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32537阅读:21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燃烧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水管锅炉、吸收式冷冻机的再生器等的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作为抑制NOx产生的原理,已知有抑制火焰(燃烧气 体)的温度、缩短高温燃烧气体的滞留时间等。而且,具有应用这些原 理的各种低NOx化技术。例如,提出并实用化有2级燃烧法、浓淡燃 烧法、排气再循环燃烧法、加氢燃烧法、蒸汽喷射燃烧法、利用水管群 的火焰冷却燃烧法等。
另外,水管锅炉等容量较小的NOx产生源对环境的影响也增高, 需求进一步的低NOx化。在该低NOx化中,当减少NOx的生成时,CO 的排出量增加,因此难以同时地减少NOx和CO。
其原因在于低NOx化和低CO化是相反的技术课题。即,为了促进 低NOx,使燃烧气体温度急剧地降低,当抑制至900。C以下的低温时, 在大量产生CO的同时所产生的CO在未被氧化的状态排出,CO排出量 增大。相反,为了减少CO排出量,将燃烧气体温度抑制在很高时,NOx 生成量的抑制变得不足。
为了解决该课题,申请人为了尽量减少随着低NOx化产生的CO量、 或者所产生的CO发生氧化,提出了抑制燃烧气体温度的低NOx和低 CO技术,并制品化(参照专利文献l、 2)。但是,该专利文献l所述 的低NOx化技术在现实中生成NOx值停滞在25ppm左右。
作为该课题的解决方案,申请人提出了一种低NOx燃烧方法,其 包括以下步骤抑制燃烧气体温度使得NOx产生的抑制优先于排出CO 值的降低,使生成NOx值为规定值以下的低NOx化步骤;之后进行使 来自上述低NOx化步骤中的排出CO值为规定值以下的低CO化步骤 (参照专利文献2)。利用该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可以进行低于 10ppm的低NOx化,但难以实现低于5ppm的低NOx化。其原因在于, 由于燃烧的特性,无法避免5ppm以上的NOx的产生。而且,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低NOx化技术属于空气比为1.38以上 的所谓高空气比燃烧区域。另一方面,在空气比无限接近于1的燃烧区 域处,氮氧化物的产生量增加,由于难以兼顾低NOx化和低CO化以及 空气比达到1以下时会引起回火等稳定燃烧控制变难,因此低空气比燃 烧的区域至今也未成为研究开发的对象。
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创造出在之前未研究的无限 接近于1的低空气比的燃烧区域处可以使氮氧化物的排出量减少至无限 接近零、将一氧化碳排出量减少至容许范围,同时可以实现利用低空气 比的节能的行业内新型燃烧方法的发明,先提出了申请(特愿 2005-300343 )。
本发明使用利用 一氧化碳还原氮氧化物的催化剂,通过调整催化剂 的初级侧的气体的氧、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比,可以使催化剂的 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基本为零。
专利文献l:专利第3221582号公报(对应美国专利美国专利第 5353748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特开2004-125378号公报(对应美国专利美国专利 第6792895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预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预解决的课题在于利用简单的装置防止在非常规燃烧时、即 燃烧开始时或燃烧量变更时,向大气排出标准以上的一氧化>碳。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权利要求l所述的发明为一种燃 烧装置,其具备通过燃烧产生气体的燃烧器;由上述气体吸热的吸热装 置;将通过该吸热装置后的上述气体中的至少一氧化碳氧化的催化剂; 将上述燃烧器的燃烧控制为开始时第一设定条件,使得该催化剂的初级 侧的上述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浓度为开始时第一设定值的控制装置,其特 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燃烧器的燃烧开始时,进行抑制一氧化碳 的产生和/或排出的燃烧开始时控制。
通过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明,由于在上述燃烧器的燃烧开始时抑制 一氧化碳的产生或者抑制一氧化碳的排出,因此具有可以降低排出一氧化碳浓度的效果。
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为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上述燃烧开始
时控制是将上述燃烧器的燃烧控制为开始时第二设定条件,使得上述催 化剂的初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为低于上述开始时第一设定值的开始时 第二设定值。
通过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明,除了权利要求1所述发明的效果之外, 还起到通过抑制 一氧化碳的产生量、能够减少排出 一氧化碳浓度的效 果。
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为权利要求2,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开始 时第二设定条件的燃烧,对上述催化剂进行上升至活化温度的预热,抑 制一氧化碳的排出。
通过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明,除了权利要求2所述发明的效果之外, 还起到通过上述开始时第二设定条件的燃烧能够预热上述催化剂、防止 在到达上述催化剂活化温度之前排出了排出标准以上的一氧化碳的效 果。
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为权利要求2或3,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 装置通过变更上述燃烧器的空气比进行上述开始时第一设定条件和上 述开始时第二设定条件的变更。
通过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明,除了权利要求2或3所述发明的效果 之外,还起到能够简单地进行上述开始时第一设定条件和上述开始时第 二设定条件的变更的效果。
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为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催化 剂的加热装置,利用上述控制装置的燃烧开始时控制为在上述燃烧器的 燃烧开始时控制上述加热装置进行上述催化剂的预热的控制。
通过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明,除了权利要求1所述发明的效果之外, 还起到能够防止在到达上述催化剂活化温度之前排出了排出标准以上 的一氧化碳的效果。
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明为一种燃烧装置,其具备燃烧器;由该燃烧 器产生的气体吸热的吸热装置;将通过该吸热装置后的上述气体中的至 少 一 氧化碳氧化的催化剂;将上述燃烧器的燃烧控制为变更时第 一 设定 条件,使得该催化剂的初级侧的上述气体中的 一 氧化碳浓度为变更时第 一设定值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燃烧器能够将燃烧量转换成第一燃烧量和第二燃烧量,上述控制装置在从上述第 一燃烧量变更为上述 第二燃烧量或者从上述第二燃烧量变更为上述第一燃烧量时,进行抑制 一氧化碳产生的燃烧量变更时控制。
通过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明,起到能够在上述燃烧器的燃烧量变更 时降低排出一氧化碳浓度的效果。
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明为权利要求6,其特征在于,上述燃烧量变 更时控制为在将上述燃烧器的燃烧控制为变更时第二设定条件,使得上 述催化剂的初级侧的 一氧化碳浓度为低于变更时第 一设定值的变更时 第二设定值后,移至上述变更时第一设定条件的控制。
通过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明,除了权利要求6所述发明的效果之外, 由于在上述变更时第二设定条件的燃烧后移至上述变更时第一设定条 件的燃烧,因此可以防止在燃烧量的移形时大量地排出 一氧化碳。
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明为权利要求6或7,其特征在于,通过变更 上述燃烧器的空气比进行上述变更时第一设定条件和上述变更时第二 设定条件的变更。
通过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明,除了权利要求6或7所述发明的效果 之外,还起到能够简单地进行上述变更时第一设定条件和变更时第二设 定条件的变更。
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明为权利要求1或6,其特征在于,上述催化 剂在氧化一氧化碳的同时将氮氧化物还原,上述控制装置通过在上述第 一设定条件下的燃烧,将上述氧化催化剂的初级侧的气体中的氧、氮氧 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比调整至上述氧化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氮氧化物 浓度基本为零或规定值以下、 一氧化碳浓度基本为零或规定值以下的规 定浓度比。本权利要求9和以下的权利要求中,"第一设定条件"是指 开始时第一设定条件或变更时第一设定条件、"第二设定条件"是指开 始时第二设定条件或变更时第二设定条件。
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明为权利要求1或6,其特征在于,上述催化 剂在氧化一氧化碳的同时将氮氧化物还原,上述控制装置通过在上述第 一设定条件下的燃烧,进行调整上迷氧化催化剂的初级侧的气体中的 氧、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比K的浓度比调整,上述浓度比调整为 下述调整0、调整l、调整2的任一种。
调整0:将上述浓度比K调整至上述氧化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基本为零的标准规定浓度比KO。
调整1:将上述浓度比K调整至上述氧化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氮氧化 物浓度基本为零、同时一氧化碳浓度为规定值以下的第 一规定浓度比 Kl。
调整2:将上述浓度比K调整至上述氧化催化剂的次级侧的一氧化 碳浓度基本为零、同时氮氧化物浓度为规定值以下的笫二规定浓度比 K2。
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明为权利要求10,其特征在于,使判定所述 标准规定浓度比KO的式子为下式(1 )、所述标准规定浓度比KO满足 下式(2),使所述第一规定浓度比K1小于所述标准规定浓度KO、使 所述第二规定浓度比K2大于所述标准规定浓度比KO。
([N0x]+2
)/[C0]-K …(l〉
…(2)
(式(1)中,[CO]、 [NOx]和
分别表示一氧化碳浓度、氮氧化物浓 度和氧浓度,满足
〉0的条件。)
通过权利要求9~11所述的发明,除了权利要求1或6所述发明的 效果之外,还可以使上述氧化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基本为零 或规定值以下、使一氧化碳浓度基本为零或规定值以下。
这里,氮氧化物浓度基本为零是指优选为5ppm、更优选为3ppm、 进一步优选为零。 一氧化碳浓度基本为零是指优选为30ppm、更优选为 10ppm。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氧浓度基本为零是指为100ppm以下, 但优选为测量临界值以下。而且,氮氧化物浓度、 一氧化碳浓度为规定 值以下是指各国、各地域规定的排出标准浓度以下,但当然可以设定为 无限接近于基本为零的值。这样在所谓排出标准值的意义中,可以将"规 定值"以下称作"容许值"、"排出标准值"。
