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调整装置以及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9863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风向调整装置以及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向调整装置以及空调机的室内机,尤其是设置在空调机的室内机上 的风向调整装置以及设置了该风向调整装置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空调机的室内机(与室内单元相同)的吹出口设置对被冷却或加热的空气的吹 出方向进行调整的风向调整装置。该风向调整装置以前公开了具备具有弯曲自由的软质部 的风向板(与垂直翼相同),通过使软质部弯曲来调整吹出方向的风向调整装置(例如,参 照专利文献1)。另外,还公开了下述风向调整装置,该风向调整装置具有相互平行地配置的驱动 臂以及从动臂、两端部被转动自由地连接在驱动臂以及从动臂上的第一列多张风向板(叶 片)、两端部被转动自由地连接在驱动臂以及从动臂上的第二列多张风向板(叶片)、通过 使由驱动臂、从动臂以及第一列多张风向板形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倾斜角(底边和斜边构成 的角度)和由驱动臂、从动臂以及第二列多张风向板形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倾斜角不同,来 调整吹出方向(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 日本实开平3-37351号公报(第6_8页,图3)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132636号公报(第5页,图6)专利文献1公开的风向板中,由于配置在两端的刚质部所夹的软质部弯曲自由且 伸缩自由,所以,形成风向板的材料被限定,同时存在刚质部和软质部的接合面剥离的可能 性。因此,存在制造成本上升且可靠性降低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专利文献2公开的第一列风向板以及第二列风向板均为一体成 型,所以,能够解决上述问题。但是,第一列风向板和第二列风向板相互锯齿状地配置,即, 在与吹出方向垂直的面,隔开规定的间隔配置。因此,空气流碰撞第一列风向板的上风侧的 端面和第二列风向板的上风侧的端面这两者,通风阻力增大,存在产生能量损失的问题。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做出的发明,能够得到一种抑制通风阻力的 上升,得到节能效果的风向调整装置以及设置了该风向调整装置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发明内容
有关本发明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基台、在该基台上旋转自由地设置在基准旋转中心的第一叶片、在该第一叶片上旋转自由地设置在连结旋转中心的第二叶片、分别为在第一旋转中心旋转自由地设置了上述第一叶片,且在第二旋转中心旋转 自由地设置了上述第二叶片的移动部件、使该移动部件相对于上述基台相对移动的驱动构件,由将上述基准旋转中心和上述连结旋转中心连结的第一假想线和将上述连结旋 转中心和上述第二旋转中心连结的第二假想线所构成的角度与上述移动部件相对移动的量相应地变动。发明效果有关本发明的风向调整装置中,第一叶片通过移动部件的移动以基准旋转中心为 支点,以第一旋转中心为着力点旋转,连结旋转中心描绘圆弧状的轨迹移动。同样,第二叶 片通过移动部件的移动,以连结旋转中心为支点,以第二旋转中心为着力点旋转。此时,由于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一起在连结旋转中心旋转自由地被连结,所以,第 一叶片和第二叶片仿佛一张板那样动作。尤其是在向正面方向吹出时,由于第一叶片和第 二叶片重叠成一张平板状,所以,空气仅碰撞第一叶片或第二叶片的一个端面,不存在像以 往锯齿配置的情况那样,与第一叶片以及第二叶片两者的端面碰撞那样的情况。因此,空气 流圆滑,通风阻力的上升得到抑制,能够得到节能效果。另外,虽然在上述中是第二叶片以连结旋转中心为支点,以第二旋转中心为着力 点旋转,但也可以看成以连结旋转中心为着力点,以第二旋转中心为支点旋转。


