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8815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抑制吸入风路壁的因老化而导致的变形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具有室内机与室外机的分离型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配置于进行空气调节的房间的墙面上部的室内机大多在室内机的壳体的上部形成有作为室内空气的入口的吸入口。并且,在壳体的内部具有热交换器与送风风扇,热交换器由送风风扇的前表面侧热交换器与背面侧热交换器构成。而且,通过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从上表面的吸入口导入至壳体内部的室内空气在热交换器被冷却或被加热而成为调节空气,并从形成于壳体的前表面下部的排出口向室内排出。

在送风风扇的背面侧形成有:吸入风路壁,调整使室内空气通过背面侧热交换器而向送风风扇流入的气流的角度;以及排出风路壁,将调节空气向排出口引导。在形成有该排出风路壁的背面外壳保持有热交换器以及送风风扇,且被固定于安装于室内的设置墙面的安装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0243号公报

关于现有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为了抑制通过背面侧热交换器后的调节空气向送风风扇流入时的噪声或驱动送风风扇的马达的消耗电力,通过设置吸入风路壁来调节向送风风扇流入的调节空气的流入位置、角度。然而,由于形成为吸入风路壁与排出风路壁由塑料材料一体成型的结构,因此存在如下课题:由于因制冷以及制热的反复运转所带来的热的影响或自重而产生老化,从而以向送风风扇侧倾倒的方式变形,使得噪声或消耗电力恶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吸入风路壁的因老化而导致的变形、抑制噪声或消耗电力的恶化的空调机的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空调机的室内机,设置于墙面,具备:送风风扇,该送风风扇从上部的吸入口朝前表面下部的排出口吹送室内空气;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配置于所述送风风扇的气流上游侧;主体,该主体位于比所述送风风扇靠所述墙面的位置,并支承所述热交换器,所述空调机的室内机具有: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该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构成所述送风风扇的气流上游侧的吸入风路壁;以及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该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构成所述送风风扇的气流下游侧的排出风路壁、并且构成所述主体的一部分,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与所述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连结,且在包含连结位置在内的一部分重叠。

技术方案2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所述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与所述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在比与所述送风风扇之间的间隙最小的间隙最小位置更靠气流上游侧的位置连结,且在比连结位置靠气流下游侧的一部分二者双重重叠。

技术方案3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所述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构成在重叠的部分承接所述墙面侧的所述热交换器的下部的墙面侧接水盘。

技术方案4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所述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具有隔热件,该隔热件粘贴于构成所述吸入风路壁与所述墙面侧接水盘的所述墙面侧的面。

技术方案5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中,所述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与所述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分别具有构成所述送风风扇的长边方向两侧端的侧壁的一部分的、从所述墙面侧朝前表面突出的侧壁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由于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重叠,因此吸入风路壁的强度提高,通过使双方小型化能够减少伴随着成型而产生的残余应力,能够抑制吸入风路壁的因老化而导致的变形,且能够抑制噪声或消耗电力的恶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外观图。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内部的空气的气流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的从正面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的从正面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的从背面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的从背面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的连结构造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连结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的右侧壁部的连结构造的放大图。

图1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 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的右侧壁部连结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1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的左侧壁部的连结构造的放大图。

图1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的左侧壁部连结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14是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连结后配置了送风风扇的状态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在各图中,标注了相同的附图标记的部分是相同或者相当的部分,这在说明书的全文中是通用的。

并且,说明书全文所表达的构成要素的方式终究是例示,并不限定于这些记载。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的外观图。

如图1所示,室内机1是设置于室内的墙面的壁挂式的空调机的室内机,通过连接能够控制旋转速度的逆变器驱动的压缩机、四通阀、冷凝侧热交换器、减压装置、蒸发侧热交换器而构成,且能够通过四通阀的切换来进行制冷循环以及制热循环运转。

