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汽油为燃料的氧气切割专用割炬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560761阅读:7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以汽油为燃料的氧气切割专用割炬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局部用火焰加热切割,特别适用于一种以汽油为燃料的氧气切割专用割炬。
众所周知,用于手工气割钢材等可气割的材料,通常使用的是乙炔--氧气割装置,如在由梁桂芳主编的《切割技术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5)中,对各种割炬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其中对乙炔--氧气割装置的缺点也进行了客观的阐述,主要是乙炔属于不饱和烃,非常不稳定,容易爆炸,不安全,耗能大和污染比较严重。为此,一些技术人员致力于研究使用汽油作为气割燃料来代替乙炔,并且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汽油氧气切割机”(专利号91219928.8),该装置由汽油罐、氧气瓶、装有雾化汽油装置的等压割炬、油管及氧气管组成,其发明点是在所述割炬汽油管中装有汽油雾化装置,该雾化装置由前后塞片组成,塞片上有0.5~0.9mm的小孔,该实用新型不足之处是汽油雾化不充分,实用中经常有明显的汽油液滴喷出,于是上述专利发明人又在原专利技术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改进方案,即“便携式汽油氧气切割机”(专利号92225731.0),其发明点是在等压割炬上配置一个特殊结构的割嘴,其头部由切割氧管、预热氧孔、油孔和燃烧罩组成,但是该专利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当需切割较厚钢板时为了在开始切割前点火时,割嘴还会出现滴油和冒烟现象,虽然切割开始后上述现象消失,并不影响切割正常进行,但切割前未燃烧的少许油滴掉在操作者面前,仍是存在不安全的因素,于是上述专利发明人在该专利技术的基础上又提出进一步改进方案,即“带预燃胃的汽油氧气切割机”(专利号93240658.0),其发明点是在割嘴安装了一个带孔的预燃冒。试图将没有完全雾化的少许汽油滴在预燃冒内经加热汽化并燃烧,但实现汽油汽化必须是预燃冒具有一定温度,因此,只有在割炬点火后预燃冒才有可能升温,还是不能避免在其专利说明书中所述的要解决“在开始切割前点火时,割嘴还会出现滴油和冒烟现象”,特别是经本发明人试验表明,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仍然存在雾化不充分,而导致预热火焰不稳定,火焰温度偏低,呈过氧化状态。也就是说,由于汽油雾化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良好的解决,致使现有的以汽油为燃料的氧气切割专用割炬存在一些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能够使汽油充分雾化的装置,并且将割炬由等压式改变成射吸式,从而使割炬在开始切割前点火时,割嘴会明显减少滴油和冒烟现象,同时可以得到稳定的预热火焰,提高了火焰温度,火焰气氛容易调整。
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本实用新型根据GB5110-85所列的射吸式割炬为基本结构基础,对部分结构作适当改造,来满足汽油替代乙炔的要求。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割嘴(1)、割嘴本体(2)、预热氧管(19)、汽油管(3)、切割氧管(4)、后部接体(7)、预热氧阀门(8)、切割氧阀门(5)、汽油阀门(9)组成,其特征是在汽油管(3)的内部设置预热氧管(19),预热氧管(19)末端设置喉管(21),喉管(21)与预热氧管(19)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焊接、粘接或螺纹联接,喉管(21)的喉部或喉部之后至少开有一个孔(20),该孔(20)和汽油管(3)相通,如果在喉管(21)的喉部开孔(20),雾化效果最好(拉瓦尔型喉管除外),喉管(21)可采用拉瓦尔型(设计方法可参照梁桂芳主编的《切割技术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杜,1997.5)、文丘里型(设计方法可参照陈康仪所编《汽车化油器原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2)或其他形式,喉管的喉部直径在Φ0.5~Φ1.5mm。喉管的喉部的孔(20)可以是若干个,但若干孔的截面积总和应当在0.1~0.8mm2之间,所述的预热氧管的内径为Φ2~Φ8mm。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汽油雾化充分,割炬在开始切割前点火时,割嘴会明显减少滴油和冒烟现象,同时可以得到稳定的预热火焰,提高了火焰湿度,使火焰气氛容易调整。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局部剖视图;附图3为附图2喉管的结构剖视图附图4为附图2另一种喉管的结构剖视图;附图5为附图2又一种喉管的结构剖视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特征及其它相关持征作进一步详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以G01-30射吸式割炬为基本结构基础,首先将乙炔阀门改装,由原来的大锥度阀改为小锥度阀,并将阀针调节螺纹改为细牙螺纹,控制汽油通过阀门的截面积0~2mm2之间,以满足油量的精确调整;将预热氧阀门进行改装,应保证氧气通过的截面积0~7mm2之间;如附