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明为权利要求1或6,其特征在于,上述催化 剂在氧化一氧化碳的同时将氮氧化物还原,上述控制装置通过在上述第 一设定条件下的燃烧,调整上述氧化催化剂的初级侧的上述气体中的 氧、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比,使上述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氮氧化物 浓度基本为零。
通过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明,除了权利要求1或6所述发明的效果之外,还可以起到使排出氮氧化物浓度基本为零。
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明为权利要求1或6,其特征在于,上述催化 剂在氧化一氧化碳的同时将氮氧化物还原,上述控制装置通过在上述第 一设定条件下的燃烧,调整上述催化剂的初级侧的上述气体的氧、氮氧 化物和 一 氧化碳的浓度比,使得上述催化剂的初级侧的上述气体的 一 氧 化碳浓度与通过上述氧化在上述催化剂内减少的一氧化碳浓度与通过 上述还原在上述催化剂内减少的一氧化碳浓度之和基本相等或更多。
通过权利要求13所述的发明,除了权利要求1或6所述发明的效 果之外,还起到能够使排出氮氧化物浓度基本为零、降低排出一氧化碳 浓度的效果。
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明为权利要求1或6,其特征在于,上述催化
剂在氧化一氧化碳的同时将氮氧化物还原,上述控制装置通过利用上述
第 一设定条件的燃烧进行调整,使得上述催化剂的初级侧的上述气体浓
度比 满足下式(3)。
([NOx]+2[O])/[C0]S2. 0 …(3〉
(式(3)中,[CO]、 [NOx]和
分别表示一氧化碳浓度、氮氧化物浓 度和氧浓度,满足
〉0的条件。)
通过权利要求14所述的发明,除了权利要求1或6所述发明的效 果之外,还起到能够使排出氮氧化物浓M本为零、降低排出一氧化碳 浓度的效果。
发明效果
通过本发明,可以利用简单的装置防止在燃烧器的燃烧开始时、燃 烧量变更时向大气排出大量的 一 氧化碳。
符号说明
1燃烧器 4催化剂 8控制器
28空气比调整装置 29风门30风门位置调整装置 31温度传感器


图1为本实施例1的蒸汽锅炉的纵剖面的示意图。 图2为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面图。
图3为表示从排气流动方向观察图2的氧化催化剂的要部构成的图。
图4为表示本实施例1的空气比-NOx CO特性的图。 图5为本实施例1的风门位置调整装置的使用状态的一部分剖面的 示意图。
图6为同风门位置调整装置的要部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说明本实施例1的燃烧器和吸热装置的特性和催化剂的特性 的模式图。
图8为说明本实施例1的传感器输出特性的图。
图9为说明本实施例1的发动机控制特性的图。
图IO为说明本实施例1的NOx和CO减少特性的图。
图11为说明本实施例1的燃烧开始时控制的流程图。
图12为说明本实施例1的燃烧开始时控制的时间曲线图。
图13为本实施例2的蒸汽锅炉纵剖面的示意图。
图14为说明本实施例2的燃烧开始时控制的流程图。
图15为说明本实施例3的燃烧量变更时控制的时间曲线图。
图16为说明本实施例3的燃烧量变更时控制的空气比控制的图。
图17为说明本实施例4的燃烧量变更时控制的时间曲线图。
图18为说明本实施例4的燃烧量变更时控制的空气比控制的图。
图19为本实施例5的蒸汽锅炉纵剖面的示意图。
图20为说明本实施例5的发动机控制特性的图。
图21为说明本实施例6的空气比-NOx . CO特性的图。
图22为本实施例7的蒸汽锅炉纵剖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之前,对于本申请中使用的用语进行说明。"气体"是指从燃烧器直至通过氧化催 化剂的气体,将通过氧化催化剂之后的气体称作"排气"。因此,气体 含有燃烧反应中(燃烧过程)的气体和燃烧反应结束的气体,可以称作 燃烧气体。这里,当上述氧化催化剂沿着气流多级地设置时,"气体" 是指至通过最终级氧化催化剂的气体,"排气"是指通过最终级的氧化 催化剂后的气体。
"氧化催化剂的初级侧,,是指相对于氧化催化剂设有燃烧器的侧, 只要无特别说明,是指气体通过该氧化催化剂之前,"氧化催化剂的次
级侧"是指与氧化催化剂的初级侧的相反侧。而且,空气比m定义为 m=21/ (21-
。但是,
表示排气中的氧浓度,计算空气比时使用 的
在氧过量区域中表示过量氧浓度,在燃料过量区域中将以空气比 m=l使一氧化碳等未燃气体燃烧所必需的不足氧浓度作为负值表示。另 外,"不含碳氢化合物"并非是指在燃烧反应的过程中完全不产生碳氢 化合物(HC),而是指在燃烧反应的过程中虽然产生了若干的碳氢化合 物,但在燃烧反应结束的阶级、即流入所述氧化催化剂的气体中基本不 含将氮氧化物还原的碳氲化合物(测定界限以下)。
接着,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 ~5。本发明使用小型贯流锅炉等水 管锅炉、热水器、吸收式冷冻机的再生器等燃烧装置(也可以称作热机 器或燃烧机器)。 (实施方式1 )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为利用简单的装置防止在燃烧开始时向大气排 出了排出标准以上的一氧化碳的燃烧装置。本实施方式1具备通过燃烧 产生气体的燃烧器;由上述气体吸热的吸热装置;将通过该吸热装置后 的上述气体中的至少一氧化碳氧化的氧化催化剂(以下称作催化剂); 将上述燃烧器的燃烧控制为开始时第一设定条件,使得该催化剂的初级 侧的上述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浓度为开始时笫 一设定值的控制装置,其特 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燃烧器的燃烧开始时,进行抑制一氧化碳 的产生和/或排出的燃烧开始时控制。上述燃烧开始时控制包括进行一氧 化碳产生的抑制、进行一氧化碳排出的抑制以及进行两者。
上述燃烧开始时控制优选如下构成将上述燃烧器的燃烧控制为开 始时笫二设定条件使得上述催化剂的初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为低于上
述开始时第一设定值的开始时第二设定值。这里,燃烧开始时是指燃烧停止后再次开始燃烧的时候。
本实施方式l中,上述燃烧器利用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开始时第一 设定条件下燃烧。通过燃烧产生的气体中含有经调整浓度的一氧化碳。 上述气体在受到上述吸热装置的吸热作用后,利用上述催化剂将一氧化 碳氧化。结果,可以将上述气体中的一氧化碳的排出量降低至排出标准 值以下。在该作用下,上述燃烧器的燃烧开始时、上述控制装置首先以 燃烧条件为上述开始时第二设定条件,降低上述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浓 度,之后返回至上述开始时第一设定条件。如此,防止排出大量的一氧 化碳。
上述控制装置优选可以如下构成通过上述开始时第二设定条件, 对上述催化剂进行上升至活化温度的预热。如此,起到不需要另外上述 催化剂预热用装置的效果。
另外,利用上述控制装置的上述开始时第一设定条件和上述开始时 第二设定条件的变更优选通过变更上述燃烧器的空气比进行。
而且,上述开始时第二设定条件的空气比优选上述催化剂的初级侧 的 一氧化碳浓度为上述排出标准值以下的空气比。
另外,上述燃烧开始时控制可以代替通过利用上述开始时第二设定 条件的燃烧进行预热,成为以下构成设置上述催化剂的加热装置,在 上述燃烧器的燃烧开始前利用上述加热装置进行上述催化剂的预热,抑 制抑制一氧化碳的排出。上述催化剂的加热装置可以使用电加热器,但 并非限定于此。
(实施方式2 )
上述实施方式2为利用简单的装置防止在燃烧量变更时向大气排出 了排出标准以上的一氧化碳的燃烧装置。本实施方式2具备燃烧器;由 该燃烧器产生的气体吸热的吸热装置;至少将一氧化碳氧化的催化剂; 将上述燃烧器的燃烧控制为变更时第 一设定条件(可以称作第三设定条 件)使得该催化剂的初级側的上述气体中的 一氧化碳浓度为变更时第一 设定值(可以称作第三设定值)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燃烧器 能够将燃烧量转换成第一燃烧量和第二燃烧量,上述控制装置在从上述 第一燃烧量变更为上述第二燃烧量或者从上述第二燃烧量变更为上述 第 一燃烧量时,进行抑制一氧化碳产生的燃烧量变更时控制。
上述燃烧量变更时控制优选如下构成将上述燃烧器的燃烧控制为变更时第二设定条件(可以称作第四设定条件)使得上述催化剂的初级 侧的一氧化碳浓度为低于上述变更时第一设定值的变更时笫二设定值 (可以称作第四设定值)后,移至上述变更时第一设定条件。
另外,利用上述控制装置的上述变更时第一设定条件和上述变更时 第二设定条件的变更优选通过变更上述燃烧器的空气比(第一变更控
制)进行。另外,还可以代替该空气比变更成为以下构成进行错开燃 料供给的时间和燃烧空气(燃烧用空气)的供给时间使得空气比增高的 控制(第二变更控制)。而且,可以组合进行上述第一变更控制和上述 第二变更控制。
本实施方式2中,上述燃烧器利用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变更时第一 设定条件下燃烧。在通过改燃烧产生的、受到上述吸热装置吸热作用的 气体中含有经调整浓度的一氧化碳。该气体与上述催化剂接触、将一氧
化碳氧化。结果,可以将上述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排出量减少至排出标准 值以下。在该作用下,上述燃烧器的燃烧量变更时,上述控制装置首先 使燃烧条件为上述变更时第二设定条件,进行上述气体中的一氧化碳产 生量少的燃烧,之后返回至一氧化碳产生量多的上述变更时第一设定条 件。如此,防止在燃料量变更时排出大量的一氧化碳。
以上发明的实施方式l、 2优选在以下实施方式3、 4中实施,上述 实施方式l、 2在下述实施方式5中也可实施。 (实施方式3)
本实施方式3为利用上述催化剂减少氮氧化物和 一 氧化碳浓度的方 式。本实施方式3中,控制装置通过利用上述开始时笫一设定条件或上 述变更时第 一设定条件的燃烧对上述催化剂的初级侧的气体中的氧、氮 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比进行调整,使得上述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氮氧 化物浓度达到基本为零或规定值以下、 一氧化碳浓度为基本为零或规定 值以下。
(实施方式4)
本实施方式4的控制装置通过利用上述开始时第一设定条件或上述 变更时第 一设定条件的燃烧进行对上述催化剂的初级侧的气体中的氧、 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比K进行调整的浓度比调整,上述浓度比调 整为下述的调整0、调整l、调整2。
调整0:将上述浓度比K调整至使上述氧化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基本为零的标准规定浓度比KO。
调整1:将上述浓度比K调整至使上述氧化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氮氧 化物浓度基本为零、同时使一氧化碳浓度为规定值以下的第 一规定浓度 比Kl。
调整2:将上述浓度比K调整至使上述氧化催化剂的次级侧的一氧 化碳浓度基本为零、同时使氮氧化物浓度为规定值以下的第二规定浓度 比K2。
而且,上述催化剂具有以下特性在进行上述调整O时,使上述催 化剂的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分别基本为零;当进行上 述调整l时,使上述氧化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基本为零、同 时使一氧化碳浓度为规定值以下;当进行上述调整2时,使上述氧化催 化剂的次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基本为零、同时使氮氧化物浓度为规定值 以下。
在该实施方式4中,浓度比是指一氧化碳浓度、氮氧化物浓度和氧 浓度的相互关系。上述调整0的标准规定浓度比K0优选用下式(1)的 判定式判定,优选满足下式(2)进行设定,使得上述第一规定浓度比 Kl小于上述标准规定浓度比K0、上述第二规定浓度比K2大于上述标 准^L定浓度比K0。
([NOX]+2
)/[CO]=K …(l)
2
