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回热式节能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39598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回热式节能燃气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回热式节能燃气灶,包括燃气灶外壳、外隔热板、锅、锅垫、烟气余热流入口、翅片、盘管、空气管、鼓风机、盘管出口、配气燃烧器、天然气管、内隔热板以及废气排出管这样的部件的组合,有效地避免了现有技术燃气灶的技术不足,即燃气与锅底的传热效率低、燃气灶的热效率低、向燃气灶之外空间有大量的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烟气余热没有很好的回收利用、火口周围设置热回收器增加燃气流动阻力的缺陷。
【专利说明】一种回热式节能燃气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炊具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回热式节能燃气灶。
【背景技术】
[0002]燃气灶是生活重要的炊具。目前国内市场上燃气灶的品种繁多,但它们的工作原理与传热方式相同,均为将天然气在天然气调节阀与风门的调控下、分散在炉头分火盖上让其充分燃烧,形成火焰,然后再将火焰的热量传送到锅底,这种传热方式由于存在着火焰向燃气灶之外空间的散热即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使得燃气灶的热效率很低。
[0003]公布号为CN102313303 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喷气式燃气灶”,该发明采取对燃气加速并喷射到锅底,提高了燃气与锅的传热效率,然而还存在着技术不足,表现在:助燃空气仅靠常规引流进气方式、以及炉头前的网状喷眼结构,不能使冲向锅底的燃气流获得高速度,同时也没有解决燃气灶向燃气灶之外空间辐射散热的技术问题,燃气灶的热效率仍然较低。
[0004]公布号为CN 102102879 A的发明专利公开了“燃气灶热回收系统”,该发明通过在火口周围设置热回收器,减小火口向燃气灶之外空间的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回收了部分燃气的能量,然而还存在着技术不足,表现在:设置在火口周围的热回收器,降低了燃气流动的自然动力,即相当于增加了燃气的流动阻力,从而导致了在相同的天然气耗量下,对锅底的加热量不足,另外,仍不能消除向燃气灶之外空间的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
[0005]如何能够使燃气灶既能提高燃气与锅底的传热效率、又能消除向燃气灶之外空间的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还能回收燃气余热并利用起来,这是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回热式节能燃气灶,包括燃气灶外壳、外隔热板、锅、锅垫、烟气余热流入口、翅片、盘管、空气管、鼓风机、盘管出口、配气燃烧器、天然气管、内隔热板以及废气排出管这样的部件的组合,有效地避免了现有技术燃气灶的技术不足,即燃气与锅底的传热效率低、燃气灶的热效率低、向燃气灶之外空间有大量的辐射散热和对流散热、烟气余热没有很好的回收利用、火口周围设置热回收器增加燃气流动阻力的缺陷。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回热式节能燃气灶,包括燃气灶外壳1、外隔热板2、锅3、锅垫4、烟气余热流入口 5、翅片6、盘管7、空气管8、鼓风机9、盘管出口 10、配气燃烧器11、天然气管12、内隔热板13以及废气排出管14,所述的燃气灶外壳5形状为带有顶面和四周侧壁的长方体,燃气灶外壳5的顶面作为锅架且中部有一圆洞,该圆洞用来放置炊具锅3,该圆洞侧壁设置有锅垫4,锅垫4表面与锅底中下部外壁面之间形成气密性接触;外壳I内壁面以及燃气灶底部固定有外隔热板2 ;配气燃烧器11位于燃气灶外壳I的内部中心位置;配气燃烧器11侧壁外有内隔热板13 ;由内隔热板13与外隔热板2之间形成的空间以及外壁面固定着翅片6的盘管7组成燃气灶回热器,该燃气灶回热器有烟气余热流的入口和烟气余热流的出口,该烟气余热流的入口为烟气余热流入口 5,该烟气余热流的出口为废气排出管14的入口,烟气余热流入口 5位于贴在燃气灶外壳1面板下的外隔热板2与为配气燃烧器11火盖上方之间的空隙,烟气余热流入口 5为一圆环形通道口,废气排出管14的入口与燃气灶外壳1底部的外隔热板2固定连接。
[0009]所述的盘管7的入口端与空气管8的出口端固定连接,空气管8的出口端与配气燃烧器11的入口端固定连接;空气管8位于燃气灶外壳1外,空气管8的入口端与鼓风机9连接;废气排出管14位于燃气灶外壳1外。
[0010]所述的配气燃烧器11为文丘里管,下部为热空气管、中间喉部连接有天然气管12且为天然气与热空气的混合室、上部为燃烧室,在该燃烧室内有电脉冲点火头17 ;在文丘里管上部出口有分火盖16,分火盖17上分布着通透的收缩型喷嘴15。
[001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还具有如下优点:
[0012]1)通过设置燃气灶的锅垫使其与锅底中下部外壁面之间形成气密性接触,防止燃气灶的火苗与烟气热流外窜,消除燃气灶对环境的辐射散热与对流散热;
[0013]2)通过设置回热器回收烟气余热,降低燃气灶的排烟温度;
