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强力吸通脱模成型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137961发布日期:2021-03-02 18:03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强力吸通脱模成型设备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加工技术领域,具体说涉及一种用于制造强力吸通的全自动强力吸通脱模成型设备。


背景技术:

[0002]
吸通,又称通厕器、疏通器或皮搋子,是一种极为通用的疏通下水管道堵塞的装置。通常情况下,它由一个碗状的吸盘及嵌入其中的一个木质杆状手柄组成。
[0003]
目前,大多数吸通的吸盘在压制成型过程中,由于塑料的热塑性较强,在压制过程中的高温容易使得压制成型的成品卡在模具槽内,不方便取出,一般需要人工手动或者配合夹取工具将成品取出,这过程导致压制成型效率降低,而且人工对这种热熔热塑性较强的高分子材料进行脱模容易影响呼吸道健康,而且容易发生烫伤等情况,因此,需要提供一种便于制造强力吸通的全自动强力吸通脱模成型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吸通不易压制成型及脱模等技术问题,提供一种更加便捷、易于脱模的全自动强力吸通脱模成型设备,提高强力吸通的成型效率,避免热熔热塑性较强的高分子材料在制造过程中与人体的接触。
[0005]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自动强力吸通脱模成型设备,包括机架、设置于机架上的模具,所述模具包括处于同一水平线的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座、下模板、下模模头和下模模颈,所述下模模头较大,为球体,所述下模模颈较小,为圆柱体,所述下模模头和下模模颈为一体结构,所述下模模头和下模模颈连接处设置为弧形,所述下模板固定于下模座一侧,所述下模板内开设有与所述下模模颈相对应的模腔一,所述下模模颈远离下模模头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驱动下模模颈伸出或缩进模腔一内的驱动件一,所述下模远离上模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下模沿水平方向与上模作相对运动的驱动件二,所述上模靠近下模的一侧开设有与所述下模模头相对应的模腔二,所述上模远离下模的一侧设置有注塑装置,所述下模两侧设置有用于对所述下模模头和下模模颈喷射脱模剂的喷头。
[0006]
下模模颈安装于模腔一内,下模模头在模腔一外端,启动驱动件一,令下模模颈伸出模腔一,通过喷头对下模模头和下模模颈的外表面喷射脱模剂,喷射完脱模剂后,启动驱动件一,令下模模颈缩回模腔一内,启动驱动件二,驱动下模朝上模方向做水平运动,使下模模头进入模腔二内,上模与下模相对的侧壁紧密贴合,模腔一和模腔二相连通,通过注塑装置将物料依次注入模腔二和模腔一内,形成套设于下模模头和下模模颈上的强力吸通。
[0007]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措施,上述的喷头设置至少2个固定于下模座两侧,所述喷头的喷嘴与所述下模模头和下模模颈相对应,所述喷头通过连接管连接有用于存储脱模剂的储液桶,所述喷头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喷头上下摆动的驱动件三,喷头设置至少2个固定于下模座两侧是为了使下模模头和下模模颈两侧的外表面都能够沾到脱模剂,而利用
驱动件三在喷头喷射脱模剂的过程中驱动喷头上下摆动是为了使脱模剂更加均匀的喷射在下模模头和下模模颈的外表面。
[0008]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措施,上述的下模与上模之间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导柱,所述下模座与所述导柱活动配合,可以保证下模在与上模做相对运动过程中,下模是保持水平移动的,不会偏移方向。
[0009]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措施,上述的上模远离下模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上模沿水平方向运动的驱动件四。
[001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措施,上述的注塑装置包括设置于上模远离下模的一侧且依次连通的储料筒、用于加热熔融物料的料筒、用于注塑物料的注塑筒,所述上模远离下模的一侧开设有通孔,所述注塑筒上设置有与所述通孔相连接的射嘴。
[0011]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措施,上述的下模模颈中部沿其自身周向设置有凸起一,所述模腔一内设置有与所述凸起一相配合卡接的凸起二,凸起一和凸起二配合卡接,避免物料的渗漏。
