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杠灯底壳的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08344发布日期:2019-01-22 22:30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杠灯底壳的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后杠灯底壳的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后杠灯底壳通常采用注塑成型,但由于后杠灯底壳结构狭长,型腔通常采用倾斜结构,工作过程中,需要冷却模具,现有冷却模具的方法是:开设水路,通过水冷的方式对腔壁、型腔、模芯进行冷却。现有的冷却模具的方法存在如下问题:水路结构设计简单,冷却型腔的效果已经有限,很难做到对型腔以及模芯的快速冷却,如果通过长时间通入冷却水以冷却型腔和模芯,会降低生产效率;若想保证生产效率,便不能对型腔以及模芯合理降温,不仅会影响到产品的质量,还会导致模具的使用寿命降低,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冷却速率快、成型效果好的后杠灯底壳的成型模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后杠灯底壳的成型模具,包括上模、下模、置于上模和下模之间的型腔,上模上设有与型腔导通的浇注流道,型腔呈倾斜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上设有第一冷却流道,第一冷却流道包括若干沿上模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水道,第一水道均布于型腔上方,下模上设有第二冷却流道,第二冷却流道包括若干沿下模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二水道,第二水道均布于型腔下方,上模上还设有沿上模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风道,第一风道置于型腔与第一冷却流道之间,第一风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进风管、第一导流管和第一出风管,第一导流管呈倾斜设置,下模上还设有沿下模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风道,第二风道置于型腔与第二冷却流道之间,第二风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进风管、第二导流管、第三导流管和第二出风管,第三导流管也呈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水道可呈阶梯状排布于型腔上方,形成呈多段的倾斜式第一冷却流道,且由于沿上模宽度方向设置,第一水路的长度较短,可实现冷却水的快速循环,冷却效果更好,且两相邻第一水路之间的进出水方向相反设置,使得冷却更加均匀,第二水道对下模起到快速冷却的作用,由于型腔呈倾斜结构,所以设置倾斜的第一导流管和第三导流管,分别置于型腔上、下侧,通过风冷的方式对型腔起到进一步的快速冷却作用,加速冷却速率,提高成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模的下方设有底板,底板与下模之间设有限位杆、定位杆和定位板,限位杆的一端和定位杆的一端均固定于定位板上,限位杆的另一端置于型腔内,定位杆的另一端穿透下模,定位杆上套设有复位弹簧,底板与下模之间还设有导向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板为上下两块相连接的板体,定位杆和限位杆的端部卡合于两块板体之间,便于拆卸且连接可靠,底板上设有通孔,供气缸或油缸驱动定位板上升或下降,限位杆置于型腔内便于顶出型腔内的产品,定位杆和导向杆均可增加定位板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定位杆上端穿透下模并与下模的上端面平齐,可以确保合模时,定位杆上端与上模抵触,定位板也不会因产生误操作而上升,弹复位弹簧,可以确保顶出完成后,定位板快速下降复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模的上表面上嵌有若干用于与下模抵触的镶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镶块嵌于下模的上表面,使用中下模的上表面与上模之间易碰撞,因此镶块的设置,可对下模与上模的抵触面之间起到保护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2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下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1、上模;2、下模;3、型腔;4、浇注流道;5、第一水道;6、第二水道;7、第一进风管;8、第一导流管;9、第一出风管;10、第二进风管;11、第二导流管;12、第三导流管;13、第二出风管;14、底板;15、限位杆;16、定位杆;17、定位板;18、复位弹簧;19、导向杆;20、镶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参见图1-5:

一种后杠灯底壳的成型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置于上模1和下模2之间的型腔3,上模1上设有与型腔3导通的浇注流道4,型腔3呈倾斜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1上设有第一冷却流道,第一冷却流道包括若干沿上模1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一水道5,第一水道5均布于型腔3上方,下模2上设有第二冷却流道,第二冷却流道包括若干沿下模2宽度方向设置的第二水道6,第二水道6均布于型腔3下方,上模1上还设有沿上模1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一风道,第一风道置于型腔3与第一冷却流道之间,第一风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一进风管7、第一导流管8和第一出风管9,第一导流管8呈倾斜设置,下模2上还设有沿下模2长度方向设置的第二风道,第二风道置于型腔3与第二冷却流道之间,第二风道包括依次连通的第二进风管10、第二导流管11、第三导流管12和第二出风管13,第三导流管12也呈倾斜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水道5可呈阶梯状排布于型腔3上方,形成呈多段的倾斜式第一冷却流道,且由于沿上模1宽度方向设置,第一水路的长度较短,可实现冷却水的快速循环,冷却效果更好,且两相邻第一水路之间的进出水方向相反设置,使得冷却更加均匀,第二水道6对下模2起到快速冷却的作用,由于型腔3呈倾斜结构,所以设置倾斜的第一导流管8和第三导流管12,分别置于型腔3上、下侧,通过风冷的方式对型腔3起到进一步的快速冷却作用,加速冷却速率,提高成型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模2的下方设有底板14,底板14与下模2之间设有限位杆15、定位杆16和定位板17,限位杆15的一端和定位杆16的一端均固定于定位板17上,限位杆15的另一端置于型腔3内,定位杆16的另一端穿透下模2,定位杆16上套设有复位弹簧18,底板14与下模2之间还设有导向杆1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板17为上下两块相连接的板体,定位杆16和限位杆15的端部卡合于两块板体之间,便于拆卸且连接可靠,底板14上设有通孔,供气缸或油缸驱动定位板17上升或下降,限位杆15置于型腔3内便于顶出型腔3内的产品,定位杆16和导向杆19均可增加定位板17升降过程中的稳定性,定位杆16上端穿透下模2并与下模2的上端面平齐,可以确保合模时,定位杆16上端与上模1抵触,定位板17也不会因产生误操作而上升,弹复位弹簧18,可以确保顶出完成后,定位板17快速下降复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上模1的上表面上嵌有若干用于与下模2抵触的镶块2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镶块20嵌于下模2的上表面,使用中下模2的上表面与上模1之间易碰撞,因此镶块20的设置,可对下模2与上模1的抵触面之间起到保护作用。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