图1是说明有关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图,(a)是从大致正 面看的外观图,(b)是从正下方向正上方看的外观图。图2是说明图1所示的室内机的将构成部件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图3是说明图1所示的室内机的侧视时的剖视图。图4是模式地表示有关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风向调整装置的侧视图。图5是说明图4所示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将构成部件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图4所示的风向调整装置的组装状态的立体图。图7是说明图4所示的风向调整装置的联结机构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方式1](空调机的室内机)图1 图3是说明有关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图,图1的(a) 是从大致正面看的外观图,(b)是从正下方向正上方看的外观图,图2是将构成部件分解来 表示的立体图,图3是侧视时的剖视图。另外,各图是模式地描绘的图,本发明不被图示的 方式限定。图1 图3中,空调机的室内机(下称“室内机”)100具有具备吸引口 111以及吹 出口 112的主体110、形成从吸引口 111至吹出口 112的风路113的送风构件120、配置在 风路113内的热交换构件130、配置在风路113内的左右风向调整装置(下称“风向调整装 置”)200。主体110具备被固定在室内的墙壁等上的基台114(下面将基台114侧称为“后 面”)、固定在基台114上的框体115、拆装自由且转动自由地设置在框体115的前面的前面 装饰板116。在框体115的上面形成吸引口 111,在框体115的下面(包括上面的一部分) 形成吹出口 112,基台114的一部分形成风路113的一部分(后面侧)。另外,在吹出口 112设置具备前面上下风向叶片301和底面上下风向叶片302的上下风向调整装置300。热交换构件130具备后面侧部分和前面侧部分,配置在风路113的与送风构件120 相比的上游侧,具备从未图示出的室外机供给的制冷剂流通的传热管131和传热管131贯 通的多张散热翅片132。然后,在热交换构件130的前面侧部分的下方,设置排水盘单元140。排水盘单元 140具备接收从热交换构件130滴下的排水的排水盘上面141和形成风路113的一部分(前 面至下面侧)的排水盘下面142。然后,在排水盘下面142设置风向调整装置200。由于风向调整装置200是实施方 式2中详细说明的风向调整装置200,所以,在实施方式1中简单地进行说明。S卩,风向调整 装置200具有设置在排水盘下面142的基台40和在基台40上旋转自由地设置在基准旋转 中心A的第一部件10以及旋转自由地设置在第一部件10上的第二部件20。此时,由于相对于风路113所成的第一部件10的角度和相对于风路113所成的第 二部件20的角度不同,所以,可以例如使配置在上游侧的第二部件20的角度小,使配置在 下游侧的第一部件10的角度大,可以将空气流顺畅地向左右方向的所希望的方向变更。因 此,通风阻力的上升得到抑制,能够得到节能效果(对此,在实施方式2中详细说明)。另外,为了方便下面的说明,将基准旋转中心A的方向定义为“Z方向”,将与Z方 向垂直的主体110的宽度方向定义为“X方向”,将与Z方向垂直的主体110的大致前后方 向(准确地说是向前面且下面倾斜的方向)定义为“Y方向”(实施方式2中也同样)。因 此,图1的(a)是从正面侧向“-Y方向”看的外观图,图1的(b)是从图3的纸面的下方向 上方(从主体110的正下方向正上方)看的外观图。再有,在基台114安装电子零件箱117。另外,在风路113的吸引口 111的附近,拆 装自由且移动自由地设置过滤器151。由于室内机100具备过滤器自动清扫装置单元150, 所以,在靠前面的位置设置用于储存从过滤器151落下的尘埃的灰尘盒152。另外,在室内机100上,将运转状况等显示在前面装饰板116上的显示装置161和 检测室内的人的位置(也包括人不在)的红外线传感器162被设置在宽度方向的大致中 央。另外,本发明中,由于过滤器自动清扫装置单元150、显示装置161或红外线传感 器162的设置不是必须的,所以,也可以省略这些的设置。