室内机1具备:主体2,构成室内机1且位于墙面附近;面板3,构成室内机1;以及格栅4,构成室内机1且成为外饰面。

室内机1具备:吸入口22,设置于上部并吸入室内空气;以及排出口23,设置于前表面下部,将通过内部的热交换器并由送风风扇吹送的调节空气排出。

在排出口23设置有:左右风向板7a、7b,在居住空间的左右方向上调整从排出口23排出的风的朝向;以及上下风向板8a、8b,在居住空间的高度方向上调整从排出口23排出的风的朝向。

室内机1在排出口23的右侧端的旁边,具备测定室内的地面温度、墙面的温度、人体的位置、人体的活动状态的红外线传感器35。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机的室内机1的剖视图。

如图2所示,室内机1具备:过滤器9,用于除去从吸入口22流入室内机1内部的室内空气所包含的尘埃等;前表面侧热交换器5a,该前表面侧热交换器5a是将通过了过滤器9的室内空气变为调节空气的热交换器,且配置于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以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b,该背面侧热交换器5b是将通过了过滤器9的室内空气变为调节空气的热交换器,且配置于室内机1的背面侧。

室内机1具备送风风扇6,该送风风扇6成为空气的气流的动力,将室内的空气吸入室内机1,经由前表面侧热交换器5a以及背面侧热交换器5b使其变为调节空气,并从排出口23向室内空间送出。

室内机1具有:吸入风路壁39,用于调整通过了背面侧热交换器5b的调节空气流入送风风扇6的位置或角度;以及排出风路壁40,将从送风风扇6排出的调节空气向排出口23引导。

室内机1具有:作为构成吸入风路壁39的部件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以及构成排出风路壁40的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以将气流上游侧和气流下游侧相连的方式连结,并且在比连结位置靠气流下游侧的位置二者双重重叠。

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包含于图1所示的主体2。包含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的主体2支承前表面侧热交换器5a、背面侧热交换器5b以及送风风扇6,且固定于安装在室内的设置墙面的安装板。

另外,室内机1具有排出风路壁排出口部构成部件43,该排出风路 壁排出口部构成部件43构成排出口23的下表面即排出风路壁40的排出口23的部分,由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不同的部件构成。

在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的背面侧(墙面侧)粘贴有多孔质的隔热件46,该多孔质的隔热件46是为了抑制制冷运转时吸入风路壁39以及排出风路壁40由在背面侧热交换器5b产生的结露水冷却而在风路内产生结露这一情况设置的。

在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的背面侧朝背面方向水平地延伸突出的部分是用于将所产生的结露水排出的背面侧接水盘45。

隔热件46粘贴于构成吸入风路壁39以及背面侧接水盘45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的背面侧(墙面侧)的整面。这里,通过使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为分割构造,能够在连结前将隔热件46粘贴于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因此能够实现粘贴作业的简化。

在送风风扇6的前表面侧,设置有构成室内机1的排出口23的上表面的喷嘴28。喷嘴28的上表面是前表面侧接水盘44,该前表面侧接水盘44承接前表面侧热交换器5a的下部,用于将制冷运转时在前表面侧热交换器5a产生的结露水排出。

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以及排出风路壁排出口部构成部件43是塑料材料(例如聚苯乙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聚丙烯等)的成型部件。

在塑料材料的成型品的特性上,若部件大型化,则在成型时直至树脂到达部件的末端为止需要时间,在树脂先到达的部分与尚未到达的部分,残留于内部的残余应力产生差。

在将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一体构成的情况下,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朝向气流上游侧而前端变得细长,因此在成型时直至树脂到达该部分到为止需要时间,成为产生较多的残余应力的重要因素。

若在残留有残余应力的状态下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则虽然残 余应力缓缓释放,但此时会同时引起变形,难以维持初始的形状。

另外,吸入风路壁39与排出风路壁40在相比背面侧接水盘45的底面靠前部的部分形成为单侧支承形状,因此容易产生因自重而导致的挠曲,特别是在制热运转中,若塑料材料反复软化,则随着时间推移而向送风风扇6侧倾倒,难以维持初始的形状。

在实施方式1中,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分体构成。因此,能够使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以及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各自的部件小型化,能够缓和各个部件内部的残余应力,因此,即便反复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残余应力释放时的变形也少。

