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4633108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暖通空调【技术领域】,是一种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包括间接蒸发制冷机组、引风管和排风管,间接蒸发制冷机组上设置有送风口、室外风进口端、排风出口端和排风机;室外风进口端上安装有能够使室外风进口端与室外相连通的引风管,排风出口端上安装有能够使排风出口端与室外相连通的排风管。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引风装置引入室外新风,通过排风装置排出室内回风,解决了现有蒸发制冷空调因室内空气潮湿导致空调降温失效的问题,具有送风温度低、使用灵活、气密性好、隔声降噪性好、应用管理方便、绿色环保、节能的特点。
【专利说明】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暖通空调【技术领域】,是一种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蒸发制冷是利用干燥空气和水发生直接/间接热湿交换实现制冷的空调技术,具有绿色环保节能低碳的优点,随着当前节能形势的严峻和技术的进步,蒸发冷却空调技术已被广泛的应用在各类建筑中。
[0003]虽然蒸发制冷空调技术以集中式空调的方式在各类建筑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在居住建筑中每家每户的分散式应用,由于对其制冷原理的认识存在部分误区,在使用中普遍出现了诸如机组制冷效果不佳,降温效果不好,室内湿度偏大,人体热舒适感觉差,不能和传统空调方式相提并论,进而导致人们对其使用效果的质疑等问题。
[0004]这些问题的根源并非是蒸发制冷技术本身,而是应用不当所导致的问题,其关键在于机组没有新风的有效引入。以目前常用直接蒸发冷却机组为例,直接蒸发制冷的原理在于不饱和空气和水直接接触发生热湿交换,水分蒸发吸收空气的热量,其结果为空气的温度降低(失去显热量提供水分蒸发的吸热量),水蒸发为水蒸气后进入到空气中,增加空气的潜热量(空气的含湿量增加),在此过程中,空气失去的显热量等于空气增加的潜热量,空气焓值不变,称之为等焓降温过程。如果直接蒸发制冷机组没有新风的有效引入,仅仅是室内空气进行循环,其结果是室内空气越来越潮湿(空气越来越饱和),空气的降温效果越来越小,最终到达空气饱和状态后,空气不再降温,其效果不言而喻。
[0005]另一方面,在构建机组新风的有效引入后,从质量平衡的角度而言,须有一定量的室内空气排出,这样方可形成房间新风引入/排出的合理气流组织。
[0006]蒸发制冷技术按照被处理空气是否和水接触,可分为直接蒸发制冷和间接蒸发制冷,直接蒸发制冷和水直接接触,被处理空气实现等焓降温加湿;间接蒸发制冷被处理空气和水不直接接触,实现等湿减焓降温。将间接蒸发制冷和直接蒸发制冷结合,被处理空气可实现更大的焓降和温降,送风温度更低,制冷的效果更好。
[0007]由于现有间接蒸发制冷装置没有室外新风的有效引入,另一方面,由于室内回风无法及时有效地排出,也是使室外空气无法进入室内形成空气有效循环的重要原因,仅仅是室内空气自身进行循环,其结果是室内空气越来越潮湿,空调不再起降温效果,致使人体热舒适感觉不适,同时室内空气质量较差。

【发明内容】

[0008]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技术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存在的室外新风无法有效引入、室内风无法有效排出,致使人体热舒适感觉不适、室内空气质量较差的问题。
[0009]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一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包括间接蒸发制冷机组和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上设置有送风口、室外风进口端、排风出口端和排风机;室外风进口端上安装有能够使室外风进口端与室外相连通的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产出风进口与室外风进口端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产出风出口与送风口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工艺风进口与室外风进口端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工艺风出口与排风机的进风口相连通,排风机的出风口与排风出口端相连通。
[0010]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二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包括间接蒸发制冷机组和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上设置有送风口、室外风进口端、排风出口端、排风机和能够吸入室内回风的排风进口 ;室外风进口端上安装有能够使室外风进口端与室外相连通的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产出风进口与室外风进口端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产出风出口与送风口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工艺风进口与排风进口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工艺风出口与排风机的进风口相连通,排风机的出风口与排风出口端相连通。
[001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之三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包括间接蒸发制冷机组和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上设置有送风口、室外风进口端、排风出口端、排风机和能够吸入室内回风的排风进口 ;室外风进口端上安装有能够使室外风进口端与室外相连通的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产出风进口与室外风进口端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产出风出口与送风口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工艺风进口同时与排风进口和室外风进口端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工艺风出口与排风机的进风口相连通,排风机的出风口与排风出口端相连通。
