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风向的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60214阅读:187来源:国知局
可调风向的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调风向的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所述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本体,所述送风本体包括有至少三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有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前后依次排列的各导风体中位于中间的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而通过送风间隙的变化改变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在各导风体中位于前端的前端导风体内形成有摆风体,所述摆风体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在所述前端导风体内摆动,用于改变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送风装置,可以解决现有送风装置无法调节风向的问题。
【专利说明】可调风向的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空调及其送风装置,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可调风向的空调送风装置及空调。

【背景技术】
[0002]为改善空调送风性能,现有技术出现一种可以应用在空调上的空调送风装置。该空调送风装置具有送风主体,送风主体前后贯通,形成具有前开口和后开口的贯通风道,后开口为非热交换风进口,前开口为混合风出口 ;在送风主体上还形成有与其贯通风道相连通的热交换风风道。在空调的热交换器与出风口之间设置该空调送风装置之后,在将空调内部风道中的热交换风经贯通风道前端吹出的同时,能通过非热交换风进口吸入部分外部未热交换的非热交换风参与到空调最后的出风中,增大了空调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提高了室内空气的整体均匀性。而且,这样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感觉更加舒适,提高了用户舒适性体验效果。
[0003]但是,这种送风装置在使用过程中无法调节风向,使得空调无法将冷风或热风均匀吹向室内各个角度,导致空调出风口正对的中央区域与周边其他区域的温度存在偏差,整个房间冷热不均。同时,空调送出的风存在向中央区域聚集的趋势,因此,如果用户处在该中央区域的时候,会因被风直吹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而在中央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又会感觉到制冷、制热效果有延迟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风向的空调送风装置,以解决现有送风装置无法调节风向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调风向的空调送风装置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6]一种可调风向的空调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本体,所述送风本体包括有至少三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有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前后依次排列的各导风体中位于中间的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而通过送风间隙的变化改变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在各导风体中位于前端的前端导风体内形成有摆风体,所述摆风体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在所述前端导风体内摆动,用于改变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
[0007]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所述摆风体在所述前端导风体内摆动的角度为土(5。 -15° )。
[0008]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各中间导风体以垂直于该中间导风体的轴线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摆风体以垂直于所述前端导风体的轴线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且所述各中间导风体的摆动方向不同于所述摆风体的摆动方向。
[0009]优选的,所述各中间导风体的摆动轴线与所述摆风体的摆动轴线相互垂直。
[0010]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与所述电机连接的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的连杆、与所述连杆连接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摆风体连接;在所述摆风体上还形成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沿所述摆风体的摆动轴线方向对称设置,所述摆风体通过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前端导风体转动连接。
[0011]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还形成有固定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座,在所述轴座上形成有限位块,所述第二转轴上形成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插入所述限位槽内。
