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橡胶部件的沟槽形成装置及沟槽形成方法_2

文档序号:9926905阅读:来源:国知局
二重复部72的方式在宽度方向Y上邻接。
[0044]如图3所示,第一开槽宽度区域1A为包含第一轮廓面51的宽度方向Y的整个区域的,从带状橡胶部件50的右侧缘部50c到比第一接合部61在宽度方向Y上稍靠中央的位置的区域。第二开槽宽度区域20A为包含第二轮廓面52的整个区域的,从比第一接合部61稍靠宽度方向Y的右侧的位置到比第二接合部62在宽度方向Y上稍靠左侧的位置的区域。第三开槽宽度区域30A为包含第三轮廓面53的宽度方向Y的整个区域的,从带状橡胶部件50的左侧缘部50d到比第二接合部62在宽度方向Y上稍靠中央的位置的区域。
[0045]下面,参照图1?图5,对各开槽辊1、20、30进行说明。图4是沿图2的IV-1V线的截面图,表示第一开槽辊10的截面,图5是沿图2的V-V线的截面图,表示第二开槽辊20的截面。首先,参照图1,第一开槽辊10具备圆筒状的第一辊主体部11以及沿第一辊主体部11的中心轴线Ila延伸的第一转动轴12,第一转动轴1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一轴承部13。在第一辊主体部11的外周部Ilb上,平行设置有沿相对于中心轴线Ila倾斜的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一突条11 c。换而言之,第一辊主体部11形成为斜齿齿轮状的形态。
[0046]如图4所示,第一突条Ilc以形成间距(forming pitch)Pl大致平行地设置于第一辊主体部11的外周部I Ib上,以从外周部I Ib起始的突出高度Hl、宽度Wl形成。优选地,突出高度Hl及W2设定为,使通过第一突条I Ic在带状橡胶部件50上形成的后述第一沟槽条51g的深度,根据带状橡胶部件50的厚度,达到0.1?5mm的范围。形成间距Pl为I?30mm的范围。第一突条Ilc的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如图4中所示的顶端或整体为圆弧条形状,也可以为如三角形状那样的其他形状。
[0047]如图1所示,第一轴承部13通过上部连杆部件(upper link member) 14及下部连杆部件15,固定在第一支承体16上。第一支承体16具备位置调整结构17,该位置调整结构17用于调整在相对于带状橡胶部件50的输送方向X、宽度方向Y、及厚度方向Z上的各位置。图1中,图示了左右方向的位置调整结构17,其具备分别沿宽度方向Y延伸的滚珠螺杆(b a 11screw)17a及一对导向轴(guide shaft) 17b、17b,通过使滚珠螺杆17a旋转,第一支承体16由一对导向轴17b、17b引导,向宽度方向Y移动。省略前后方向的移动结构及上下方向的移动结构。
[0048]进而,上部连杆部件14相对于第一支承体16以可改变在X-Z面内方向的转动位置Rll的方式被固定,所述X-Z面是由带状橡胶部件50的输送方向X及厚度方向Z所划定的。另夕卜,下部连杆部件15相对于上部连杆部件14以可改变在带状橡胶部件50的宽度方向Y上的转动位置Rl 2被固定。
[0049]S卩,在适当设定第一支承体16的X、Y、Z方向上的各位置的同时,适当设定上部连杆部件14的转动位置Rl I和下部连杆部件15的转动位置R12,由此能够使第一开槽辊10位于对应于第一轮廓面51的位置并以适合的按压力将外周部Ilb的第一突条Ilc垂直按压至第一轮廓面的方式设置。
[0050]由此,能够将第一辊主体部11的外周部Ilb以垂直按压至第一轮廓面51的方式来配置,能够在第一轮廓面51上,形成对应于第一突条Ilc的突出高度Hl(参照图4)的大致一定深度hi (参照图2)的第一沟槽条51g。
[0051]另外,适当调整第一支承体16在输送方向X上的位置,从而调整第一开槽辊10与第二开槽辊20在输送方向X上的位置关系,由此能够使第一沟槽条51g在第一开槽宽度区域1A与第二开槽宽度区域20A的第一重复部71上,与由第二开槽辊20形成的后述的第二沟槽条52g连通。
[0052]第二开槽辊20具备圆筒状的第二辊主体部21以及沿第二辊主体部21的中心轴线21a延伸的第二转动轴22,第二转动轴22绕着中心轴线21a转动自如地支承于第二支承体(未图示)上。在第二辊主体部21的外周部21b,平行设置有沿中心轴线21a延伸的多条第二突条21c。第二突条21c的截面形状与第一突条Ilc的截面形状(参照图4)大致相同。换而言之,第二辊主体部21形成为正齿轮状的形态。
[0053]如图5所示,第二突条21c以等角度间隔P2配置在第二辊主体部21的外周部21b上,分别以从外周部I Ib起始的突出高度H2、宽度W2来形成。优选地,突出高度H2及宽度W2设定为,使通过第二突条21c在带条橡胶部件50上形成的后述第二沟槽条52g的深度h2,根据带条橡胶部件50的厚度,达至Ij0.1?5mm的范围。角度间隔P2为3?5°。第二突条21c的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图5中所示的顶端或整体为圆弧条形状,也可以是如三角形状那样的其他形状。
