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1604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机的室内机,特别是涉及对过滤器进行自动清扫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以往,空调机的室内机在外壳的上表面部形成吸入口,在该吸入口具备从吸入至外壳内的空气中去除灰尘的过滤器。另外,提出以下方案:在以往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那样,具备自动清扫过滤器的自动清扫功能。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清扫过滤器的清扫机构、以及使过滤器向该清扫机构移动的移动单元。详细而言,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过滤器的对置的侧缘部形成齿部,移动单元设置有与过滤器的齿部啮合的齿轮(小齿轮)。而且专利文献1记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使齿轮旋转而使过滤器向清扫机构移动,从而对过滤器进行自动清扫。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57883号公报

在具有过滤器的自动清扫功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由于以手动清扫过滤器等为目的,因此存在从外壳将过滤器取下的情况。而且,在具有自动清扫功能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将过滤器再次安装于外壳时,必需使过滤器的齿部与移动单元的齿轮啮合。

在此,在外壳的上表面部形成有吸入口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大多安装于房间等的空调空间的墙面。这样在空调空间的墙面安装有室内机的情况下,室内机配置于较高的位置。因此在外壳的上表面部形成吸入口,且具有过滤器的自动清扫功能的以往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将过滤器再次安装于外壳时,难以将过滤器准确地安装于移动单元,因此存在过滤器发生故障的课题。例如,在移动单元的齿轮仅与过滤器的一方的侧缘部的齿部啮合的状态下安装了过滤器的情况下,过滤器仅该一方的侧缘部一侧移动,从而导致在过滤器的移动路径内卡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该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过滤器的自动清扫功能,在安装于空调空间的墙面的情况下,容易将过滤器正确地安装于移动单元。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具备:外壳,其在上表面部形成有吸入口,在比该吸入口靠下方处形成有排出口;风扇以及热交换器,它们设置在所述外壳内;过滤器,其设置于所述吸入口,并从由所述风扇吸入所述外壳的空气中去除灰尘;盒,其设置于所述吸入口,且在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形成有通气口,并且具有使所述过滤器移动的过滤器驱动轴,该盒将所述过滤器收容为能够拆装;过滤器驱动马达,其驱动所述过滤器驱动轴;集尘箱,其具有:刷子,该刷子清扫所述过滤器;刷子驱动轴,该刷子驱动轴供所述刷子安装并使该刷子旋转或者摆动;灰尘收容部,该灰尘收容部收容由所述刷子去除的灰尘;以及刷子驱动马达,其驱动所述刷子驱动轴,所述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特征在于,所述过滤器在对置的侧缘部形成齿部,所述过滤器驱动轴具有齿轮,该齿轮与所述过滤器的所述齿部啮合,所述盒构成为在一端部形成开口部,并使所述过滤器朝向该开口部移动,所述集尘箱构成为与所述盒的所述开口部对置且能够拆装地设置于所述盒的所述开口部,并从该开口部用所述刷子清扫所述过滤器,所述过滤器构成为从所述盒的所述开口部插入该盒,所述盒以沿前后方向相对于所述外壳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

优选地,所述过滤器驱动轴具备:过滤器移动齿轮体,其设置于所述过滤器驱动轴的两端,并具有所述齿轮;以及轴部,其连结所述过滤器移动齿轮体。

优选地,所述盒具备多个轴保持部,多个轴保持部将所述轴部保持为能够旋转。

优选地,所述过滤器驱动轴形成为:所述轴部的直径比所述过滤器移动齿轮体的直径小,所述盒限制所述过滤器移动齿轮体在侧面部与所述轴保持部之间沿轴向的移动。

优选地,在所述过滤器驱动轴的端部形成凸部以及凹部中的一方,在所述过滤器驱动马达的输出部形成所述凸部以及所述凹部中的另一方,通过将所述凸部插入所述凹部,由此将所述过滤器驱动轴与所述过滤器驱动马达连结。

优选地,所述盒在所述过滤器驱动轴的上方具有过滤器按压部件。

优选地,所述过滤器驱动轴与所述开口部对置地设置,所述过滤器按压部件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置,通过打开所述过滤器按压部件来进行所述过滤器的拆装。

优选地,具备过滤器检测开关,其检测所述过滤器是否收容于所述盒,在所述盒形成过滤器检测用开口部,在所述过滤器插入至与所述过滤器检测用开口部对置的位置的状态下,将所述盒安装于所述外壳时,所述过滤器经由所述过滤器检测用开口部按压所述过滤器检测开关。

优选地,所述过滤器以沿左右方向能够移动的方式收容于所述盒,所述盒的所述开口部形成于左右方向的一个端部,所述集尘箱以沿前后方向相对于所述外壳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通过将盒从外壳取下,由此能够在容易进行操作的场所进行使过滤器的齿部与作为移动单元的过滤器驱动轴的齿轮的啮合。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容易将过滤器正确地安装于作为移动单元的过滤器驱动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右视图。

图4是表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取下装饰面板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图1的A-A剖视图。

图6是图1的B-B剖视图。

图7(A)、图7(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过滤器的图,图7(A)示出过滤器的俯视图,图7(B)示出过滤器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盒的组装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盒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盒的俯视图。

图11是图10的C-C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的盒的集尘箱侧的端部附近的俯视图。

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的过滤器驱动轴的过滤器移动齿轮体的俯视图。

图14是将图7(B)的D部放大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马达单元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的盒的集尘箱侧的端部附近的主视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的盒的与集尘箱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附近的主视剖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的盒的与集尘箱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附近的主视剖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盒的另一个例子的组装立体图。

图20是表示将图19所示的盒安装于外壳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21是图20的E-E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集尘箱的组装立体图。

图2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集尘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24是图22的F-F剖视图,是表示将盖部关闭后的状态的图。

图25是图22的F-F剖视图,是表示将盖部打开后的状态的图。

图26是图1的G-G剖视图,是表示将限位器关闭后的状态的图。

图27是图1的G-G剖视图,是表示将限位器打开后的状态的图。

图2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限位器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限位器的立体图。

图30是用于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集尘箱安装于外壳的状态下将盒安装于外壳的方法的立体图。

图31是用于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集尘箱未安装于外壳的状态下将盒安装于外壳的方法的立体图。

图32是图31的H-H剖视图。

图3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5是表示在图34所示的室内机中取下装饰面板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且示出取下装饰面板后的状态。

图3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图3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立体图。图2是该室内机的主视图。图3是该室内机的右视图。图4是表示在该室内机中将装饰面板取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图1的A-A剖视图。另外图6是图1的B-B剖视图。

以下,参照图1~图6对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200的整体构造进行说明。

室内机200利用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循环,从而对房间等空调空间供给空调空气。该室内机200主要具有:外壳1,其形成有用于将室内空气吸入到内部的吸入口2、和用于将空调空气向空调对象区域供给的排出口3;风扇,其收容于上述外壳1内,从吸入口2将室内空气吸入,并从排出口3将空调空气吹出;热交换器30,其通过对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制出空调空气。

