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的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2256阅读:11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的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力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的换热器。
背景技术
单相流散热装置是一种新型的散热装置,具有导热密度大,可以克服地球重力影响,不受导热方位限制等突出特点,被越来越多的散热场合所应用。但是,由于单相流散热装置在导热过程中工质不发生相变,而是靠吸热端工质受热膨胀后,分子扩散形成的密度差产生的动力来维持工质流动循环实现热传递,故与相变散热装置相比,导热工质的充灌量较大,工质热膨胀产生的压力较高,常用的相变散热装置的蒸发器结构不能完全满足单相流导热机制需求,单一的矩形蒸发器结构承压状态的受力不均匀,抗压能力差,且传热面积小,换热效率低。
发明内容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的换热器,本实用新型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的换热器,换热面积大,承压能力强,传热效率高,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制作容易。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方案是:包括:换热器壳体(I),换热器腔体(2),固定边板
(3)和固定丝孔(4);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腔体(2)由隧道式多通道并联管路构成,隧道式并联管路为纵向设置的圆柱形通道,多通道管路的上下两端,各设置一条与上下管路相连通的横向通道,使多通道并联管路连通,圆柱形的管路内壁设置沟槽状结构;换热器壳体(I)的两边设置固定边板(3),固定边板(3)上设置固定丝孔(4);在换热器壳体(I)的上端设置导热工质出口(5),导热工质出 口(5)与散热装置的工质上升管口连接;在换热器壳体
(I)的下端设置导热工质进口出),导热工质进口(6)与散热装置的工质回流管口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换热器腔体(2)的隧道式多通道并联管路使换热器腔体内工质总容量分流,换热器腔体压力得到分解,且圆柱形通道管路受力均匀,承压能力增强,管路内壁增加沟槽状结构使换热面积增大,可以实现强化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换热器的剖视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换热器的截面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换热器腔体内圆柱形通道的内部结构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换热器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时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所示,换热器腔体(2)由隧道式多通道并联管路构成,多通道管路的上下两端,各设置有与上下管路相连通的横向通道,使并联管路形成联通腔体。换热器壳体(I)的两边设置有固定边板(3),固定边板(3)上设置有固定丝孔(4)。换热器由铝型材加工而成,上下两端用铝板封头焊接密封。如
图1和图2所示,并联管路为纵向设置的圆柱形通道。如图3所示,圆柱形通道内壁设置有沟槽状结构。如图4所示,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的换热器时,换热器上的导热工质出口(5)与散热装置的工质上升管口连接;导热工质进口(6)与散热装置的工质回流管口连接,形成单相流导热、散热的循环回路系统,实现导热工质的合理流动和热量传递过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的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壳体(I),换热器腔体(2),固定边板(3)和固定丝孔(4);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腔体(2)由隧道式多通道并联管路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腔体(2)的隧道式多通道并联管路为纵向设置的圆柱形通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腔体(2)的多通道管路上下两端,各设置有与上下管路相连通的横向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腔体(2)的圆柱形管路内壁设置有沟槽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壳体(I)的两边设置有固定边板(3),固定边板(3)上设置有固定丝孔(4)。
6.根据权利要 求1所述一种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的换热器还包括有导热工质出口(5)和导热工质进口 ¢),导热工质出口(5)与散热装置的导热工质上升管口连接;导热工质进口(6)与散热装置的导热工质回流管口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的换热器,包括换热器壳体(1),换热器腔体(2),固定边板(3)和固定丝孔(4);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腔体(2)由隧道式多通道并联管路构成;本实用新型用于单相流散热装置的换热器,换热面积大,承压能力强,传热效率高,且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制作容易。
文档编号F28D1/04GK203053264SQ20122062415
公开日2013年7月1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23日
发明者陈庆山 申请人:陈庆山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