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锅炉烟道吹灰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78219发布日期:2018-08-28 23:13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道吹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锅炉烟道吹灰系统。



背景技术:

燃煤锅炉水平烟道折焰角处积灰严重的情况,严重的积灰不仅减小了烟气与换热器之间的换热面,削减了换热器的换热效果,同时改变了烟气流场。

针对燃煤锅炉烟道积灰严重的情况,国内外出现了不少解决方法,例如公开号为CN104180379A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用于Π型锅炉水平烟道的吹灰方法及装置,其由测温系统、控制模块及吹灰系统组成,测温系统包括设置在烟道壁上的第一温度探测器与第二温度探测器,吹灰系统包括供气管、设置在供气管上的电磁阀、及与供气管连接并设置在烟道底壁上的风帽,风帽均匀分布;第一温度探测器与第二温度探测器连接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连接电磁阀。该吹灰装置以期通过温度探测器来探测换热面的积灰程度,从而控制吹灰装置自动完成清灰工作。实际上,换热器温度受很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温度探测器通过探测换热器的温度,无法反映真实的换热器积灰情况。

公开号为CN104696975A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蒸汽风帽吹灰系统及方法,该蒸汽风帽吹灰系统包括:吹扫蒸汽管,蒸汽风帽喷嘴,蒸汽母管及鳍片;部分吹扫蒸汽管沿炉膛宽度方向布置于锅炉折焰角区域,其余部分沿炉膛宽度方向布置于锅炉水平烟道区域;蒸汽风帽喷嘴为中空结构,每一根吹扫蒸汽管上固定安装多个蒸汽风帽喷嘴,多个蒸汽风帽喷嘴分别穿过鳍片安装在同一根吹扫蒸汽管上;多根吹扫蒸汽管连接蒸汽母管的一端,蒸汽母管的另一端连接辅汽联箱,辅汽联箱的过热蒸汽依次对每根吹扫蒸汽管进行吹扫,每根吹扫蒸汽管的蒸汽风帽喷嘴的喷汽孔喷出过热蒸汽,将锅炉折焰角或水平烟道的积灰二次扬起,并由经过的流动烟气将所述积灰携带走。本实用新型以将折焰角及水平烟道全部范围的积灰清除。该专利采用蒸汽风帽吹灰能有效解决折焰角区域及水平烟道的积灰问题,但是其采用蒸汽作为吹灰介质,实际上,很多电厂并没有多余的蒸汽可以用于吹灰,对于电厂蒸汽余量不足,而压缩空气余量充足的情况,边需要采用适用于空气吹灰的吹灰装置和吹灰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锅炉烟道吹灰系统,可以解决锅炉烟道积灰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锅炉烟道吹灰系统,包括设置在水平烟道底部内壁上沿所述烟道长度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的两组吹灰装置,所述吹灰装置包括沿烟气流向布置的若干组吹灰组件,所述吹灰组件包括交错设置的两排吹灰风帽,每排吹灰风帽沿所述水平烟道宽度方向布置,所述两排吹灰风帽分别经进气管连通至分支管道,所有的分支管道连通至主管道,所述主管道连接至压缩气体供应装置,所述分支管道上设有电磁阀,控制装置连接电磁阀并通过电磁阀控制所述分支管道的开闭。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吹灰装置包括沿烟气方向布置的第一吹灰组件和第二吹灰组件,所述第一吹灰组件包括第一风帽组和第二风帽组,所述第二吹灰组件包括第三风帽组和第四风帽组,所述第一风帽组与所述第三风帽组对应的风帽位于相同列上,所述第二风帽组与所述第四风帽组对应的风帽位于相同列上。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风帽组与所述第三风帽组之间、所述第二风帽组与所述第四风帽组之间的间距为800~1000mm;所述第一风帽组与所述第二风帽组之间、所述第三风帽组与所述第四风帽组之间的间距为500~600mm。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吹灰风帽设置在相邻两个水冷壁管之间,所述吹灰风帽经接管连通至所述进气管,所述接管从两个水冷壁管之间的鳍片伸出并与所述鳍片密封连接。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接管与所述鳍片之间设有加强耳板。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吹灰风帽设有两个喷嘴,且所述两个喷嘴分别位于烟气流动方向的正、反方向上。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水冷壁管上位于吹灰风帽的管段上套设有防磨套。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支管道上设有手动闸阀。