外壳1的吸入口2形成于外壳1的上表面部6,排出口3形成于比吸入口2靠下方处。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外壳1的前表面部4的下部、以及外壳1的下表面部9形成有排出口3。另外,在排出口3设置有:上下风向风门12,其对从排出口吹出的空调空气的上下方向的方向进行调整;未图示的左右风向风门,其对从排出口吹出的空调空气的左右方向的方向进行调整。另外,上下风向风门12形成为在室内机200停止的状态下关闭排出口3的结构。

风扇以及热交换器30在外壳1内设置于比吸入口2靠下游侧且比排出口3靠上游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风扇使用例如作为螺旋桨式风扇的轴流风扇20。该轴流风扇20具备:成为旋转轴的凸台部21、和设置于该凸台部21的外周侧的多个翼22。轴流风扇20由与凸台部21连结的风扇驱动马达23驱动。另外,在轴流风扇20的外周侧设置有上游侧端部扩径的管状的承口24。

在此,一般情况下,空调机的室内机在设置空间上存在制约,因而大多情况下无法使轴流风扇20较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了得到所希望的风量,而将多个(实施方式1中为2个)轴流风扇20沿外壳1的长边方向(左右方向)并排设置。

另外,轴流风扇20的数量不限定于多个。只要能够得到所希望的风量,也可以仅将一个轴流风扇20设置于室内机200。另外,作为用于室内机200的风扇,也可以采用横流风扇。在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斜流风扇也包含于轴流风扇。这是因为斜流风扇也是整体的空气流动沿着风扇旋转轴的风扇。

热交换器30设置于成为轴流风扇20的下游侧且成为排出口3的上游侧的位置。该热交换器30具备:经由规定的间隔而并排设置的多个翅片31;以及沿翅片31的并排设置方向贯通这些翅片31,使制冷剂流入内部的多个传热管32。在本实施方式1中,使热交换器30的形状成为从侧面观察时近似W字状。在制冷运转时,在热交换器30对室内空气冷却时,有时会在热交换器30产生结露。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在热交换器30的下端部设置有回收结露的接水盘14。另外在室内机200中采用横流风扇的情况下,也可以在该横流风扇的上游侧配置热交换器30。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具备:过滤器40,其从由轴流风扇20吸入外壳1的空气中去除灰尘;清扫机构110,其对该过滤器40进行清扫;以及集尘箱90,其具有收容由清扫机构110去除的灰尘的灰尘收容部91。过滤器4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外壳1的吸入口2。在本实施方式1中,过滤器4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收容于盒50。该盒50以沿前后方向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外壳1的吸入口2。另外,清扫机构110以及集尘箱90在外壳1内设置于轴流风扇20的上游侧。在本实施方式1中,集尘箱90成为具备清扫机构110的结构。而且集尘箱90 以沿前后方向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外壳1。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将装饰面板11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设计于外壳1的前表面部4的前方。而且,成为通过关闭装饰面板11,从而覆盖盒50以及集尘箱90的前方的结构。由此能够提高室内机200的美观性。

过滤器40、盒50、清扫机构110以及集尘箱90等详见后述。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也具备红外线传感器151以及控制部150。红外线传感器151检测室内的温度分布、以及室内用户的位置等。控制部150基于输入未图示的遥控器的运转信息、以及红外线传感器151的检测信息等,来控制上下风向风门12的角度、未图示的左右风向风门的角度、以及轴流风扇20(更详细而言为风扇驱动马达23)的转速等。控制部150例如由微型计算机等构成。

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室内机200,例如设置于室内的墙面。而且室内机200使轴流风扇20(更详细而言为风扇驱动马达23)旋转驱动,由此室内空气通过过滤器40,且空气中的灰尘被去除,并被吸入至外壳1内的通风路。该室内空气在热交换器30中与在传热管32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成为空调空气,并通过上下风向风门12以及未图示的左右风向风门而控制为所希望的风向,从排出口3向空调空间供给。

[详细结构]

接着,对过滤器40、盒50、集尘箱90以及清扫机构110等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

(过滤器40)

图7(A)、图7(B)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过滤器的图,图7(A)示出过滤器的俯视图,图7(B)示出过滤器的侧视图。

本实施方式1的过滤器40形成为板状,具备外框41、捕捉部42以及格子47。外框41构成过滤器40的外周部,形成为边框形状。在该外框41的内周侧设置有捕捉部42,该捕捉部42由网眼状部件形成,用于从室内空气中捕捉灰尘。另外在外框41的内周侧设置有抑制外框41变形的格子47。该过滤器40以沿左右方向能够移动的方式收容于盒50。

(盒50)

图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盒的组装立体图。图9是表示该盒的分解立体图。图10是表示该盒的俯视图。另外图11是图10的C-C剖视图。

盒50呈大致长方体形状,并以沿前后方向能够拆装的方式设置于外壳1的吸入口2(参照图4)。该盒50具备:形成上表面部的第一框架51、形成下表面部的第三框架53、以及设置于第一框架51与第三框架53之间的第二框架52。另外,在第一框架51、第二框架52以及第三框架53且在与轴流风扇20对置的位置形成有通气口54。另外,在形成于第一框架51、第二框架52以及第三框架53的各通气口54,设置有用于确保盒50的强度的格栅55。

在此,外壳1以使吸入口2较大的方式形成有开口。因此为了确保外壳1的强度,需要确保吸入口2附近的强度。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利用通过格栅55确保了强度的盒50,确保吸入口2附近的强度(即,外壳1的强度)。

另外,在盒50(例如第一框架51)且在将盒50安装于外壳1的状态下成为前表面部的位置(例如图10的下侧)设置有把手80。通过将把手80设置于盒50,由此盒50从外壳1取下变得容易。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了不限定盒50相对于外壳1的安装以及取下方向,即,为了将盒50从图10表示的下侧以及上侧的双方安装于外壳1,使盒50成为前后对称形状。换言之,使盒50以图10所示的C-C线为中心而成为对称形状。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盒50在外壳1安装有盒50的状态下成为前表面部的位置以及成为背面部的位置双方设置把手80。

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盒50,由此在层叠的第一框架51以及第二框架52之间形成有成为过滤器40的上侧移动路径50a的空间。另外,在第二框架52与第三框架53之间形成有成为过滤器40的下侧移动路径50b的空间。

在此,第一框架5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上框架,第二框架5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中间框架,第三框架5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下框架。

在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中构成为:在运转状态(制冷运转状态以及制热运转状态)期间,过滤器40位于盒50的上侧移动路径50a。另外构成为:在清扫过滤器40时,过滤器40向盒50的下侧移动路径50b移动。因此盒50在左右方向的一个端部形成有开口部60。更详细而言,盒50在左右方向的端部中与具有清扫机构110的集尘箱90对置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开口部60。而且成为从该开口部60清扫过滤器40的结构。上侧移动路径50a和下侧移动路径50b之间的过滤器40的移动,例如能够通过以下那样的驱动机构来实现。

