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进风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77147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双进风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制冷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双进风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将干空气能作为驱动源制备冷水的技术已较为成熟的应用在干热地区夏季空调冷水系统中,但是该项技术现阶段主要应用在夏季,并且多数是应用在民用建筑的中央空调系统中;由于冬季室外的温度比较低,尤其是严寒地区,机组的防冻成为主要问题,如果将干空气能蒸发制冷用于一年四季都需要通过冷却水降温的空调系统中,一般很难达到使用要求。

现有的间接蒸发冷水机组(填料加喷淋装置等)制取冷水时,一般通过设置表面式换热器(如表冷器)来预冷室外空气,此表面式换热器所需的冷水一般是间接蒸发冷水机制得的冷水,这部分水的水质不高,容易造成管路堵塞,并且冬季容易冻坏盘管,因此表面式换热器冬夏季同时使用时,系统安全性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进风空调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冬季采用间接蒸发冷水机制取的冷水作为表面式换热器的冷却水时存在容易造成管路堵塞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双进风空调装置,包括空调机组壳体、第一表面式换热器和第二表面式换热器,在第一表面式换热器和第二表面式换热器内均设置有气体通道和冷水通道,在空调机组壳体下部设置有水箱,在水箱上方的空调机组壳体内填充有填料,在填料上方的空调机组壳体内设置有喷淋装置,在填料上方的空调机组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第一表面式换热器的气体通道与第一进风口相连通,在填料与水箱之间的空调机组壳体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口,第二表面式换热器的气体通道与第二进风口相连通,在空调机组壳体上设置有能打开和关闭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开关装置,在填料上方的空调机组壳体上设置有排风机。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第二进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第二进风口设置在空调机组壳体的同一侧或相对的两侧或相邻的两侧或每一侧。

上述第一进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第一进风口设置在空调机组壳体的同一侧或相对的两侧或相邻的两侧或每一侧。

上述开关装置为进风口开关联动总成,进风口开关联动总成包括定滑轮、卷绳器、能关闭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阀板、能牵引阀板在第一进风口至第二进风口处上下移动的牵引绳,定滑轮设置在第一进风口的上方,卷绳器设置在定滑轮的下方,牵引绳的一端缠绕在卷绳器的卷筒上,牵引绳绕在定滑轮上,牵引绳的另一端与阀板的上端固定连接。

上述进风口开关联动总成还包括能使阀板上下滑行的导轨架,阀板包括位于第一进风口处的上阀板以及位于第二进风口上方的下阀板,上阀板和下阀板上下间隔并固定连接在一起,导轨架设置在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外的空调机组壳体上,定滑轮设置在导轨架的上方;或/和,卷绳器为手动卷绳器或电动卷绳器。

上述双进风空调装置还包括用户端,用户端设置有冷水进水口和冷水回水口,用户端的冷水进水口与水箱的出水口之间通过第一管线相连通,用户端的冷水回水口与第一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进水口之间通过第二管线相连通,第一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出水口与用户端的冷水进水口之间通过第三管线相连通,在用户端的冷水回水口连通有第四管线,第四管线与喷淋装置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二管线与第四管线在用户端的冷水回水口并联设置,第一管线与第二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二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出水口与喷淋装置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一管线和第三管线在用户端的冷水进水口并联设置,在第一管线上串接有水泵一,在第二管线上串接有水泵二和阀门一,在第四管线上串接有阀门二,在第三管线上串接有阀门三,在水泵一与用户端的冷水进水口之间的第一管线上串接有阀门四。

上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在每一个第一进风口处均设置有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在每一个第二进风口处均设置有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第一管线与每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进水口之间均通过第五管线相连通,第五管线在水箱的出水口相互并联设置,每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出水口与喷淋装置的进水口之间均分别通过第六管线相连通,每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进水口均通过第二管线与用户端的冷水回水口相连通,每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出水口均通过第三管线与用户端的冷水进水口相连通,在第五管线与用户端的冷水进水口之间的第一管线上串接有阀门四;或者,风口一和第二进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在每一个第一进风口处均设置有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在每一个第二进风口处均设置有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第四管线均分别与每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进水口相连通,每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出水口均与喷淋装置的进水口相连通,每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进水口与用户端的冷水回水口均通过第二管线相连通,每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出水口与用户端的冷水进水口均通过第三管线相连通,在水泵一与用户端的冷水进水口之间的第一管线上串接有阀门四;或者,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在每一个第一进风口处均设置有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在每一个第二进风口处均设置有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第一管线与第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进水口之间通过第五管线相连通,第二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出水口与喷淋装置的进水口通过第六管线相连通,其余第二表面式换热器串联于第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出水口和第二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进水口之间,并且所有串联的第二表面式换热器的冷水通道相互联通,每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进水口与用户端的冷水回水口均通过第二管线相连通,每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出水口与用户端的冷水进水口均通过第三管线相连通,,在第五管线与用户端的冷水进水口之间的第一管线上串接有阀门四。