1. 0 …(2)
(式(l)中,[CO]、 [NOx]和
分别表示一氧化碳浓度、氮氧化物浓 度和氧浓度,满足
>0的条件。)
上述标准规定浓度比K0为分别使上述氧化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氧浓 度、氮氧化物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基本为零的上述氧化催化剂的初级侧 的氧浓度、氮氧化物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的浓度比。上述式(l)为用 于判定上述标准规定浓度比K0的判定式,式(2 )表示分别使上述氧化 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氧浓度、氮氧化物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基本为零的条 件。理论上,在K0=1.0的条件下,可以使各浓度为零。但是,根据实 验结果,在上述式(2)的范围内虽然确认了使各浓度基本为零,但上 述K0的上限2.0由于上述催化剂的特性不同,采用大于2.0的值。
当调整上述氧化催化剂的初级侧的浓度比K (上述调整1 )使得低于上述标准规定浓度比KO的值、即式(1 )的K小于KO的上述第一规 定浓度比K1时,上述氧化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氧浓度和氮氧化物浓度基 本为零、同时一氧化碳浓度为规定值以下。该一氧化碳浓度的规定值优 选设定在排出标准值(该值在不同国家中不同,可以每个国家地变更) 以下。当决定该规定值时,在实验上可以决定上述第一规定浓度比K1。 按照达到上述浓度比K的值小于KO的上述第一规定浓度比Kl的浓度 比K的调整具体地说可以通过使相对于上述氧化催化剂的初级侧的一 氧化碳浓度的氧浓度的比例小于满足上述标准规定浓度比KO的相对于 一氧化碳浓度的氧浓度的比例实现。
另外,当调整上述氧化催化剂的初级侧的浓度比K (上述调整2) 使得达到上述浓度比K大于KO的上述第二规定浓度比K2时,上述氧 化催化剂的次级侧的 一氧化碳浓度基本为零、同时氮氧化物浓度为规定 值以下。此时,上述氧化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氧浓度成为规定浓度。该氮 氧化物浓度的规定值与一氧化碳浓度的所述规定值不同,优选为各国规 定的排出标准值以下。当决定该规定值时,实验上可以决定上述第二浓 度比K2。用于达到上述第二规定浓度比K2的浓度比K的调整具体可以 通过使相对于上述氧化催化剂的初级侧的 一 氧化碳浓度的氧浓度的比 例大于满足上述标准规定浓度比KO的相对于一氧化碳浓度的氧浓度的 比例实现。
本实施方式4优选如下构成进行将上述浓度比K稳定地保持在上 述各规定浓度比KO、 Kl、 K2的浓度比恒定控制。
本实施方式4中,首先上述燃烧器燃烧,产生含有氧、氮氧化物和 一氧化碳、不含碳氬化合物的气体。而且,上述催化剂的初级侧的上述 气体的氧、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比K通过上述浓度比调整,利用 上述调整0、上述调整1、上述调整2的任何一个,分别调整至上述标 准规定浓度比K0、上述第一规定浓度比K1、上述第二规定浓度比K2。 而且,上述气体与上述催化剂相接触,通过上述气体中的氧将一氧化碳 氧化、利用一氧化碳将氮氧化物还原。在进行了上述调整O或上述调整 1时的有害物质减少作用的氧的作用在于一氧化碳浓度的调整,即消耗、 减少将氮氧化物还原、用于使其浓度基本为零所需量^上的 一氧化碳 量。通过该上述调整0、上述调整1后的有害物质减少作用,将上述气 体中的氮氧化物的排出量减少至基本为零,将一氧化碳排出量减少至基本为零或规定值以下。另外,通过上述调整2后的有害物质减少作用,
上述气体中的一氧化碳的排出量基本变为零、氮氧化物浓度降低至规定
值以下。而且,通过上述浓度比恒定控制,抑制上述各规定浓度比K0、 Kl、 K2值的变动,可以确实氮氧化物排出量和一氧化碳排出量的减少 效果。特别是在上述调整O中,为了使氮氧化物排出量基本为零,重要 的是上述浓度比恒定控制。
上述调整0的标准规定浓度比K0和上述调整1的第一规定浓度比 Kl包含表现在下式(3)中。即,当满足式(3)时,使上述催化剂的 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基本为零、使一氧化碳浓度基本为零或减少。为 了使一氧化碳浓度的降低为上述规定值以下,调整上述催化剂的初级侧 的上述浓度比K使得上述浓度比K的值小于KO,作为上述第一规定浓 度比Kl。
([NOx]+2
)/[CO]=KS2. 0 …(3)
(式(3)中,[CO]、 [NOx]和
分别表示CO浓度、NOx浓度和02 浓度,满足
〉0的条件。)
进一步说明上述催化剂产生的有害物质的减少作用。该减少作用认 为如下进行。在上述催化剂下,作为主反应发生将一氧化碳氧化的第一 反应和用一氧化碳将氮氧化物还原的第二反应。在上述催化剂的反应
(催化反应)中,在氧存在下,上述第一反应优先于上述第二反应,根 据上述第一反应, 一氧化碳被氧消耗,经过浓度调整后,通过上述笫二 反应将氮氧化物还原。省略该说明。实际上,上述第一反应为与上述第 二反应的竟争反应,但由于一氧化碳和氧的反应在氧存在下比上述第二 反应表观上更快地进行,因此认为在第 一 阶级中进行 一 氧化碳的氧化
(第一反应)、在第二阶级中进行氮氧化物的还原(第二反应)。
概括地说,在上述催化剂下,在氧的存在下通过CO+l/202 —C02 的上述笫一反应,氧被消耗,使用剩余的CO,通过2CO+2NO — N2+2C02 的上述第二反应,将氮氧化物还原,降低排出氮氧化物浓度。
这里,上述式(2)的[NOx]是一氧化氮浓度[NO]和二氧化氮浓度 [N02]的总浓度。在上述反应式的说明中,不使用NOx而使用NO的原 因在于,高温位置下的生成氮氧化合物的组成的主成分为NO、 N02不 过为数%,因此可以相类似地说明。认为N02即便存在,也与NO同样被CO还原。
上述浓度比K为l.O时,理论上可以使由上述催化剂排出的氧浓度、 氮氧化物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为零。但是,实验上可知排出了微量的一 氧化碳。[NOx]+2
/[CO]=l为考虑实验结果,由上述第一反应和笫二 反应理论地导出。
这里说明如何导出[NOx]+2
/ [CO]=l。该式由于是典型地满足上
述标准规定浓度比K0的公式,因此称作标准身见定浓度满足式。
已知上述催化剂内作为主反应发生上述第一反应(I)。 CO +1/20 — CO …(I)
2 2
另外,在使用Pt等贵金属催化剂的催化剂内,在不存在氧的环境下
进行上述第二反应(II)的利用CO的NO还原反应。
CO+NO— CO +1/2N …(n)
因此,着重于对上述笫一反应(I)、上述第二反应(II)的反应起 作用物质的浓度,导出上述标准浓度满足式。
即,当使CO浓度、NO浓度、02浓度分别为[CO]ppm、 [NO]ppm、
ppm时,根据上述式(1)的能够被CO除去的氧浓度用下式(III) 表示。
2
=[CO] …加)
另外,为了引起上述式(II)的反应,有必要的是CO与NO等量,
为下式(IV)的关系。 =[NO] …(IV)
b
在上述催化剂内连续地引起上述式(I) 、 (II)的反应时,有必要
成为加和上述式(III)和上述式(IV)而获得的下式(V)的浓度关系。十[CO] =2
+ [NO] …(V)
B b 2a+[CO]b由于为同一成分,因此上述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气体中
的CO浓度可以用[co]表示。
因而,可以导出上述标准规定浓度比满足式、即[COh2
+[NO]
的关系。
当上述规定浓度比的值小于1.0时,由于一氧化碳的浓度存在于上述氮氧化物还原所需要的浓度以上,因此排出氧浓度为零、上述催化剂 通过后的气体中残留 一氧化碳。
超过上述浓度比值1.0的2.0是实验上获得的值,认为理由如下。 在上述催化剂中发生的反应还不完全清楚,认为除了上述第一反应和上 述第二反应的主反应之外,还发生了副反应。作为该副反应之一,认为 是由于蒸汽与一氧化碳的反应产生氢,该氢将氮氧化物和氧还原的反 应。
接着,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1 ~4的构成要素。 上述燃烧器优选为使气体燃料预混合燃烧的全初级空气式预混合 燃烧器。使用上述催化剂有效地发生上述第一反应和上述笫二反应时, 重要的是氧、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有关的上述(2) (3)式所示的浓度 比。通过使上述燃烧器为预混合燃烧器,可以较为容易地在低空气比区 域内获得上述标准规定浓度比K0。但是,通过进行均匀地混合上述催 化剂的初级侧的气体中的氧、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使各个浓度为上述 规定浓度比的控制,可以为预混合燃烧器之外的部分预混合燃烧器或先 混合燃烧器。历经外,当在满足上述式(2) (3)的条件下使上述催化 剂的初级侧的氧浓度02为0°/。<02^1.00%时,除了空气比基本为1.0、 排出浓度接近于零的低NOx和低CO之外,还能够实现节能,可以提供 低公害、节能的燃烧装置。
上述吸热装置优选为构成锅炉等罐体的水管群。作为该水管群的形 态,包括在上述燃烧器附近基本没有燃烧空间、在燃烧空间内配置水管 群的第一方式(相当于上述专利文献1 ~ 2 );在上述燃烧器和水管群之 间具有燃烧空间的第二方式。为上述第一方式时,在水管间的缝隙间进 行燃烧反应。上述水管群为与来自上述燃烧器的气体进行热交换的多个 水管,但可以如热水器的水管所示通过S形弯曲l根水管而构成多个水 管。
上述吸热装置在由上述燃烧器产生的气体吸热、利用其热的同时, 将上述气体的温度控制在上述催化剂的活化温度附近,且抑制在防止热 劣化的温度以下,即具有将气体温度控制在有效地发生上述笫 一反应和 上述第二反应、且抑制温度导致的劣化、考虑到持久性的温度的功能。 另外,上述吸热装置还可以作为用于抑制上述气体温度上升至约卯(TC 以上、抑制一氧化碳的氧化、不变更来自上述燃烧器的气体浓度的装置发挥功能。
利用上述燃烧器的浓度比调整和利用上述吸热装置的上述浓度比
调整根据实验数据求得空气比-NOx CO特性而进行。该浓度比调整
通过根据上述燃烧器和上述吸热装置的浓度比特性,使用调整上述燃烧 器燃料量和燃烧空气量的比例的空气比调整装置将上述催化剂的初级
侧的氧、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上述浓度比K控制为上述规定浓度比,
使上述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基本为零~规定值以下、使一氧 化碳浓度基本为零~规定值以下。而且,该浓度调整为将上述催化剂的
初级侧的浓度比调整至上述标准^见定浓度比K0、上述第一^见定浓度比 Kl、上述笫二规定浓度K2,可以使用之后的第一、第二浓度比调整装 置进行。该第一、第二浓度比调整装置优选进行利用调整上述燃烧器的 燃烧量和燃烧空气量比例的上述空气比调整装置的浓度比调整。
上述第一浓度比调整装置为在利用上述燃烧器特性的同时、利用配 置于上述燃烧器和上述催化剂之间的由上述气体吸热的吸热装置的特 性、即利用上述燃烧器和上述吸热装置的浓度比特性进行上述浓度比K 的调整。该浓度比特性是指通过变更空气比使上述燃烧器燃烧而产生的 通过上述吸热装置全部或一部分后的一氧化碳浓度和氮氧化物浓度发 生变化的特性。另外,该浓度比特性基本由上述燃烧器的浓度比特性决 定,上述吸热装置典型地具有部分变更上述燃烧器浓度比特性或者保持 其浓度比特性的功能。使上述吸热装置为上述第一方式时,通过燃烧反 应中的气体的冷却,在引起一氧化碳浓度增加的同时,抑制氮氧化物浓 度。当使上述吸热装置为上述第二方式时,典型地为基本不变更上述燃 烧器的浓度比特性并保持。
使用该第一浓度比调整装置进行上述浓度比K的调整时,由于除了 上述燃烧器和上述吸热装置以外不需要浓度比调整装置,因此可以简化 装置的构成。另外,可以起到能够通过上述吸热装置抑制上述气体的温 度、能够提高上述催化剂持久性的效果。
上迷第二浓度比调整装置在利用上述燃烧器及配置在上述燃烧器 和上述氧化催化剂之间从上述气体吸热的吸热装置的浓度比特性的同 时、使用配置在上述燃烧器和上述催化剂之间的辅助调整装置进行上述 浓度比K的调整。
上述辅助调整装置处于上述燃烧器和上述催化剂之间(包括上述吸热装置的途中),通过注入一氧化碳、吸附除去氧,增加相对于氧浓度 的一氧化碳浓度的比例,辅助地进行上述调整。作为该辅助调整装置可
以为CO产生器、能够调整排气的氧或CO的量的辅助燃烧器。
当使用该第二浓度比调整装置进行上述浓度比的调整时,上述燃烧 器和上述吸热装置的浓度比特性,再加上利用上述辅助调整装置进行上 述浓度比调整,因此可以不限于特定结构的燃烧器,来拓宽上述吸热装 置的适用范围。