图1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的盒的集尘箱侧的端部附近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图12所示的过滤器驱动轴的过滤器移动齿轮体的俯视图。图14是将图7(B)的D部放大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图1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马达单元的立体图。另外图1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的盒的集尘箱侧的端部附近的主视剖视图。另外图12示出在将后述的过滤器按压部件58取下的状态下,盒50的集尘箱90侧的端部附近。另外图16示出将盒50安装于外壳1后的状态。

以下用图8~图11以及图12~图16,对使过滤器40移动的驱动机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1的盒50在集尘箱90侧的端部(换言之,形成有开口部60的一侧的端部)形成有圆弧形状部59。在该圆弧形状部59设置有使过滤器40移动的过滤器驱动轴67。详细而言,过滤器驱动轴67以在将盒50安装于外壳1的状态下沿着前后方向的方式设置。换言之,过滤器驱动轴67设置为与开口部60对置。该过滤器驱动轴67具备:设置于该过滤器驱动轴67两端的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和将这些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连结的轴部73。

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具备:齿轮69、凸台部70以及连结于马达单元140的连结部71。齿轮69配置于与过滤器40的侧缘部43、44对置的位置。如图7(A)、图7(B)以及图14所示,侧缘部43、44是过滤器40的对置的侧缘部,在这些侧缘部43、44形成有齿部46。即,齿轮69与过滤器40的齿部46啮合。凸台部70设置于齿轮69的内侧。即,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成为将凸台部70与轴部73连结的结构。在本实施方式1中,轴部73形成为直径比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凸台部70的直径小。连结部71设置于齿轮69的外侧、即过滤器驱动轴67的端部。

这样构成的过滤器驱动轴67如以下那样,能够旋转地保持于盒50的圆弧形状部59。

在成为盒50的圆弧形状部59的前侧侧面部或后侧侧面部的侧面部61,形成有贯通孔62,该贯通孔62的直径大于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直径,且小于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齿轮69直径。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插入贯通孔62,由此过滤器驱动轴67能够旋转地保持于盒50的圆弧形状部59。另外,在盒50的例如第二框架52,且在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与凸台部70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凸台保持部65,在与轴部73对置的位置设置有轴保持部63。

在凸台保持部65形成有缺口66,该缺口66向上方开口并切成比凸台部70的直径大的圆弧状。在轴保持部63形成有缺口64,该缺口64向上方开口并切成比轴部73直径大的圆弧状。而且,通过凸台保持部65的缺口66将凸台部70保持为能够旋转,通过轴保持部63将轴部73保持为能够旋转,过滤器驱动轴67能够旋转地保持于盒50的圆弧形状部59。另外与凸台部70的内侧端部对置设置的轴保持部63的缺口64,形成为直径比凸台部70的直径小。因此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由该轴保持部63和盒50的侧面部61限制沿过滤器驱动轴67的轴向的移动。

如上述那样,过滤器驱动轴67连结于马达单元140而被驱动。在本实施方式1中,如图4所示,在盒50的后方(例如外壳1的背面部5)设置有马达单元140。而且马达单元140成为图15所示的的结构。即,马达单元140具备:马达141、以及经由齿轮而与该马达141连接的输出部142。另外,马达单元140具备输出部142,该输出部142与盒50数量相同,即与过滤器驱动轴67数量相同。

上述输出部142供过滤器驱动轴67的端部、即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插入。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的外周部至少形成有一个凸部72。另外在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的内周部形成有与凸部72相同数量以上的凹部143。而且,构成为: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的凸部72插入至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的凹部143,由此将过滤器驱动轴67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连结。

在此,马达14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驱动马达。另外,输出部14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过滤器驱动马达的输出部。

另外,通过使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的凹部143的数量比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的凸部72的数量大,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过滤器驱动轴67与马达单元140的连结。另外,也可以在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形成凹部143,在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形成凸部72。另外,马达单元140的设置位置不限定于盒50的后方。然而,如本实施方式1那样,通过将盒50以及后述的集尘箱90配置于马达单元140的前方,从而能够利用盒50以及集尘箱90遮挡马达141的驱动声。

若在将过滤器驱动轴67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连结的状态下驱动马达141,则经由齿轮与该马达141连结的输出部142被旋转驱动。另外,与输出部142连结的过滤器驱动轴67也旋转驱动。由此,过滤器驱动轴67的齿轮69与齿部46啮合的过滤器40在盒50内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即,如图16所示,位于上侧移动路径50a的过滤器40,能够在圆弧形状部59反转而沿下侧移动路径50b移动。另外,位于下侧移动路径50b的过滤器40能够在圆弧形状部59反转而沿上侧移动路径50a移动。此时,从形成于盒50的圆弧形状部59的开口部60露出的过滤器40一部分由集尘箱90的清扫机构110清扫。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当过滤器40在圆弧形状部反转时,过滤器40由后述的集尘箱90的引导部99引导,以便更可靠地进行上侧移动路径50a与下侧移动路径50b的移动。另外,马达141的旋转控制由控制部150进行。

在此,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为了实现防止在盒50内的过滤器40发生故障、以及防止在未将过滤器40收容于盒50内的状态下室内机200的运转,而采用以下的那样的结构。

在过滤器驱动轴67的齿轮69与过滤器40的齿部46之间发生了跳齿的情况下,有时过滤器40会发生故障。例如,在过滤器40的侧缘部43、44的移动量不同的情况下,有时过滤器40在移动路径内发生卡挂。因此如图8~图11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盒50且在过滤器驱动轴67的上方设置有过滤器按压部件58。该过滤器按压部件58以能够开闭的方式覆盖盒50的开口部60的一部分。另外,该过滤器按压部件58以在堵住开口部60的一部分的状态下不使过滤器40向过滤器驱动轴67退避的方向移动的方式,限制过滤器40的动作。通过设置过滤器按压部件58,由此能够防止在过滤器驱动轴67的齿轮69与过滤器40的齿部46之间发生跳齿,从而能够防止过滤器40发生故障。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盒50由格栅55划分出的空间的大小成为大致相同的大小。因此进一步防止过滤器40在移动路径内卡挂。

在使配置于上侧移动路径50a或下侧移动路径50b的过滤器40,向与圆弧形状部59(与集尘箱90对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移动时,若在过滤器40到达该端部后还欲使过滤器40移动,则过滤器40在上侧移动路径50a或下侧移动路径50b内变形,从而有时过滤器40在上侧移动路径50a或下侧移动路径50b内会发生卡挂。因此如图1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过滤器40且在形成于侧缘部43、44的齿部46的端部形成限位部48。限位部48到达过滤器驱动轴67的位置,由此过滤器驱动轴67不使过滤器40移动,因此能够防止过滤器40过度的移动,从而能够防止过滤器40在上侧移动路径50a或下侧移动路径50b内卡挂。