上述双进风空调装置还包括用户端和板式换热器,用户端设置有冷水进水口和冷水回水口,板式换热器设置有一次水循环通道和二次水循环通道,水箱的出水口与板式换热器的一次水循环通道进口之间通过第一管线相连通,板式换热器的一次水循环通道出口与喷淋装置的进水口通过第七管线相连通,用户端的冷水进水口与板式换热器的二次水循环通道出口通过第八管线相连通,用户端的冷水回水口与第一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进水口之间通过第二管线相连通,第一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出水口与板式换热器的二次水循环通道进口通过第九管线相连通,第一管线与第二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进水口通过第十管线相连通,第二表面式换热器冷水通道的出水口与喷淋装置的进水口通过第十一管线相连通,在水箱的出水口与第十一管线之间的第一管线上串接有水泵一,在第二管线上串接有水泵二。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在夏季和冬季采用不同的运行模式,冬夏季各自使用独立的表面式换热器,二者互不影响,通过切换不同的进风口,可以实现空调全年供冷,相比于现有冬夏季采用同一个进风口和同一台表面式换热器的机组而言,本实用新型的安全使用性更高;在冬季运行模式下,不需要使用间接蒸发冷水机制取冷水,间接蒸发冷水机处于停机状态,既解决了管路堵塞问题,又解决了间接蒸发冷水机的冬季防冻问题,同时末端用户全年不受间接蒸发冷水机水质的影响;另外,在冬季工况下,充分利用室外的低温空气,室外低温空气只经过第一表面式换热器,系统阻力较低,排风机可以变频运行,节能性显著。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实施例3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进风口开关联动总成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3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流程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流程图。

附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8的流程图。

附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9的流程图。

附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0的流程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空调机组壳体,2为第一表面式换热器,3为第二表面式换热器,4为水箱,5为填料,6为喷淋装置,7为第一进风口,8为第二进风口,9为进风口开关联动总成,10为排风机,11为定滑轮,12为卷绳器,13为牵引绳,14为导轨架,15为上阀板,16为下阀板,17为用户端,18为第一管线,19为第二管线,20为第三管线,21为第四管线,22为水泵一,23为水泵二,24为阀门一,25为阀门二,26为阀门三,27为第五管线,28为第六管线,29为板式换热器,30为第七管线,31为第八管线,32为第九管线,33为第十管线,34为第十一管线,35为阀门四。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如附图1所示,该双进风空调装置包括空调机组壳体1、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和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在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和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内均设置有气体通道和冷水通道,在空调机组壳体1下部设置有水箱4,在水箱4上方的空调机组壳体1内填充有填料5,在填料5上方的空调机组壳体1内设置有喷淋装置6,在填料5上方的空调机组壳体1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7,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的气体通道与第一进风口7相连通,在填料5与水箱4之间的空调机组壳体1上设置有第二进风口8,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的气体通道与第二进风口8相连通,在空调机组壳体1上设置有能打开和关闭第一进风口7和第二进风口8的开关装置,在填料5上方的空调机组壳体1上设置有排风机10。

在夏季工况下,通过开关装置打开第二进风口8、关闭第一进风口7,室外干热空气可以通过第二进风口8上的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预冷,预冷后的空气在填料段与喷淋装置6喷出的高温冷水换热,换热后的空气由排风机10排至室外,高温冷水通过换热制取得到空调用冷水;在冬季工况下,通过开关装置打开第一进风口7、关闭第二进风口8,室外低温空气通过第一进风口7上的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与高温冷水换热来制取空调用冷水,换热后的室外低温空气由排风机10排至室外。

开关装置可以为现有公知技术中的百叶窗、手动卷帘或电动卷帘等。

通过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夏季和冬季采用不同的运行模式,冬夏季各自使用独立的表面式换热器,二者互不影响,通过切换不同的进风口,可以实现空调全年供冷,相比于现有冬夏季采用同一个进风口和同一台表面式换热器的机组而言,本实用新型的安全使用性更高。

