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橡胶手套生产加工的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92753阅读:6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橡胶手套生产加工的烘干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橡胶手套加工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橡胶手套生产加工的烘干装置。



背景技术:

橡胶手套的制备过程:手套模型先经酸碱清洁、水清洗,洗净的模型先浸入热水加热后至浸凝固剂并干燥进行浸胶;浸胶后送烘箱初步烘干、加纤维内套、冲热水再送至烘箱硫化、烘干成型;手套脱模后充气检查、低温定型、中温干燥、水洗、脱水、烘干后再包装送成品仓库。

现有的橡胶手套在烘干成型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烘干效率低,且存在烘干不均匀的情况,烘干不均会直接影响到橡胶手套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橡胶手套生产加工的烘干装置,结构简单,实现橡胶手套在传输过程中的快速烘干,且烘干均匀,提高了橡胶手套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传输装置1和手模2,手模2的数量为多个,均匀的设置在传输装置1上,所述传输装置1的下方且在位于手模2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烘干器3;所述烘干器3包括箱体301、送风机构和加热机构307,其中加热机构307设置在箱体301的内侧面,送风机构设置在箱体301的内部;所述烘干器3之间为相对设置;所述烘干器3固定在支撑板5上端的底座4上;所述支撑板5的下端设置有支脚6。

进一步的,所述送风机构包括电机302和叶片303,叶片303与电机30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加热机构307是由多根加热管构成;所述加热管均匀贴合在内侧板305的外表面;所述加热管的左右两端固定在端面板308上;所述内侧板305上设置有多个吹风口306;所述吹风口306均匀分布在加热管的上下两端;所述箱体301的外侧板309上均匀分布有多个进气口304。

进一步的,所述内侧板305为内凹的圆弧结构,加热管贴合在内侧板305内凹的圆弧面上。

进一步的,所述加热机构307是由多根加热丝构成;所述加热丝均匀贴合在内侧板305的外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橡胶手套生产加工的烘干装置,结构简单,实现橡胶手套在传输过程中的快速烘干,且烘干均匀,提高了橡胶手套的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

1、内侧板为内凹的圆弧结构,加热管贴合在内侧板内凹的圆弧面上;该结构的设置,可以使热量聚拢,提高了热量的利用率。

2、烘干器包括箱体、送风机构和加热机构,送风机构能够将加热机构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并对橡胶手套实行烘干,提高了烘干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烘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1、传输装置;2、手模;3、烘干器;4、底座;5、支撑板;6、支脚;301、箱体;302、电机;303、叶片;304、进气口;305、内侧板;306、吹风口;307、加热机构;308、端面板;309、外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为:它包括传输装置1和手模2,手模2的数量为多个,均匀的设置在传输装置1上,所述传输装置1的下方且在位于手模2的左右两侧对称设置有烘干器3;所述烘干器3包括箱体301、送风机构和加热机构307,其中加热机构307设置在箱体301的内侧面,送风机构设置在箱体301的内部;所述烘干器3之间为相对设置;所述烘干器3固定在支撑板5上端的底座4上;所述支撑板5的下端设置有支脚6。

优选的,所述送风机构包括电机302和叶片303,叶片303与电机302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加热机构307是由多根加热管构成;所述加热管均匀贴合在内侧板305的外表面;所述加热管的左右两端固定在端面板308上;所述内侧板305上设置有多个吹风口306;所述吹风口306均匀分布在加热管的上下两端;所述箱体301的外侧板309上均匀分布有多个进气口304。

优选的,所述内侧板305为内凹的圆弧结构,加热管贴合在内侧板305内凹的圆弧面上。

优选的,所述加热机构307是由多根加热丝构成;所述加热丝均匀贴合在内侧板305的外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