[0012]如上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为简化驱动结构,提高中间导风体运动一致性,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有联动机构,前后依次排列的各导风体中位于中间的多个中间导风体通过联动机构联动,其中一个中间导风体作为主动中间导风体,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而通过所述联动机构带动作为联动中间导风体的其余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
[0013]优选的,所述联动机构为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中间导风体上。
[001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包括室内机本体,在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出风口,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设置有上述的空调送风装置。
[00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具有多个导风体的空调送风装置中设置驱动机构,驱动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而改变送风间隙不同方向的送风量,从而,能够利用不同方向送风量的变化实现对出风方向的调节。而且,通过在前端导风体内设置摆风体,可以对从前端导风体送出的风的方向作进一步调节,增大了风向可调范围。在空调中应用这种空调送风装置之后,能够增大出风方向,使得室内整个区域均匀、快速地达到制冷或制热效果;而且,还能将出风调节到用户所需要的方向,提高了用户使用空调时的舒适性体验。
[0016]结合附图阅读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后,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空调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0018]图2是图1中空调送风装置一个实施例的立体组装图;
[0019]图3是图2的部分分解图;
[0020]图4是图2的另一部分分解图;
[0021]图5是图2中摆风体的装配图之一;
[0022]图6是图2中摆风体的装配图之二 ;
[0023]图7是图2中空调送风装置第一种工作状态下的侧剖图;
[0024]图8是图2中空调送风装置第二种工作状态下的侧剖图;
[0025]图9是图2中空调送风装置第三种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
[0026]图10是图2中空调送风装置第四种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28]首先,对该【具体实施方式】中涉及到的技术术语作一简要说明:下述在提到每个结构件的前或后时,是以结构件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来定义的;对于多个结构件的排列位置进行前或后的描述时,也是以多个结构件构成的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相对于使用者的位置所做的定义。
[0029]请参见图1,该图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空调一个实施例的主视图。
[0030]如图1所示,该实施例的空调包括室内机本体100,室内机本体100具有前面板102,在前面板102上形成有出风口 1021,在室内机本体100内部、与出风口 102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空调送风装置101。空调送风装置101的具体结构请参见后面各附图所示。
[0031]图2至图6所示为图1中空调送风装置101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图2是空调送风装置101的立体组装图,图3和图4分别为图2的部分分解图,图4和图5分别是空调送风装置101中摆风体的装配图。
[0032]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空调送风装置101包括有送风本体I。具体而言,送风本体I包括有五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环形导风体,从前往后(图中为从右至左)分别为前固定导风体11、第一中间导风体13、第二中间导风体14、第三中间导风体15和后固定导风体12。每一导风体的后开口(图中未标注,指每一导风体左端的开口)为进风口、前开口(图中未标注,指每一导风体右端的开口)为出风口,且后固定导风体12的后开口为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01的非热交换风进口。五个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图中未标注),相邻两个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
[0033]其中,第一中间导风体13、第二中间导风体14、第三中间导风体15及后固定导风体12通过联动机构联接在一起,三个中间导风体可通过联动机构实现联动。具体来说,联动机构包括第一联动机构51和第二联动机构52,两者左右对称地设置在各导风体上。第一联动机构51及第二联动机构52优选采用可折叠式连杆结构。
[0034]此外,空调送风装置101还包括有第一驱动机构2,用来驱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3。具体来说,驱动机构2包括有电机21、第一曲柄22、连杆23及第二曲柄24。其中,第一曲柄22具有两个连接部(图中未标注),第一连接部与电机21的输出轴连接,第二连接部与连杆23铰接。第二曲柄24也具有两个连接部(图中未标注),第一连接部与连杆23铰接,第二连接部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3连接。第一曲柄22、连杆23及第二曲柄24构成电机2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3之间的连接件,在电机21转动时,带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3摆动。