[0012]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一、二、三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0013]上述室外风进口端可位于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上端或下端或前端或后端或左侧或右侧,排风出口端位于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上端或下端或前端或后端或左侧或右侧。
[0014]上述室外风进口端和排风出口端分别通过风口调位装置安装在间接蒸发制冷机组上,室外风进口端和排风出口端通过风口调位装置能够分别调整其自身相对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位置;风口调位装置可为滑套式风口调位装置,或者滑片式风口调位装置,或者折叠式风口调位装置,或者滑槽式风口调位装置。
[0015]上述引风装置可为引风管或/和设置在围护结构内的引风通道。
[0016]上述排风出口端上可安装有排风装置,排风装置可为排风管或/和设置在围护结构内的排风通道。
[0017]上述引风管可通过风管调位装置安装在室外风进口端上,引风管通过风管调位装置能够调整其自身相对室外风进口端的位置;或/和,排风管可通过风管调位装置安装在排风出口端上,排风管通过风管调位装置能够调整其自身相对排风出口端的位置。
[0018]上述风管调位装置可为滑套式风管调位装置,或者滑片式风管调位装置,或者折叠式风管调位装置。
[0019]上述引风管的出风口端可通过能够拆卸的接头连接装置安装在室外风进口端上;或/和,排风管的进风口端可通过能够拆卸的接头连接装置安装在排风出口端上。
[0020]上述接头连接装置可为承插口接头连接装置或者卡扣接头连接装置或者插接接头连接装置或者法兰接头连接装置或者螺纹接头连接装置或者磁吸式接头连接装置。[0021]上述引风管或/和排风管上可设置有长度调节装置,长度调节装置可为波纹伸缩式调节装置或者套管伸缩式调节装置。
[0022]上述引风管的一端能够通过长度调节装置相对引风管的另一端轴向伸缩或/和旋转或/和摆动;或/和,排风管的一端能够通过长度调节装置相对排风管的另一端轴向伸缩或/和旋转或/和摆动。
[0023]上述间接蒸发制冷机组之后可串接有直接蒸发制冷模块。
[0024]上述排风出口端与排风空腔相通。
[0025]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引风装置引入室外新风,通过排风装置排出室内回风,解决了现有蒸发制冷空调因室内空气潮湿导致空调降温失效的问题,具有送风温度低、使用灵活、气密性好、隔声降噪性好、应用管理方便、绿色环保、节能的特点。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6]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中的排风出口端位于间接蒸发制冷机组上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5为上述实施例中滑套式风口调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6为上述实施例中滑片式风口调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2]附图7为上述实施例中折叠式风口调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3]附图8为上述实施例中滑槽式风口调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4]附图9为上述实施例中滑套式风管调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5]附图10为上述实施例中滑片式风管调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6]附图11为上述实施例中折叠式风管调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7]附图12为上述实施例中波纹伸缩式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8]附图13为上述实施例中套管伸缩式调节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39]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间接蒸发制冷机组,2为引风管,3为排风管,4为送风口,5为室外风进口端,6为排风出口端,7为排风机,8为排风进口,9为滑套式风口调位装置,10为滑片式风口调位装置,11为折叠式风口调位装置,12为滑槽式风口调位装置,13为滑套式风管调位装置,14为滑片式风管调位装置,15为折叠式风管调位装置,16为波纹伸缩式调节装置,17为套管伸缩式调节装置,A为工艺风,B为产出风。
【具体实施方式】
[0040]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0041]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0042]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43]实施例1:
