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位检测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48474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位检测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位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位检测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中,有时会需要对某部件是否完全复位进行检测,并将检测信号输入机台作为控制动作时的参考,以避免发生碰撞意外。
[0003]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用于生产注塑件的模具包括定模01和动模02,定模01具有第一模压面,动模02具有与第一模压面相对的第二模压面,定模01是固定设置的,动模02能够在机台的控制下向着或远离定模01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第二模压面与第一模压面接触形成用于生产上述注塑件的注塑空间或者使所述第二模压面与第一模压面分离以打开注塑空间。为了便于将注塑件取出,人们在动模02上设置有第一通孔07,在第一通孔07内设置有可上下移动的推杆08,推杆08的一端与安装在动模02下方的推板05固定连接,另一端在推板05推动推杆08上下移动时,伸出至注塑空间将注塑件顶出以方便取件。为了使推杆08能够自动从注塑空间缩回以复位,动模02上还设有第二通孔03,在第二通孔03内部设有可上下移动的复位杆04,复位杆04的一端与推板05固定连接,在复位杆04位于推板05和动模02之间的部分上套设有复位弹簧06,复位弹簧06的一端与动模02的底面接触连接,另一端与推板05接触连接,当推杆08将注塑件推出后,复位杆04跟随推杆08 —同移动,当将注塑件取出后,复位杆04在复位弹簧06的作用下复位,并带动推杆08 —同复位,当完全复位后,复位杆04和推杆08的另一端均与第二模压面平齐或低于第二模压面。然而,如果复位杆04或推杆08没有完全复位,当机台控制动模02向定模01移动以形成注塑空间时,定模01会与突出于第二模压面的复位杆杆04或推杆08相撞,导致模具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0004]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当复位杆或推杆没有完全复位时,机台控制动模合模容易发生定模与复位杆或推杆相撞导致模具损坏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将复位杆或推杆没有完全复位的信号输入机台作为机台控制动模合模时的参考,从而避免在复位杆或推杆没有完全复位时驱动动模合模,进而避免撞坏模具的复位检测结构。
[0005]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位检测结构,包括:
[0006]壳体,具有安装空间,且至少一个侧壁上设有与所述安装空间连通的开口,所述壳体适于固定设置在使所述开口与固定连接推杆和复位杆的推板相对的位置上;
[0007]检测开关,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内部,具有第一连接齿和第二连接齿,所述第一连接齿上固定设有按压部,所述按压部与所述开口相对或从所述开口向外伸出;
[0008]多pin连接插头,安装在所述壳体内部,具有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端,所述第一连接端适于通过多pin连接线与机台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包括若干插针,所述插针中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一连接齿电连接,另一部分与所述第二连接齿电连接;
[0009]所述推杆或所述复位杆完全复位时,所述推板按压所述按压部,使所述第一连接齿和第二连接齿连通,通过所述多pin连接插头向所述机台输出完全复位信号;
[0010]所述推杆或所述复位杆未完全复位时,所述推板没有按压所述按压部或按压幅度较小,所述第一连接齿和所述第二连接齿没有接通,通过所述多pin连接插头向所述机台输出未完全复位信号。
[0011]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连接齿包括第一竖直段和与所述第一竖直段的一端固定连接的弹性弯折段,所述第二连接齿包括第二竖直段,且所述第二竖直段的一端位于所述弹性弯折段的下方。
[0012]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用于从与所述第二竖直段相对的另一侧对所述弹性弯折段进行限位。
[0013]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三竖直段和与所述第三竖直段的一端固定连接的弯折段,且所述弯折段位于所述弹性弯折段上方。
[0014]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按压部包括与所述弹性弯折段固定连接的连接杆,以及设在所述连接杆的伸出所述开口的端部的按钮。
[0015]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检测开关为微动开关。
[0016]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多pin连接插头为9pin连接插头。
[0017]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连接端包括平行设置的第一排插针和第二排插针,且第一排插针和第二排插针中的一排与所述第一连接齿电连接,另一排与所述第二连接齿电连接。
[0018]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壳体包括相互扣合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内部设有向着第二壳体方向延伸的定位柱,所述第二壳体内部设有与所述定位柱配合插接的定位孔。
[0019]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壳体上设有安装孔,所述第二壳体上设有与所述安装孔相对的螺纹孔,通过使用螺钉穿过所述安装孔和所述螺纹孔将所述第一壳体和所述第二壳体固定安装在一起。
[0020]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复位检测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0021]1.本实用新型的复位检测结构,检测开关、多pin连接插头均安装在壳体内部,在具体使用时,只需要将安装有检测开关、多Pin连接插头的壳体安装在动模或其他结构的相应位置,使开口与推板相对即可,安装方便,结构简洁;当推杆或复位杆没有完全复位时,第一连接齿和第二连接齿不会接通,机台收到推杆或复位杆没有完全复位的信号,这时不会控制动模合模,因而能够避免推杆与定模发生碰撞,能够避免撞坏模具;使用多opin连接插头与机台插孔匹配,能够更稳定的传输信号。
[0022]2.本实用新型的复位检测结构,第一连接齿包括第一竖直段和与第一竖直段的一端固定连接的弹性弯折段,第二连接齿包括第二竖直段,且第二竖直段的一端位于弹性弯折段的下方,当推杆或复位杆完全复位时,推板按压弹性弯折段使其与第二竖直段接触,当推杆或复位杆没有完全复位时,推板按压弹性弯折段的幅度较小或没有按压,这时弹性弯折段不会与第二竖直段接触,以上设置结构简单,成本低且易于实现。
[0023]3.本实用新型的复位检测结构,还包括对弹性弯折段进行限位的限位件,限位件位于弹性弯折段的上方,能够将弹性弯折段限位在限位件和第二竖直段之间,保证位置。
[0024]4.本实用新型的复位检测结构,使用微动开关作为检测开关,检测更加灵敏。
【附图说明】
[00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或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6]图1是现有技术中动定模板的相位位置关系图。
[0027]图2是实施例中复位检测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3是图2中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分开后的结构不意图。
[0029]图4是推杆完全复位时的原理图。
[0030]图5是推杆未完全复位时的原理图。
[0031 ]图6是复位检测结构的安装位置图。
[0032]附图标记:01-定模,02-动模,03-第二通孔,04-复位杆,05-推板,06-复位弹簧,07-第一通孔,08-推杆;1-壳体,10-开口,11-第一壳体,12-第二壳体,13-定位柱,14-定位孔,2-动模底座,3-推板4-检测开关,41-第一连接齿,411-第一竖直段,412-弹性弯折段,42-第二连接齿,43-限位件,431-第三竖直段,432-弯折段,5-按压部,51-连接杆,52-按钮,6-多pin连接插头,61-第一排插针,62-第二排插针。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下述的实施例不是本实用新型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其他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3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0035]实施例
[003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位检测结构,如图2-3所示,包括:壳体1,具有安装空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