图17以及图1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盒的与集尘箱相反的一侧的端部附近的主视剖视图。

如图8~图11等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的盒50的例如上表面部,在上侧移动路径50a内的过滤器40配置于常规位置(过滤器40完全覆盖通气口54的位置)的状态下,在与过滤器40对置的位置形成有作为过滤器检测用开口部的开口部75。另外,如图17以及图18所示,在外壳1且在盒50配置于外壳1的常规位置(过滤器驱动轴67与马达单元140连结的位置)的状态下,在盒50的开口部75与一个端部对置的位置,设置有过滤器检测杆76。该过滤器检测杆76设置为以旋转轴77为摆动中心,能够沿上下方向摆动。另外,在外壳1且在与过滤器检测杆76的另一个端部对置的位置,设置有过滤器检测开关74。

如图18所示,过滤器检测杆76例如由弹簧等向该过滤器检测杆76不按压过滤器检测开关74的方向推压。如图17所示,在安装于常规位置的盒50内,在过滤器40配置于常规位置时,过滤器检测杆76的一个端部被过滤器40向上推举,通过过滤器检测杆76的另一个端部按压过滤器检测开关74。即,成为在安装于常规位置的盒50内,在过滤器40配置于常规位置时,过滤器40经由开口部75而按压过滤器检测开关74的结构。在此,本实施方式1的控制部150成为在过滤器检测开关74未被按压的状态下,不进行室内机200的运转(轴流风扇20的旋转驱动等)的结构。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能够防止在未将过滤器40收容于盒50内的状态下室内机200的运转。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盒50不限定于上述结构。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中,成为在外壳1设置载置盒50的载置部15,通过该载置部15从下方支承盒50的结构。这样在设置有载置部15的情况下,可以使盒50的第三框架53与载置部15一体形成。在该情况下,在第一框架51与第二框架52之间形成有上侧移动路径50a,在第二框架52与载置部15之间形成有下侧移动路径50b。而且成为第一框架51以及第二框架52能够从外壳1拆装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一框架5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上框架,第二框架5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下框架。

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如上述那样使用轴流风扇20。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如以下那样构成盒50的格栅55。

图1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盒的另一个例子的组装立体图。图20是表示将该盒安装于外壳后的状态的俯视图。另外图21是图20的E-E剖视图。

盒50的格栅55具备多个第一格栅56,在俯视观察时,多个第一格栅56从轴流风扇20的旋转轴(凸台部21)以放射状延伸设置。上述多个第一格栅56以等间距或者不等间距配置。而且,抑制以轴流风扇20为起因的噪声,因此在俯视观察中,以成为从轴流风扇20的旋转轴(凸台部21)侧朝向外周侧、且向与轴流风扇20的旋转方向(图20中顺时针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直线形状或者圆弧形状的方式,形成上述第一格栅56。

详细而言,在格栅55的尾流(下游侧的气流)产生速度损失区域(流速慢的区域)。因此在轴流风扇20的翼22的前缘部22a与格栅55的尾流干涉时,产生急剧的压力变动。因此翼22的前缘部22a与格栅55的尾流的干涉范围越大,换言之,在俯视观察中格栅55与翼22的前缘部22a重叠的范围越大,则噪声越变大。

在此,在俯视观察中(沿轴流风扇20的旋转轴方向观察的状态下),轴流风扇20的翼22的前缘部22a形成为:从轴流风扇20的旋转轴侧朝向外周侧而向轴流风扇20的旋转方向倾斜的直线形状或者圆弧形状。另一方面,在俯视观察中,盒50的第一格栅56形成为从轴流风扇20的旋转轴侧朝向外周侧,且向与轴流风扇2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倾斜的直线形状或者圆弧形状。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盒50能够减小翼22的前缘部22a与第一格栅56的尾流的干涉范围,因此换言之,能够减小俯视观察中第一格栅56与翼22的前缘部22a重叠的范围,因此能够抑制以轴流风扇20为起因的噪声。

特别是如图20所示,在翼22的前缘部22a形成为向与轴流风扇20的旋转方向相反的方向凸出的圆弧形状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格栅56形成为向轴流风扇20的旋转方向凸出的圆弧形状。通过这样构成,在俯视观察中,第一格栅56与翼22的前缘部22a以更接近垂直的状态重叠。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以轴流风扇20为起因的噪声。

另外,在采用第一格栅56作为盒50的格栅55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第一格栅56的数量与轴流风扇20的翼22的数量相互为原来的关系。由于能够减少翼22的前缘部22a与第一格栅56的尾流干涉的位置,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以轴流风扇20为起因的噪声。

另外,在采用第一格栅56作为盒50的格栅55的情况下,如图19、图20所示,格栅55也可以至少具备一个在俯视观察中以轴流风扇20 的旋转轴(凸台部21)为中心的圆形状的第二格栅57。能够提高盒50的强度,换言之提高通气口54附近的强度。

另外,在设置第二格栅57的情况下,优选至少在一个第二格栅57中,在其内周侧和外周侧使第一格栅的根数不同。例如,在第二格栅57的内周侧以及外周侧形成第一格栅56的情况下,优选使设置于第二格栅57的外周侧的第一格栅56的根数比设置于第二格栅57的内周侧的第一格栅56的根数多。能够使由第一格栅56以及第二格栅57划分出的空间的大小成为大致相同的大小,因此能够防止过滤器40在移动路径内卡挂。另外,只要确保盒50的强度,则也可以仅在第二格栅57的外周侧形成第一格栅56。另外,第二格栅57也可以形成为用直线状的格栅将相邻的第一格栅56之间连接。这样形成的第二格栅57成为近似的圆形状。在本实施方式1中,这样的近似的圆形状也称为“圆形状”。

另外,在采用轴流风扇20作为室内机200的风扇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形成于盒50的下表面部的通气口54的外周侧,换言之在设置于该通气口54的格栅55的外周侧,将以承口24的上部开口部以上的直径形成为圆形状的凸缘部78朝向承口24突出地设置。由于获得与使承口24沿上下方向(轴流风扇20的旋转轴方向)延伸的同样的效果,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以轴流风扇20为起因的噪声。此时,优选在盒50的下表面部不形成通气口54以外的开口部。换言之,优选在凸缘部78的外周侧不形成开口部。由于不从吸入口2以外向盒50内吸入空气,空气完全在承口24内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以轴流风扇20为起因的噪声。另外,即使在采用以格子状形成的格栅55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上述抑制噪声的效果。

(集尘箱90以及清扫机构110)

