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空气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2766阅读:45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室内空气换气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室内空气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新鲜空气中充足的氧气分子能有效防止空气中病菌的扩散,令人体感觉舒适,尤其对于脑力劳动者来说,新鲜空气中活性氧离子的补充,使头脑思维更加敏捷,工作效率提高。为了保持室内足够的新鲜空气,目前建筑物的换气系统一般采用管道式新风技术或紫外光、臭氧等杀菌技术,或者利用光触媒方法净化空气,但是管道式新风技术存在空气交叉污染、病毒交叉污染等空气质量低下问题;紫外光、臭氧等杀菌技术在杀菌的同时也存在危害身体健康的问题;而光触媒方法则不适用于办公生活场所空气的净化。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及时清除室内有害气体,并补充含有丰富负氧离子的洁净新鲜空气的室内空气换气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种室内空气换气装置,包括室外新风净化室、室内废气排放室和控制装置;其中室外新风净化室上设置有室外新风进口和室外新风出口,室外新风进口端部设置有室外进风管,在室外新风进口处或室外进风管上设置有进气风机,室外新风净化室内从室外新风进口到室外新风出口的气流通道上依次设置有防虫网和纳米过滤片,室内废气排放室上设置有室内气体进口和室内气体出口,室内气体出口端部设置有室外排气管,室内废气排放室内设置有防虫网,在室内气体进口处或室内气体出口处或室外排气管上设置有排气风机;其中室外新风进口与室内气体出口间隔设置,室外新风出口位于在室内气体进口的下方;所述控制装置与进气风机和排气风机连接。
进一步,所述室外新风出口与所述纳米过滤片之间的气流通道上还设置有活性炭层。
进一步,所述室外新风净化室内还设置有负离子发生器,该负离子发生器设置在所述活性炭层与室外新风出口之间。
进一步,所述活性炭层的孔径为20A-200A,该活性炭层活动设置。
进一步,还包括空气质量分析探测器,该空气质量分析探测器的传感器设置在室内废气排放室内,所述控制装置与空气质量分析探测器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室外新风进口和室内气体出口处均设置有封板。
进一步,所述纳米过滤片中纳米颗粒的粒径分布为20A以下占83.9%,20A-40A占6.1%,40A-100A占6.2%,100A以上占3.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室内空气换气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不存在空气交叉污染情况,可以改善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室内空气换气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A-A视图;图3是图1的B-B视图;图4是图1的C-C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4中,室内空气换气装置包括室外新风净化室1、室内废气排放室2和控制装置(图中未示出),室外新风净化室1和室内废气排放室2之间相互隔离并分别位于室内空气换气装置的两侧;室外新风净化室1上设置有室外新风进口13和室外新风出口8,新风进口13设置在室外新风净化室1的一侧,新风进口13的一端通过室外进风管(图中未示出)连通到室外,另一端处设置有进气风机9,新风进口13的端部设置有封板14;从室外新风进口13到室外新风出口8的新风气流通道上设置有防虫网4、纳米过滤片5和活性炭层6,在活性炭层6与室外新风出口8之间设置有负离子发生器7,室外新风出口8设置在室外新风净化室1的下部。室内废气排放室2设置有室内气体进口3和室内气体出口11,室内气体进口3设置在室内废气排放室2的上部,室内气体出口11的一端通过室外排气管(图中未示出)连通到室外,在室内气体出口11处设置有排气风机17,在排气风机17一侧设置有防虫网18。空气质量分析探测器15设置在室外新风净化室1内,空气质量分析探测器15的传感器(图中未示出)设置在室内气体进口3处。室外进风管和室外排气管位于室外的一端,相互之间间隔一定的距离,控制装置与进气风机9和排气风机17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空气质量分析探测器15的传感器首先开始测试室内的空气质量,如果测试结果显示出室内空气不符合空气质量标准,空气质量分析探测器15则发出信号,控制装置根据检测信号指示室内废气排放室2的排气风机17工作,在排气风机17的作用下,室内浑浊的气体通过室内气体进口3进入室内废气排放室2内,通过室外排气管直接将气体排出室外。在排气风机17工作一段时间后,控制装置再向室外新风净化室1的进气风机9发出指令,在进气风机9的作用下,室外新鲜空气,通过室外进风管沿室外新风进口13进入室外新风净化室1内,沿气流通道依次通过防虫网4、纳米过滤片5和活性炭层6后,经负离子发生器7处理后,得到洁净的且含有大量氧负离子的新风后,通过室外新风出口8进入到室内。当传感器探测到室内空气达标后,控制装置根据空气质量分析探测器15发出的信号,指示排气风机17和进气风机9停止工作。控制装置也可以根据需要,直接控制排气风机17和进气风机9工作。