利用上述浓度比调整装置的浓度比调整如下表现通过上述催化剂 的初级侧的上述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浓度与通过一氧化碳的氧化在上述 催化剂内减少的 一 氧化碳浓度和通过氮氧化物利用 一 氧化碳的还原在 上述催化剂内减少的一氧化碳浓度之和基本相等或者更多。当该浓度比 调整为不可能时,可以利用 一氧化碳的注入或氧的注入进行调整。
在该浓度比中,如果将空气比基本设定为1.0的低空气比,则在达 成节能的方面优选。另外,该浓度比调整优选在通过燃烧温度的调整将 氮氧化物量和一氧化碳量抑制在规定量以下的同时,通过减少保持气体 温度而获得的一氧化碳浓度而进行。 一氧化碳由于在气体温度达到900 。C以上时易于被氧化,因此优选构成上述燃烧器和上述吸热装置使得上 述催化剂的初级侧的气体温度保持在600 °C以下。
上述催化剂为具有在上述气体中不含碳氢化合物的状态下高效地 还原上述氮氧化物的功能的催化剂,设置在上迷吸热装置的下游或上述 吸热装置的途中,制成在具有透气性的基材上担载催化活性物质的构 成。作为上述基材,使用不锈钢等金属、陶瓷,实施增大与排气的接触 面积的表面处理。作为催化活性物质, 一般使用铂,但根据实施可以使 用铂所代表的贵金属(Ag、 Au、 Rh、 Ru、 Pt、 Pd)或金属氧化物。当 在上述吸热装置的途中设置上述催化剂时,可以设置在多个水管等吸热 装置间的空隙中,或者制成以上述吸热装置为基材、在其表面担载有催 化活性物质的构成。
上述空气比调整装置包含流量调整装置、驱动该流量调整装置的发 动机和控制该发动机的控制装置。上述流量调整装置为用于通过变更上 述燃烧器的燃烧空气量和燃料量的任何一个或两者而变更两者的比例、 调整上述燃烧器的空气比的装置。为调整上述燃烧空气量者时,优选为 风门(包含岡的意义)。该风门的结构可以为通过在中心旋转旋转轴的阀体变更流路开度的旋转型、利用滑动片相对于流路的剖面开口变更流 路开度的滑动型。
当使该流量调整装置为变更燃烧空气量者时,优选设置在送风机和 燃料供给装置之间的空气流路上,但也可以设置在上述送风机的吸引口 等上述送风机的吸引口侧上。
上述发动机优选为驱动上述流量调整装置的装置,是可以根据驱动 量控制上述流量调整装置的开度量、且可以调整每单位时间的驱动量的 发动机。该发动机构成稳定地控制上述空气比的"机械控制装置"的一 部分。该"可以根据驱动量控制开度量"是指在决定驱动量时,能够将 上述流量调整阀的开度停止控制在特定位置。另外"可以调整每单位时 间的驱动量"是指可以调整位置控制的响应性。
该发动机优选为步进发动机(可以称作阶级发动机),但也可以为 齿轮发动机(齿轮传动发动机)或继动器等。为上述步进发动机时,上 述驱动量由驱动脉冲决定,可以将上述流量调整装置的开度位置从标准 开度位置开关移动对应驱动脉沖数量的量、控制在任意目标停止位置。 另外,当为上述齿轮发动机或继动器时,上述驱动量为开关驱动时间, 可以将上述流量调整装置的开度位置从标准开度位置开关移动对应开 关驱动时间的量、控制在任意目标停止位置。
上述空气比调整装置的流量调整装置可以为通过变换器控制送风 机的发动机。该变换器可以利用周知的构成。使用该变换器时,可以通 过风门控制所使用的上述空气比控制程序控制。
上述传感器可以优选地使用在氧过量区域处表示过量氧浓度的氧
浓度计、在燃料过量区域处作为负值表示以空气比m-l.O燃烧一氧化碳 等未燃气体所必需的不足氧浓度的氧浓度计。另外,上述传感器还可以 组合氧浓度传感器和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近似地求出空气比。以上传 感器的安装位置优选为上述催化剂的次级侧,并非局限于此,还可以为 上述催化剂的初级侧,或者在上述催化剂下游侧设置排热回收器时可以 为该下游侧。
(实施方式1的控制装置)
上述实施方式l的控制装置根据预先记忆的空气比控制程序,输入 上述传感器的检测值,控制上述发动机的驱动量,执行将上述空气比控 制为开始时第一设定空气比入l (=1.0)的上述开始时第一设定条件,使得上述催化剂的初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为上述开始时笫 一设定值;以及 为了使上述催化剂的次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为排出标准值以下,执行将 上述空气比控制为开始时第二设定空气比入2 (例如1.25)的上述开始 时第二设定条件使得上述催化剂的初级侧的 一 氧化碳浓度为排出标准 以下的开始时第二设定值。
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燃烧器的燃烧开始时首先以上述开始时第二 设定空气比入2开始燃烧,通过该开始时第二设定条件的燃烧,进行上 述催化剂的预热(预热控制)。该预热可以进行至上述催化剂出口或入 口的气体温度达到设定温度以上。另外,该预热还可以仅进行设定时间。 上述设定温度和设定时间设定为认为上述催化剂的温度从上述燃烧器 的燃烧开始达到活化温度(例如260°C )的上述气体温度、时间。上述 设定时间由于上述催化剂的初期浓度随上述催化剂的气氛温度而变更, 因此根据实验带有富裕地设定。上述催化剂的出口或入口的的气体温度 达到设定温度或者经过上述设定时间时,上述控制装置从上述开始时第 二设定空气比入2的燃烧移向上述开始时第一设定空气比入l的燃烧。 应说明的是,预热的控制可以通过直接检测上述催化剂的温度进行。
上述燃烧器的燃烧开始时,在从上述催化温度低的运行开始至到达 活化温度之间,上述催化剂无法发挥所期待的氧化功能。这是上述催化 剂的温度低所导致的。结果,燃烧开始时, 一氧化碳超过上述排出标准 值排出到大气中。因此,上述控制装置首先执行仅设定时间的利用一氧 化碳产生量少的上述开始时第二设定空气比入2的燃烧,接着,通过向 一氧化碳产生量多的上述开始时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变更空气比使其燃 烧,从而防止在燃烧开始时排出了大量的一氧化碳。 (实施方式2的控制装置)
上述实施方式2的控制装置根据预先记忆的空气比控制程序,输入 上述传感器的检测值,控制上述发动机的驱动量,能够执行将上述空气 比控制为变更时第一设定空气比的上述变更时第一设定条件,使得上述 催化剂的初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为上述变更时第一设定值;以及将上述 空气比控制为变更时第二设定空气比的上述变更时第二设定条件使得 上述催化剂的初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为变更时第二设定值。上述变更时 设定条件和变更时设定值分别设定为上述燃烧器的高燃耗时和低燃耗 时。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燃烧器的燃烧量变更时、即从低燃耗移向高燃 耗时以及从高燃耗移向低燃耗时,进行抑制 一 氧化碳产生的燃烧量变更 时控制。该燃烧量变更控制在江上述燃烧器的燃烧控制为上述变更时笫 二设定条件后,移向利用上述变更时第一设定条件的燃烧。
通过如此的燃烧量变更时间控制,可以防止燃烧量变更时由于设定 空气比偏离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大量地泄露、排出。 (实施方式5)
本实施方式5为通过上述催化剂主要降低一氧化碳浓度的方式。 本实施方式5中,在上述实施方式1~2中上述控制装置为如下构 成利用上述催化剂将通过利用上述第一设定条件的燃烧所产生的规定 高浓度一氧化碳氧化、使上述催化剂的次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基本为 零。本实施方式5如上述专利文献2所述,是按照NOx产生的抑制优先 于排出CO值降低而进行抑制燃烧气体温度使生成NOx值为规定值以下 的低NOx化、之后利用CO催化剂在上述低NOx化后使排出CO值为 规定值以下的低CO化的燃烧装置。
本实施方式5中,当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l、上述实施方式2时, 与上述实施方式l同样,分别在上述燃烧器的燃烧开始时、上述燃烧器 的燃烧量变更时、上述开始时第二设定条件下仅进行规定时间的燃烧, 之后从上述开始时第二设定条件的燃烧移向上述开始时第 一设定条件 的燃烧。本实施方式5的第一设定条件的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例如设定 为1.38、上述第二设定条件的笫二设定空气比入2例如设定为达到CO 排出标准(例如国内标准300ppm或者美国标准50ppm)以下的空气比 (例如1.25)。
本发明并非限定于上述发明的实施方式1 ~5,可以为组合上述实施 方式1~2的燃烧装置。利用上述燃烧器和上述吸热装置的浓度比调整 包括通过构成上述吸热装置以外的上述燃烧器~上述催化剂的气体通 路的要素和该气体通路所含要素进行的方式。
实施例1
接着,根据

将本发明燃烧装置适用于蒸汽锅炉的实施例。 本实施例1为具备在燃烧器的燃烧开始时进行抑制一氧化碳的产生和/ 或排出的燃烧开始时控制的程序的实施例。图1为本实施例1的蒸汽锅 炉的纵剖面的示意图、图2为沿着图1的n-n线的剖面图的示意图、图3为表示从排气流动方向观察图2的催化剂的要部构成的图、图4为表 示本实施例1的空气比-NOx . CO特性的图、图5为本实施例1的风 门位置调整装置的使用状态的一部分剖面的示意图、图6为同风门位置 调整装置的要部剖面的示意图、图7为说明本实施例1的燃烧器和吸热 装置特性和催化剂的特性的模式图、图8为说明本实施例1的传感器输 出特性的图、图9为说明本实施例1的发动机控制特性的图、图10为 说明本实施例l的NOx和CO减少特性的图、图11为说明本实施例1 的燃烧开始时控制的流程图。图12为说明本实施例1的燃烧开始时控 制的时间曲线图。
首先,说明本实施例1的蒸汽锅炉。作为主要部分,该蒸汽锅炉具 备燃烧器1;含有从该燃烧器1产生的气体进行吸热的吸热装置的导 热管(水管)群2的罐体3;以规定浓度比分别含有通过所述导热管群 2后的氧、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气体所接触、通过的,将一氧化碳氧 化的同时将氮氧化物还原的催化剂4;向上述燃烧器1供供气体燃料的 燃料供给装置5;在向上述燃烧器1供给燃烧空气(燃烧用空气)的同 时将燃烧空气和燃料预混合的燃烧空气供给装置6;在上述催化剂4的 下游检测氧浓度的传感器7;输入该传感器7等的信号、控制上述燃料 供给装置5和上述燃烧空气供给装置6等的作为锅炉控制器的控制器8 。
上述燃烧器1为具有平面状燃烧面(预混合气的喷出面)的全初级 空气式的预混合式燃烧器。该燃烧器1与专利文献1记载的燃烧器为相 同构成。
上述罐体3具备上部集管9和下部集管10,在该两集管之间配置构 成上述水管群2的多个内侧水管11、 11、…。而且,如图2所示,在上 述罐体3的长度方向的两侧部设置用连接构件13、 13、…连接外侧水管 12、 12…而构成的一对水管壁14、 14,在该两水管壁14、 14与上述上 部集管9和上述下部集管IO之间形成来自上述燃烧器1的气体基本直 线地流通的第一气体通路15。在上述第一气体通路15的一端上设置上 述燃烧器l,在另一端排气出口 16上连接排气流通的第二气体通路(烟 道)17。在该实施例l中,上述燃烧器1和上述罐体3使用公知品。
上述第二气体通路17含有水平路18和垂直部19,在上述水平部 18上安装有上述催化剂4。在上述垂直部19上安装有作为排热回收器 的给水预热器20使得位于上述催化剂4的下游侧,在上述催化剂4和有上述传感器7。
上述燃烧器1、包括前水管群2的上述燃烧器1 ~上述催化剂4的 构成要素(特别是燃烧器1和水管群2为其主要部分)具有将上述催化 剂4的初级侧气体的上述规定浓度比K调整至上述^见定浓度比K0、 Kl 的功能。即,利用后述空气比调整装置28调整至设定空气比时,获得 如图4所示的空气比-NOx . CO特性。该空气比-NOx . CO特性是控 制上述空气比调整装置28、将空气比调整至l.O设定空气比时,使上述 催化剂4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基本为零的上述催化剂4的初级侧的空 气比-NOx . CO特性(以下称作初级特性)。而且,上述催化剂4具
述催化剂4的次级侧空气比-NOx . CO特性(以下称作次级特性)。 上述初级特性为上述燃烧1 ~上述催化剂4的构成要素的上述浓度比特 性,上述次级特性为上述催化剂4的特性。上述初级特性在将上述设定 空气比调整至1.0时,使上述催化剂4的次级侧NOx浓度和一氧化碳浓 度基本为零。此时,上述催化剂4的初级侧气体的标准规定浓度比K0 成为特异标准规定浓度比KOX (参照图7)。
该图4中,第一条线(特性线)E表示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CO 浓度,第二条线F同样表示初级侧的NOx浓度。另夕卜,第三条线J表示 上述催化剂4次级侧的CO浓度,具有以下特性在空气比1.0以上时, CO浓度基本变为零,随着空气比小于l.O,浓度急剧地增加。另外,第 四条线U表示上述催化剂4次级侧的NOx浓度,具有以下特性在空 气比1.0以下的规定区域内,NOx浓度基本变为零,随着空气比超过1.0, 浓度从基本为零而增加,达到基本与上述催化剂4的初级側浓度相同。 将该上述催化剂4的次级侧NOx浓度与初级侧的浓度相等的空气比以 下的区域称作NOx CO减少区域。该NOx . CO减少区域的下限可以 为上述催化剂4的次级侧CO浓度达到300ppm (日本的CO排出标准) 的空气比。该低空气比区域的空气比-NOx CO特性是之前未进行过 研究的新型特性。这里,低空气比是指空气比1.1以下、优选1.05以下, 将该空气比区域的称作地空气比区域。