[001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措施,上述的模具上端设置有取料装置,所述取料装置包括固定块、夹持部件、导杆部件和驱动机构,所述固定块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固定块转动的驱动件五,所述固定块另一侧开设有与所述强力吸通碗装吸盘相对应的凹槽,所述凹槽内壁开设有相对称的安装孔,所述夹持部件包括插接于安装孔内的夹持件,所述夹持件外端设置有用于驱动夹持件夹持或松开强力吸通的驱动件六,所述导杆部件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于机架上端的导杆一和沿水平方向设置于机架上端的导杆二,所述导杆一与所述导杆二相连接,所述固定块设置于导杆一上,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固定块分别沿导杆一和导杆二的轴向方向运动,驱动机构驱动固定块沿导杆一和导杆二的轴向方向运动,使固定块中的凹槽与套设于下模模头和下模模颈上的强力吸通相贴合,启动驱动件六,驱动夹持件对强力吸通进行夹持,令强力吸通脱离下模模头和下模模颈,实现强力吸通的脱模。
[00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通过注塑装置将物料依次注入密封的模腔二和模腔一内,形成套设于下模模头和下模模颈上的强力吸通,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0014]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下模座两侧固定喷头,对下模模头和下模模颈均匀的喷射脱模剂,便于强力吸通从下模模头和下模模颈上脱离,避免在压制过程中,高温使得强力吸通卡在模具槽内,不方便取出或取出过程中由于大力拉扯造成强力吸通损坏等情况的产生。
[0015]
3、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全自动取料装置,避免人工手动将强力吸通从下模模头和下模模颈上取出,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减少了热熔热塑性较强的高分子材料对于人体的伤害。
附图说明
[0016]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0017]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0018]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下模的放大俯视图。
[0019]
图4是图3中a-a向剖视图。
[0020]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上模的放大立体图。
[0021]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取料装置的放大立体图。
[0022]
附图标号说明:1-机架,3-上模,4-下模,5-下模座,6-下模板,7-下模模头,8-下模模颈,9-模腔一,10-模腔二,11-注塑装置,12-喷头,13-喷嘴,14-连接管,15-储液桶,16-驱动件三,17-导柱,18-储料筒,19-料筒,21-通孔,22-射嘴,23-凸起一,24-凸起二,25-取料装置,26-固定块,27-凹槽,28-安装孔,29-夹持件,30-驱动件六,31-导杆一,32-导杆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4]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5]
相反,本实用新型涵盖任何由权利要求定义的在本实用新型的精髓和范围上做的替代、修改、等效方法以及方案。进一步,为了使公众对本实用新型有更好的了解,在下文对本实用新型的细节描述中,详尽描述了一些特定的细节部分。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没有这些细节部分的描述也可以完全理解本实用新型。
[0026]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
ꢀ“
水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7]
如图1至图6所示的一种全自动强力吸通脱模成型设备,包括机架1、设置于机架1上的模具,模具包括处于同一水平线的上模3和下模4,上模3远离下模4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上模3沿水平方向运动的驱动件四,驱动件四包括气缸四。
[0028]
下模4包括下模座5、下模板6、下模模头7和下模模颈8,为了符合强力吸通的结构形状,设置下模模头7较大,为球体,设置下模模颈8较小,为圆柱体,下模模头7和下模模颈8连接处设置为弧形,为了提高下模4的强度、增长下模4的使用寿命,且便于下模4的制造生产,下模模头7和下模模颈8为一体结构。
[0029]
下模板6固定于下模座5一侧,下模板6内开设有与下模模颈8相对应的模腔一9,模腔一9内壁与下模模颈8外表面之间有间隙一,下模模颈8远离下模模头7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驱动下模模颈8伸出或缩进模腔一9内的驱动件一,驱动件一包括气缸一。