[实施方式2](风向调整装置)图4 图7是说明有关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风向调整装置的图,图4是模式地 表示的侧视图,图5是将构成部件分解来表示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组装状况的立体图(正 面吹以及斜吹),图7是说明联结机构的俯视图(正面吹以及斜吹)。另外,各图是模式地 描绘的图,本发明不被图示的方式限定。图4 图7中,风向调整装置200组装了第一部件10、第二部件20、移动部件30、 基台40、驱动构件50。基台40被设置在室内机100 (实施方式1)的排水盘下面142。(第一部件)第一部件10具有基准轴11和在基准轴11的中心线(下称“基准旋转中心A”) 的平面上呈板状的第一风向板(与第一叶片相同)12。在第一风向板12上形成从一个侧缘13向基准旋转中心A陷入的切口部14。另外,设有下连结轴15a和上连结轴15b,该下连结轴15a在切口部14的下端缘 14a向上端缘14b突出地形成在一个侧缘13的附近,具备与基准旋转中心A平行的中心线 (下称“连结旋转中心B”),该上连结轴15b在切口部14的上端缘14b向下端缘14a突出 地形成在一个侧缘13的附近,具备与下连结轴相同的中心线(连结旋转中心B)。另外,也 有将下连结轴15a以及上连结轴15b汇总在一起称为“连结轴15”的情况。再有,在切口部14的下端缘14a,设置向上端缘14b突出地形成,且配置在基准轴 11和下连结轴15a之间的第一移动轴16(下面,将第一移动轴16的轴心称为“第一旋转中 心C” )。另外,在下连结轴15a以及上连结轴15b上分别设置具备与连结旋转中心B垂直 的上端面以及下端面的下连结座15c以及上连结座15d,在第一移动轴16上设置具备与第 一旋转中心C垂直的上端面的第一移动座16c。另外,第一风向板12的板厚在整个区域不均勻,在切口部14的周围厚,尤其是在 切口部14的上端缘14b呈现在与第一风向板12的面垂直的方向凸缘状地突出的平板状。 此时,本发明不限于图示了第一部件10的样态的第一部件,而是根据与在组装使用时的作 用于第一部件10的各部的力、空气流的关系决定的设计事项。另外,对第一部件10的数量 也没有限定。(第二部件)第二部件20具有旋转自由地支承下连结轴15a以及上连结轴15b的具备同一中 心线(组装状态下与连结旋转中心B—致)的下连结轴承25a以及上连结轴承25b、在包括 下连结轴承25a以及上连结轴承25b的中心线的平面上,向下连结轴承25a以及上连结轴 承25b的侧面的一侧突出地形成的第二风向板(与第二叶片相同)22。另外,也有将下连结 轴承25a以及上连结轴承25b汇总在一起称为“连结轴承25”的情况。另外,设置向下连结轴承25a以及上连结轴承25b的侧面的另一侧(与第二风向 板22相反的方向)突出的突出部24,分别为在突出部24的下面设置第二移动轴26(下面 将第二移动轴26的轴心称为“第二旋转中心D”),在突出部24的上面设置抵接突起27。然后,下连结轴承25a的上端面、上连结轴承25b的下端面以及突出部24的下面, 分别形成为与两者的中心线(组装状态下与连结旋转中心B—致)垂直。因此,在组装状态下,第一部件10的下连结座15c的上端面以及上连结座15d的 下端面分别抵接第二部件20的下连结轴承25a的上端面以及上连结轴承25b的下端面(另 外,图4中,为了易于理解各部的组装状态,在该抵接的部件间设置间隙进行描绘)。(移动部件)移动部件30具有长度方向在组装状态下与X方向一致的移动主体部33、相对于移 动主体部33向垂直方向(组装状态下,Y方向)突出的移动臂部34。于是,分别为在移动 主体部33形成第一移动轴承31,在移动臂部34形成第二移动轴承32。第一移动轴承31在组装状态下旋转自由地支承第一部件10的第一移动轴16,移 动主体部33的下面中,至少第一移动座16c的上端面所抵接的范围形成为在与第一移动轴 承31的轴心垂直的平面上。因此,在组装状态下,第一部件10的第一移动座16c的上端面 抵接移动主体部33的下面(另外,图4中,为了易于理解各部的组装状态,在该抵接的部件 间设置间隙进行描绘)。
另外,在第一移动轴承31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形成贯通的狭缝状的移动槽31a,使 第一移动轴16向第一移动轴承31的设置(陷入)容易。另一方面,第二移动轴承32在组装状态下旋转自由且在Y方向移动自由地支承第 二部件20的第二移动轴26,是Y方向长的长孔。另外,在组装状态下,移动臂部34的上面 的至少第二移动轴承32的周围形成为在与第一移动轴承31的轴心垂直的平面。此时,在组装状态下,移动臂部34的上面与第二部件20的突出部24的下面抵接 (另外,图4中,为了易于理解各部的组装状态,在该抵接的部件间设置间隙进行描绘)。(驱动构件)再有,在移动主体部33的一个端部旋转自由地连接着连结杆51的一个端部,在连 结杆51的另一个端部旋转自由地连接着马达连结部件52。