[0044]如附图1所示,该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包括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和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上设置有送风口 4、室外风进口端5、排风出口端6和排风机7 ;室外风进口端5上安装有能够使室外风进口端5与室外相连通的和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产出风进口与室外风进口端5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产出风出口与送风口 4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工艺风进口与室外风进口端5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工艺风出口与排风机7的进风口相连通,排风机7的出风口与排风出口端6相连通。在间接蒸发制冷技术中,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由工艺风进口吸入工艺风A,工艺风A进入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内部并被直接喷淋后发生增湿降温,之后工艺风A由工艺风出口排出,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由产出风进口吸入产出风B,上述工艺风A发生增湿降温的同时对进入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内部的产出风B进行冷却降温,之后产出风B由产出风出口送出,因此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不会增加产出风B的含湿量,可实现产出风B的等湿冷却;通过引风装置引入室外新风,其中部分室外新风作为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工艺风A,通过排风出口端6排出工艺风A,其制冷效果更好、人体热舒适感觉更加舒适;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能够设置在室内的任意位置,上述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可以是固定式或活动式,使用更加方便;室内回风可以通过自然正压由房屋的缝隙实现自然排风,也可以通过设置的排风机7实现机械排风。
[0045]实施例2:
[0046]如附图2所示,该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包括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和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上设置有送风口 4、室外风进口端5、排风出口端6、排风机7和能够吸入室内回风的排风进口 8 ;室外风进口端5上安装有能够使室外风进口端5与室外相连通的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产出风进口与室外风进口端5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产出风出口与送风口 4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工艺风进口与排风进口 8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工艺风出口与排风机7的进风口相连通,排风机7的出风口与排风出口端6相连通。通过引风装置引入室外新风,通过排风进口 8吸入室内回风并作为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工艺风A,通过排风出口端6排出工艺风A,其制冷效果更好、人体热舒适感觉更加舒适;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能够设置在室内的任意位置,上述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可以是固定式或活动式,使用更加方便;室内回风可以通过自然正压从排风进口 8自然排风,也可以通过设置的排风机7实现机械排风。
[0047]实施例3:
[0048]如附图3所示,该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包括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和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上设置有送风口 4、室外风进口端5、排风出口端6、排风机7和能够吸入室内回风的排风进口 8 ;室外风进口端5上安装有能够使室外风进口端5与室外相连通的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产出风进口与室外风进口端5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产出风出口与送风口 4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工艺风进口同时与排风进口 8和室外风进口端5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工艺风出口与排风机7的进风口相连通,排风机7的出风口与排风出口端6相连通。通过引风装置引入室外新风,同时将排风进口8吸入的室内回风和室外风进口端5吸入的室外新风作为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工艺风A,通过排风出口端6排出工艺风A,其制冷效果更好、人体热舒适感觉更加舒适;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能够设置在室内的任意位置,上述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可以是固定式或活动式,使用更加方便;室内回风可以通过自然正压从排风进口 8自然排风,也可以通过设置的排风机7实现机械排风。
[0049]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实施例1、2、3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0050]如附图1、2、3、4所示,室外风进口端5位于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上端或下端或前端或后端或左侧或右侧,排风出口端6位于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上端或下端或前端或后端或左侧或右侧。室外风进口端5和排风出口端6可以位于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同一个端面上,也可以分别位于不同的端面上。
