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75523发布日期:2022-06-04 06:41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灶具燃烧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灶具燃烧器。


背景技术:

2.目前,现有的灶具燃烧器包括燃烧器底杯、底座、分火器及分火盖;安装时,底座盖在燃烧器底杯上,分火器盖在底座上,以及分火盖盖在分火器上。加工比较麻烦,生产成本也高,通用性不好。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灶具燃烧器,容易加工,降低了生产成本,通用性好。
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其是一种灶具燃烧器,
5.其特征在于包括分气底盖及分气火盖;所述分气底盖包括开口向上的上凹腔,在所述上凹腔的底板上位于上凹腔内设有二个以上的下二次进风通道,所述下二次进风通道的二次进风口与外界相通,相邻两下二次进风通道之间有间隔从而形成下分气槽,上凹腔侧壁与下二次进风通道之间有间隔从而形成环形下气槽,在上凹腔的底板上设有中心进气管,所述中心进气管的进气口伸入燃烧器底杯中,下二次进风通道位于中心进气管的出气口旁;上凹腔的底板下方盖在燃烧器底杯上,在上凹腔的底板下方与燃烧器底杯之间设有二个以上的一次进风通道;
6.所述分气火盖包括开口向下的下凹腔,在所述下凹腔的顶板上位于下凹腔内设有二个以上的上二次进风通道,所述上二次进风通道的出风口与上凹腔的顶板上方相通,相邻两上二次进风通道之间有间隔从而形成上分气槽,下凹腔侧壁与上二次进风通道之间有间隔从而形成环形上气槽,在下凹腔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外出气孔,在下凹腔的顶板上位于环形上气槽处设有若干个内出气孔;
7.所述下凹腔与上凹腔的大小及形状相适应且下凹腔盖在上凹腔上,上二次进风通道与下二次进风通道大小及形状相适应且上二次进风通道的盖在对应的下二次进风通道并相通从而形成二次进风通道,上分气槽盖在对应的下分气槽上并相通从而形成分气槽,以及环形上气槽盖在环形下气槽上并相通从而形成环形气槽;所述中心进气管的出气口与上凹腔的顶板有间隔,该间隔与分气槽的入气口相通,分气槽的出气口与环形气槽相通。
8.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上凹腔底板的下方设有二个以上的盖在燃烧器底杯上的盖脚,相邻盖脚之间有间隔从而形成所述一次进风通道。
9.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下二次进风通道的二次进风口设在对应的盖脚处。
10.在本技术方案中,在所述下凹腔的顶板上位于环形上气槽处设有二个以上向上凸起的凹腔,所述内出气孔设在凹腔的内侧壁上,所述凹腔的断面呈“八字”形。
11.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环形上气槽的顶部呈向处倾斜状。
12.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内出气孔位于上二次进风通道的出风口上方。
13.在本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中心火盖,在中心火盖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中心侧出气孔,在所述下凹腔的顶板中心位置设有二个以上的中心出气孔,所述中心出气孔位于中心进气管的出气口的上方,所述中心火盖盖在所有的中心出气孔上。
14.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为:容易加工,降低了生产成本,通用性好。
附图说明
1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1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分解图;
17.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一的分气火盖的反面部位的立体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一的分气底盖的反面部位的立体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一的主视图;
20.图6是图5的a-a剖视图;
21.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一另一方位的立体图;
22.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23.图9是图8的b-b剖视图;
24.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立体图;
25.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分解图;
26.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二的分气火盖的反面部位的立体图;
27.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二的分气底盖的反面部位的立体图;
28.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二的主视图;
29.图15是图14的c-c剖视图;