马达连结部件52具有与马达53的输出轴连接的马达连接部52a、被固定于马达连 接部52a,且前端与连结杆51连接的马达连结臂52b。因此,若马达53旋转,则马达连结杆进行平移运动。另外,马达连结部件52不限 于上述结构,也可以是齿条/齿轮构造。另外,也可以替代马达53,设置螺线管等执行器。另外,在图4所示的组装状态下,由于第一移动轴16贯通第一移动轴承31,从移动 主体部33的上面突出,所以,为了避免第一移动轴16与第二部件的突出部24的干涉,移动 臂部34的上面从移动主体部33的上面突出比该突出量稍大的量。此时,也可以使移动主 体部33和移动臂部34的厚度相同(在移动主体部33的下面和移动臂部34的下面之间产 生阶梯差),或将移动主体部33做成能够自由收纳第一移动轴16的全长的厚度(消除在移 动主体部33的上面和移动臂部34的上面之间产生阶梯差,增加重量)。(基台)基台40具有在组装状态下对基准轴11的端面相对于基准旋转中心A垂直地进行 支承的支承面41、以不会使基准轴11从基台40脱离的方式,且以基准旋转中心A为中心旋 转自由地保持基准轴11的保持构件(包围突出地形成在基准轴11的侧面的圆盘状的基准 轴凸缘Ila的爪)42。另外,在基台40的一个端部设置旋转自由地卡定于排水盘下面142的旋转卡定部 43,在另一个端部设置用于为了在排水盘下面142设置的基台40不会旋转而进行固定的固 定卡定部44。S卩,如后所述,在室内机100的运转过程中,基台40相对于风路113设置在垂直方 向(X方向),在清扫室内机100时,相对于风路113平行地设置,一部分能够从吹出口 112 向主体110的外部突出。(原料)上述中,分别为基台40由PP树脂形成,第一部件10由ABS树脂形成,第二部件20 由POM树脂形成,移动部件30由PP树脂形成,所连结的树脂彼此为不同种材料。本发明没 有将形成这些部件的原料限定于上述组合,也可以是其它的组合。另外,也可以使相同的材 料彼此连结(抵接),在转动连结部(抵接部)设置润滑构件(涂抹润滑材料)等。(动作-正面吹拂)在图6的(a)以及(b)中,风向调整装置200中,第一部件10的基准轴11(基准 旋转中心A)、第一移动轴16 (第一旋转中心C)以及连结轴15 (连结旋转中心B)在Y方向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另外,第二部件20的第二移动轴26 (第二旋转中心D)以及连结轴承 25 (连结旋转中心B)在Y方向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因此,第一风向板12和第二风向板22在Y方向排列在同一条直线上。此时,由于 第一风向板12的一个侧缘13和第二风向板22的另一个侧缘23接近,所以,两者仿佛呈一 张平板那样的形态。因此,空气仅仅碰撞第二风向板22的上风侧的端面,不存在像以往的锯齿配置 (隔开规定的间隔平行配置)的情况那样碰撞第一风向板12以及第二风向板22这两者的 端面的情况。因此,空气流平滑,通风阻力的上升得到抑制,能够得到节能效果。即,若将第二风向板22配置在风路113的上游侧,将第一风向板12配置在风路 113的下游侧,则不存在空气流碰撞两者的侧缘或从两者的侧缘剥离的情况,因此,通风阻 力的上升得到抑制,能够得到节能效果。此时,由于不是很明显地、第一风向板12以及第二风向板22均为一个面(例如+X 方向侧的面)为正压面(流速快),另一个面(例如-χ方向侧的面)为负压面(流速慢), 所以,存在因流动的不一致在第一风向板12或第二风向板22的一个或两个产生振动的情 况。但是,由于风向调整装置200在正面吹拂时,第二部件20的抵接突起27抵接第一部件 10的切口部14的上端缘14b,所以,该振动得到抑制。(动作-斜吹拂)图7的(a)以及(b)中,风向调整装置200的第一部件10中,由于使移动部件 30(第一移动轴承31)在-X方向移动,所以,第一移动轴16(第一旋转中心C)以及连结轴 15(连结旋转中心B)相对于作为固定点的基准轴11 (基准旋转中心A)分别描绘圆弧状的 轨迹,主要在-X方向移动。于是,将基准轴11 (基准旋转中心A)、第一移动轴16(第一旋 转中心C)以及连结轴15 (连结旋转中心B)连结的第一假想线Ll相对于Y方向倾斜“角度 (下称“第一倾斜角度”)Φ ”。另一方面,第二部件20中,连结轴承25与连结轴15同样地移动。另外,第二移动 轴26(第二旋转中心D)在-X方向移动与第一移动轴16相同的距离,同时,在第二移动轴承 32内在-Y方向移动。因此,将连结轴承25 (第二连结旋转中心B)和第二移动轴26(第二 旋转中心D)连结的第二假想线L2相对于Y方向倾斜“角度(下称“第二倾斜角度”)θ ”。