在冬季运行模式下,不需要使用间接蒸发冷水机(填料5加喷淋装置6等)来制取冷水,间接蒸发冷水机处于停机状态,既解决了管路堵塞问题,又解决了间接蒸发冷水机的冬季防冻问题,同时末端用户(用户端17)全年(冬季运行时)不受间接蒸发冷水机水质的影响。

另外,在冬季工况下,充分利用室外的低温空气,室外低温空气只经过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系统阻力较低,排风机10可以变频运行,节能性显著。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双进风空调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实施例2:作为实施例1的优化,如附图2所示,第二进风口8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第二进风口8设置在空调机组壳体1的同一侧或相对的两侧或相邻的两侧或每一侧。

夏季根据实际的制冷需要,使用不同数量的第二进风口8。

第二进风口8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安装建筑的结构特点进行调整。

实施例3:作为实施例1、实施例2的优化,如附图2所示,第一进风口7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第一进风口7设置在空调机组壳体1的同一侧或相对的两侧或相邻的两侧或每一侧。

冬季根据实际的制冷需要,使用不同数量的第一进风口7。

第一进风口7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安装建筑的结构特点进行调整。

实施例4:作为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优化,如附图3、附图4所示,开关装置为进风口开关联动总成9,进风口开关联动总成9包括定滑轮11、卷绳器12、能关闭第一进风口7和第二进风口8的阀板、能牵引阀板在第一进风口7至第二进风口8处上下移动的牵引绳13,定滑轮11设置在第一进风口7的上方,卷绳器12设置在定滑轮11的下方,牵引绳13的一端缠绕在卷绳器12的卷筒上,牵引绳13绕在定滑轮11上,牵引绳13的另一端与阀板的上端固定连接。

初始状态下,如附图3所示,阀板拉至第二进风口8的上方,即第二进风口8处于打开状态,第一进风口7处于关闭状态,此时可以运行夏季模式;当需要运行冬季模式时,通过操作卷绳器12,卷绳器12将牵引绳13下放,阀板下行至第二进风口8处,停止牵引绳13下放操作,此时第二进风口8处于关闭状态,第一进风口7处于打开状态。

通过操作卷绳器12,可以实现打开和关闭第一进风口7和第二进风口8,操作简单。

实施例5:作为实施例4的优化,如附图3、附图4所示,进风口开关联动总成9还包括能使阀板上下滑行的导轨架14,阀板包括位于第一进风口7处的上阀板15以及位于第二进风口8上方的下阀板16,上阀板15和下阀板16上下间隔并固定连接在一起,导轨架14设置在第一进风口7和第二进风口8外的空调机组壳体1上,定滑轮11设置在导轨架14的上方。

如附图3所示,初始状态下,上阀板15位于第一进风口7处,下阀板16位于第二进风口8上方,此时,上阀板15关闭第一进风口7,第二进风口8处于打开状态;当需要关闭第二进风口8时,通过卷绳器12下放牵引绳13,使下阀板16下移至第二进风口8处,达到关闭第二进风口8的要求,关闭第二进风口8的同时,第一进风口7被打开。上阀板15、下阀板16的结构设置,减少了进风口开关切换时的上阀板15、下阀板16的移动行程。

根据需要,卷绳器12为手动卷绳器12或电动卷绳器12。卷绳器12也可以采用其它现有公知公用的卷绳器12。

实施例6:作为上述实施例的优化,如附图5所示,该双进风空调装置还包括用户端17,用户端17设置有冷水进水口和冷水回水口,用户端17的冷水进水口与水箱4的出水口之间通过第一管线18相连通,用户端17的冷水回水口与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冷水通道的进水口之间通过第二管线19相连通,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冷水通道的出水口与用户端17的冷水进水口之间通过第三管线20相连通,在用户端17的冷水回水口连通有第四管线21,第四管线21与喷淋装置6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二管线19与第四管线21在用户端17的冷水回水口并联设置,第一管线18与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冷水通道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冷水通道的出水口与喷淋装置6的进水口相连通,第一管线18和第三管线20在用户端17的冷水进水口并联设置,在第一管线18上串接有水泵一22,在第二管线19上串接有水泵二23和阀门一24,在第四管线21上串接有阀门二25,在第三管线20上串接有阀门三26,在水泵一22与用户端17的冷水进水口之间的第一管线18上串接有阀门四35。