上述催化剂4具有将通过上述水管群2后的不含碳氬化合物的上述 气体所含一氧化碳氧化(第一反应)、同时将氮氧化物还原(第二反应) 的功能,在本实施例1中,使用催化活性物质为铂的催化剂。如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所说明,当考虑实验结果理论上进行考察时,认为通过满
足上述式(3)的浓度比式的上述气体与上述催化剂4的催化活性物质 的接触,主要发生使一氧化碳氧化的第一反应和利用一氧化碳使氮氧化 物还原的第二反应。上述第一反应利用氧浓度来决定反应是否进行,在 该催化剂4下,上述笫一反应优先于上述第二反应。
更为具体地说明上述催化剂4时,该催化剂为图3所示的结构,例 如如下形成。在作为上述基材的均为不锈钢制的平板21和波板22的各 个表面上形成多个微小凹凸,在其表面上担载催化活性材料(省略图 示)。接着,重叠规定宽度的上述平板21和波板22,从而巻绕成螺旋 状,形成辊筒状。还可以使用侧板23包围该辊筒状物质进行固定而形 成。作为上述催化活性材料,使用铂。应说明的是,图3中仅表示上述 平板21和上述波板22的一部分。
该催化剂4在低温区具有氧化活性,同时配置在为上述第二气体通 ^各17途中的上述水平部18的,排气温度约100°C 35(TC、优选150°C ~ 350。C左右的位置上。而且,该催化剂4装卸自如地安装在上述第二气 体通路17上使得在性能恶化时能够更换。
上述燃料供给装置5含有气体燃料供给管24、设置在该气体燃料供 给管24上的调整燃料流量的流量调整阀25而构成。上述流量调整阀25 具有将燃料供给量控制为高燃耗用流量和低燃耗用流量的功能。
上述燃烧空气供给装置6含有送风机26、从该送风机26向上述燃 烧器1供给燃烧空气的供气通路27、通过调整流经该供气通路27的燃 烧空气量而调整上述燃烧器1的空气比的空气比调整装置28而构成。 连接在上述供气通路27内,使得上述气体燃料供给管24将燃料气体喷 出。
上述空气比调整装置28含有调整作为上述供气通路27的开度(流 路剖面积)的流量调整装置的风门29、用于调整该风门29的开度位置 的风门位置调整装置30和控制该风门外置调整装置30的动作的上述控 制器8而构成。
上述风门位置调整装置30如图5所示,具备装卸自如地连接于上 述风门29的旋转轴31的驱动轴32,该驱动轴32可以介由减速机33用 发动机34旋转。作为该发动机34,使用能够将旋转停止位置任意调整 的发动机。本实施例中,使用步进发动机(脉冲发动机)。上述驱动轴32通过介由联轴节35与上述风门29的旋转轴31连接, 能够在大致相同轴线上一体地旋转。上述联轴节35为阶梯圆柱形,在 其中央部上贯通轴方向形成小径孔穴36和大径孔穴37。在该小径孔穴 36中插入上述驱动轴32,该驱动轴32使用装配螺钉38与上述联轴节 35—体化。另一方面,在上述大径孔穴37中可以插入上述风门29的旋 转轴31,该旋转轴31介由4建39与上述联轴节35—体地旋转。因此, 上述旋转轴31和上述联轴节35的上述大径孔穴37上分别形成键槽40、 41。
这种联轴节35在一端部内插入有上述驱动轴32的状态下,另一端 部介由轴承42能够旋转地保持在上述风门位置调整装置30的外壳43 上。成为下述结构在该外壳43上以上述减速机33和上述发动机34 保持在一端部上、上述联轴节35的带键槽41的上述大径孔穴37露出 至另一端部的状态下,内部密封有上述联轴节35和旋转异常检测装置 44。
上述旋转异常检测装置44具备被检测板45和检测器46。上述^皮检 测板45向半径方向外侧延伸、固定在上述联轴节35的轴方向中央部的 阶梯部。该祐j企测板45与上述联轴节35或上述驱动轴32同轴地i殳置。 上述祐j企测板45的外周部的一部分上设有圆周方向等间隔形成有多个 夹缝47、 47…的夹缝形成区域48。本实施例中,^又四分之一(90度) 的圆弧部分上设有上述夹缝形成区域48。形成在于该夹缝形成区域48 的上述各夹缝47为相同形状和大小。本实施例中,沿着上述被检测板 4 5的半径方向的细长矩形状的是沿着圆周方向等间隔地冲裁形成的。
用于检测上述夹缝47的上述检测器46固定在上述外壳43上。该 检测器46包括透射型光电断路器,以介由上述被检测板45的外周部的 状态,安装在发光元件49和受光元件50之间。通过在上述检测器46 的上述发光元件49和上述受光元件50之间存在上述祐」险测板45,可通 过上述被检测板45的上述夹缝47是否配置在对应于上述检测器46的 位置(对应于上述发光元件49至上述受光元件50的光路的位置),来 转换有无来自上述受光元件50的上述发光元件49的受光。由此,能够 检测上述风门29的开度位置。
上述风门位置调整装置30,在图6中上述夹缝形成区域48的顺时 针方向的端部夹缝51配置在对应于上述检测器46的位置的状态下,按照上述风门29使上述供气通路27为全封闭状态进行位置决定,安装在 上述风门29的上述旋转轴31上。
而且,上述夹缝形成区域48由于仅形成于上述祐:检测板45的90 度部分,因此该夹缝形成区域48的顺时针方向的端部夹缝51在配置于 对应于上述检测器46的位置上的状态下,如上所述,上述气门29使上 述供气通路27为全封闭,另一方面上述夹缝形成区域48的逆时针方向 的端部夹缝52在配置于对应于上述检测器46的位置的状态下,上述风 门29将上述供气通路27全部打开。
上述风门位置调整装置30成为如下构成上述发动机34和上述检 测器46与上述控制器8相连、在监视上述风门29的旋转异常的同时可 以控制上述发动机34的旋转。即,为了控制上述发动机34,该风门位 置调整装置30具有包含向上述发动机34发出的驱动脉冲的控制信号的 生成电路,可以将该生成的控制信号输出至上述发动机34。由此,当上 述发动机34正转或倒转时,对应于驱动量、即驱动脉冲数,任意地控 制其旋转角。另外,通过变更驱动脉冲的间隔(传送速度),可以控制 发动机34的旋转速度。
实际上,当开关控制上述风门29时,上述控制器8首先为了以上 述风门29的全关闭位置作为原点进行原点检测动作。首先,在图5中, 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上述被检测板45。此时,当在该净皮检测板45的上述 夹缝形成区域48内配置上述检测器46时,由于随着上述^皮4全测板45 的旋转,上述冲企测器46定期地检测上述夹缝47,因此该检测脉冲作为 检测信号被输入到上述控制器8中。而且,当旋转上述被检测板45至 上述检测器46配置于上述夹缝形成区域48外时,则无法检测到脉冲。 当未检测到规定时间脉冲时,上述控制器8识别上述检测器46处于上 述夹缝形成区域48外,将旋转方向转换成相反方向。即,本实施例中, 使上述^皮检测板45顺时针方向地旋转,将最初;险测到脉沖(顺时针方 向的端部夹缝51 )的位置作为原点。利用该顺时针方向旋转所进行的原 点确认比旋转方向转换前的逆时针方向旋转速度更低。
如此检测的原点由于对应于上述风门29的全关闭位置,因此以该 状态为标准,上述控制器8向上述发动机34输出驱动信号,可以控制 上述风门29的开关。上述控制器8如果为了上述风门29的开关而驱动 上述发动机34时,与此同时从上述检测器46作为脉冲获得上述夹缝47的检测信号。因此,上述控制器8可将来自上述检测器46的检测信号 与向上述发动机34的控制信号相比较,监视上述风门29的旋转异常。 具体地说,比较含有向上述发动机34发出的驱动脉冲的控制信号与含 有利用上述检测器46的上述夹缝47的检测脉冲的检测信号,监视有无 旋转异常。
例如,即便向上述发动才几34输送驱动脉冲,当从上述检测器46未 检测到检测脉冲时,上述控制器8判定为旋转异常。此时,来自上述检
同,因此考虑该差别进行控制。例如,当即便经过了驱动信号的规定脉 冲部分的时间、仍然一个检测信号的脉冲都检测不到时,则首先按照判 定为旋转异常进行控制。上述控制器8在判定为旋转异常时,进行异常 的报告或停止燃烧等的处置。相反,当未向上述发动机34输送驱动脉 沖、但从上述检测器46检测到脉冲时,也可以检测旋转异常。
上述控制器8通过预先记忆的空气比控制程序控制上述发动机34。 该空气比控制程序含有控制上述浓度比使得上述催化剂4次级侧的氮氧 化物浓度基本为零的基本控制程序(第一程序)、控制上述发动机使得 防止上述燃烧器1的燃烧开始时大量一氧化碳排出的燃烧开始时控制程 序(第二程序)、控制上述发动机使得防止在江上述燃烧器1的燃烧从 低燃耗向高燃耗转换或者从高燃耗向低燃耗转换时大量一氧化碳的排 出的燃烧量变更时控制程序(第三程序)和防止上述催化剂4的功能降 低时和上述传感器7的异常时大量一氧化碳排出的异常时控制程序(第 四程序)而构成。上述第二程序和上述第三程序含有上述第一程序而构 成。上述第三程序与后述实施例3相同,该实施例l中省略其说明。另 外,上述笫四程序由于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因此省略其说明。
首先,说明上述基本控制程序。上述控制器8根据上述传感器7的
检测信号,控制上述发动机34使得上述燃烧器1的空气比为第一设定
空气比入1(=1.0)(第一控制条件)、且该第一设定空气比人l中上述
催化剂4初级侧(流入前)的上述气体的浓度比满足下式(3)(第二
控制条件)。
([NOx] + 2
)/[CO]S2. 0 …(3)
(式(3)中,[CO]、 [NOx]和
分别表示CO浓度、NOx浓度和02浓度,满足
〉0的条件。)
在实施例1中,直接控制的是上述第一控制条件,通过满足该第一
控制条件,自动满足上述第二控制条件。以下根据图4和图7说明该方面。
图4的空气比-NOx CO特性根据含有上述燃烧器1和上迷水管 群2的构成要素的上述初级特性及上述催化剂4的上述次级特性表现。 另外,图7根据相对于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氧浓度的上述构成要素的 上述初级特性和上述催化剂4的特性表现图4的空气比-NOx CO特性。
上述催化剂4的特性如图7所示,使用与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上 述标准规定浓度比K0相关的第五条线L (次级侧[NOx]-0、 [CO]=0线)
于(承载;上述,线上时:使上^催化剂4的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和一
氧化碳浓度基本为零、即满足上述标准规定浓度比K0的线。该第五条
线L对应于上述式(3)的上述规定浓度比为1的情况。即,该第五条
线为表示下式(3A)的线。 + 2
-[CO] …(3A)
这里,[NOx]如图IO所示,为[CO]的1/30 ~ 1/50左右,因此图7中, 在省略相对于氧浓度的NOx浓度特性的同时,可以忽略式(3A)的 [NOx]。在该第五条线L中,当使初级侧氧浓度为XI时,初级侧一氧化 碳浓度Yl成为Yl=2Xl+[NOx]。应说明的是,由于确认在上述浓度比 K的值为超过1.0达到2.0的范围内,能够达到使上述催化剂4次级侧 的氮氧化物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为基本为零的上述标准规定浓度比K0, 因此上述第五条线L并非限定于图示的线L,可以是满足上述式(3)的 线。
而且,将表示上述燃烧器1和上述水管群2的上述初级特性曲线的 第六条线M与上述第五条线L的交点的氧、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标 准规定浓度比K0称作上述特异标准规定浓度比K0X。上述催化剂4具 有以下特性在使该初级侧的上述浓度比K为上述特异标准浓度比K0X 时,使上述催化剂4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基本为零。 进行该上述标准浓度比K0X的调整相当于本发明的调整0。而且,上述催化剂4具有以下特性当进一步提高初级侧氧浓度使 其高于对应上述特异标准浓度比KOX的标准氧浓度SK时,在上述催化 剂4次级侧处检测到对应初级侧氧浓度与标准氧浓度之差的浓度的氧, 同时使上述催化剂4次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基本为零,通过还原反应使 上述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降低至低于初级侧的氮氧化物浓 度。将该在上述催化剂4次级侧处检测到氧的同时、减少至低于初级侧 氮氧化物浓度的区域称作次级侧NOx泄露区域Rl。该次级侧NOx泄露 区域R1为实现本发明的调整2的区域,上述燃烧器1的空气比超过l.O。