于是,由于第一风向板12的一个侧缘13和第二风向板22的另一个侧缘23接近, 所以,两者呈彷佛一张平板在连结轴15(连结轴承25)被折曲那样的样态。 S卩,与正面吹拂同样,由于若将第二风向板22配置在风路113的上游侧,将第一风 向板12配置在风路113的下游侧,则不存在空气流碰撞两者的侧缘,或从两者的侧缘剥离 的情况,所以,通风阻力的上升得到抑制,能够得到节能效果。此时,第二部件20的抵接突起27虽然离开第一部件10的切口部14的上端缘14b, 但是,由于第一风向板12以及第二风向板22都是很明显地一个面(例如,+X方向侧的面) 为正压面(流速快),另一个面(例如-χ方向侧的面)为负压面(流速慢),所以,即使空 气流产生不一致,也不存在第一风向板12或第二风向板22的一个或两个产生振动的情况 (少)。若在图7的(b)中,设第一部件10的第一移动轴16和连结轴15的中心间距离为 “m”,设第二部件20的第二移动轴26和连结轴承25的中心间距离为“n”,则两者存在
8
m ‘ sin(O) = η ‘ sin( θ )......算式(1)的关系。因此,例如若为使下游侧配置的第一风向板12的相对于风路113的第一倾斜角度 Φ为上游侧配置的第二风向板12相对于风路113的第二倾斜角度θ的“两倍”,则只要是m · sin(2 · θ ) = η · Sin( θ ) ......算式(2)n/m = 2 · cos ( θ )......算式(3)的关系即可。因此,在角度θ在“-30° +30° (-3 < θ <+30))”的范围变化的情况下,例 如代入 “cos (20° ) = 0.940”,得到n/m =1.88......算式(4)。另外,第二移动轴承26的Y方向的长度“P”为p = n.(cos(0° )-cos (30° )) ......算式(5)ρ = η · (1-0. 866) = 0· 13 · η ......算式(6)(另外,因为若将n/m固定,则Φ/θ的值稍稍变动,所以,算式(6)严格地说并不 正确)。虽然记载了在上述说明的风向调整装置200中,例如连结轴15的中心和连结轴承 25的中心在连结旋转中心B —致,设置具备与连结旋转中心B垂直的上端面以及下端面的 下连结座15c以及上连结座15d,但是,该“一致”、“垂直”并不是指几何学上严格的“一致”、
垂直”,而是包括了工业上允许的误差。另外,就轴和支承该轴的轴承的设置场所而言,也可以更换设置位置。例如,替代 在第一部件设置连结轴15,在第二部件设置连结轴承25,也可以在第二部件设置连结轴, 在第二部件设置支承该连结轴的连结轴承。再有,也可以在切口部14的上端缘14b设置第一移动轴16,将移动部件30配置在 第二部件20的突出部24的上方。此时,第二移动轴26设置在突出部24的上面。图1的(b)中,室内机100停止,风向调整装置200从吹出口 112向外侧突出。艮口, 基台40的固定卡定部44离开排水盘下面142,以旋转卡定部43为中心旋转。因此,左右配 置的一对风向调整装置200打开成双开门状。因此,主体110的内部的清扫、风向调整装置 200本身的清扫容易。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抑制通风阻力的上升,设定(改变)空气的吹出方向,所以, 节能性优异,因此,能够作为设置在空气吹出口的各种风向调整装置,还有作为设置有该风 向调整装置的各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广泛利用。符号说明10 第一部件;11 基准轴;Ila 基准轴突缘;12 第一风向板;13 侧缘;14 切口 部;14a 下端缘;14b 上端缘;15a 下连结轴;15b 上连结轴;15c 下连结座;15d 上连结 座;16 第一移动轴;16c 第一移动座;20 第二部件;22 第二风向板;23 侧缘;24 突出 部;25a 下连结轴承;25b 上连结轴承;26 第二移动轴;27 抵接突起;30 移动部件;31 第一移动轴承;31a 移动槽;32 第二移动轴承;33 移动主体部;34 移动臂部;40 基台; 41 支承面;43 旋转卡定部;44 固定卡定部;50 驱动构件;51 连结杆;52 马达连结部件;52a 马达连接部;52b 马达连结臂;53 马达;100 室内机;110 主体;111 吸引口 ; 112 吹出口 ;113 风路;114 基台;115 框体;116 前面装饰板;117 电子零件箱;120 送 风构件;130 热交换构件;131 传热管;132 散热翅片;140 排水盘单元;141 排水盘上 面;142 排水盘下面;150 过滤器自动清扫装置单元;151 过滤器;152 灰尘箱;161 显 示装置;162 红外线传感器;200 风向调整装置;300 上下风向调整装置;301 前面上下 风向叶片;302 底面上下风向叶片;A 基准旋转中心;B 连结旋转中心;C 第一旋转中心; D 第二旋转中心;Ll 第一假想线;L2 第二假想线;Φ 第一倾斜角度;θ 第二倾斜角度。