[0051]如附图5、6、7、8所示,室外风进口端5和排风出口端6分别通过风口调位装置安装在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上,室外风进口端5和排风出口端6通过风口调位装置能够分别调整其自身相对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的位置;其中,如附图5所示,风口调位装置为滑套式风口调位装置9 ;或者如附图6所示,风口调位装置为滑片式风口调位装置10 ;或者如附图7所示,风口调位装置为折叠式风口调位装置11 ;或者如附图8所示,风口调位装置为滑槽式风口调位装置12。通过风口调位装置使室外风进口端7和排风出口端6可适应不同高度窗口的上下左右调节。
[0052]可根据需要,如附图1、2、3、4所示,上述引风装置可为引风管2 ;或者上述引风装置可为设置在围护结构内的引风通道,或者上述引风装置可包括引风管2和设置在围护结构内的引风通道,引风管2与引风通道相通。
[0053]可根据需要,如附图1、2、3、4所示,上述排风出口端上可安装有排风装置,排风装置可为排风管3;或者上述排风装置可为设置在围护结构内的排风通道,或者上述排风装置可包括排风管3和设置在围护结构内的排风通道,排风管3与排风通道相通。
[0054]如附图9、10、11所示,引风管2通过风管调位装置安装在室外风进口端5上,引风管2通过风管调位装置能够调整其自身相对室外风进口端5的位置;或/和,排风管3通过风管调位装置安装在排风出口端6上,排风管3通过风管调位装置能够调整其自身相对排风出口端6的位置。通过风管调位装置使引风管2和排风管3可以方便地调整上下左右或高度位置,使用更加灵活方便。
[0055]如附图9所示,风管调位装置为滑套式风管调位装置13 ;或者如附图10所示,风管调位装置为滑片式风管调位装置14 ;或者如附图11所示,风管调位装置为折叠式风管调位装置15。
[0056]如附图1、2、3、4所示,引风管2的出风口端可通过能够拆卸的接头连接装置安装在室外风进口端5上;或/和,排风管3的进风口端可通过能够拆卸的接头连接装置安装在排风出口端6上。引风管2和排风管3通过接头连接装置安装在室外风进口端7和排风出口端6上,可方便拆卸和安装,使用更加灵活方便。
[0057]根据实际需要,上述接头连接装置可为承插口接头连接装置,或者上述接头连接装置可为卡扣接头连接装置,或者上述接头连接装置可为插接接头连接装置,或者上述接头连接装置可为法兰接头连接装置,或者上述接头连接装置可为螺纹接头连接装置,或者上述接头连接装置可为磁吸式接头连接装置。
[0058]如附图12、13所示,上述引风管2或/和排风管3上可设置有长度调节装置,其中,如附图12所示,长度调节装置为波纹伸缩式调节装置16,或者如附图13所示,长度调节装置为套管伸缩式调节装置17。通过长度调节装置能够调节引风管2及排风管3的长度及端部位置,能够适应不同高度窗口的上下位置及左右位置,引风管2及排风管3 —旦调整好后能够保持特定的形状,美观性较好;引风管2或/和排风管3还可以选择软管,其柔性较好,便于调节其长度及右端位置,能够适应不同高度窗口的上下位置及左右位置,使用较为方便,但其美观性相对较差。
[0059]根据实际需要,上述引风管2的一端能够通过长度调节装置相对引风管2的另一端轴向伸缩或/和旋转或/和摆动;或/和,排风管3的一端能够通过长度调节装置相对排风管3的另一端轴向伸缩或/和旋转或/和摆动。
[0060]可根据需要,上述间接蒸发制冷机组I之后可串接有直接蒸发制冷模块。通过增加直接蒸发制冷模块能够使送风温度更低,使用制冷效果更佳。
[0061]上述所述实施例的排风出口端6与排风空腔相通,所述的排风空腔为现有技术,例如:发明名称为具有外被动式冷却的方法及其装置、专利号为201010247419.9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记载的排风空腔,降温后的室内回风能够用于给内遮阳设施和透光性围护结构进
一步降温。
[0062]上述所述实施例的通过排风出口端6排出的工艺风A能够用于通入到排风空腔内,所述的排风空腔为现有技术,例如:发明名称为具有外被动式冷却的方法及其装置、专利号为201010247419.9的中国专利文献中记载的排风空腔,降温后的室内回风能够用于给内遮阳设施和透光性围护结构进一步降温。
[0063]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006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从根本上解决了现有技术蒸发制冷空调机组在居住类建筑分散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了室内进风和排风气流组织的问题,使用制冷效果更佳,使得蒸发制冷空调机组在居住类建筑中的应用其效果真正得以实现,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效果得到保证,其大规模的应用才能得到普及。
【权利要求】
1.一种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间接蒸发制冷机组和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上设置有送风口、室外风进口端、排风出口端和排风机;室外风进口端上安装有能够使室外风进口端与室外相连通的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产出风进口与室外风进口端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产出风出口与送风口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工艺风进口与室外风进口端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工艺风出口与排风机的进风口相连通,排风机的出风口与排风出口端相连通。
2.一种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间接蒸发制冷机组和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上设置有送风口、室外风进口端、排风出口端、排风机和能够吸入室内回风的排风进口 ;室外风进口端上安装有能够使室外风进口端与室外相连通的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产出风进口与室外风进口端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产出风出口与送风口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工艺风进口与排风进口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工艺风出口与排风机的进风口相连通,排风机的出风口与排风出口端相连通。