图22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集尘箱的组装立体图。图23是表示该集尘箱的分解立体图。图24是图22的F-F剖视图,且是表示盖部关闭后的状态的图。图25是图22的F-F剖视图,且是表示盖部打开后的状态的图。图26是图1的G-G剖视图,且是表示限位器关闭后的状态的图。另外图27是图1的G-G剖视图,且是表示限位器打开后的状态的图。

集尘箱90具备灰尘收容部91,该灰尘收容部91收容利用清扫机构110从过滤器40去除的灰尘。该集尘箱90设置于盒50的左右方向的一个端部一侧。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成为将从收容于两个盒50的过滤器40去除的灰尘收容于一个集尘箱的结构。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设置于在左右方向对置的两个盒50之间。另外,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1中成为集尘箱90具备清扫机构110的结构。因此,两个盒50设置为:形成有使过滤器40露出的开口部60的一侧的端部与集尘箱90对置。换言之,两个盒50在相互对置的一侧的左右方向的端部形成有开口部60。

如上述那样配置的集尘箱90设置为:沿前后方向相对于外壳1能够拆装,并具备:灰尘收容部91、设置于该灰尘收容部91的上部的上表面部101、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关闭该灰尘收容部91的下部开口的盖部93、以及清扫机构110。

灰尘收容部91通过主体部92、以及构成该灰尘收容部91的背面部的下部的支承部件97,而形成为下部开口的大致箱型形状。该灰尘收容部91由透明树脂形成,以便能够目视确认存留于内部的灰尘的量。另外,在灰尘收容部91且在与盒50对置的一侧的侧面部沿着前后方向形成有剖面圆弧形状的引导部99。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集尘箱90设置在两个盒50之间。因此灰尘收容部91在两侧面部形成有引导部99。该引导部99成为与盒50的圆弧形状部59的形状对应的形状,在集尘箱90安装于外壳1的状态下,在将盒50安装于外壳1时,作为将盒50引导至常规的安装位置的引导件发挥功能。另外,该引导部99也具有如下功能:在盒50内过滤器40在上侧移动路径50a与下侧移动路径50b之间移动时,换言之,在过滤器40通过盒50的圆弧形状部59时引导过滤器40。

另外,在灰尘收容部91的引导部99且在与盒50的开口部60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开口部100。即,成为设置于集尘箱90的后述的清扫机构110经由该开口部100以及盒50的开口部60而清扫过滤器40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1中,上表面部101构成外壳1的上表面部6的一部分。由于不需要覆盖集尘箱90的上方的顶板,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另外,上表面部101形成为独立于灰尘收容部91的部件,并成为与外壳1相同的颜色。通过这样构成,能够提高室内机200的美观性。

盖部93具有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灰尘收容部91的旋转轴94,并经由该旋转轴94而能够旋转地安装于灰尘收容部91。由此盖部93以能够开闭的方式关闭灰尘收容部91的下部开口。即,集尘箱90成为通过打开盖部93,由此能够将存留于灰尘收容部91的灰尘取出的结构。

清扫机构110具备:刷子111,其清扫过滤器40;刷子驱动轴112,其供上述刷子111安装并使该刷子111旋转或者摆动。该刷子驱动轴112能够旋转地保持于灰尘收容部91的前表面部以及背面部。详细而言,在灰尘收容部91的主体部92的前表面部形成有供刷子驱动轴112的前端部插入的插入孔95。通过该插入孔95,将刷子驱动轴112的前端部保持为能够旋转。另外,在主体部92的背面部的下端形成有圆弧状的缺口96,在设置于主体部92的背面部的下方的支承部件97的上端,且在与缺口96对置的位置形成有圆弧状的缺口98。利用缺口96和缺口98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夹住刷子驱动轴112的后端部,从而将刷子驱动轴112的后端部保持为能够旋转。

上述的刷子驱动轴112与马达单元140连结,并由该马达单元140驱动。详细而言,如图15所示,在马达单元140除了输出部142之外还具备输出部144。该输出部144成为经由齿轮而与马达141连接,通过马达141旋转而摆动或者旋转的结构。该输出部144供刷子驱动轴112的后端部插入。

在此,马达141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刷子驱动马达。另外,输出部14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刷子驱动马达的输出部。

在本实施方式1中,在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4的内周部形成有至少一个凸部145。另外,在刷子驱动轴112的后端部的外周部形成有与凸部145相同数量以上的凹部113(另外,本实施方式1的刷子驱动轴112形成为前后对称形状。因此,在图23中在刷子驱动轴112的前端部是指凹部113)。而且,成为通过将输出部144的凸部145插入刷子驱动轴112的凹部113,由此将刷子驱动轴112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4连结的结构。在此,通过使刷子驱动轴112的凹部113的数量比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4的凸部145的数量多,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刷子驱动轴112与马达单元140的连结。另外,也可以在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形成凹部113,在刷子驱动轴112形成凸部145。

若在将刷子驱动轴112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4连结的状态下驱动马达141,则经由齿轮与该马达141连结的输出部144摆动或者旋转。伴随于此,刷子驱动轴112以及刷子111也摆动或者旋转。由此如图16所示,从集尘箱90的开口部100突出的刷子111将灰尘从过滤器40部分去除,该过滤器40部分从盒50的开口部60露出。

由于该灰尘附着于刷子111,因此在集尘箱90的灰尘收容部91至少设置有一个刮具114,用于刮落附着于刷子111的灰尘。该刮具114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设置,且在前端部沿着延伸设置方向连续设有凹凸部115。

这样,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将集尘箱90以及清扫机构110设置于盒50的左右方向的端部侧,因此能够将集尘箱90以及清扫机构110配置于热交换器30的上方。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具有过滤器40的自动清扫功能,并且能够防止室内机20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变大,从而能够防止热交换器30的形状以及大小被限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为了更可靠地扫落附着于刷子111的灰尘而设置多个刮具114。而且相邻的刮具114以使凹凸部115的凹部与凸部错开的方式形成。

在此,如图1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1中,成为用一个刷子111清扫两个过滤器40的结构。此时,在使刷子111摆动来清扫两个过滤器40的情况下,如图24所示,优选在过滤器40的清扫位置(开口部100)之间、以及刷子111的摆动端两个位置的总共三个位置设置刮具114。通过这样构成,在清扫各过滤器40前,由于刷子111与刮具114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由刷子111去除的灰尘再次附着于过滤器40,从而能够提高过滤器40的清扫性能。