权利要求
一种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基台、在该基台上旋转自由地设置在基准旋转中心的第一叶片、在该第一叶片上旋转自由地设置在连结旋转中心的第二叶片、分别为在第一旋转中心旋转自由地设置了上述第一叶片,且在第二旋转中心旋转自由地设置了上述第二叶片的移动部件、使该移动部件相对于上述基台相对移动的驱动构件,由将上述基准旋转中心和上述连结旋转中心连结的第一假想线和将上述连结旋转中心和上述第二旋转中心连结的第二假想线所构成的角度与上述移动部件相对移动的量相应地变动。
2.一种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部件、基台、第二部件、移动部件、驱动构件,所述第一部件具有基准轴、具备在含有该基准轴的中心线的平面上,从一个侧缘向上 述中心线陷入的切口部的第一风向板、在上述切口部突出地形成在上述一个侧缘的附近并 具备与上述基准轴的中心线平行的中心线的一对连结轴、突出地形成在上述切口部且配置 在上述基准轴和上述连结轴之间的第一移动轴; 所述基台旋转自由地支承上述基准轴;所述第二部件具有旋转自由地支承上述一对连结轴的一对连结轴承、在含有该连结 轴承的中心线的平面上,突出地形成在上述连结轴承的侧面的一侧的第二风向板、突出地 形成在上述连结轴承的侧面的另一侧的突出部、形成在该突出部上的第二移动轴;所述移动部件具有相对于上述基台自由相对移动且旋转自由地支承上述第一移动轴 的第一移动轴承、旋转自由地支承上述第二移动轴的第二移动轴承; 所述驱动构件使上述移动部件相对于上述基台相对移动,上述第一移动轴承和上述第二移动轴承在与上述移动部件的相对于上述基台的相对 移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离开规定的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二移动轴承是在与上述移 动部件的相对于上述基台的相对移动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长的长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突出部形成抵接突起,在上 述第一风向板和上述第二风向板位于大致同一面时,上述抵接突起抵接上述切口部。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突出部形成抵接突起,在上 述第一风向板和上述第二风向板位于大致同一面时,上述抵接突起抵接上述切口部。
6.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具备吸引口以及吹出口的主体、形成从上述吸引口至上述吹出口的风路的送风构件、 配置在上述风路内的热交换构件、配置在上述风路内的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风向调整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得到一种抑制通风阻力的上升,能够得到节能效果的风向调整装置以及设置了该风向调整装置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本发明中,风向调整装置(200)具有基台(40)、在基台(40)上旋转自由地设置在基准旋转中心(A)的第一风向板(12)、在第一风向板(12)上旋转自由地设置在连结旋转中心(B)的第二风向板(22)、分别为在第一旋转中心(C)旋转自由地设置了第一风向板(12),且在第二旋转中心(D)旋转自由地设置了第二风向板(22)的移动部件(30)、使移动部件(30)相对于基台(40)相对移动的驱动构件(50),由将基准旋转中心(A)和连结旋转中心(B)连结的第一假想线(L1)和将连结旋转中心(B)和第二旋转中心(D)连结的第二假想线(L2)所构成的角度与移动部件(30)相对移动的量相应地变动。
文档编号F24F13/10GK101963388SQ20101017167
公开日2011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23日
发明者大石雅之, 小柳洋平, 木南雅英, 横田周平, 池田久典, 石川正人, 铃木章元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