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01036阅读:8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传热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热管。
背景技术
传热管,管外壁设有圈旋翅片,在圈旋翅片上设有沿圆周均布的斜齿,管内壁设有螺旋内肋,在沿轴向的剖面中,相邻的圈旋翅片之间形成圆形或矩形凹槽,这种凹槽在生成气泡时所需要的能量较大,因此传热管的传热系数不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的传热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传热管,管外壁设有圈旋翅片,在圈旋翅片上设有沿圆周均布的斜齿,管内壁设有螺旋内肋,在沿轴向的剖面中,相邻的圈旋翅片之间形成腰鼓形凹槽。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由于相邻的圈旋翅片之间形成腰鼓形凹槽,因此气泡在该凹槽中更加容易产生,即气泡生成时所需要的成量更加少,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传热性能大大提高,经测试,在同样工质条件下,换热系数提高了3%至5%。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剖视图;附图2为附图1的A处放大视图;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视图;附图4为附图3的B处放大视图;其中[1]、腰鼓形凹槽;[2]、圈旋翅片;[3]、管壁;[4]、斜齿;[5]、斜齿齿深;[6]、圈旋齿片高度;[7]、管壁净壁厚;[8]、腰鼓形凹槽的开口宽度;[9]、腰鼓形凹槽的长轴;[10]、腰鼓形凹槽的短轴;[11]、螺旋内肋;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附图1至附图4,一种传热管,管外壁设有圈旋翅片[2],在圈旋翅片[2]上设有沿圆周均布的斜齿[4],管内壁设有螺旋内肋[11],在沿轴向的剖面中,相邻的圈旋翅片[2]之间形成腰鼓形凹槽[1]。
在沿传热管的轴向,所述的圈旋翅片[2]的数量为每英寸30至60个。
所述的斜齿[4]的斜齿齿深[5]为0.1至0.3毫米,每周斜齿数目为90至150个,斜齿[4]与传热管的轴心线的夹角为15度至45度。
所述的腰鼓形凹槽[1]的腰鼓形凹槽的开口宽度[8]为0.1至0.3毫米,腰鼓形凹槽[1]的腰鼓形凹槽的长轴[9]与腰鼓形凹槽的短轴[10]的比值范围为2至4。
圈旋齿片[2]的高度即圈旋齿片高度[6]为0.5毫米至0.8毫米,管壁净壁厚[7]为0.5毫米至0.8毫米。
所述的螺旋内肋[11]与传热管的轴心线的夹角为30度至60度。
权利要求1.一种传热管,管外壁设有圈旋翅片[2],在圈旋翅片[2]上设有沿圆周均布的斜齿[4],管内壁设有螺旋内肋[11],其特征在于在沿轴向的剖面中,相邻的圈旋翅片[2]之间形成腰鼓形凹槽[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管,其特征在于在沿传热管的轴向,所述的圈旋翅片[2]的数量为每英寸30至60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斜齿[4]的斜齿齿深[5]为0.1至0.3毫米,每周斜齿数目为90至150个,斜齿[4]与传热管的轴心线的夹角为15度至45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腰鼓形凹槽[1]的腰鼓形凹槽的开口宽度[8]为0.1至0.3毫米,腰鼓形凹槽[1]的腰鼓形凹槽的长轴[9]与腰鼓形凹槽的短轴[10]的比值范围为2至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热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旋内肋[11]与传热管的轴心线的夹角为30度至60度。
专利摘要一种传热管,管外壁设有圈旋翅片[2],在圈旋翅片[2]上设有沿圆周均布的斜齿[4],管内壁设有螺旋内肋[11],在沿轴向的剖面中,相邻的圈旋翅片[2]之间形成腰鼓形凹槽[1]。由于相邻的圈旋翅片之间形成腰鼓形凹槽,因此气泡在该凹槽中更加容易产生,即气泡生成时所需要的成量更加少,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传热性能大大提高,经测试,在同样工质条件下,换热系数提高了3%至5%。
文档编号F28F1/10GK2557913SQ0226346
公开日2003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2年7月29日 优先权日2002年7月29日
发明者徐 明, 张德生, 韩坦, 赵双, 苏春龙 申请人:国营太仓铜材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