为了将集尘箱90固定于外壳1的常规位置(刷子驱动轴112与马达单元140连结的位置),而在上述集尘箱90设置有固定杆120。该固定杆120具有沿左右方向突出设置的旋转轴121。而且,旋转轴121在盖部93的下部与固定杆用盖124之间被保持为能够旋转。由此固定杆120 前端部以及后端部能够沿上下方向摆动。另外,在固定杆的后端部形成有固定杆钩部122。该固定杆钩部122在集尘箱90配置于外壳1的常规位置的状态下,与作为形成于外壳1(例如载置部15)的开口部的集尘箱用卡合部125卡合。另外,固定杆120的后端部、即固定杆钩部122从上方被弹簧123按压。因此保持固定杆钩部122与集尘箱用卡合部125卡合的状态。另外,通过压下固定杆120的前端部,将固定杆钩部122与集尘箱用卡合部125的卡合解除,从而能够将集尘箱90从外壳1取下。这样将集尘箱90固定于外壳1,由此能够防止在过滤器40的自动清扫中,刷子驱动轴112的后端部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4脱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成为用一个刷子111清扫两个过滤器40的结构,但也可以与各过滤器40对应地在集尘箱90内设置两个刷子111以及刷子驱动轴112。另外,也可以在每个盒50设置集尘箱90。在此,在如本实施方式1那样使用轴流风扇20的情况下,相邻的轴流风扇20之间成为不作为风路使用的死空间(dead space)。因此在与各轴流风扇20对应地(各轴流风扇的每一个)设置盒50的情况下,如本实施方式1那样,通过在相邻的盒50之间设置集尘箱90,由此能够有效利用死空间,从而能够使室内机200小型化。

(限位器130)

图28以及图2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限位器的立体图。并且图28示出限位器130打开后的状态。另外图29示出限位器130关闭后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1的限位器130是近似四边形状的板状部件,配置于集尘箱90的前方。该限位器130的下端部经由旋转轴131而能够旋转地安装于外壳1。另外,限位器130的上端部以直接或间接地相对于外壳1能够拆装的方式固定于外壳1。即,在将限位器130固定于外壳1的状态下(关闭图29所示的限位器130后的状态),限位器130能够限制集尘箱90从常规位置朝前方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在过滤器40的自动清扫中,刷子驱动轴112的后端部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4脱落。

另外,限位器130与集尘箱90的灰尘收容部91同样由透明树脂形成。因此即使用户隔着限位器130也能够确认存留于灰尘收容部91的灰尘的量。

另外,限位器130左右方向的宽度比集尘箱90左右方向的宽度宽。因此,与集尘箱90相邻设置的盒50的前表面部的一部分被限位器130覆盖。因此将限位器130固定于外壳1,由此能够将盒50固定于常规的位置。此外也能够防止在过滤器40的自动清扫中,过滤器驱动轴67的后端部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脱落。

另外,限位器130如上述那样构成,因此在将限位器130的上端部固定于外壳1时,即,在关闭限位器130时,上端部从前方向后方移动。因此在关闭限位器130时,利用限位器130将集尘箱90以及盒50从前方向后方压入。因此在集尘箱90以及盒50未插入到常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关闭限位器130,也能够压入集尘箱90以及盒50,从而能够将集尘箱90以及盒50配置于常规的位置。

另外,在限位器130形成有用于对集尘箱90的固定杆120(换言之固定杆钩部122)的操作进行限制的开口部133。该开口部133形成于以下位置,即:在集尘箱90的固定杆120的固定杆钩部122卡合于外壳1的集尘箱用卡合部125的状态下,即在集尘箱90配置于常规位置的状态下关闭限位器130时,供固定杆120的前端部插入的位置。在固定杆120的前端部插入开口部133的状态下,即使欲将固定杆120的前端部压下而将固定杆钩部122与集尘箱用卡合部125的卡合状态解除,但固定杆120与开口部133的下边缘部干涉,从而无法将固定杆120压下。因此能够防止在关闭限位器130后的状态下,误将集尘箱90取下。

另外,限位器130具备:轴承部134,其将过滤器驱动轴67的前端部(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保持为能够旋转;轴承部135,其将刷子驱动轴112的前端部保持为能够旋转。而且,成为在关闭限位器130时,过滤器驱动轴67的前端部由轴承部134保持为能够旋转,刷子驱动轴112的前端部由轴承部135保持为能够旋转的结构。通过这样构成,在使过滤器驱动轴67旋转时,能够抑制过滤器驱动轴67前端部的偏转。另外,在使刷子驱动轴112摆动或者旋转时,能够抑制刷子驱动轴112的前端部的偏转。即,在过滤器驱动轴67以及刷子驱动轴112驱动时,能够将过滤器驱动轴67以及刷子驱动轴112的间隔保持为恒定。由此能够将刷子111与过滤器40的距离保持为恒定,从而能够提高灰尘的去除性能。

另外,轴承部13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轴承部,轴承部13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轴承部。

在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将限位器130的上端部间接地固定于外壳1。详细而言,在限位器130的上端部设置有限位器钩部132。另外,在集尘箱90的上表面部101形成有作为与限位器钩部132卡合的开口部的限位器用卡合部102。而且,成为集尘箱90在常规位置固定的状态下,通过使限位器钩部132卡合于限位器用卡合部102,从而将限位器130的上端部间接地固定于外壳1的结构。

另外,也可以在外壳1在集尘箱90以及盒50的上方具有顶板的情况下,在该顶板形成限位器用卡合部102,并将限位器130的上端部直接固定于外壳1。另外,也可以在具有该顶板的情况下,将外壳1的上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该顶板。在该情况下成为以下结构,即:在外壳1的前表面部4的集尘箱90的下方的位置,形成限位器用卡合部102,在限位器130的下端部形成限位器钩部132,将外壳1的下端部固定于外壳1的结构。

[动作说明]

接着,对过滤器40的清扫动作、以及过滤器40、盒50及集尘箱90的拆装动作(安装以及取下动作)进行说明。

(清扫动作)

在清扫过滤器40时,控制部150使马达单元140的马达141旋转。即,控制部150在各盒50内使过滤器驱动轴67旋转。由此如图16所示,配置于盒50的上侧移动路径50a的过滤器40,朝向开口部60即朝向集尘箱90移动。另外,在开口部60部分,过滤器40被集尘箱90的引导部99引导而弯曲为圆弧状。而且,过滤器40可靠地插入下侧移动路径50b。

另一方面,控制部150使马达141旋转,由此清扫机构110的刷子111以及刷子驱动轴112例如进行摆动。由此如图16所示,从集尘箱90的开口部100突出的刷子111,将灰尘从自盒50的开口部60露出的过滤器40部分去除。另外,从过滤器40去除而附着于刷子111的灰尘由刮具114刮落,并存留于集尘箱90的灰尘收容部91。另外,图16所示的附图标记“160”表示灰尘。

用清扫机构110清扫后的过滤器40越过作为清扫位置的开口部60,而成为配置于下侧移动路径50b的状态。若成为该状态,则控制部150使马达141反转。由此配置于下侧移动路径50b的过滤器40朝向开口部60移动,并被集尘箱90的引导部引导而弯曲为圆弧状,返回上侧移动路径50a。该过滤器40的移动动作中,也可以用清扫机构110进行过滤器40的清扫。能够更可靠地从过滤器40去除灰尘。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1中,与轴流风扇20对应地在各轴流风扇20的上方配置盒50。利用多个盒50覆盖吸入口2,由此在清扫盒50内的过滤器40时,能够缩小过滤器40的移动距离,从而能够缩短过滤器40的清扫时间。

