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旋流叶片低氮煤粉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2197发布日期:2019-09-29 14:17阅读:49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调旋流叶片低氮煤粉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燃烧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调旋流叶片低氮煤粉燃烧器。



背景技术:

我国现有锅炉60多万台,每年消耗标准煤约4亿吨,约占我国煤炭消耗总量的四分之一,燃煤工业锅炉平均运行效率仅65%左右,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5%~20%。

燃煤在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是燃烧反应的一部份:燃烧生成的氮氧化物主要是NO和NO2,统称为NOx。大气中的NOx溶于水后会生成为硝酸雨,酸雨会对环境带来广泛的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市场上的煤粉燃烧器,种类繁多,有直流式、旋流式、回转窑式、单通道式、四通道式等等,其基本原理是把煤粉和燃烧所需的空气送入炉膛,采用空气分级燃烧的方式,并组织合理的气流结构,使燃料迅速地着火,稳定地燃烧,减少氮氧化物生成。其中,以中国煤科院和其衍生的山西蓝天锅炉具有代表性。但是,其主要技术是引进德国的,对煤质要求高,技术上并无创新和突破。而国内开发的中小型煤粉工业锅炉普遍存在着排烟温度高、过量空气系数大、排烟热损失高的问题;另外,炉内结渣,燃料不完全燃烧,热损失也较高;环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则主要是NOx初始排放量过高给锅炉脱硝带来巨大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旋流叶片低氮煤粉燃烧器,其燃烧效率高,氮氧化物排放低,燃烧过程稳定,综合性能优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调旋流叶片低氮煤粉燃烧器,包括预燃室8,预燃室8连通有一次风管组件4、内二次直流风组件5、内二次风旋流组件6和外二次风组件7,所述内二次直流风组件5包含竖直的直流风入口接管和水平的燃烧器内部通道,内二次直流风由直流风入口接管和燃烧器内部通道直接进入预燃室8中的火焰焰心位置,所述内二次风旋流组件6包含内二次风壳体61、旋流叶片62、调节装置63、内部通道64及出风扩口65,与一次风、内二次直流风在预燃室8的前部混合,形成旋转混合气流。

所述预燃室8连通有中心管3,点火枪1、介质雾化油枪2和紫外线火焰检测器10从中心管3中穿过,作用于预燃室8内部的前端。

所述一次风管组件4包括位于中心管3外的一次风管,一次风管内壁与中心管3外壁之间形成环状一次风通道,煤粉与一次风混合物从此通道进入预燃室8。

所述一次风管通道内设置有煤粉浓缩装置11。

所述内二次直流风组件5的燃烧器内部通道为水平管内壁与一次风管组件4的一次风管外壁之间的通道。

所述内二次直流风为循环烟气。

所述内二次风壳体61焊接于内二次直流风组件5外侧,包括竖直部分和水平部分,水平部分位于所述燃烧器内部通道外侧,作为内二次风旋流组件6的内部通道64,内部通道64的前端为出风扩口65,旋流叶片62有多个,呈环形分布在竖直部分内的同一高度处,旋流叶片62通过竖向的转轴连接连板67的一端,连板67的另一端固定于圆环68上,调节装置63位于内二次风壳体61外,包括与圆环68固定连接的转动手柄66,通过调节装置63改变旋流叶片62的切向角度,控制内二次旋流风的旋向。

所述预燃室8包含钢结构的预燃室外壳和耐火材料浇铸的预燃室内胆,所述外二次风组件7包含外二次风入口风管、与预燃室内胆组成的外二次风预热室及喷口,其中所述喷口的方向沿预燃室8端面切向旋流。

所述预燃室8中设置有热电偶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煤粉炉燃烧更加稳定,并保证燃烧效率达到98%以上。

2.能够将煤粉炉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氮氧化物降低30%以上。

3.可以针对煤质及锅炉负荷变化调整燃烧器内二次风旋流叶片方向,维持最佳燃烧状态。

4.能够通过火焰直径和长度尺寸的调节,防止燃烧过程中炉膛结焦现象的产生。

5.通过预燃室的预热作用,缩短点火时间,节省点火燃料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内二次风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内旋流叶片以及调整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安装旋流叶片的竖直部分的横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可调旋流叶片低氮煤粉燃烧器,包括带热电偶9的预燃室8,预燃室8包含钢结构的预燃室外壳和耐火材料浇铸的预燃室内胆,预燃室8由于容积较小,点火时温度能够迅速上升煤粉着火点以上,快速点燃煤粉,使煤粉锅炉的点火过程缩短,节约点火燃料;本实用新型预燃室采用了预热式SOFA燃尽风沿预燃室端面切向旋流射入的煤粉预燃室结构,提高了外二次风的温度,强化了SOFA风和主燃射流的湍动混合,促进煤粉的稳定高效燃烧。热电偶9能实时监测预燃室8的温度,为锅炉运行控制提供依据。