[0035]空调送风装置101还包括有支撑机构,用来支撑各中间导风体。具体来说,支撑机构包括有支撑第一中间导风体13的第一支撑机构和支撑第二中间导风体14、第三中间导风体15的第二支撑机构。第一支撑机构包括有第一支撑轴33,第一支撑轴33 —端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3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底座31转动连接。具体来说,第一支撑轴33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3的下端固定连接,从而与驱动机构2上、下对称地设置在第一中间导风体13上。第二支撑机构包括有第二支撑轴41、42以及第三支撑轴43和44。第二支撑轴41和第三支撑轴43对称设置在第二中间导风体14的下端和上端。具体来说,第二支撑轴41 一端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4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底座31转动连接;第三支撑轴43 —端与第二中间导风体14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底座26转动连接。第二支撑轴42和第三支撑轴44对称设置在第三中间导风体15的下端和上端。具体来说,第二支撑轴42 —端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5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底座31转动连接;第三支撑轴44 一端与第三中间导风体15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底座26转动连接。
[0036]在室内机本体100内部设置空调送风装置101时,前固定导风体11安装于或形成于灯座91内,灯座与灯罩93扣合,其内设置灯板92。整个空调送风装置101通过支架94与室内机本体100相固定,且后固定导风体12与室内机本体100相固定,电机21及底座26和31也均通过合适的方式固定在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的合适位置。从而,对于空调送风装置101而言,前固定导风体11和后固定导风体12固定不动,而各中间导风体能够在支撑机构及第一驱动机构2的支撑下保持确定的位置。而且,还可以在第一驱动机构2的驱动下,以垂直于中间导风体的轴线、也即垂直于空调送风装置101的中心轴线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在第一驱动机构2及支撑机构以上、下对称方式设置在第一中间导风体13上的该实施例中,第一中间导风体13将在驱动机构2的驱动下左右摆动,并在支撑机构的支撑下稳定摆动。而且,还通过联动机构51及52的联动作用,带动第二中间导风体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15也进行左右摆动。
[0037]此外,在作为前端导风体的前固定导风体11内还形成有摆风体7。该摆风体7为环形体,能够在第二驱动机构8的驱动下,在前固定导风体11内摆动。具体来说,结合图5和图6所示意,第二驱动机构8包括有固定在支架94上的电机81,电机81上连接有第一转轴82,第一转轴82的另一端与连杆83相连接,连杆83的另一端连接有第二转轴84。在摆风体7上、具体来说是在摆风体7的侧壁上开设有轴孔71,第二转轴84的另一端插入轴孔71中。在摆风体7上、与轴孔71相对侧的侧壁上形成有第三转轴(图中未示出),摆风体7通过该第三转轴与前固定导风体11转动连接。而且,第二转轴84及第三转轴的设置,使得摆风体7以第二转轴84及第三转轴所在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且其摆动方向不同于第一中间导风体13、第二中间导风体14及第三中间导风体15的摆动方向。优选的,各中间导风体的摆动轴线与摆风体7的摆动轴线相互垂直。也即,在该实施例中,各中间导风体为左右摆动,则,摆风体7以第二转轴84及第三转轴所在的水平直线为摆动轴线上下摆动。从而,可以利用各中间导风体实现左右方向的风向调节,利用摆风体7实现上下方向的风向调节,实现对空调送风多方向的调节。风向调节的具体过程可参见后面的描述。
[0038]由于摆风体7形成在前固定导风体11内,为避免两者之间的干涉,又不影响送风装置贯通风道的正常送风,摆风体7的摆动角度不宜过大。优选的,摆风体7在前固定导风体11内摆动的角度为土(5° -15° )。更优选的,摆动角度为±10°。也即,在该实施例中,摆风体7上下摆动,向上和向下摆动的角度最大为10°。
[0039]对于摆动角度的控制,可以直接通过指令控制电机81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设置限位结构、利用硬件结构进行摆动角度限位。优选的,采用硬件结构进行摆动角度限位,以实现准确定位。具体而言,参见图3、图5及图6所示,在该实施例中,灯座91上、靠近前固定导风体11的位置处形成有轴座85,第二转轴84穿过该轴座85,从而通过轴座85进行固定。轴座85上形成有限位块851。与限位块851相对应的,在第二转轴84上形成有限位槽841,且限位槽841的宽度大于限位块851的厚度,限位块851插入限位槽841中。电机81转动,通过第一转轴82和连杆83带动第二转轴84绕其轴线转动,从而,带动摆风体7转动。以图6方向所示,如果第二转轴84逆时针转动,在转动一定角度后,其限位槽841的下槽口内壁与限位块851的底面接触限位,电机81停止转动,使得第二转轴84逆时针转动到位。此时,呈现如图7所示的结构。类似的,如果第二转轴84顺时针转动,在转动一定角度后,其限位槽841的上槽口内壁与限位块851的顶面接触限位,电机81停止转动,使得第二转轴84顺时针转动到位。此时,呈现如图8所示的结构。