在此,在如本实施方式1那样清扫过滤器40的情况下,连接上侧移动路径50a以及下侧移动路径50b中的与开口部60相反的一侧端部,在盒50内形成环状的过滤器移动路径,从而也能够在盒50内收容环状的过滤器。然而,在这样构成的情况下,成为吸入外壳1内的室内空气正好通过两个过滤器的状态,导致在盒50内的通风阻力变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中,成为将形成为板状的过滤器40收容于盒内的结构。

(过滤器40、盒50以及集尘箱90的拆装动作)

在通过手动清扫过滤器40的情况下,将盒50从外壳1取下。另外,在将存留于集尘箱90的灰尘收容部91的灰尘废弃的情况下,从外壳1取下集尘箱90。

在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中,在将盒50从外壳1取下时,打开设置于外壳1的前面侧的装饰面板11,且限位器130也打开。由此盒50能够向前方移动,因此通过将盒50朝前方拉出,由此能够将盒50从外壳1取下(参照图4)。

在从盒50取下过滤器40的情况下,首先,打开盒50的过滤器按压部件58。由此,将过滤器40的齿部46与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齿轮69的啮合解除,从而成为能够将过滤器40取下的状态。在该状态下,将过滤器40从盒50的开口部60拉出,由此能够将过滤器40从盒50取下。

在将过滤器40安装于盒50的情况下,在过滤器按压部件58打开的状态下,将过滤器40从开口部60插入盒50的上侧移动路径50a。之后,通过关闭过滤器按压部件58,由此过滤器40的齿部46与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齿轮69啮合。

在此,在外壳的上表面部形成有吸入口的空调机的室内机,大多安装于房间等空调空间的墙面。在这样将室内机安装于空调空间的墙面的情况下,室内机配置于较高的位置。因此在外壳的上表面部形成吸入口,在具有过滤器的自动清扫功能的以往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将过滤器再次安装于外壳时,难以将过滤器正确地安装于移动单元,存在过滤器发生故障的课题。例如,在移动单元的齿轮仅与过滤器的一方的侧缘部的齿部啮合的状态下安装了过滤器的情况下,过滤器仅该一方的侧缘部侧移动,从而导致在过滤器的移动路径内发生卡挂。

然而,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通过将盒50从外壳1取下,能够在容易进行操作的场所进行过滤器40的齿部46与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齿轮69的啮合。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容易将过滤器40正确地安装于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齿轮69。

特别是,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成为在自动清扫过滤器40时,使该过滤器40沿左右方向移动的结构。因此,将过滤器40收容于盒50,并使该盒50相对于外壳1能够拆装的本实施方式1的结构特别有用。详细而言,在以往的室内机中使过滤器沿左右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设置于外壳的移动单元的齿轮至少前后配置有两个,这些齿轮的齿槽的形成方向成为前后方向。通常情况下,过滤器成为从外壳的前方拆装的结构,因此在欲从外壳的前方安装过滤器时,必须将过滤器的齿部插入前后两个齿轮双方的齿槽。这样的操作非常困难。

另一方面,在将集尘箱90从外壳1取下时,首先,将设置于外壳1的前面侧的装饰面板11打开,限位器130也打开。通过打开限位器130,能够进行集尘箱90的固定杆120的操作。在按下固定杆120的前端部,将固定杆钩部122与集尘箱用卡合部125的卡合解除的状态下,将集尘箱90向前方拉出,由此能够将集尘箱90从外壳1取下(参照图4)。之后,打开集尘箱90的盖部93,将存留于集尘箱90的灰尘收容部91的灰尘废弃。

另外,盒50以及集尘箱90分别能够独立地拆装。即,能够仅将盒50从外壳1取下,也能够仅将集尘箱90从外壳1取下。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能够使维护性提高。

盒50以及集尘箱90从前方压入外壳1而安装于该外壳1。在此,如上述那样,盒50以及集尘箱90能够分别独立地拆装。因此在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中,存在在集尘箱90安装于外壳1的状态下将盒50安装于外壳1的情况、和在集尘箱90未安装于外壳1的状态下将盒50安装于外壳1的情况。

图30是用于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集尘箱安装于外壳的状态下将盒安装于外壳的方法的立体图。另外,图30示出配置于外壳1的右侧面部7侧(参照图1)的盒50的安装。配置于外壳1的左侧面部8侧(参照图1)的盒50的安装方法也同样。

在集尘箱90安装于外壳1的状态下,若将盒50从前方压入外壳1,则盒50的左侧端部(圆弧形状部59)被集尘箱90的引导部99引导。另外,盒50的右侧端部被引导至沿前后方向形成于外壳1的侧壁部10a。由此,若从前方将盒50压入外壳1,则盒50被引导至常规的安装位置。而且,将设置于盒50的过滤器驱动轴67的后端部(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连结。如本实施方式1那样使集尘箱90具有盒50的引导功能,由此不需要另外设置对盒50的集尘箱90侧的端部进行引导的引导部件,因此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另外,配置于常规的安装位置的盒50,由从侧壁部10a向盒50侧突出设置的按压板10c、和集尘箱90的引导部99的上部,限制朝上方的移动。

图31是用于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在集尘箱未安装于外壳的状态下将盒安装于外壳的方法的立体图。另外,图32是图31的H-H剖视图。另外,图31以及图32示出配置于外壳1的右侧面部7侧(参照图1)的盒50的安装。配置于外壳1的左侧面部8侧(参照图1)的盒50的安装方法也同样。

在集尘箱90未安装于外壳1的状态下,无法利用集尘箱90的引导部99来引导盒50的左侧端部(圆弧形状部59)。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在外壳1形成有引导槽10。该引导槽10例如形成于侧壁部10a与设置于载置部15的凸部10b之间。另外,该引导槽10形成为越从后侧朝向前侧,左右方向的宽度越宽。另外,在盒50且在与引导槽10对置的位置设置有凸部79。

在集尘箱90未安装于外壳1的情况下,将盒50从前方压入外壳1时,使盒50的凸部79插入引导槽10。此时,引导槽10的前方由于左右方向的宽度宽,因此能够容易地使盒50的凸部79插入引导槽10。若在该状态下将盒50进一步向后方压入,则盒50的凸部79被引导至引导槽10的侧壁(侧壁部10a或凸部10b)。在此,如图32所示,引导槽10的后方形成为:其左右方向的宽度比盒50的凸部79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稍宽的程度。因此盒50被引导至常规的安装位置。而且将设置于盒50的过滤器驱动轴67的后端部(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连结部71)与马达单元140的输出部142连结。这样,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在集尘箱90未安装于外壳1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盒50安装于外壳1。