另外,具有以下特性当降低初级侧氧浓度至低于上述标准氧浓度 SK时,在上述催化剂4的次级侧处检测到对应初级侧氧浓度与标准氧 浓度SK之差的浓度的一氧化碳、同时在规定范围内使上述催化剂4的 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基本为零。将该在上述催化剂4次级侧处检测到 一氧化碳的同时、使氮氧化物浓度基本为零的特性的区域称作次级侧 CO泄露区域R2。该次级侧CO泄露区域R2为实现本发明调整1的区 域,上述燃烧器1的空气比小于1.0。即便将上述燃烧器1的空气比设 定为小于1.0,也可以在上述催化剂4的初级侧处在不含碳氲化合物、 含有氧的范围内设定。将上述次级侧NOx泄露区域Rl与上述次级侧 CO泄露区域R2的加和区域称作NOx . CO减少区域R3。
如此图7所示催化剂4的特性符合图4所示的空气比-NOx . CO 特性。由该图7可知,当控制上述空气比调整装置28使得检测上述催 化剂4次级侧的氧浓度和/或一氧化碳浓度、该氧浓度和/或一氧化碳浓 度为零时,可以将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上述浓度比K控制为上述特异 标准浓度比K0X、将上述催化剂4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和一氧化碳浓 度控制成基本为零。如此,当满足上述第一控制条件时,则满足上述第 二控制条件。
上述第一控制条件不满足时,则产生碳氢化合物等的未燃分。如此, 成为在消耗能量的同时,无法有效地进行上述催化剂4的NOx减少。
上述第二控制条件是为了使排出氮氧化物浓度基本为零所必需的 条件。为了使上述催化剂4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 一氧化碳浓度为零, 通过实验和理论考察可知,由于上述第一反应和上述第二反应,可以使 ([NOx]+2
) /[CO]的浓度比K基本为1.0。但是也确认,即便是上 述浓度比K为1以上的1.0-2.0,也可以使排出氮氧化物浓度基本为零。上述传感器7使用排出氧浓度的分解能为50ppm、响应时间为2sec 以下的响应性良好的二氧化锆式空燃比传感器。该传感器7的输出特性 如图8所示,输出E在正侧成为与氧浓度有关的输出、在负侧成为与一 氧化碳浓度等有关的输出。即,由测定的氧浓度(氧过量区域)和一氧 化碳浓度等(燃料过量区域)计算空气比m,获得对应该空气比m的电 流或电压的输出。
而且,上述空气比控制程序为根据上述传感器7的输出信号进行控 制使得上述燃烧器1的空气比成为设定空气比,具体地如下构成。即, 如图9所示,根据来自上述传感器7的输出值与对应设定空气比的设定 值之差,设置变更上述发动机34的输送速度V (每单位时间的驱动量) 的第 一控制带Cl 、位于该笫 一控制带Cl外侧分别使输送速度V为第一 设定值V1、第二设定值V2的第二控制带C2A、 C2B,包含控制上述发 动机34驱动量的控制顺序。图9中,Pl表示风门打开区域、P2表示风 门关闭区域。
上述第一控制带Cl的设定范围通过氧浓度N1 (例如100ppm)和 一氧化碳浓度等N2(例如50ppm)设定,为了使空气比基本上为1.0的 设定空气比,包含在上述设定氧浓度N1和上述设定一氧化碳浓度等N2 所规定的设定范围内。
上述第一控制带C1的输送速度V用下式(4)计算。上述输送速度
V为每单位时间的驱动量。本实施例1的上述发动才几34每1步骤地旋
转角度为0.075度、换算成02时,相当于约30ppm的变动。
V=KXAX …(4)
(K为增益,AX为(上述传感器7的上述输出值)-(上述设定值) 之差。)
接着,根据图11和图12说明作为本发明特征部分的上述燃烧开始 时控制程序。该燃烧开始时控制程序在清炉和着火结束后进行,输入上 述传感器7的检测值,控制上述发动机34的驱动量,能够执行将空气 比控制为上述第一设定空气比入l (图9的m0)的上迷第一设定条件和 控制为第二设定空气比入2 (例如1.25)的上述第二设定条件。上述第 一设定空气比入1设定为1.0,使得根据实验结果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 一氧化碳浓度为上述第一设定值(例如2000ppm~ 3000ppm)。另外, 上述第二设定空气比入2也根据预先实验,按照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气体中的 一 氧化碳浓度为上述CO排出标准值以下的上述第二设定值而设定。
进而,参照图11,在上述燃烧器的燃烧开始时首先开始以上述第二
设定空气比入2开始燃烧,通过该燃烧实施进行预热上述催化剂4的预 热控制(Sl)。该预热控制进行设定时间T0。经过该设定时间TO时, 以上述笫一设定空气比入l进行燃烧(S3)。
接着,说明具有以上构成的上述蒸汽锅炉的动作。首先,关于蒸汽 锅炉的概略动作,由上述送风机26供给的燃烧空气(外部气体)在上 述供气通路27内与由上述气体燃料供给管24供给的燃料气体预先混 合。该预混合气体从上述燃烧器1喷向上述罐体3内的上述第一气体通 路15。预混合气体通过点火装置(未图示)点燃,燃烧。该燃烧以上述 低空气比进4亍。
伴随该燃烧产生的气体与上游侧水管群2交叉、被冷却后,与下游 侧的水管群2进行热交换被吸热,成为约IO(TC 35(TC气体。该气体不 含碳氢化合物、含有氧、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在使用上述催化剂4进 行氧化、还原处理,氮氧化物浓度降低至基本为零、 一氧化碳浓度降低 至排出标准值以下的浓度后,作为排气从上述第二气体通路17排出至 大气中。
(利用上述基本控制程序的动作)
接着,说明利用上述空气比调整装置28的空气比控制。本实施例1 的锅炉交替运行高燃耗和低燃耗。因此,上述风门29选择高燃耗风量 位置和低燃耗风量位置的任一个来定位。
该风门29的位置调整根据来自上述控制器8的指令、利用上述风 门位置调整装置30进行。即,上述控制器8输入高燃耗或低燃耗的选 择信号以及对应于上述传感器7的检测空气比的输出值,输出上述发动 机34的驱动信号,调整上述风门29的开度位置。上述控制器8以来自 原点的脉冲数将成为对应于高燃耗时和低燃耗时的第 一设定空气比入1 的设定值的上述风门29的设定开度位置分别作为初始值记忆。
首先,说明高燃耗时的控制。上述控制器8在判定目前的上述风门 29的开度位置相对于上述设定开度位置为开放侧(必须向关闭方向进行 控制的侧)还是关闭侧(必须向开放方向进行控制的侧)的同时,演算 上述发动机34的驱动脉冲数。同时,判定上述输出值在图8中属于上述第一控制带Cl和上述第二控制带C2A、 C2B的哪一个。
属于上述第二控制带C2A时,以第一设定输送速度V2且以所演算 的驱动脉冲驱动上述发动机34,快速地关闭上述风门29。属于上述第 二控制带C2B时,以第二设定输送速度VI且以所演算的驱动脉冲驱动 上述发动机34,快速地打开上述风门29。如此,当專支偏离对应于设定 空气比的设定值时,由于快速地进行使对应于检测空气比的输出值接近 对应于上述第一设定空气比入l的设定值的控制,因此可以进行响应性 良好的空气比控制。
另外,属于上述第一控制带Cl时,在判定旋转方向的基础上,根 据上述式(4),演算上述发动机34的输送速度,以所演算的输送速度 和所演算的驱动脉冲驱动上述发动机34。该第一控制带C1的控制随着 远离对应于上述设定空气比入l的设定值而加速输送速度。通过如此控 制,可以迅速地接近对应于目标上迷第一设定空气比入l的设定值。另 外,通过利用确实地进行旋转位置控制的步进发动机和进行随着对应于 检测空气比的输出值接近于上述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的设定值而减慢输 送速度,可以控制对应于上述第一设定空气比入l的设定值附近的空气 比的过冲和波动。
通过如此的空气比控制,可以使上述燃烧器1初级侧的空气比为接 近1.0的低空气比、且将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气体浓度比变化幅度控 制在;[艮小、稳定地满足上述式(3)。结果,可以在使上述催化剂4次 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基本为零的同时,将一氧化碳浓度降低至实用范围 的值。
(实验例1)
说明在每单位时间的蒸发量为800kg的罐体3(申请人制造的型号 称作SQ-800的罐体)内利用燃烧量45.2m3N/h的预混合燃烧器1使其 燃烧、作为催化活性物质使用以2.0g/L的比例担载有Pt的体积IOL、内 径360mm的催化剂时的实验结果。当将上述设定空气比为1.0时,上述 催化剂1的初级侧(通过上述催化剂4之前)的一氧化碳浓度、氮氧化 物浓度、氧浓度,以各个10分钟的平均值计,被调整至2295卯m、 94ppm、 1655ppm,上述催化剂1的次级侧(通过上述催化剂1之后)的各个浓 度,以10分钟平均值计,为13ppm、 0.3ppm、 100ppm不到。这里,上 述催化剂1次级侧的氧浓度100ppm是氧浓度的测定界限。另外,上述催化剂4前后的气体温度分别为302°C、 327°C。在本实施例1和以下实 施例2、 3中,将上述催化剂4配置在上述给水预热器20的稍上游位置, 在其前后配置测定装置,使用抹式会社堀场制作所制PG-250测定通过 上述催化剂4后的各浓度,使用抹式会社堀场制作所制COPA-2000测 定通过前的各浓度。当然,即便将上述催化剂4配置在图1所示位置上, 也可认为测定浓度值基本没有变化。 (实验例2 )
将使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燃烧器1和罐体3,使燃烧量和设定空气 比与实施例1相同,作为催化活性物质使用以2.0g/L的比例担载有Pd 的体积IOL、内径360mm的催化剂4时的一氧化碳浓度、氮氧化物浓度、 氧浓度的各浓度比的值示于图10。这里,由于使用与实施例1同样的氧 浓度传感器测定通过催化剂后的氧浓度,因此实际即便为100ppm以下 的值也以100ppm显示。上述催化剂4前后的气体温度分别约为323°C ~ 325。C、约344。C ~346°C。
根据上述实施例1,通过调整燃烧空气与燃料比例的风门位置调整 装置30,可以将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氧、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浓度 比K控制为上述特异标准浓度KOX(上述调整O),可以降低排出NOx 浓度和排出CO浓度。因此,比较利用水/蒸汽添加的低NOx化技术和 利用投入脱硝剂的低NOx化技术,利用使用空气比调整装置和催化剂 的简易构成即可实现低NOx和低CO。
另外,由于使空气比基本为1.0,因此可进行节能运行。顺便提一 句,与通常锅炉的氧浓度4%(空气比约1.235 )的运行和氧浓度0%(空 气比约1.0)的运行相比,可以提高约1~2%的锅炉效率。在呼吁地球 温暖化对策的今天,该锅炉效率提高达成的产业价值非常大。
而且,由于在上述催化剂4的次级侧设置上迷传感器7控制空气比, 因此相比较于在上述催化剂4的初级侧设置传感器相比,可以更加稳定 化控制。另外,由于以氧浓度100ppm以下的分解能控制空气比,因此 可以应答性良好地稳定地进行空气比控制。 (利用上述燃烧开始控制程序的动作)
接着,参照图11和图12说明上述燃烧器1的燃烧开始时动作。上 述控制器8在进行周知的清炉和着火后,短时间进行低燃耗,移向高燃 耗。基本的空气比控制如上所述,上述控制器8在着火结束后,在图11的处理步骤Sl (以下处理步骤SN仅称作SN)中,以上述第二设定空 气比入2燃烧上述燃烧器1(包括上述低燃耗和上述高燃耗)。
通过该第二设定空气比入2的燃烧,进行上述催化剂4的预热。该 预热时,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例如为50ppm以下,即便 上述催化剂4完全不发挥作用,上述催化剂4通过后的一氧化碳浓度也 为排出比标准值以下。
接着,在S2中判定是否经过上述设定时间TO (例如1 ~ 2分钟)。 这里当判定为是时、移至S3,以上述第一设定空气比入l燃烧上述燃烧 器1。通过该燃烧控制,如上所述进行利用使排出氮氧化物基本为零的 低空气比的节能运行。
该实施例1的燃烧开始控制所带来的效果如下所述。上述燃烧器1 的燃烧开始时,在上述催化剂4温度低的运行开始至到达上述催化剂4 的活化温度期间,上述催化剂4不发挥所期待的氧化功能。其理由在于 上述催化剂4的温度低。上述催化剂4的温度低是冷态启动时(上述催 化剂4的温度为上述活化温度以下的低燃耗开始时)。因此,上述燃烧 器1通过上述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开始燃烧时,超出上述排出标准值排 除到大气中。
但是,通过本实施例1,通过仅执行规定时间TO的一氧化碳产生量 少的利用上述第二设定空气比入2的燃烧,可防止燃烧开始时排出大量 的一氧化碳。
实施例2
根据图13和图14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2。上述实施例1为利用计 时器进行上述规定时间的利用上述第二设定空气比入2的上述催化剂4 的预热,但本实施例2为设置检测上述催化剂4出口侧温度的温度传感 器(第二传感器)53、利用该温度传感器53直至检测温度达到设定温 度t0。利用该温度传感器53的控制按照图14所示控制顺序执行。在该 图14中,与图11控制顺序不同的仅为S4, S1和S3与图11相同。本 实施例2的基本动作仅是用温度代替时间来控制利用上述第二设定空气 比入2的燃烧,由于与上述实施例l相同,因此省略说明。通过本实施 例2,与上述实施例1相比,起到可以确实地进行上述催化剂4的预热 的效果。本实施例2中,将上述温度传感器53设置在上述催化剂4的 出口侧(次级侧),但也可以设置在入口侧(初级侧)、能够进行同样的温度控制。 实施例3