预燃室8连通有自内而外的中心管3、一次风管组件4、内二次直流风组件5、内二次风旋流组件6和外二次风组件7,点火枪1、介质雾化油枪2和紫外线火焰检测器10从中心管3中穿过,作用于预燃室8内部的前端,点火枪1通过高能点火器实现电子打火,点燃燃料;介质雾化油枪2通过空气介质雾化,使燃油以雾状进入预燃室8,雾化状态易于着火,并能够提高燃烧效率,达到节油效果,紫外线火焰检测器10通过中心管3监测到预燃室8内火焰,实时准确获取着火情况,为远程控制提供火焰信号。

一次风管组件4的一次风管位于中心管3外,一次风管内壁与中心管3外壁之间形成环状一次风通道,煤粉与一次风混合物从此通道进入预燃室8,该通道内设置有煤粉浓缩装置11,实现燃烧室局部高煤粉浓度、高回流烟气温度、低氧浓度的径向煤粉浓淡燃烧,即浓淡分离技术,可以提高煤粉着火、燃烧的稳定性,同时减少污染物NOX的生成。

内二次直流风组件5包含竖直的直流风入口接管和水平的燃烧器内部通道,由直流风入口接管和燃烧器内部通道直接进入预燃室8中的火焰焰心位置,其中燃烧器内部通道为水平管内壁与一次风管组件4的一次风管外壁之间的通道。直流风是直接进入火焰焰心的配风之一,燃烧器内部通道可以直接引入循环烟气,达到降低火焰焰心氧气含量和温度的效果,从而抑制氮氧化物生产。

内二次风旋流组件6包含内二次风壳体61、旋流叶片62、调节装置63、内部通道64及出风扩口65,内二次旋流风是燃烧器的第三级配风,与一次风、内二次直流风在预燃室8的前部混合(即早期混合),提供燃烧初期氧量的同时,形成旋转混合气流,实现空气与煤粉湍动混合,可以使燃煤挥发分有效释放,同时也使燃烧过程中产生的HCN、NH3等含氮中间络合物中氮进行还原,减少了NOX的转化和生成。

参考图2和图3,内二次风壳体61焊接于内二次直流风组件5外侧,包括竖直部分和水平部分,水平部分位于所述燃烧器内部通道外侧,作为内二次风旋流组件6的内部通道64,内部通道64的前端为出风扩口65,旋流叶片62有多个,呈环形分布在竖直部分内的同一高度处,旋流叶片62通过竖向的转轴连接连板67的一端,连板67的另一端固定于圆环68上,调节装置63位于内二次风壳体61外,包括与圆环68固定连接的转动手柄66,根据燃煤品质、燃烧状况以及锅炉运行负荷需要,通过转动手柄66带动圆环68转动,进而带动连板67转动,改变旋流叶片62的切向角度,控制内二次旋流风的旋向,从而达到调节旋流强度的效果。内二次直流风与内二次旋流风通过比例和旋流强度调节,可以达到改变火焰尺寸和形状的目的,使煤粉炉燃烧运行调节更加灵活。

外二次风组件7包含外二次风入口风管、与预燃室内胆组成的外二次风预热室及喷口,其中喷口的方向沿预燃室8端面切向旋流。外二次风与一次风和内二次风形成燃烧器的分级配风层次,使煤粉与空气充分混合,不仅提高了煤粉的燃烧效率,同时结合浓度分离技术,有效降低了煤粉燃烧过程中燃料型和温度型NOX型的生成,也抑制了预燃室8和炉膛结焦。

该新型燃烧器结构简单,综合运用了最新煤粉燃烧技术,在燃烧器的关键部位对零部件结构、空气分级燃烧方式、预燃室设计等都进行了优化设计,能有效地提高煤粉着火燃烧的稳定性,减少NOX的生成,满足节能环保和为社会及企业创造效益的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