30.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二另一方位的立体图;
31.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32.图18是图17的d-d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3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互相结合。
34.在本实用新型描述中,术语“上”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实用新型必须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5.实施例一
36.如图1至图9所示,其是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分气底盖2及分气火盖3。
37.所述分气底盖2包括开口向上的上凹腔,在所述上凹腔的底板上位于上凹腔内设有四个下二次进风通道22,所述下二次进风通道22的二次进风口28与分气底盖2的外界相通,相邻两下二次进风通道22之间有间隔从而形成下分气槽25,上凹腔侧壁与下二次进风通道22之间有间隔从而形成环形下气槽24,在上凹腔的底板上设有中心进气管21,所述中
心进气管21的进气口伸入燃烧器底杯1中,中心进气管21的出气口位于上凹腔内,下二次进风通道22分布在中心进气管21的出气口旁;上凹腔的底板下方盖在燃烧器底杯1上,在上凹腔的底板下方与燃烧器底杯1之间设有四个一次进风通道27,一次进风通道27的进风口与外界相通,一次进风通过27的出风口与燃烧器底杯1内相通,这样一次进风通道27可以将外界空气引入到燃烧器底杯1中。
38.所述分气火盖3包括开口向下的下凹腔,在所述下凹腔的顶板上位于下凹腔内设有四个上二次进风通道34,所述上二次进风通道34的出风口与上凹腔的顶板上方相通,相邻两上二次进风通道34之间有间隔从而形成上分气槽31,下凹腔侧壁与上二次进风通道34之间有间隔从而形成环形上气槽33,在下凹腔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外出气孔35,在下凹腔的顶板上位于环形上气槽33处设有若干个内出气孔36;
39.所述下凹腔与上凹腔的大小及形状相适应且下凹腔盖在上凹腔上;上二次进风通道34与下二次进风通道22大小及形状相适应,且上二次进风通道34的盖在对应的下二次进风通道22并相通从而形成二次进风通道,上分气槽31盖在对应的下分气槽25上并相通从而形成分气槽,以及环形上气槽33盖在环形下气槽24上并相通从而形成环形气槽;下二次进风通道22的二次进风口28是二次进风通道的进风口,上二次进风通道34的出风口是二次进风通道的出风口;所述中心进气管21的出气口与上凹腔的顶板有间隔,该间隔与分气槽的入气口相通,分气槽的出气口与环形气槽相通。二次进风通道及分气槽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是二个、三个、四个或五个等。
40.工作时,一次进风通道27将空气引入到燃烧器底杯1中,这样进入的空气与燃烧器底杯1中的燃气混合,混合后的燃气从中心进气管21进入到各分气槽中,再从分气槽进入到环形气槽中,环形气槽中的燃气再从外出气孔35及内出气孔36喷出,达到燃烧的目的。
41.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上凹腔底板的下方设有四个盖在燃烧器底杯1上的盖脚26,相邻盖脚26之间有间隔从而形成所述一次进风通道27。盖脚26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是二个、三个、四个或五个等。
42.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下二次进风通道22的二次进风口28设在对应的盖脚26处。
43.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下凹腔的顶板上位于环形上气槽33处设有四个向上凸起的凹腔32,所述内出气孔36设在凹腔32的内侧壁上,所述凹腔32的断面呈“八字”形,这样可以使凸起32内的燃气尽量从内出气孔36中排出。凸起32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是二个、三个、四个或五个等。
4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环形上气槽33的顶部呈向处倾斜状,这样可以使环形气槽中的燃气尽量从外出气孔35排出。
45.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从内出气孔36出来的燃气更好的与空气更好的混合,所述内出气孔36位于上二次进风通道34的出风口上方。
46.实施例二
47.如图10至图18所示,其是一种灶具燃烧器,包括分气底盖2及分气火盖3。其结构基本与实施例一相同,相同的内容不再重述,所不同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中心火盖4,在中心火盖4的侧壁上设有若干个中心侧出气孔41,在所述下凹腔的顶板中心位置设有二个以上的中心出气孔38,所述中心出气孔38位于中心进气管21的出气口的上方,所述中心火盖4盖在所有的中心出气孔38上。
48.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出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及变形仍落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