夏季运行时,打开阀门二25、阀门四35,关闭阀门一24、阀门三26,打开第二进风口8,关闭第一进风口7,打开喷淋装置6,开启水泵一22,关闭水泵二23,水箱4中一部分的低温水在水泵一22的作用下用于用户端17的空调制冷,水箱4中另一部分的低温水用于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预冷室外高温空气,经过用户端17和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温度升高的出水在填料5上方通过喷淋装置6喷淋,喷淋水与经过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预冷的室外新风经过直接接触换热降温,低温水回到水箱4中循环利用。

冬季运行时,关闭阀门二25、阀门四35,打开阀门一24、阀门三26,关闭第二进风口8,打开第一进风口7,关闭喷淋装置6,开启水泵二23,关闭水泵一22,该冬季运行模式下,用户端17所需的载冷介质(水或乙二醇等)在用户端17、第二管线19、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和第三管线20之间循环,即载冷介质由室外低温空气通过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降温后在用户端17循环利用。

冬季运行模式下,充分利用室外低温空气,并且喷淋装置6处于停机状态,节能性显著。

实施例7:作为实施例6的优化,如附图6所示,第一进风口7和第二进风口8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在每一个第一进风口7处均设置有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在每一个第二进风口8处均设置有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第一管线18与每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冷水通道的进水口之间均通过第五管线27相连通,第五管线27在水箱4的出水口相互并联设置,每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冷水通道的出水口与喷淋装置6的进水口之间均分别通过第六管线28相连通,每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冷水通道的进水口均通过第二管线19与用户端17的冷水回水口相连通,每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冷水通道的出水口均通过第三管线20与用户端17的冷水进水口相连通,在第五管线27与用户端17的冷水进水口之间的第一管线18上串接有阀门四35。

夏季运行时,打开阀门二25、阀门四35,关闭阀门一24、阀门三26,打开第二进风口8,关闭第一进风口7,打开喷淋装置6,开启水泵一22,关闭水泵二23,水箱4中的低温水分为三股以上,第五管线27与第一管线18在水箱4的出水口并联设置,一部分的低温水在水泵一22的作用下用于用户端17的空调制冷;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相互并联,水箱4中剩余部分的低温水分别用于每一个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预冷室外高温空气,经过用户端17和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温度升高的出水在填料5上方通过喷淋装置6喷淋,喷淋水与经过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预冷的室外新风经过直接接触换热降温,低温水回到水箱4中循环利用。

冬季运行时,关闭阀门二25、阀门四35,打开阀门一24、阀门三26,关闭第二进风口8,打开第一进风口7,关闭喷淋装置6,开启水泵二23,关闭水泵一22,该冬季运行模式下,用户端17所需的载冷介质(水或乙二醇等)在用户端17、第二管线19、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和第三管线20之间循环,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相互并联,即载冷介质由室外低温空气通过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降温后在用户端17循环利用。

在本实施例中,夏季模式下,用户端17所需的冷水与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所需的冷水并联运行。

实施例8:作为实施例6的优化,与实施例7的不同之处在于,如附图7所示,第一进风口7和第二进风口8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在每一个第一进风口7处均设置有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在每一个第二进风口8处均设置有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第四管线21均分别与每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冷水通道的进水口相连通,每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冷水通道的出水口均与喷淋装置6的进水口相连通,每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冷水通道的进水口与用户端17的冷水回水口均通过第二管线19相连通,每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冷水通道的出水口与用户端17的冷水进水口均通过第三管线20相连通,在水泵一22与用户端17的冷水进水口之间的第一管线18上串接有阀门四35。

夏季运行时,打开阀门二25、阀门四35,关闭阀门一24、阀门三26,打开第二进风口8,关闭第一进风口7,打开喷淋装置6,开启水泵一22,关闭水泵二23,水箱4中的低温水先用于用户端17的空调制冷,用户端17的出水再分别用于每一个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预冷室外高温空气,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相互并联,经过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温度升高的出水在填料5上方通过喷淋装置6喷淋,喷淋水与经过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预冷的室外新风经过直接接触换热降温,低温水回到水箱4中循环利用。

冬季运行时,关闭阀门二25、阀门四35,打开阀门一24、阀门三26,关闭第二进风口8,打开第一进风口7,关闭喷淋装置6,开启水泵二23,关闭水泵一22,该冬季运行模式下,用户端17所需的载冷介质(水或乙二醇等)在用户端17、第二管线19、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和第三管线20之间循环,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相互并联,即载冷介质由室外低温空气通过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降温后在用户端17循环利用。