[0014]3)设置鼓风机对助燃空气进行加压,增强燃烧器烟气流对锅底外壁面的
[0015]加热强度;
[0016]4)与现有技术的燃气灶相比,热效率可从55%提高到80%以上,节能环
[0017]保效果非常显著。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一种回热式节能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配气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0021]如图1和图2所示,回热式节能燃气灶,回热式节能燃气灶,包括燃气灶外壳1、外隔热板2、锅3、锅垫4、烟气余热流入口 5、翅片6、盘管7、空气管8、鼓风机9、盘管出口 10、配气燃烧器11、天然气管12、内隔热板13以及废气排出管14,所述的燃气灶外壳5形状为带有顶面和四周侧壁的长方体,燃气灶外壳5的顶面作为锅架且中部有一圆洞,该圆洞用来放置炊具锅3,该圆洞侧壁设置有锅垫4,锅垫4表面与锅底中下部外壁面之间形成气密性接触,防止燃气灶的火苗与烟气热流外窜;外壳1内壁面以及燃气灶底部固定有外隔热板2,外隔热板2阻止燃气灶对外的传热;配气燃烧器11用于使天然气与助燃空气配合、天然气燃烧产生高温烟气、对锅3外底面加热,其位于燃气灶外壳1的内部中心位置;配气燃烧器11侧壁外有内隔热板13,内隔热板13用来阻止配气燃烧器11对侧壁四周的传热,增强火焰温度;由内隔热板13与外隔热板2之间形成的空间以及外壁面固定着翅片6的盘管7组成燃气灶回热器,该燃气灶回热器用来回收燃气灶烟气流余热并加热盘管7内的助燃空气,该燃气灶回热器有烟气余热流的入口和烟气余热流的出口,该烟气余热流的入口为烟气余热流入口 5,该烟气余热流的出口为废气排出管14的入口,烟气余热流入口 5位于贴在燃气灶外壳1面板下的外隔热板2与为配气燃烧器11火盖上方之间的空隙,烟气余热流入口 5为一圆环形通道口,废气排出管14的入口与燃气灶外壳I底部的外隔热板2固定连接。
[0022]所述的盘管7的入口端与空气管8的出口端固定连接,空气管8的出口端与配气燃烧器11的入口端固定连接;空气管8位于燃气灶外壳I外,空气管8的入口端与鼓风机9连接;鼓风机9用于将燃气灶外的环境空气吸入到空气管8中;废气排出管14位于燃气灶外壳I外,用来排除经过回热利用后的烟气废气。
[0023]所述的配气燃烧器11为文丘里管,下部为热空气管、中间喉部连接有天然气管12且为天然气与热空气的混合室、上部为燃烧室,在该燃烧室内有电脉冲点火头17 ;在文丘里管上部出口有分火盖16,分火盖17上分布着通透的收缩型喷嘴15。
[002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设置燃气灶的锅垫,使其与锅底中下部外壁面之间形成气密性接触,防止燃气灶的火苗与烟气热流外窜;设置回热器回收烟气余热,降低燃气灶的排烟温度;设置鼓风机对助燃空气进行加压,增强燃烧器烟气流对锅底外壁面的加热强度。
【权利要求】
1.一种回热式节能燃气灶,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气灶外壳(1)、外隔热板(2)、锅(3)、锅垫(4)、烟气余热流入口(5)、翅片(6)、盘管(7)、空气管(8)、鼓风机(9)、盘管出口(10)、配气燃烧器(11)、天然气管(12)、内隔热板(13)以及废气排出管(14),所述的燃气灶外壳(5)形状为带有顶面和四周侧壁的长方体,燃气灶外壳(5)的顶面作为锅架且中部有一圆洞,该圆洞用来放置炊具锅(3),该圆洞侧壁设置有锅垫(4),锅垫(4)表面与锅底中下部外壁面之间形成气密性接触;外壳(1)内壁面以及燃气灶底部固定有外隔热板(2);配气燃烧器(11)位于燃气灶外壳(1)的内部中心位置;配气燃烧器(11)侧壁外有内隔热板(13);由内隔热板(13)与外隔热板(2)之间形成的空间以及外壁面固定着翅片(6)的盘管(7)组成燃气灶回热器,该燃气灶回热器有烟气余热流的入口和烟气余热流的出口,该烟气余热流的入口为烟气余热流入口(5),该烟气余热流的出口为废气排出管(14)的入口,烟气余热流入口( 5 )位于贴在燃气灶外壳(1)面板下的外隔热板(2 )与为配气燃烧器(11)火盖上方之间的空隙,烟气余热流入口(5)为一圆环形通道口,废气排出管(14)的入口与燃气灶外壳(1)底部的外隔热板(2)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回热式节能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盘管(7)的入口端与空气管(8)的出口端固定连接,空气管(8)的出口端与配气燃烧器(11)的入口端固定连接;空气管(8)位于燃气灶外壳(1)外,空气管(8)的入口端与鼓风机(9)连接;废气排出管(14)位于燃气灶外壳(1)外。
3.根据所述的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回热式节能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配气燃烧器(11)为文丘里管,下部为热空气管、中间喉部连接有天然气管(12)且为天然气与热空气的混合室、上部为燃烧室,在该燃烧室内有电脉冲点火头(17);在文丘里管上部出口有分火盖(16),分火盖(17)上分布着通透的收缩型喷嘴(15)。
【文档编号】F24C3/08GK203517904SQ201320618976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9日
【发明者】李世武, 王文东, 王泽元, 纪永胜 申请人:李世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