[0040]而且,在该实施例中,为避免送风间隙漏风而影响风向的调节,在前固定导风体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3之间形成有防漏风机构6,用来封堵前固定导风体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3之间所形成的送风间隙。具体来说,防漏风机构6包括有前后依次排列的三个挡风体,从前往后(图4中为从右至左)分别为第一端部挡风体61、中间挡风体62及第二端部挡风体63。各挡风体中间相贯通,并与空调送风装置101中的各环形导风体相贯通。而且,每一个挡风体优选为侧壁宽度不完全相同的环形结构,以能够保证在摆动过程中存在相互套叠部分即可。这样,可以尽可能减少挡风体的侧壁宽度对送风的影响。第一端部挡风体61与前固定导风体11相套叠。第二端部挡风体63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3相套叠,并能同方向联动。而且,第二端部挡风体63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3相固定,能够跟随第一中间导风体13同方向摆动。中间挡风体62与第一端部挡风体61及第二端部挡风体63均相套叠。从而,借助于防漏风机构6,能够将前固定导风体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3之间的送风间隙进行封堵,以避免从该送风间隙漏风而影响送风方向的调节。
[0041]图7示出了图2中空调送风装置101第一种工作状态下的侧剖图,具体来说是利用摆风体7实现上侧出风的侧剖图;图8示出了图2中空调送风装置101第二种工作状态下的侧剖图,具体来说是利用摆风体7实现下侧出风的侧剖图。参见图7及图8,同时结合图1至图6所示意,在空调中使用空调送风装置101改变上、下出风方向的原理如下:
[0042]如果用户按下空调遥控器或空调室内机面板上的上出风控制按键,电机81上电工作,按照一定方向旋转,例如,定义为正向旋转。电机81转动,通过第一转轴82、连杆83及第二转轴84带动摆风体7以第二转轴84所在的直线为摆动轴线向上摆动,使得摆风体7的上端向后转动,而其下端向前转动,直至第二转轴84上的限位槽841与限位块851接触,电机81停止转动,摆风体7转动到位,呈现如图7所示的状态。此状态下,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的热交换风沿各环形导风体的侧壁向前、并最终从前固定导风体11吹出时,在摆风体7上端后倾、下端前倾的导向下,呈现向上送风的趋势。从而,实现了向上送风。
[0043]向下送风则与之相反。具体而言,如果用户按下空调遥控器或空调室内机面板上的下出风控制按键,电机81上电工作,按照一定方向旋转,例如,定义为反向旋转。电机81转动,通过第一转轴82、连杆83及第二转轴84带动摆风体7以第二转轴84所在的直线为摆动轴线向下摆动,使得摆风体7的下端向后转动,而其上端向前转动,直至第二转轴84上的限位槽841与限位块851接触,电机81停止转动,摆风体7转动到位,呈现如图8所示的状态。此状态下,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的热交换风沿各环形导风体的侧壁向前、并最终从前固定导风体11吹出时,在摆风体7上端前倾、下端后倾的导向下,呈现向下送风的趋势。从而,实现了向下送风。
[0044]图9示出了图2中空调送风装置101第三种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具体来说是利用中间导风体实现右侧出风的俯视图;图10示出了图2中空调送风装置101第四种工作状态下的俯视图,具体来说是利用中间导风体实现左侧出风的俯视图。参见图9及图10,同时结合图1至图6所示意,在空调中使用空调送风装置101改变左、右出风方向的原理如下:
[0045]如果用户按下空调遥控器或空调室内机面板上的右出风控制按键,电机21上电工作,按照一定方向旋转,例如,定义为正向旋转。在电机21的正向旋转下,通过第一曲柄22、连杆23及第二曲柄24带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3以竖直方向的直线为摆动轴线逆时针摆动,也即,向右摆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3逆时针摆动,其左侧前移,右侧后移。第一中间导风体13左侧前移,拉伸位于左侧的联动机构51,从而带动第二中间导风体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15的左侧均前移;第一中间导风体13右侧后移,压缩位于右侧的联动机构52,从而带动第二中间导风体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15的右侧均后移。从而,呈现如图9所示的工作状态。从而,使得第一中间导风体13和第二中间导风体14之间的送风间隙、第二中间导风体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15之间的送风间隙以及第三中间导风体15和后固定导风体12之间的送风间隙均呈现左侧部分显著变大、右侧部分显著变小的变化趋势。
[0046]与此同时,由于前固定导风体11固定不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3与前固定导风体11之间的送风间隙变化趋势相反,也即位于右侧的部分显著变大,而位于左侧的部分显著变小。但是,该送风间隙将被防漏风机构6封堵起来,没有或仅有极少的一部分空气从该送风间隙流出。
[0047]因此,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的热交换风大部分从间隙较大的左侧吹向贯通风道,然后,从前固定导风体11的右前方吹出。而间隙较小的右侧仅有小部分的风吹向贯通风道。所以,使得大部分的风从室内机本体100吹出时,风向是向右的。也即,实现了右侧出风。
[0048]左侧出风则与之相反。具体而言,如果用户按下了左侧出风的控制按键,电机21反向旋转。在电机21的反向旋转下,通过第一曲柄22、连杆23及第二曲柄24带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3以竖直方向的直线为摆动轴线顺时针摆动,也即,向左摆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3顺时针摆动,其右侧前移,左侧后移。第一中间导风体13右侧前移,拉伸位于右侧的联动机构52,从而带动第二中间导风体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15的右侧均前移;第一中间导风体13左侧后移,压缩位于左侧的联动机构51,从而带动第二中间导风体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15的左侧均后移。从而,呈现如图5所示的工作状态。从而,使得第一中间导风体13和第二中间导风体14之间的送风间隙、第二中间导风体14和第三中间导风体15之间的送风间隙以及第三中间导风体15和后固定导风体12之间的送风间隙均呈现右侧部分显著变大、左侧部分显著变小的变化趋势。