在本实施例中,夏季模式下,用户端17所需的冷水与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所需的冷水串联运行。

实施例9:作为实施例6的优化,与实施例7和实施例8的不同之处在于,如附图8所示,第一进风口7和第二进风口8的数量为两个以上,在每一个第一进风口7处均设置有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在每一个第二进风口8处均设置有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第一管线18与第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冷水通道的进水口之间通过第五管线27相连通,第二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冷水通道的出水口与喷淋装置6的进水口通过第六管线28相连通,其余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串联于第一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冷水通道的出水口和第二台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冷水通道的进水口之间,并且所有串联的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的冷水通道相互联通,每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冷水通道的进水口与用户端17的冷水回水口均通过第二管线19相连通,每一台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冷水通道的出水口与用户端17的冷水进水口均通过第三管线20相连通,在第五管线27与用户端17的冷水进水口之间的第一管线18上串接有阀门四35。

夏季运行时,打开阀门二25、阀门四35,关闭阀门一24、阀门三26,打开第二进风口8,关闭第一进风口7,打开喷淋装置6,开启水泵一22,关闭水泵二23,水箱4中的低温水分为两股,一股低温水在水泵一22的作用下用于用户端17的空调制冷;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相互串联,水箱4中另一股低温水依序用于每一个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预冷室外高温空气,经过用户端17和最后一个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温度升高的出水在填料5上方通过喷淋装置6喷淋,喷淋水与经过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预冷的室外新风经过直接接触换热降温,低温水回到水箱4中循环利用。

冬季运行时,关闭阀门二25、阀门四35,打开阀门一24、阀门三26,关闭第二进风口8,打开第一进风口7,关闭喷淋装置6,开启水泵二23,关闭水泵一22,该冬季运行模式下,用户端17所需的载冷介质(水或乙二醇等)在用户端17、第二管线19、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和第三管线20之间循环,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相互并联,即载冷介质由室外低温空气通过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降温后在用户端17循环利用。

在本实施例中,夏季模式下,用户端17所需的冷水与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所需的冷水并联运行,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的冷水串联。

实施例10:作为实施例1至实施例5的优化,与实施例6和实施例9的不同之处在于,如附图9所示,该双进风空调装置还包括用户端17和板式换热器29,用户端17设置有冷水进水口和冷水回水口,板式换热器29设置有一次水循环通道和二次水循环通道,水箱4的出水口与板式换热器29的一次水循环通道进口之间通过第一管线18相连通,板式换热器29的一次水循环通道出口与喷淋装置6的进水口通过第七管线30相连通,用户端17的冷水进水口与板式换热器29的二次水循环通道出口通过第八管线31相连通,用户端17的冷水回水口与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冷水通道的进水口之间通过第二管线19相连通,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冷水通道的出水口与板式换热器29的二次水循环通道进口通过第九管线32相连通,第一管线18与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冷水通道的进水口通过第十管线33相连通,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冷水通道的出水口与喷淋装置6的进水口通过第十一管线34相连通,在水箱4的出水口与第十一管线34之间的第一管线18上串接有水泵一22,在第二管线19上串接有水泵二23。

夏季运行时,启动水泵一22和水泵二23,打开第二进风口8,关闭第一进风口7,水箱4内的水在板式换热器29一次侧循环制取冷水,板式换热器29二次侧即用户端17的载冷介质在用户端17、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和板式换热器29之间循环,用户端17的载冷介质经过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但不换热,通过板式换热器29的换热为用户端17提供冷量。

冬季运行时,板式换热器29一次侧(喷淋装置6、水泵一22、第二表面式换热器3)停止运行,打开第一进风口7,关闭第二进风口8,用户端17载冷介质由室外低温空气通过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降温后在用户端17循环利用。

这里用户端17所需载冷介质为乙二醇或防冻液,板式换热器29二次侧和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全年闭式循环载冷介质,充分起到防冻和防堵塞的作用。

在温度比较低的过渡季节或冬季运行时,板式换热器29一次侧停止运行,只依靠第一表面式换热器2来冷却载冷介质,节能性显著;板式换热器29一次侧只在一段时间提供冷水,在系统全年运行的基础上,充分节水。

本实施例相对于实施例6和实施例9而言,无需进行阀门的切换,其运行安全性更高。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