[0054]如图1所示,第二支承体具备用于调整相对于带状橡胶部件50在厚度方向Z上的位置的位置调整结构(未图示),但对其详细情况省略。由此,能够将第二开槽辊20的外周部21b以垂直按压至第二轮廓面52的方式配置,且能够在第二轮廓面52上形成对应于第二突条21 c的高度H2 (参照图5)的大致一定深度h2 (参照图2)的第二沟槽条52g。
[0055]此外,与第一开槽辊10相同地,不仅在Z方向上,也可以在X、Y方向上对第二开槽辊20进行位置调整,进一步地,还可以构成为在X-Z平面内及Y方向上转动自如。
[0056]第三开槽辊30具备圆筒状的第三辊主体部31以及沿第三辊主体部31的中心轴线31a延伸的第三转动轴32,第三转动轴32旋转自如地支承于第三轴承部33。在第三辊主体部31的外周部31b上,平行设置有沿相对于中心轴线31a倾斜的方向延伸的多条第三突条31c。第三突条31c的截面形状与第一突条Ilc的截面形状(参照图4)大致相同。换而言之,第三辊主体部31形成为斜齿齿轮状的形态。
[0057]第三轴承部33通过上部连杆部件34及下部连杆部件35固定在第三支承体36上,省略其详细情况,但与第一轴承部13相同地,构成为可调整在X、Y、Z上的各位置、X-Z平面内的转动位置R31及Y方向上的转动位置R32。由此,能够将第三开槽辊30的外周部31b以垂直按压至第三轮廓面53的方式来配置,在第三轮廓面53上形成对应于第三突条31c的高度的大致一定深度h3 (参照图2)的第三沟槽条53g。
[0058]另外,适当调整第三支承体36在输送方向X上的位置,从而调整第三开槽辊30与第二开槽辊20在输送方向上的位置关系,由此能够使第三沟槽条53g在第二开槽宽度区域20A与第三开槽宽度区域30A的第二重复部72上,与第二沟槽条52g连通。
[0059]使用上述说明的沟槽形成装置I,对在未硫化的带状橡胶部件50的上表面50a(即轮廓面)形成沿宽度方向Y连通的多条沟槽条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0060]首先,对第一至第三开槽辊10?30的位置进行调整。具体而言,对第一开槽辊10进行适当的位置调整,使其位于与第一开槽宽度区域1A对应的位置,并且外周部Ilb对第一轮廓面51垂直抵接。此时,使第一突条Ilc沿相对于带状橡胶部件50的宽度方向Y倾斜的方向延伸。进而,对第一支承体16在输送方向X方向上的位置进行适当调整,如上所述使第一沟槽条51g与第二沟槽条52g在第一重复部71连通。
[0061]接着,对第二开槽辊20进行适当位置调整,使其位于与第二开槽宽度区域20A对应的位置,并且外周部21b对第二轮廓面52垂直抵接。此时,使第二突条沿带状橡胶部件50的宽度方向Y大致平行延伸。
[0062]最后,对第三开槽辊30进行适当位置调整,使其位于与第三开槽宽度区域30A对应的位置,并且外周部31b对第三轮廓面53垂直抵接。此时,使第三突条31c沿相对于带状橡胶部件50的宽度方向Y倾斜的方向延伸。进而,对第三支承体36的输送方向X方向的位置进行适当调整,如上所述使第二沟槽条52g与第三沟槽条53g在第二重复部72连通。
[0063]在该状态下,向输送方向X输送带状橡胶部件50。如图6A所示,带状橡胶部件50被输送至第一开槽辊10。由此,第一开槽辊10通过所抵接的带状橡胶部件50被从动地旋转驱动,使设置在外周部Ilb上的第一突条Ilc依次按压带状橡胶部件50的第一开槽宽度区域10A。其结果为,在第一开槽宽度区域1A依次形成沿相对于带状橡胶部件50的宽度方向Y倾斜的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多条第一沟槽条51g。
[0064]接着,如图6B所示,若进一步向输送方向X输送带状橡胶部件50,则带状橡胶部件50被输送至第二开槽辊20。由此,第二开槽辊20通过所抵接的带状橡胶部件50被从动地旋转驱动,使设置在外周部21b上的第二突条21c依次按压带状橡胶部件50的第二开槽宽度区域20A。其结果为,在第二开槽宽度区域20A依次形成沿相对于带状橡胶部件50的宽度方向Y倾斜的方向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多条第二沟槽条52g。
[0065]第一沟槽条51g沿相对于带状橡胶部件50的宽度方向Y倾斜的方向延伸,第二沟槽条52g与带状橡胶部件50的宽度方向Y大致平行地延伸,并且由于对第一沟槽条51g和第二沟槽条52g在输送方向X上的位置关系进行适当位置调整,从而使第一沟槽条51g与第二沟槽条52g在第一重复部71连通。
[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