述产品并排分布,后壁面基本处于同一竖直面上,料头包括后端延伸至产品后方的主料体、从主料体的后端径向延伸的分料体、以及从分料体延伸至与产品的侧壁相连的子料体。换而言之,子料体与产品的连接位在产品后壁面的前方,而主料体的后端面位于产品后端面的后方。

这类产品开模后,现有做法是通过机械手或者人工将其连同相连的料头从模具上取下;接着,通过人工将料头与产品上剪切分离;然后,通过人工将产品和料头分拣后,放置至不同的存放区域。显然,这种通过人工取产品操作的方式,存在效率低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注塑机取产品机构,旨在实现注塑机的自动取产品工作,并提高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注塑机取产品机构,包括基板,基板安装在机械手上,并可随机械手移动以及摆动,基板的前壁有向前延伸的吸附块,吸附块的前壁开设有多个与模具型腔内的产品相对应且可供产品伸入的吸附腔,吸附腔的后侧设有吸气口,吸气口通过气路与真空发生器通连,真空发生器抽气时,吸附腔内形成负压并将其内的产品吸住,基板与料头的主料体相对的位置开设有供主料体的前部穿过的过孔,当模具的顶针推动型腔里的产品进入吸附腔至料头的分料体与吸附块的前壁相抵并无法随产品继续移动时,继续移动的产品在推力和吸附腔端壁的阻挡作用下,与料头的子料体分离,从而自动实现产品与料头的分离。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装于机械手上的基板上设置吸附块,在吸附块的前壁开设与模具型腔内的产品相对应的吸附腔,并在吸附腔的后侧开设吸气口以通连真空发生器,模具开模后,先通过机械手驱动基板移动至吸附腔以及过孔与模具型腔内的产品和料头相对;接着,模具的顶针将相连的产品和料头的主料体往吸附腔和基板的过孔推动,并使料头的主料体的前部和产品分别进入和穿过吸附腔和过孔,当产品和料头移动至料头的子料体和吸附块的前壁相抵并无法随产品继续移动时,在顶针推动下继续移动的产品在推力和吸附腔端壁的阻挡作用下,与料头的子料体分离,从而自动实现产品与料头的分离,而真空发生器则抽气,使吸附腔内形成负压,将产品吸住;然后,机械手将基板移动至产品收集箱上方并使基板翻转至处于吸附腔朝下的状态,最后,真空发生器停止抽气以撤销对产品的吸力(即使吸附腔内的压力恢复至大气压力),以使产品从吸附腔滑落至产品收集箱,从而完成注塑机的一次取产品操作,此后,本实用新型注塑机取产品机构在机械手的驱动下复位并等待下一次注塑机的取产品工作。整个取产品过程,无须人工进行,从而实现注塑机的自动取产品工作,并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产品与料头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注塑机取产品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注塑机取产品机构另一角度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实注塑机取产品机构的垂向剖视图;

图5为顶针刚将产品推往吸附腔时的示意图;

图6为顶针将产品完全推进吸附腔,且料头与产品分离时的示意图;

图7为机械手将位于料头收集箱上方的基板翻转至吸附腔朝下后的示意图;