设置在室内废气排放室2内的防虫网18,既可以阻止室外的蚊虫进入,又能防止室内、外空气产生对流。新鲜空气在室外新风净化室1中沿气流通道时,空气中的蚊虫和大颗粒的粉尘被防虫网4隔离;空气中85%的小颗粒的粉尘、99.98%以上的细菌、病毒和微生物被纳米过滤片5过滤或杀死;其中纳米过滤片5中纳米的孔径分布为20A以下占83.9%;20A-40A占6.1%;40A-100A占6.2%;100A以上占3.8%。活性炭层6在对有机气体、无机气体、恶臭物质、微生物、细菌等有害物质吸附灭杀的同时,还能激活氧负离子;负离子发生器7通过高压电晕在不产生臭氧的情况下,增加大量的负离子,使气体中的所有病毒得到100%的消灭,并且负离子与氧负离子相互激发,再次激活的氧负离子;活性炭层6的孔径为20A-200A。
将室内气体进口3和室外新风出口8之间相隔一定距离设置,并且室内气体进口3位于室外新风出口8的上方,一则可以防止净化后的新鲜空气被直接吸入室内废气排放室2;二则净化后的新鲜空气比重较大,位于室内的下方,而含有氡、氨、苯、甲醛、一氧化碳、气味等有害气体浮于室内高处,有利于有害气体通过室内气体进口3进入室内废气排放室2,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为了保持空气的洁净,防虫网4(或18)、纳米过滤片5和活性炭层6均为活动设置,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可拆下进行更换或清洁。空气质量分析探测器15也可以设置在室内废气排放室2的内部,还可以设置在室外新风净化室1或室内废气排放室2的外部。室外新风净化室1与室内废气排放室2之间是相互隔离开的,这样可以防止两室之间产生空气对流现象;室外进风管和室外排气管在室外的端部相距一定的距离,并且两个管口的方向不能相对立,以防止室外排出的废气直接吸入到室内;当该室内空气换气装置在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使用时,可以采用手动和智能电动控制室外新风进口13和室内气体出口11处均设置的封板14,闭合室外新风进口13和室内气体出口11,以保持室内温度,封板14也可以在不需要的时候拆下。另外,进气风机还可以设置在室外进风管上,排气风机可以设置在室内气体进口处或室外排气管上。
本实用新型采用独立新风技术,直接将有害气体排出室内,并对新鲜空气采用纳米阻尘灭菌技术、光学物理的活性炭技术、新型负离子技术、纳米新鲜空气激发活性炭层技术进行处理,不但对空气中粉尘及有害物质进行分离,而且更有效地杀灭病毒细菌,激活增加氧负离子以提高空气质量。
权利要求1.一种室内空气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外新风净化室、室内废气排放室和控制装置;其中室外新风净化室上设置有室外新风进口和室外新风出口,室外新风进口端部设置有室外进风管,在室外新风进口处或室外进风管上设置有进气风机,室外新风净化室内从室外新风进口到室外新风出口的气流通道上依次设置有防虫网和纳米过滤片,室内废气排放室上设置有室内气体进口和室内气体出口,室内气体出口端部设置有室外排气管,室内废气排放室内设置有防虫网,在室内气体进口处或室内气体出口处或室外排气管上设置有排气风机;其中室外新风进口与室内气体出口间隔设置,室外新风出口位于在室内气体进口的下方;所述控制装置与进气风机和排气风机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气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新风出口与所述纳米过滤片之间的气流通道上还设置有活性炭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内空气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新风净化室内还设置有负离子发生器,该负离子发生器设置在所述活性炭层与室外新风出口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空气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炭层的孔径为20A-200A,该活性炭层活动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室内空气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空气质量分析探测器,该空气质量分析探测器的传感器设置在室内废气排放室内,所述控制装置与空气质量分析探测器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所述的室内空气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新风进口和室内气体出口处均设置有封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空气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新风进口和室内气体出口处均设置有封板。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室内空气换气装置,包括室外新风净化室、室内废气排放室和控制装置;室外新风净化室上设置室外新风进口和室外新风出口,在室外新风进口处设置有进气风机,室外新风净化室内从室外新风进口到室外新风出口的气流通道上依次设置防虫网和纳米过滤片,室内废气排放室上设置室内气体进口和室内气体出口,室内废气排放室内设置防虫网,室内气体进口处设置排气风机;其中室外新风进口与室内气体出口间隔设置,室外新风出口位于在室内气体进口的下方;控制装置与进气风机和排气风机连接;本实用新型室内空气换气装置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不存在空气交叉污染情况,可以改善和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文档编号F24F3/16GK2809485SQ20052010777
公开日2006年8月23日 申请日期2005年5月31日 优先权日2005年5月31日
发明者徐跃华 申请人:徐跃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