图1、2、4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割嘴(1)、割嘴本体(2)、预热氧管(19)、汽油管(3)、切割氧管(4)、后部接体(7)、预热氧阀门(8)、切割氧阀门(5)、汽油阀门(9)组成,在汽油管的内部设置预热氧管(19),预热氧管(19)的末端设置喉管(21),喉管(21)与预热氧管道的连接方式采用焊接,喉管(21)的喉部开有1个孔(20),该孔和汽油管(3)相通,喉管(21)采用文丘里型(设计方法可参照陈康仪所编《汽车化油器原理》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2),喉管的喉部直径为Φ0.8m,孔(20)的截面积为0.3mm2;汽油管的内径Φ6mm,外径Φ8mm,长度约250m,预热氧管的内径Φ3mm,外径Φ5mm,长度约250mm。预热氧通路与汽油通路除在喉管喉部相通外,其他部位密封隔离;喉管的一端与预热氧管相连,另一端可以设置混合气管或直接与割嘴本体相连;配相应的丙烷割嘴可以切割3~30mm的钢板。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通过注油口(18)向汽油罐(15)内加入不超过1/2的汽油,通过气嘴(14)向油罐内注入压缩空气(可以使用普通打气筒),保证罐内压力为0.16~0.4Mpa,打开出油阀(17),汽油沿吸油管(16)、汽油胶管(13)进入割炬;开启氧气瓶(12)的氧气阀门(11),调节输出氧压力为0.15~0.7Mpa,氧气通过氧气胶管(10)进入割炬;开启预热氧阀门(8),预热氧经手柄内的管路、中部主体(6)、预热氧阀门(8)进入预热氧管(19),在喉管(21)处被加速;开启汽油阀门(9),汽油经汽油阀门(9)、手柄内的管路、中部主体(6)进入汽油管(3),通过喉管喉部的孔与预热氧交汇;在交汇处,高速的氧流将汽油雾化;雾化后的混合气经混合气管或直接进入割嘴本体(2)及割嘴(1)内的混合气通路进一步掺混,从割嘴(1)喷出,即可点燃;调整预热氧阀门(8)和汽油阀门(9)可获得所需温度和气氛的预热火焰;预热火焰将被气割材料局部熔化后,打开切割氧即可气割,随着割嘴(1)和割嘴本体(2)被预热火焰加热升温,汽油气化过程的加强,预热火焰温度将进一步提高。
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差别在于喉管选用直锥型(如附图3示),进油孔最好设置在喉部,当然也可设置在喉部之后,但后者雾化效果明显不如前者,其他参数不变。
实施例3与实施例1的差别在于喉管选用拉瓦尔型(如附图5示)(设计方法可参照梁桂芳主编的《切割技术手册》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5),进油孔最好设置在喉管的出口处,其他参数不变。
根据上述实施例可以明显看出或推断出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是将GB5110-85所列的射吸式割炬进行了局部改进,具体的讲,是将原有的预热氧和乙炔气通路进行改装,以汽油管套装预热氧管替换,为了达到雾化汽油之目的,在预热氧管内设置喉管,在使用中,汽油从喉管的孔(该孔最好设置在喉部,因为该处的氧气流速最高,可获得最佳雾化,但拉瓦尔型喉管除外,对于使用拉瓦尔型喉管则孔最好设置在喉管的出口处)被吸入喉管,在高速氧流的作用下,被充分雾化,形成汽油、氧混合气进入混合气管或直接进入割嘴本体,也就是说可以不设置混合气管。一般从制造工艺考虑,不设置混合气管比较合理,而且经雾化后的汽油混合气离割嘴的距离相对较近,汽油不宜再次凝结。对于汽油管的内径范围要求并不严格,或者说预热氧管的内壁与汽油管的外壁的间距可选择的范围很大,但一般大于0.5mm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汽油雾化充分,割炬在开始切割前点火时,割嘴会明显减少滴油和冒烟现象,同时可以得到稳定的预热火焰,提高了火焰温度,使火焰气氛容易调整。
权利要求1.一种以汽油为燃料的氧气切割专用割炬,主要由割嘴(1)、割嘴本体(2)、预热氧管(19)、汽油管(3)、切割氧管(4)、后接本体(7)、预热氧阀门(8)、切割氧阀门(5)、汽油阀门(9)组成,其特征是,在汽油管(3)内部设置预热氧管(19),预热氧管(19)末端设置喉管(21),喉管(21)与预热氧管(19)的连接方式可以焊接、粘接或螺纹连接,喉管(21)的喉部至少开有一个孔(20),该孔(20)和汽油管(3)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汽油为燃料的氧气切割专用割炬,其特征是,所述的喉管(21)的喉部直径φ0.5mm~φ1.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汽油为燃料的氧气切割专用割炬,其特征是所述的喉管的喉部的孔(20)可以是若干个,但若干孔的截面积总和应当在0.1~0.8mm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汽油为燃料的氧气切割专用割炬,其特征是,所述的预热氧管的内径为φ2mm~φ8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以汽油为燃料的氧气切割专用割炬,其特征是,所述的喉管(21)可采用拉伐尔型、文丘里型、直锥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局部用火焰加热切割,特别适用于一种以汽油为燃料的氧气切割专用割炬。主要是在汽油管(3)内部设置预热氧管(19),预热氧管(19)末端设置喉管(21),喉管(21)的喉部至少开有一个孔(20),该孔(20)和汽油管(3)相通。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汽油雾化充分预热火焰稳定,提高了火焰温度,火焰气氛容易调整。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成本比乙炔割枪降低约3/4。
文档编号F23D14/42GK2375868SQ9820577
公开日2000年4月26日 申请日期1998年6月12日 优先权日1998年6月12日
发明者郭金源, 许立新, 陈宇功 申请人:郭金源, 许立新, 陈宇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