3.一种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间接蒸发制冷机组和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上设置有送风口、室外风进口端、排风出口端、排风机和能够吸入室内回风的排风进口 ;室外风进口端上安装有能够使室外风进口端与室外相连通的引风装置;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产出风进口与室外风进口端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产出风出口与送风口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工艺风进口同时与排风进口和室外风进口端相通,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工艺风出口与排风机的进风口相连通,排风机的出风口与排风出口端相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室外风进口端位于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上端或下端或前端或后端或左侧或右侦牝排风出口端位于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上端或下端或前端或后端或左侧或右侧;或/和,室外风进口端和排风出口端分别通过风口调位装置安装在间接蒸发制冷机组上,室外风进口端和排风出口端通`过风口调位装置能够分别调整其自身相对间接蒸发制冷机组的位置;风口调位装置为滑套式风口调位装置,或者滑片式风口调位装置,或者折叠式风口调位装置,或者滑槽式风口调位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实现新风引入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引风装置为引风管或/和设置在围护结构内的引风通道;或/和,排风出口端上安装有排风装置,排风装置为排风管或/和设置在围护结构内的排风通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实现新风引入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引风装置为引风管或/和设置在围护结构内的引风通道;或/和,排风出口端上安装有排风装置,排风装置为排风管或/和设置在围护结构内的排风通道。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引风管通过风管调位装置安装在室外风进口端上,引风管通过风管调位装置能够调整其自身相对室外风进口端的位置;或/和,排风管通过风管调位装置安装在排风出口端上,排风管通过风管调位装置能够调整其自身相对排风出口端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引风管通过风管调位装置安装在室外风进口端上,引风管通过风管调位装置能够调整其自身相对室外风进口端的位置;或/和,排风管通过风管调位装置安装在排风出口端上,排风管通过风管调位装置能够调整其自身相对排风出口端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风管调位装置为滑套式风管调位装置,或者滑片式风管调位装置,或者折叠式风管调位>j-U ρ?α装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风管调位装置为滑套式风管调位装置,或者滑片式风管调位装置,或者折叠式风管调位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引风管的出风口端通过能够拆卸的接头连接装置安装在室外风进口端上;或/和,排风管的进风口端通过能够拆卸的接头连接装置安装在排风出口端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接头连接装置为承插口接头连接装置或者卡扣接头连接装置或者插接接头连接装置或者法兰接头连接装置或者螺纹接头连接装置或者磁吸式接头连接装置。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引风管或/和排风管上设置有长度调节装置,长度调节装置为波纹伸缩式调节装置或者套管伸缩式调节装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引风管或/和排风管上设置有长度调节装置,长度调节装置为波纹伸缩式调节装置或者套管伸缩式调节装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引风管的一端能够通过长度调节装置相对引风管的另一端轴向伸缩或/和旋转或/和摆动;或/和,排风管的一端能够通过长度调节装置相对排风管的另一端轴向伸缩或/和旋转或/和摆动。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间接蒸发制冷机组之后串接有直接蒸发制冷模块;或/和,排风出口端与排风空腔相通。
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间接蒸发制冷机组之后串接有直接蒸发制冷模块;或/和,排风出口端与排风空腔相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实现新风引入和室内风排出的间接蒸发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间接蒸发制冷机组之后串接有直接蒸发制冷模块;或/和,排风出口端与排风空腔相通。
【文档编号】F24F13/02GK203518073SQ201320069557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6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6日
【发明者】于向阳 申请人:于向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