[0030]
下模4远离上模3的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下模4沿水平方向与上模3作相对运动的驱动件二,驱动件二包括气缸二。为了保证下模4在与上模3做相对运动过程中是保持水平移动的,确保上模3和下模4配合的精确性,下模4与上模3之间沿水平方向设置有导柱17,下模座5与导柱17活动配合。上模3靠近下模4的一侧开设有与下模模头7相对应的模腔二10,模腔二10内壁与下模模头7外表面之间有间隙二,驱动件二驱动下模4朝上模3方向运动且下模4与上模相贴合时,间隙一和间隙二相连接形成用于制造强力吸通的通道。
[0031]
为了便于强力吸通的脱模,下模4两侧设置有用于对下模模头7和下模模颈8喷射脱模剂的喷头12,喷头12通过连接管14连接有用于存储脱模剂的储液桶15,喷头12的喷嘴13与下模模头7和下模模颈8相对应,喷头12设置至少2个固定于下模座5两侧,可以对下模模头和下模模颈两侧的外表面进行喷射脱模剂,为了使脱模剂喷射的更加均匀,喷头12上设置有用于驱动喷头12上下摆动的驱动件三16,驱动件三16包括气缸三。
[0032]
上模3远离下模4的一侧设置有注塑装置11,注塑装置11包括设置于上模3远离下
模4的一侧且依次连通的储料筒18、用于加热熔融物料的料筒19、用于注塑物料的注塑筒,上模3远离下模4的一侧开设有通孔21,注塑筒上设置有与通孔21相连接的射嘴22。为了避免物料通过模腔一9进入下模4的其他地方,造成物料的泄漏,影响强力吸通的制造,下模模颈8中部沿其自身周向设置有凸起一23,模腔一9内设置有与凸起一23相配合卡接的凸起二24,凸起一23和凸起二24配合卡接,对模腔一9形成密封,保证强力吸通的成型。
[0033]
如图1、图2、图6所示,为了避免人工手动对成型后的强力吸通进行脱模,实现本装置自动操作,模具上端设置有取料装置25,取料装置25包括固定块26、夹持部件、导杆部件和驱动机构,固定块26一侧设置有用于驱动固定块26转动的驱动件五,驱动件五包括气缸五。固定块26另一侧开设有与强力吸通碗装吸盘相对应的凹槽27,凹槽27内壁开设有相对称的安装孔28,夹持部件包括插接于安装孔28内的夹持件29,夹持件29外端设置有用于驱动夹持件29夹持或松开强力吸通的驱动件六30,驱动件六30包括气缸六。
[0034]
导杆部件包括沿竖直方向设置于机架1上端的导杆一31和沿水平方向设置于机架1上端的导杆二32,导杆一31与导杆二32相连接,固定块26设置于导杆一31上,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固定块26分别沿导杆一31和导杆二32的轴向方向运动,作为一种方案,导杆二32固定于机架上,导杆一31与导杆二32活动连接,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导杆一31在导杆二32上沿导杆二32轴向方向运动的驱动部件一,以及用于驱动导杆一31沿其自身轴向带动固定块竖直运动的驱动部件二,作为另一种方案,导杆一31与导杆二32活动连接,导杆二32与机架1活动连接,驱动机构包括用于驱动导杆二32在机架1上端沿水平方向运动的驱动部件三、用于驱动导杆一31在导杆二32上沿导杆二32轴向方向运动的驱动部件四、以及用于驱动导杆一31沿其自身轴向带动固定块竖直运动的驱动部件五,驱动机构设置为电机或气缸七,只要能够达到驱动固定块26分别沿导杆一31和导杆二32的轴向方向运动即可。
[0035]
其工作原理是:圆柱体的下模模颈8安装于模腔一9内,球体的下模模头7在模腔一9外端,启动驱动件一,令下模模颈8伸出模腔一9,驱动件三16驱动喷头12上下摆动,脱模剂经连接管14从喷嘴13中喷出,对下模模头7和下模模颈8的外表面喷射进行均匀的喷洒;喷射完脱模剂后,启动驱动件一,令下模模颈8缩回模腔一9内,此时下模模颈8中部的凸起一23和模腔一9内的凸起二24配合卡接,形成一个环状的密封圈;启动驱动件二,驱动下模4沿导柱17朝上模2方向做水平运动,启动驱动件四,驱动上模2沿水平方向运动,使下模模头7进入模腔二10内,上模2与下模4相对的侧壁紧密贴合,模腔一9和模腔二10相连通形成用于成型强力吸通的通道;储料筒18内的物料经料筒19加热熔融后进入注塑筒,最终利用射嘴22依次注射至模腔二10和模腔一9内,冷却成型后形成套设于下模模头7和下模模颈8上的强力吸通。
[0036]
随后,驱动件二驱动下模4沿导柱17朝上模2反方向运动复位,驱动件四驱动上模2沿水平方向复位,驱动件一驱动下模模颈8伸出,启动驱动机构,驱动固定块26依次沿导杆一31和导杆二32的轴向方向移动至下模4上方,启动驱动件五,转动固定块26,使固定块26中的凹槽27与套设于下模模头7和下模模颈8上的强力吸通相对应,利用驱动机构驱动固定块26沿导杆一31的轴向方向向下运动,使凹槽27与强力吸通相触碰贴合,启动驱动件六30,驱动两端对称的夹持件29对强力吸通进行夹持,驱动机构驱动固定块26移动,令强力吸通从模模头7和下模模颈8上脱离,再利用驱动机构驱动固定块26沿导杆一31和导杆二32的轴向方向反向运动,将强力吸通运输至出口,重新启动驱动件六30,驱动夹持件29松开强力吸
通,一个强力吸通制造完成。
[0037]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前提下作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