另外,对于吸入风路壁39与排出风路壁40,通过在相比背面侧接水盘45的底面靠前部的部分设置双重重叠而构成的部分,形成厚壁部分,虽然形成为单侧支承形状,但形成为难以产生因自重而导致的挠曲的结构,能够维持初始的形状。

并且,关于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背面侧接水盘45的部分经由隔热件46而被背面侧热交换器5b按压,因此产生与吸入风路壁39向送风风扇6侧(前表面侧)倾倒的方向相反方向(背面侧)的力,因此能够抑制因自重而导致的挠曲。

另外,在实施方式1中,构成排出风路壁40的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与排出风路壁排出口部构成部件43分体构成。由于能够使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小型化,因此能够进一步缓和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中比背面侧接水盘45的底面靠前部的部分处的残余应力,即便反复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残余应力释放时的变形也少。

并且,通过使排出风路壁排出口部构成部件43小型化,能够提高成型时的尺寸精度。喷嘴28与排出风路壁排出口部构成部件43之间的排出口23的高度尺寸在室内机1的吹送性能上是重要的参数,具有如下特征:若该高度尺寸变大,则消耗电力降低,但气流容易变得不稳定,成为来自排出口23的反向吸入现象的原因;另一方面,若高度尺寸变小,则消耗电力上升。因此,作为决定排出口23的高度尺寸的要素的、排出风路壁排出口部构成部件43的尺寸精度的提高会带来室内机1的 送风机性能的稳定性的提高。

接下来,使用图3对室内机1内部的气流、以及吸入风路壁39与排出风路壁40之间的最佳的分割点进行详细说明。

图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室内机1内部的空气的气流的示意图。

首先,对室内机1的内部的气流进行说明。吸入气流50从吸入口22经由过滤器9而到达前表面侧热交换器5a或者背面侧热交换器5b。接下来,经由前表面侧热交换器5a而到达送风风扇6的前表面侧内部气流52a与经由背面侧热交换器5b而到达送风风扇6的背面侧内部气流52b经由送风风扇6并沿着排出风路壁40而到达排出口23,成为排出气流51并被向室内空间输送。在送风风扇6内部、并且在与送风风扇6和喷嘴28之间的尺寸最小的最小尺寸位置相当的前表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5与排出口舌部57的附近,存在风扇内部循环涡流53。另外,与排出风路壁40的上游侧前端相当的部分成为与送风风扇6之间的间隙最小的背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6,在该背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6的下游侧,存在与排出气流51相反方向的排出风路壁循环涡流54。

通过使风扇内部循环涡流53与排出风路壁循环涡流54保持小型化,能够带来吹送性能的提高,但对于风扇内部循环涡流53,前表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5的尺寸是最重要参数,对于排出风路壁循环涡流54,背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6的尺寸是最重要参数。即,虽然能够通过使前表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5处的与送风风扇6之间的间隙变小而使风扇内部循环涡流53变得小型化,但若过于接近则会产生局部的偏流而使噪声恶化。

另外,虽然能够通过使背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6处的与送风风扇6之间的间隙变小而使排出风路壁循环涡流54变得小型化,但若过于接近则会产生局部的偏流而使噪声恶化。

这样,通过使前表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5以及背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6的尺寸稳定,能够使送风机性能稳定。

为了使背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6的尺寸稳定,优选使支承送风 风扇6的部件以更少的构成部件与送风风扇6连结。

在实施方式1中,送风风扇6的长边方向左端经由轴承(未图示)以及支承轴承的弹性部件(未图示)而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连结。送风风扇6的长边方向右端经由成为送风风扇6的动力源的马达(未图示)、支承马达的弹性部件(未图示)以及对支承马达的弹性部件进行收纳的外壳(未图示),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连结。

通过形成为这种结构,与在背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6处利用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构成同送风风扇6对置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更少的构成部件与送风风扇6连结。因而,在背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6处,利用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构成同送风风扇6对置的位置,并且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与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的风路侧连结部位于比背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6更靠气流上游侧的位置。