实施方式2

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实施方式1所示的室内机20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在本实施方式2中,对未特别叙述的项目与实施方式1相同,对相同的功能、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叙述。

图3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在实施方式1中,在外壳1的吸入口2设置有多个盒50。另一方面,图33所示的室内机200在外壳1的吸入口2具备一个盒50。即,图33所示的室内机200成为利用一个过滤器40覆盖吸入口2的结构。另外,在图33所示的室内机200中,盒50在右侧端部形成有开口部60,集尘箱90与盒50的右侧端部对置地设置。

在如图33那样构成室内机200的情况下,无法得到有效利用相邻的轴流风扇20之间的死空间的效果,但能够得到实施方式1所示的其他效果。

图34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另外图35是表示在该室内机中将装饰面板取下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例如,假设过滤器40的手动清扫由维护人员进行,用户仅进行过滤器40的自动清扫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不需要特别使用盒50。即,也可以成为将过滤器驱动轴67直接设置于外壳1的结构。

在如图34以及图35那样构成室内机200的情况下,无法得到能够在容易操作的场所进行过滤器40的齿部46与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齿轮69的啮合的效果,但能够得到实施方式1所示的其他效果。

图3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且示出将装饰面板取下后的状态。

在以不使用盒50的方式构成室内机200的情况下,也与图33所示的室内机200同样,利用一个过滤器40覆盖吸入口2,能够在该过滤器40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配置集尘箱90。

在如图36那样构成室内机200的情况下,除了有效利用相邻的轴流风扇20之间的死空间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得到与图34以及图35所示的室内机200同样的效果。

图3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通过过滤器40与清扫机构相对移动,能够自动清扫过滤器40。因此在如图34~图36所示不使用盒50构成室内机200的情况下,能够取代实施方式1所示的清扫机构110而使用图37所示的清扫机构110a。详细而言,图37所示的室内机200在过滤器40的左右方向的一侧配置集尘箱90。而且,该室内机200的清扫机构110a具备设置于风扇(图37例示轴流风扇20)的上方,并能够沿左右方向移动的刷子等。另外,图37所示的室内机200由于清扫机构110a移动,因此不需要使过滤器40移动。因此在图37所示的室内机200不设置过滤器驱动轴67。

即使如图37那样构成室内机200,也能够将集尘箱90以及清扫机构110a配置于热交换器30的上方。因此具有过滤器40的自动清扫功能,并且能够防止室内机20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增大,从而能够防止热交换器30的形状以及大小被限制。

图3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立体图。

在实施方式1中,通过利用格栅55确保了强度的盒50,确保了吸入口2附近的强度(即,外壳1的强度)。然而,在不使用盒50构成室内机200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实施方式1中设置于盒50的格栅55直接设置于外壳1的吸入口2,从而确保吸入口2附近的强度(即,外壳1的强度)。

此时,在采用轴流风扇20作为室内机200的风扇的情况下,如图38所示,将由第一格栅56构成的格栅55、或由第一格栅56以及第二格栅57构成的格栅55直接设置于吸入口2(与轴流风扇20对置的位置)即可。能够缩小翼22的前缘部22a与第一格栅56的尾流的干涉范围,因此能够抑制以轴流风扇20为起因的噪声。

另外,不使用盒50构成室内机200的情况例如是图34~图37所示的情况、以及以不具备过滤器40的自动清扫功能的方式构成室内机200的情况等。

在此,格栅55设置于过滤器40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的至少一方即可。在过滤器40的下游侧、即过滤器40与轴流风扇20之间设置格栅55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格栅55的外周侧,使以承口24的上部开口部以上的直径形成为圆形状的凸缘部78(图21所示的凸缘部78)朝向承口24突出设置。由于得到使承口24沿上下方向(轴流风扇20的旋转轴方向)延伸同样的效果,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以轴流风扇20为起因的噪声。此时,优选在凸缘部78的外周侧不形成开口部。空气在承口24内完全流动,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以轴流风扇20为起因的噪声。

图39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另一个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39所示的室内机200的盒50成为以能够沿前后方向移动的方式收容过滤器40的结构。换言之,图39表示的室内机200成为在俯视观察时使实施方式1所示的盒50旋转90度来安装的结构。因此图39所示的室内机200在盒50的前后方向的一个端部形成有开口部60,并与该端部对置地设置有集尘箱90。另外,图39中示出与盒50的前侧端部对置地配置有集尘箱90的例子。

即使如图39那样构成室内机200,通过将盒50从外壳1取下,也能够在容易操作的场所进行过滤器40的齿部46与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齿轮69的啮合。因此本实施方式1的室内机200容易将过滤器40正确地安装于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8的齿轮69。

另外,图39中示出室内机200采用了横流风扇25的例子,但也可以采用轴流风扇20。

附图标记说明:1...外壳;2...吸入口;3...排出口;4...前表面部;5...背面部;6...上表面部;7...右侧面部;8...左侧面部;9...下表面部;10...引导槽;10a...侧壁部;10b...凸部;10c...按压板;11...装饰面板;12...上下风向风门;14...接水盘;15...载置部;20...轴流风扇;21...凸台部;22...翼;22a...前缘部;23...风扇驱动马达;24...承口;25...横流风扇;30...热交换器;31...翅片;32...传热管;40...过滤器;41...外框;42...捕捉部;43...侧缘部;44...侧缘部;46...齿部;47...格子;48...限位部;50...盒;50a...上侧移动路径;50b...下侧移动路径;51...第一框架;52...第二框架;53...第三框架;54...通气口;55...格栅;56...第一格栅;57...第二格栅;58...过滤器按压部件;59...圆弧形状部;60...开口部;61...侧面部;62...贯通孔;63...轴保持部;64...缺口;65...凸台保持部;66...缺口;67...过滤器驱动轴;68...过滤器移动齿轮体;69...齿轮;70...凸台部;71...连结部;72...凸部;73...轴部;74...过滤器检测开关;75...开口部;76...过滤器检测杆;77...旋转轴;78...凸缘部;79...凸部;80...把手;90...集尘箱;91...灰尘收容部;92...主体部;93...盖部;94...旋转轴;95...插入孔;96...缺口;97...支承部件;98...缺口;99...引导部;100...开口部;101...上表面部;102...限位器用卡合部;110...清扫机构;110a...清扫机构;111...刷子;112...刷子驱动轴;113...凹部;114...刮具;115... 凹凸部;120...固定杆;121...旋转轴;122...固定杆钩部;123...弹簧;124...固定杆用盖;125...集尘箱用卡合部;130...限位器;131...旋转轴;132...限位器钩部;133...开口部;134...轴承部;135...轴承部;140...马达单元;141...马达;142...输出部;143...凹部;144...输出部;145...凸部;150...控制部;151...红外线传感器;160...灰尘;200...室内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