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炭黑尾气燃烧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14515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炭黑尾气燃烧炉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炭黑尾气燃烧炉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炭黑生产干燥系统的热源设备,特别是一种炭黑尾气燃烧炉。
背景技术
[0002]炭黑原料油裂解后的尾气是可燃性气体。此尾气在尾气燃烧炉中燃烧,产生高温燃余气,进入到干燥机外的烟道中对干燥机内的湿炭黑进行加热,达到干燥炭黑的目的。[0003]尾气燃烧炉是炭黑生产干燥系统的热源设备,也是尾气利用的节能设备。炭黑尾气和空气在尾气燃烧炉喷燃器中相遇,混合点燃,体积迅速膨胀进入燃烧室充分燃烧,产生高温燃余气,作为干燥炭黑的热介质。[0004]目前,炭黑生产尾气燃烧炉一般包括依次设置的燃烧室、蓄热室、出口烟道,燃烧室还与喷燃器相连,喷燃器设置有炭黑尾气进口和空气进口,一般采用轴向直式结构。由于结构上的缺陷,只能布置单个喷燃器,即一点喷燃,气体进入尾气燃烧炉喷燃器中混合点燃,轴向直接进入燃烧室中。由于是轴向直式结构,气体未形成强旋流,扰动程度低,混合不均匀,燃烧不充分;并且由于是一点喷燃,不可避免的出现燃烧不均匀,更加恶化了燃烧效果,降低了燃烧效率, 浪费了能源。发明内容[0005]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存在的现有尾气燃烧炉燃烧不充分、不均匀的问题,提供一种燃烧充分、均匀并有效利用热源的新型尾气燃烧炉。[0006]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炭黑尾气燃烧炉,包括依次设置的燃烧室、蓄热室、出口烟道,燃烧室还与喷燃器相连,在所述燃烧室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着至少两个喷燃器。[0007]作为优选:所述的至少两个喷燃器在燃烧室圆周方向呈切线方向设置。[0008]进一步的:所述的至少两个喷燃器切线设置的旋向一致。[0009]尾气燃烧炉采用至少两个喷燃器,即采用多点喷燃装置,相应的炭黑尾气和空气可以多点喷入该喷燃装置中,并形成多点同时点燃,燃烧充分、均匀;并且该喷燃装置在尾气燃烧炉圆周上呈多点切向对称布置,燃烧产生的多股混合流体由切向旋转进入尾气燃烧炉燃烧室,充分燃烧。[0010]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提供了一种低热值可燃气体的燃烧炉,产品结构新颖、设计合理、可以强化燃烧过程,有效的提高燃烧效率,节约能源。


[001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装配图;[0012]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侧视结构图;[0013]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典型喷燃器结构剖视图。[0014]图中,I为燃烧室,2为蓄热室、3为出口烟道、4.喷燃器,41为空气进口,42为炭黑尾气进口,5为燃余气出口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0016]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0017]如图1至3所示,一种炭黑尾气燃烧炉,包括依次设置的燃烧室1、蓄热室2、出口烟道3,蓄热室2末端还设置有燃余气出口 5,在所述燃烧室I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着两个相同的喷燃器4,所述两个喷燃器4采用螺栓方式连接在燃烧室I的切向接管上,并且布置方式为顺向均布中心对称布置,喷燃器4上设置有空气进口 41和炭黑尾气进口 42 ;[0018]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炭黑尾气分别由两个喷燃器4上的炭黑尾气进口 42进入喷燃器4,与从空气进口 41进来的空气在喷燃器4的混合室内进行混合点燃,达到两点燃烧,两股点燃的混合气体高速切向进入尾气炉燃烧室I,进行充分燃烧,燃烧后的燃余气旋转螺旋前进,进入尾气炉蓄热室2,最后从尾气炉出口烟道3排出进入到干燥机外的烟道中对干燥机内的湿炭黑进行加热,达到干燥炭黑的目的,图中箭头方向为旋转燃余气流方向。[0019]以上所述仅 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炭黑尾气燃烧炉,包括依次设置的燃烧室、蓄热室、出口烟道,燃烧室还与喷燃器相连,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烧室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着至少两个喷燃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炭黑尾气燃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至少两个喷燃器在燃烧室圆周方向呈切线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炭黑尾气燃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至少两个喷燃器切线设置的旋 向一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炭黑尾气燃烧炉,包括依次设置的燃烧室、蓄热室、出口烟道,燃烧室还与喷燃器相连,在所述燃烧室圆周方向均匀分布着至少两个喷燃器,优选所述的至少两个喷燃器在燃烧室圆周方向呈切线方向设置,且旋向一致,本实用新型可以使得炭黑尾气燃烧充分、均匀,强化燃烧过程,有效的提高燃烧效率,节约能源。
文档编号F23G7/06GK203116035SQ20132004896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9日
发明者王彦玲, 贾春, 梁明勇, 陈克荣, 万百千 申请人:中橡集团炭黑工业研究设计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