图8为基板位于产品收集箱上方且吸附腔朝下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垂向、横向、纵向,逆时针、顺时针、周向、径向、轴向……),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或者“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注塑机取产品机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至8所示,该注塑机取产品机构,包括基板1,基板1安装在注塑机的机械手300上,并可随机械手300移动以及摆动,至于机械手具体如何驱使基板1移动和摆动为现有技术,并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知,这里不再进行赘述,基板1的前壁有向前延伸的吸附块2,吸附块2的前壁开设有多个与模具型腔400内的产品相对应且可供产品100伸入的吸附腔21,吸附腔21的后侧设有吸气口22,吸气口22通过气路与真空发生器(或称抽真空泵,未图示)通连,真空发生器抽气时,吸附腔21内形成负压并将其内的产品100吸住,基板1与料头200的主料体201相对的位置开设有供主料体201的前部穿过的过孔21,当模具的顶针500推动模具型腔400里的产品100进入吸附腔21至料头200的分料体201与吸附块2的前壁相抵并无法随产品100继续移动时,在顶针500推动下继续移动的产品100在推力和吸附腔21端壁的阻挡作用下,与料头200的子料体203分离(见图6),从而自动实现产品100与料头200的分离。接着,机械手300将基板1移动至产品收集箱800上方并使基板1翻转至处于吸附腔21朝下的状态(见图8);紧接着,真空发生器停止抽气以撤销对产品100的吸力(即使吸附腔21内的压力恢复至大气压力),以使产品100从吸附腔21滑落至产品收集箱800,从而完成注塑机的一次取产品操作,此后,本实用新型注塑机取产品机构在机械手300的驱动下复位并等待下一次注塑机的取产品工作。整个取产品过程,无须人工进行,从而实现注塑机的自动取产品工作,并提高效率,

具体的,吸附块2与基板1可以为分体式结构,两者通过螺钉结构或者卡扣结构可拆卸连接。当然,吸附块2也可以与基板1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方式具有制作方便,结构稳定的优点。吸附块2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如图1所示为两个吸附块的情况,两个吸附块2并排设置,所述过孔11开设于基板1位于两个所述吸附块2中间的位置,每个吸附块2的前壁开设与模具型腔400上的产品相对应的所述吸附腔21,吸附腔21的形状、数量以及布置方式根据产品的形状、数量以及分布情况而设定,如图1所示为八个吸附腔21对应八个产品100的情况。

进一步地,如图2、图6、图7所示,基板1的后壁装有夹持装置3,夹持装置3可自动将穿过过孔11的主料体201的前部夹持以及松开,以防止料头在机械手300移动的过程中掉落,并在移动到料头收集箱700上方时将产品松开。现有技术中,可用于自动夹持物体的夹持装置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夹持装置3可用采用平行气爪,平行气爪的两根夹杆31相向移动到位预定距离时,可将位于两者之间的主料体201夹住,接着,通过机械手300将基板1移动至料头收集箱700上方,并通过机械手使基板1翻转至处于吸附腔21朝下的状态;紧接着,夹持装置3松开主料体201,以使料头200掉至料头收集箱700内(见图7),实现料头200的收集工作;然后,机械手300将基板1移动至产品收集箱800上方,并使真空发生器停止抽气,以使产品100从吸附腔21掉落至产品收集箱800内(见图8),从而自动完成料头和产品的分拣工作。

具体地,如图3、图5所示,所述平行气爪可拆固紧于基板1的后壁,平行气爪的两根夹杆31位于过孔11轴线的水平两侧。应当说明的是,至于如何促使平行气爪将位于其两根夹杆31之间的主料体201夹持的实施方式也有多种,例如,可在注塑机的控制系统中设置控制程序,一旦顶针500将产品100顶出到位时,即由控制系统驱使平行气爪工作,并自动将主料体201夹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图5所示,所述基板1的后壁固设有气座4,气座4的内部设有体通道,气体通道的入气口42与吸附腔21的吸气口22通连,气体通道的出气口41通过管道600(优选软管)与真空发生器相通连。具体地,气体通道的入气口42开设于与基板1的后壁相对的一侧,吸附腔21的吸气口22开设于与基板1前壁相对的一侧,基板1则开设有将吸附腔21的吸气口22与气体通道的入气口42通连的连接孔12,所述管道600、所述气体通道以及所述连接孔12通连形成所述气路,真空发生器通过所述气路可对吸附腔21抽气,并使吸附腔21内产生负压,以将吸附腔21内的产品100吸住 。更具体的,所述气座4通过螺钉结构或者卡扣结构可拆卸固设于基板的后壁,应当说明的是,吸附腔21的吸气口22与连接孔的接合处、连接孔12与气体通道的入气口42的接合处、以及气体通道的出气口与管道600的接合处均最好水密处理,例如设置密封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