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热油锅炉设备的空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41195发布日期:2018-07-27 21:29阅读:40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热油锅炉设备的空预器。



背景技术:

空预器是锅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将烟气中的余热进行回收利用,现有的空预器普片结构复杂,往往采用的是增加空气进气阻力的作用来实现对空气进行充分预热,但是由于空气进气阻力变大会造成进气不足的现象发生,造成燃烧不充分,使能源损失更多。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不降低空气进气阻力的一种用于热油锅炉设备的空预器。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热油锅炉设备的空预器;包括空气预热器本体、尾气净化塔、鼓风机、和鼓风管;

所述鼓风机设置于所述鼓风管入口端,所述鼓风管出口端连接所述空气预热器本体的冷空气入口端;所述空气预热器本体的热空气出口端通过热空气导管连接所述热油锅炉的空气进气端;热油锅炉的烟气排气端通过热烟管连接所述空气预热器本体的热烟进气端,所述空气预热器本体的冷烟排气端通过冷烟管连接尾气净化塔的进烟端。

进一步的,所述空气预热器本体包括外烟管和内空气管;所述内空气管同轴心穿设于所述外烟管内腔;所述外烟管的一端导通所述热烟管的出烟端;所述外烟管的另一端导通所述冷烟管的进气端;所述内空气管的一端导通所述鼓风管出口端;所述内空气管的另一端导通所述热空气导管的入口。

进一步的,所述外烟管和内空气管之间设置有若干换热环片;所述换热环片为环片状铜质结构;所述换热环片沿所述外烟管和内空气管的轴向等间距阵列分布,各所述换热环片的外环与所述外烟管的内壁固定连接;各所述换热环片的内环与所述内空气管的外壁固定连接;各所述换热环片上沿轴心成圆周阵列若干导烟镂空孔;且相邻两换热环片上的导烟镂空孔相互错开。

进一步的,所述尾气净化塔上竖向设置尾气排气柱,尾气排气柱的顶端设置有盘型伞顶,所述尾气排气柱靠近所述盘型伞顶一端的侧壁设置有若干出烟孔,且若干出烟孔沿所述尾气排气柱轴线呈圆周阵列分布。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将内空气管道做成直管空气通道结构,使空气在管中畅通,有利于降低进气阻力,采用多孔式圆盘形散热环片使烟气在烟管中提高了换热面积,的烟气热量吸收更加彻底,用来弥补直管造成的空气加热不足的缺陷。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空气预热器本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和2所示,一种用于热油锅炉设备的空预器;包括空气预热器本体53、尾气净化塔84、鼓风机55、和鼓风管54;

所述鼓风机55设置于所述鼓风管54入口端,所述鼓风管54出口端连接所述空气预热器本体53的冷空气入口端;所述空气预热器本体53的热空气出口端通过热空气导管51连接所述热油锅炉的空气进气端;热油锅炉的烟气排气端通过热烟管52连接所述空气预热器本体53的热烟进气端,所述空气预热器本体53的冷烟排气端通过冷烟管56 连接尾气净化塔84的进烟端,空气预热器本体53将烟气的热量回收至即将进入燃烧炉的空气中,利于能量充分利用。

所述空气预热器本体53包括外烟管110和内空气管66;所述内空气管66同轴心穿设于所述外烟管110内腔;所述外烟管110的一端导通所述热烟管52的出烟端;所述外烟管110的另一端导通所述冷烟管56的进气端;所述内空气管66的一端导通所述鼓风管54出口端;所述内空气管66的另一端导通所述热空气导管51的入口,内空气管道66做成直管空气通道结构,使空气在管中畅通,有利于降低进气阻力。

所述外烟管110和内空气管66之间设置有若干换热环片64;所述换热环片64为环片状铜质结构;所述换热环片64沿所述外烟管110和内空气管66的轴向等间距阵列分布,各所述换热环片64的外环与所述外烟管110的内壁固定连接;各所述换热环片64 的内环与所述内空气管66的外壁固定连接;各所述换热环片64上沿轴心成圆周阵列若干导烟镂空孔65;且相邻两换热环片64上的导烟镂空孔65相互错开;采用多孔式圆盘形散热环片使烟气在烟管中提高了换热面积,的烟气热量吸收更加彻底,用来弥补直管造成的空气加热不足的缺陷,同时采用且相邻两换热环片64上的导烟镂空孔65相互错开提高了烟气出来的行程,使烟气的热量散发更加彻底。

所述尾气净化塔84上竖向设置尾气排气柱85,尾气排气柱85的顶端设置有盘型伞顶83,所述尾气排气柱85靠近所述盘型伞顶83一端的侧壁设置有若干出烟孔94,且若干出烟孔94沿所述尾气排气柱85轴线呈圆周阵列分布;,采用盘型伞顶结构使尾气净化塔进雨水,同时采用圆周阵列式出烟孔,有利于烟气扩散,快速消散。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