接着,参照图15和图16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3。本实施例3为具 备在从上述第一燃烧量变更为上述第二燃烧量或从上述笫二燃烧量变 更为上述第 一燃烧量时、进行抑制一氧化碳产生的燃烧量变更时控制的 程序的实施例。本实施例3由于具备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的硬件构成, 因此省略共同部分的说明,以下以不同部位为中心进行说明。
上述控制器8的空气比控制程序与上述实施例1相同,含有上述基 本控制程序(第一程序)、上述燃烧开始时控制程序(第二程序)、上 述燃烧量变更时控制程序(第三程序)和上述异常时控制程序(第四程 序)而构成。
根据图15和图16说明上述燃烧量变更时控制程序。以下的实施例 3说明中,第一设定条件、第二设定条件、笫一设定空气比、第二设定 空气比分别表示变更时第一设定条件、变更时第二设定条件、变更时笫 一设定空气比、变更时第二设定空气比。该程序反馈控制上述风门29 使得利用上述传感器7的检测空气比达到设定空气比。首先,在低燃耗 时,利用低燃耗时的第一设定条件进行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L燃烧。此时 向上述燃烧器1供给的空气量、燃料量分别为Al、 Fl,上述催化剂4 初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为Cl。高燃耗时,利用高燃耗时的第一设定条 件进行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H燃烧。此时向上述燃烧器l供给的空气量、 燃料量分别为A2、 F2,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为C3。
从低燃耗向高燃耗变更时,上述控制器8指令根据高燃耗时第二设 定条件的第二设定空气比入2H (〉高燃耗时的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H)的 燃烧。该入2H的空气量、燃料量分别为A3 (〉A2) 、 F2 (>F1),上述 催化剂4初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为C4 (<C3)。之后,上述控制器8移 向高燃耗时的第一设定条件的第一设定空气比人1H。
从高燃耗向低燃耗变更时,上述控制器8指令根据低燃耗时第二设 定条件的第二设定空气比入2L (〉高燃耗时的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L)的 燃烧。该入2L的空气量、燃料量分别为A4 ( >A1 ) 、 Fl,上述催化剂4 初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为C2 (<C1)。之后,上述控制器8移向低燃耗 时的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L。本实施例3中,上述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L、 入1H设定为空气比1.0,上述第二设定空气比入2L、入2H预先通过实验决定使得属于上述第二控制带C2A。
(利用上述燃烧量移行时控制程序的动作)
接着,参照图15和图16说明上述燃烧器1的燃烧量变更时的动作。 首先说明从低燃耗向高燃耗变更时的动作。低燃耗时利用低燃耗时的第 一设定条件进行空气比入1L燃烧。上述控制器8根据来自上述传感器7 的信号控制上述风门位置调整装置30的发动机,将上述风门29转动至 对应于上述空气比入1L的低燃耗位置的同时,将上述流量调整阀25控 制为低燃耗位置。
之后,当燃烧量从低燃耗向高燃耗转换时,控制器8控制上述发动 机34将上述风门29的转动位置控制在开度大于对应于上述第一设定空 气比入1H的高燃耗位置的对应于上述空气比入2H的位置,使得达到高 燃耗时第二设定条件的空气比人2H,同时将上述流量控制阀25控制在 高燃耗位置。该空气比入2H的空气比大于上述空气比入1H,进行上述 催化剂4初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低的燃烧。之后,当确认通过上述风门 位置调整装置30的功能移动至对应于上述空气比入2H的位置时,上述 控制器8指令上述第一设定空气条件的空气比入1H的燃烧。结果,通 过上述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H的燃烧,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气体浓度 比满足上述式(3),可以使上述催化剂4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基本 为零。
接着,说明从高燃耗向低燃耗变更时的动作。高燃耗时利用高燃耗 时的第一设定条件进行上述第一空气比入1H燃烧。上述控制器8根据 来自上述传感器7的信号控制上述风门位置调整装置30的发动机,将 上述风门29转动至对应于上述空气比入1H的高燃耗位置的同时,将上 述流量调整阀25控制为高燃耗位置。
当燃烧量从高燃耗向低燃耗转换时,控制器8控制上述发动机将上 述风门29的转动位置控制在开度大于对应于上述低燃耗笫一设定条件 的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L的低燃耗位置的位置,使得达到作为低燃耗时第 二设定条件的第二设定空气比入2L,同时将上述流量控制阀25控制在 低燃耗位置。该第二设定空气比入2L的空气比大于上述笫一设定空气比 入1L,进行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低的燃烧。之后,当确 认通过上述风门位置调整装置30的功能移动至对应于上述第二设定空 气比入2L的位置时,上述控制器8指令上述第一设定条件的第一设定空气比人1L的燃烧。结果,通过关闭上述风门29进行上述第一设定空气 比入1L的燃烧,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气体浓度比满足上述式(3 ), 可以使上述催化剂4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基本为零。
通过该实施例3的燃烧量变更时控制,当在燃烧量变更时使其暂时 高空气比燃烧后,移向上述第一设定空气比燃烧,因此可以防止空气比 偏离所导致的大量 一 氧化碳的排出。
实施例4
根据图17和图18说明作为上述实施例3的变形例的实施例4。本 实施例4相对于上述实施例3将上述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二设定空气比入 2L、第二设定空气比入2H的上述风门29的开度量大于上述第一设定条 件的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L、入1H的开度量,即上述实施例4通过燃烧 空气量的调整对空气比进行调整,本实施例4中,将上述第二设定条件 的第二设定空气比A2L、 A2H的上述燃料供给装置5的流量调整阀25 的流量小于上述第一设定条件的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L、人1H的流量、 即通过燃料量的调整对空气比进行调整,因此上述第二设定条件的空气 比大于上述第一设定条件的空气比。
以下说明本实施例4的燃烧量变更时控制程序。参照图18,首先在 低燃耗时,利用低燃耗时的第一设定条件进行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L燃 烧,此时向上述燃烧器1供给的空气量、燃料量分别为Al、 Fl,上述 催化剂4初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为Cl。高燃耗时,利用高燃耗时的第 一设定条件进行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H燃烧,此时向上述燃烧器1供给 的空气量、燃料量分别为A2、 F2,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一氧化碳浓 度为C3。
从低燃耗向高燃耗变更时,上述控制器8指令根据高燃耗时笫二设 定条件的第二设定空气比入2H (〉高燃耗时的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H)的 燃烧。该入2H的空气量、燃料量分别为A2、 F3,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 的一氧化碳浓度为C4 (<C3)。之后,上述控制器8移向高燃耗时第一 设定空气比入1H。
另外,从高燃耗向低燃耗的燃烧量变更时,上述控制器8指令根据 低燃耗时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二设定空气比入2L (〉高燃耗时的第 一设定 空气比入1L)的燃烧。该第二设定空气比人2L的空气量、燃料量分别为 Al、 Fl,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为C2 (<C1)。之后,上述控制器8移向低燃耗时的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L。本实施例4中,上述 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L、入1H设定为空气比1.0,上述笫二设定空气比入 2L、入2H预先通过实验决定使得属于上述第二控制带C2A。
接着,说明该实施例4的燃烧量变更时的动作。首先,说明从低燃 耗向高燃耗变更时的动作。低燃耗时,利用低燃耗时的第一设定条件进
行第一设定空气比人1L燃烧。上述控制器8根据来自上述传感器7的信 号控制上述风门位置调整装置30的发动机,将上述风门29转动至对应 于上述空气比入1L的低燃耗位置的同时,将上述流量调整阀25控制为 低燃耗位置。
之后,当燃烧量从低燃耗向高燃耗转换时,控制器8将上述风门29 的转动位置控制在对应于上述第二设定空气比入2H的高燃耗位置、同 时将上述流量调整阀25的开度位置控制在小于对应于上述第一设定空 气比入1H的开度位置,使得达到作为高燃耗时第二设定条件的第二设 定空气比人2H。之后,上述控制器8指令高燃耗时的第一设定条件的第 一设定空气比入1H的燃烧。结果,打开上述流量调整阀25、进行第一 设定空气比入1H的燃烧。由此,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气体浓度比满 足上述式(3),可以使上述催化剂4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基本为零。
接着,说明从高燃耗向低燃耗变更时的动作。高燃耗时利用高燃耗 时的第一设定条件进行上迷笫一设定空气比入1H燃烧。上述控制器8 根据来自上述传感器7的信 号控制上述风门位置调整装置30的发动机, 将上述风门29转动至对应于上述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H的高燃耗位置, 同时将上述流量调整阀25控制为低燃耗位置。
当燃烧量从高燃耗向低燃耗转换时,控制器8将上述风门29的转 动位置控制在对应于上述第二设定空气比入2L的低燃耗位置、同时将上 述流量控制阀25控制比对应于上述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L开度位置小的 位置上,使得达到作为低燃耗时第二设定条件的笫二设定空气比入2L。 之后,上述控制器8指令上述第一设定条件的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L的燃 烧。结果,慢慢打开上述流量调整阀25进行上述第一设定空气比入1L 的燃烧。由此,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气体浓度比满足上述式(3), 可以使上述催化剂4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基本为零。
在该实施例4中,与上述实施例l相同,当在燃烧量变更时使其暂 时高空气比燃烧后,移向上述第一设定空气比的燃烧,因此可以防止空气比偏离所导致的大量一氧化碳的排出。
本实施例4的图17和图18中,空气比、空气量、燃料量和一氧化 碳浓度为了易于理解与图15和图16的对应,带有相同符号,但可以使 实际数值不同。
实施例5