[0049]与此同时,防漏风机构6封堵前固定导风体11与第一中间导风体13之间的送风间隙,没有或仅有极少的一部分空气从该送风间隙流出。
[0050]因此,室内机本体100内部的热交换风大部分从间隙较大的右侧吹向贯通风道,然后,从前固定导风体11的左前方吹出。而间隙较小的左侧仅有小部分的风吹向贯通风道。所以,使得大部分的风从室内机本体100吹出时,风向是向左的。也即,实现了左侧出风。
[0051]将图7、图8的上下送风与图9、图10的左右送风结合起来,可以利用摆风体7的摆动方向和各中间导风体的摆动方向,实现对空调送风装置101多个方向的送风调节,例如,实现左上送风、左下送风、右上送风、右下送风等。从而,实现了采用空调送风装置101的空调送风方向的调节,增大了出风方向,使得室内整个区域均匀、快速地达到制冷或制热效果;而且,还能将出风调节到用户所需要的方向,提高了用户使用空调时的舒适性体验。
[0052]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一驱动机构2驱动第一中间导风体13不局限于绕摆动轴线左右摆动。通过改变第一驱动机构2及支撑机构的位置,还可以实现各中间导风体以垂直于中间导风体的轴线的其他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例如,将驱动机构和支撑结构左右对称地设置在各中间导风体上,则可以驱动中间导风体作上、下摆动,从而实现上、下方向的送风。如果各中间导风体作上、下摆动,则摆风体7优选采用左右摆动。摆风体7的摆动方向可以通过改变第二转轴84和第三转轴的位置来实现。
[0053]此外,该实施例中的各中间导风体通过第一驱动机构2驱动一个中间导风体主动摆动,而通过联动机构带动其他中间导风体联动。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多个中间导风体独立、同步驱动的方式驱动各中间导风体实现同步摆动。
[0054]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可调风向的空调送风装置,包括送风本体,所述送风本体包括有至少三个中间贯通、具有前后开口的导风体,所述导风体前后依次排列、中间形成前后贯通的贯通风道,相邻两所述导风体之间形成送风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有第一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前后依次排列的各导风体中位于中间的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而通过送风间隙的变化改变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在各导风体中位于前端的前端导风体内形成有摆风体,所述摆风体在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下,在所述前端导风体内摆动,用于改变送风装置的送风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风体在所述前端导风体内摆动的角度为±5° - 1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各中间导风体以垂直于该中间导风体的轴线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所述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所述摆风体以垂直于所述前端导风体的轴线的直线为摆动轴线进行摆动,且所述各中间导风体的摆动方向不同于所述摆风体的摆动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中间导风体的摆动轴线与所述摆风体的摆动轴线相互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电机、与所述电机连接的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转轴连接的连杆、与所述连杆连接的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摆风体连接;在所述摆风体上还形成有第三转轴,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第二转轴沿所述摆风体的摆动轴线方向对称设置,所述摆风体通过所述第三转轴与所述前端导风体转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形成有固定所述第二转轴的轴座,在所述轴座上形成有限位块,所述第二转轴上形成有限位槽,所述限位块插入所述限位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装置还包括有联动机构,前后依次排列的各导风体中位于中间的多个中间导风体通过联动机构联动,其中一个中间导风体作为主动中间导风体,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主动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进而通过所述联动机构带动作为联动中间导风体的其余中间导风体动态改变与前、后相邻导风体之间的送风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为两个,对称设置在所述中间导风体上。
9.一种空调,包括室内机本体,在所述室内机本体上形成有出风口,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室内机本体内设置有上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送风装置。
【文档编号】F24F13/14GK203857641SQ201420267412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3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3日
【发明者】矫立涛, 雷永锋, 刘伟杰, 赵若尘, 常利华, 许晓滨, 金锦花 申请人: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