在其中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支管道上还设有压力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用多组吹灰风帽对锅炉烟道进行吹灰,可以扩大吹扫范围,避免吹扫死角,可以有效解决水平烟道积灰的问题;该吹灰系统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吹灰效率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锅炉烟道吹灰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吹灰风帽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第一风帽组;

2、第二风帽组;

3、第三风帽组;

4、第四风帽组;

5、吹灰风帽;5-1、风帽本体;5-2、风帽盖;5-3、喷嘴;

6、水冷壁管;

7、进气管;

8、分支管道;

9、主管道;

10、电磁阀;

11、手动闸阀;

12、压力表;

13、防磨套;

14、鳍片;

15、加强耳板;

16、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限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参见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提供一种锅炉烟道吹灰系统,包括设置在水平烟道底部内壁上沿烟道长度方向中心线对称设置的两组吹灰装置,吹灰装置包括沿烟气流向布置的第一吹灰组件和第二吹灰组件,第一吹灰组件包括交错布置的第一风帽组1和第二风帽组2,第二吹灰组件包括交错布置的第三风帽组3和第四风帽组4,第一风帽组1、第二风帽组2、第三风帽组3和第四风帽组4均沿水平烟道宽度方向布置,且它们分别经进气管7连通至相应的分支管道8,所有的分支管道8连通至主管道9,主管道9连接至压缩气体供应装置,在分支管道8上设有电磁阀10,控制装置连接至电磁阀10并通过电磁阀10可控制分支管道8的开闭。压缩气体供应装置、控制装置与电磁阀10之间的连接关系均为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不再赘述。

应该理解,根据需要,每组吹灰装置可设置更多组的吹灰组件,本实用新型在此处不做限制。

本例中,第一风帽组1与第三风帽组3对应的风帽位于相同列上,第二风帽组2与第四风帽组4对应的风帽位于相同列上,即每一列上布置有两个风帽。

其中,第一风帽组1与第三风帽组3之间、第二风帽组2与第四风帽组4之间的间距为800~1000mm,优选为1000mm;第一风帽组1与第二风帽组2之间、所述第三风帽组3与第四风帽组4之间的间距为500~600mm,优选为600mm。

参见图2,吹灰风帽5设置在相邻两个水冷壁管6之间,吹灰风帽5包括风帽本体5-1、罩设在风帽本体5-2的风帽盖、及设置在风帽本体5-1上的喷嘴5-3,吹灰风帽5经接管16连通至进气管7,接管从两个水冷壁管6之间的鳍片14伸出并与鳍片14密封连接。

为了避免吹灰风帽5对水冷壁管6的吹损,在水冷壁管6上位于吹灰风帽5的管段上套设有防磨套13。

为了提高吹灰风帽5与鳍片14连接的稳定性,在接管16与鳍片14之间设有加强耳板15。

本例中,吹灰风帽5设有两个喷嘴5-3,它们分别位于烟气流动方向的正、反方向上,即两个喷嘴5-3喷出的气流方向分别位于烟气流动方向的正反方向上,可实现压缩空气的双向吹扫,增加吹扫范围。

为了进一步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在分支管道8上设有手动闸阀11,当电磁阀10无法正常工作时,通过手动闸阀11关闭分支管道8。

为了便于检测分支管道8上的气压压力,在分支管道8上还设有压力表12。

采用上述吹灰系统的吹灰方法为:采用间歇吹灰方式对水平烟道进行吹灰,吹灰系统每隔3~3.5h工作一次,吹灰系统开始工作后,每次吹扫吹灰装置中的一组吹灰组件,吹灰时间为1min,两组吹灰装置之前的吹灰间隔为5min,吹灰系统工作一次的时间为9min。通过四组吹灰组件依次对烟道进行吹灰,可强化压缩空气扰动,避免吹扫死角,解决水平烟道积灰的问题。

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是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