根据图19和图20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例5。本实施例5并非将 检测氧浓度等的传感器7配置在上述催化剂4的次级侧、而是设置在初 级侧。该传感器7为仅检测氧浓度的传感器。将根据该传感器7的上述 发动机34的控制特性示于图20中。以下说明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的方 面,共同位置省略说明。
本实施例5中,为了使上述第一设定空气比入l为l.O(使上述催化 剂4次级侧的氧浓度为零),检测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氧浓度间接地 控制空气比。根据各种实验结果可知,在满足上述式(1)的条件下将 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氧浓度02控制为0%< 02^1.00%的值时,可以 使上述催化剂4次级侧的氧浓度基本为零、即使得空气比基本为1。
因此,本实施例5的空气比控制程序中包括设置根据来自上述传感 器7的检测值(氧浓度信号)、对应该检测值和设定氧浓度的设定值之 差变更上述发动机34的输送速度(每单位时间的驱动量)的第一控制 带Cl,在该第一控制带Cl的外侧处使输送速度分别为第一设定速度 V2、第二设定速度VI的第二控制带C2A、 C2B,控制上述发动机34 的驱动量的控制顺序。
将上述笫一控制带Cl的设定范围控制在由设定氧浓度Nl和设定 氧浓度N2设定的范围内。上述第一控制带C1的输送速度V与上述实 施例1同样用上述式(4)计算。
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为将上述设定空气比如图21所示设定为上述次级特性的 NOx浓度基本超过零、低于上述初级特性的NOx浓度的值的例子。其 它构成由于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因此省略其说明。该值为上述设定空 气比基本超过1.0的上述次级特性的次级側NOx泄露区域Rl的空气比。 本实施例6的浓度比K的调整为上述调整2。
本实施例6的上述第一控制带Cl的控制范围中心(目标空气比) 为空气比1.005 (02浓度约1000ppm)、左端为基本低于空气比1.0的区域的值、右端为空气比1.01 (02浓度约2000ppm)。使用图7对 其进行说明,使用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的氧浓度高于上述标准氧浓度SK 的上述次级侧NOx泄露区域(实现上述调整2的区域)Rl进行空气比控制。
(实施例3 )
在本实施例6中,当在于上述实验例1相同的条件下(除了设定空 气比)进行实验时,将上述催化剂4初级侧(通过上述催化剂4之前) 的CO浓度、NOx浓度、02浓度的各个10分钟的平均值调整至1878ppm、 78ppm、 3192ppm,上述催化剂4的次级侧(通过上述催化剂4之后) 的各个浓度的IO分钟平均值为Oppm、 42ppm、 1413ppm。
由该实施例3可知,通过实施例6的空气比控制,利用上述催化剂 4的还原作用,排出NOx浓度降低至低于上述初级特性NOx浓度的值、 同时排出CO浓度降低至零。
本实施例6中,可以将上述第一控制带C1自由地设定在上述次级 侧NOx泄露区域Rl的范围内。随着上述第一控制带Cl接近空气比1, NOx的减少效果和节能效果增大。但是,由于处理的CO浓度高(有梯 度很大的情况),因此CO易于泄露、难以控制,有必要增多催化剂量。 因而,当将上述第一控制带Cl设定在右侧使得偏离空气比1时,控制 变得容易、同时可以减少上述催化剂4的量。
具体地说,不用使上述第一控制带Cl的左端为空气比1.0以下, 即可得到空气比l.O。另外,还可以将上述第一控制带C1的左端设定为 超过空气比1.0的值。本实施例6能够适用于上述实施例3。
实施例7
本实施例7为参照图22含有驱动上述送风机26的送风机用发动机 54、控制该发动机54旋转数的变换器55构成上述空气比控制装置28。 该实施例7中,并非使用上述风门29进行空气比控制和上迷浓度比恒 定控制,而是形成为使用上述变换器55进行的构成。利用上述控制器8 的上述送风机用发动机54的控制可以是抑制上述实施例1的图9所示 过冲和波动的控制。上述风门29在点烧时降低开度,当进入点烧后的 稳定燃烧时,增大开度,进行高燃耗和低燃耗的风量控制。该风量控制 可以使用上述变换器55进行,但并非局限于此,可以利用上述风门29 和上述变换器55的任何一个进行燃烧时等的风量控制。本实施例7中,其它构成与上述实施例1同样,因此省略其说明。本实施例7也可适用 于上述实施例3。
本发明并非限于上述实施例1~7。例如,上述实施例2中,使上述 传感器7为氧浓度传感器,但也可以为一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另外,使 用单一的控制器(锅炉控制用的控制器)8控制上述风门位置调整装置 30,但也可以除了该控制器8之外,设置上述风门位置调整装置30用 的其它控制器(省略图示),连接该控制器、上述传感器、上述控制器 8,进行空气比控制。
权利要求
1. 一种燃烧装置,其具备通过燃烧产生气体的燃烧器;由上述气体吸热的吸热装置;将通过该吸热装置后的上述气体中的至少一氧化碳氧化的催化剂;和将上述燃烧器的燃烧控制为开始时第一设定条件,使得该催化剂的初级侧的上述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浓度为开始时第一设定值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在上述燃烧器的燃烧开始时,进行抑制一氧化碳的产生和/或排出的燃烧开始时控制。
2. 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燃烧开始时控制 是将上述燃烧器的燃烧控制为开始时笫二设定条件,使得上述催化剂的 初级侧的一氧化碳浓度为低于上述开始时第一设定值的开始时第二设 定值。
3. 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上述开始时第二 设定条件的燃烧,对上述催化剂进行上升至活化温度的预热,抑制一氧 化碳的排出。
4. 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变更上述燃 烧器的空气比进行上述开始时第一设定条件和上述开始时第二设定条 件的变更。
5. 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上述催化剂的加 热装置,利用上述控制装置的燃烧开始时控制为在上述燃烧器的燃烧开 始时控制上述加热装置进行上述催化剂的预热的控制。
6. —种燃烧装置,其具备 燃烧器;由该燃烧器产生的气体吸热的吸热装置;将通过该吸热装置后的上述气体中的至少 一 氧化碳氧化的催化剂; 将上述燃烧器的燃烧控制为变更时第一设定条件,使得该催化剂的 初级侧的上述气体中的 一氧化碳浓度为变更时第 一设定值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燃烧器能够将燃烧量转换成第一燃烧量和第二燃 烧量,上述控制装置在从上述第一燃烧量变更为上述第二燃烧量或者从 上述第二燃烧量变更为上述第 一燃烧量时,进行抑制一氧化碳产生的燃烧量变更时控制。
7. 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燃烧量变更时控 制为在将上述燃烧器的燃烧控制为变更时第二设定条件,使得上述催化 剂的初级侧的 一 氧化碳浓度为低于变更时笫一设定值的变更时第二设 定值后,移至上述变更时第一设定条件的控制。
8. 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变更上述燃烧器的空气比进行上述变更时第一设定条件和上述变更时第二设定条 件的变更。
9. 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催化剂在氧 化一氧化碳的同时将氮氧化物还原,上述控制装置通过在上述第一设定 条件下的燃烧,将上述氧化催化剂的初级侧的气体中的氧、氮氧化物和 一氧化碳的浓度比调整至上述氧化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基 本为零或规定值以下、 一氧化碳浓度基本为零或规定值以下的规定浓度 比。
10. 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催化剂在 氧化一氧化碳的同时将氮氧化物还原,上述控制装置通过在上述笫 一设 定条件下的燃烧,进行调整上述氧化催化剂的初级侧的气体中的氧、氮 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比K的浓度比调整,上述浓度比调整为下述调 整0、调整l、调整2的任一种,调整0:将上述浓度比K调整至上述氧化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氮氧化 物浓度和一氧化碳浓度基本为零的标准规定浓度比K0;调整1:将上述浓度比K调整至上述氧化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氮氧化 物浓度基本为零、同时一氧化碳浓度为规定值以下的第 一规定浓度比 Kl;调整2:将上述浓度比K调整至上述氧化催化剂的次级侧的一氧化 碳浓度基本为零、同时氮氧化物浓度为规定值以下的第二规定浓度比 K2。
11. 权利要求IO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使判定所述标准规 定浓度比K0的式子为下式(1 )、所述标准规定浓度比K0满足下式(2 ), 使所述第一规定浓度比Kl小于所述标准规定浓度KO、使所述第二规定 浓度比K2大于所述标准规定浓度比K0,<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4</formula> (1)<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4</formula>…(2)式(1)中,[CO]、 [NOx]和
分别表示一氧化碳浓度、氮氧化物浓度 和氧浓度,满足
>0的条件。
12. 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催化剂在 氧化一氧化碳的同时将氮氧化物还原,上述控制装置通过在上述第一设 定条件下的燃烧,调整上述氧化催化剂的初级侧的上述气体中的氧、氮 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比,使上述催化剂的次级侧的氮氧化物浓度基 本为零。
13. 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催化剂在 氧化一氧化碳的同时将氮氧化物还原,上述控制装置通过在上述笫 一设 定条件下的燃烧,调整上述催化剂的初级侧的上述气体的氧、氮氧化物 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比,使得上述催化剂的初级侧的上述气体的 一氧化碳 浓度与通过上述氧化在上述催化剂内减少的一氧化碳浓度与通过上述 还原在上述催化剂内减少的一氧化碳浓度之和基本相等或更多。
14. 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燃烧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催化剂在 氧化一氧化碳的同时将氮氧化物还原,上述控制装置通过利用上述第一 设定条件的燃烧进行调整,使得上述催化剂的初级侧的上述气体浓度比 满足下式(3),<formula>formula see original document page 4</formula> …(3)式(3)中,[CO]、 [NOx]和
分别表示一氧化碳浓度、氮氧化物浓度 和氧浓度,满足
>0的条件。
全文摘要
本发明通过简单的装置防止在燃烧开始时向大气排出了排出标准以上的大量一氧化碳。本发明提供一种燃烧装置,其具备通过燃烧产生气体的燃烧器(1);由通过该吸热装置(2)后的上述气体中的上述气体吸热的吸热装置(2);至少氧化一氧化碳的催化剂(4);将上述燃烧器(1)的燃烧控制为第一设定条件,使得该催化剂(4)初级侧的上述气体中的一氧化碳浓度为第一设定值的控制装置(8),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8)在上述燃烧器(1)的燃烧开始时,进行抑制一氧化碳的产生和/或排出的燃烧开始时控制。
文档编号F23N1/02GK101415995SQ20078001224
公开日2009年4月22日 申请日期2007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6年7月4日
发明者冈本裕介, 安井贤志, 德永幸博, 田中收 申请人:三浦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