即,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以在比与送风风扇6之间的背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6更靠气流上游侧的位置将气流上游侧与气流下游侧相连的方式连结,并且在比连结位置靠气流下游侧的部分直至构成背面侧接水盘45的位置为止二者双重重叠。

接下来,使用图4~图14,对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的结构以及连结方法进行详细说明。

图4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的从正面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的从正面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的从背面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图7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的从背面方向观察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的连结构造的示意图。图9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连结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 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的右侧壁部41c以及右侧壁部42c的连结构造的放大图。图1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的右侧壁部41c以及右侧壁部42c连结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1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的左侧壁部41d以及左侧壁部42d的连结构造的放大图。图13是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的左侧壁部41d以及左侧壁部42d连结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14是示出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连结后配置了送风风扇6的状态的示意图。

如图4、图6所示,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具有:通过螺钉而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连结的螺钉固定部41a;以爪形状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连结的侧壁固定部41b;构成送风风扇6的长边方向右侧端的侧壁的一部分的、从背面侧(墙面侧)朝前表面突出的右侧壁部41c;以及构成送风风扇6的长边方向左侧端的侧壁的一部分的、从背面侧(墙面侧)朝前表面突出的左侧壁部41d。

如图5、图7所示,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具有:通过螺钉而与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连结的螺钉固定部42a;以爪形状与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连结的侧壁固定部42b;构成送风风扇6的长边方向右侧端的侧壁的一部分的、从背面侧(墙面侧)朝前表面突出的右侧壁部42c;以及构成送风风扇6的长边方向左侧端的侧壁的一部分的、从背面侧(墙面侧)朝前表面突出的左侧壁部42d。

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构成背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6即与送风风扇6对置的位置,因此以比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的右侧壁部41c以及左侧壁部41d大的面积具有右侧壁部42c以及左侧壁部42d,并且包含送风风扇6的轴心部分。

如图8~图14所示,通过将右侧壁部41c与右侧壁部42c以及左侧 壁部41d与左侧壁部42d分别连结,构成与送风风扇6的侧面对置的风路壁面。

这样,通过沿着吸入风路壁39与排出风路壁40的分割面而将与送风风扇6的侧面对置的面也分割,能够使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小型化,能够减少随着成型而产生的残余应力。另外,通过将突出的右侧壁部41c与右侧壁部42c以及左侧壁部41d与左侧壁部42d分别连结,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被加强,能够抑制吸入风路壁39向送风风扇6侧倾倒的变形,并能够抑制噪声或消耗电力的恶化。

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如图8所示,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通过在多个螺钉固定部41a与螺钉固定部42a处进行螺钉固定、并在侧壁固定部41b与侧壁固定部42b中借助爪形状进行固定而连结。但是,并不限于此。可以全部以爪形状进行固定,也可以全部进行螺钉固定。另外,也可以通过借助粘合材料进行的粘合、超声波焊接等牢固地固定。

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1,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连结,并且在包含连结位置在内的一部分重叠。由此,在双方重叠的部分强度增加,且通过使双方小型化能够减少伴随着成型而产生的残余应力。因而,能够抑制因老化而导致的变形。

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以在比与送风风扇6之间的间隙最小的背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6更靠气流上游侧的位置将气流上游侧与气流下游侧相连的方式连结,且从连结位置到气流下游侧的构成背面侧接水盘45的位置为止二者双重重叠。由此,与在背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6处利用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构成同送风风扇6对置的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以更少的构成部件与送风风扇6连结。由此,能够使背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6的尺寸稳定。另外,在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双重重叠的部分处强度增加,能够通过使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小型化来减少伴随着成型而产生的残余应力。因而,能够抑制因老化而导致的变形。

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在重叠的部分构成承接墙面侧的背面侧热交换器5b的下部的背面侧接水盘45。构成背面侧接水盘45的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经由隔热件46而被背面侧热交换器5b按压,由此能够抑制吸入风路壁39向送风风扇6侧倾倒的变形,能够抑制噪声或消耗电力的恶化。

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具有隔热件46,该隔热件46粘贴于构成吸入风路壁39与背面侧接水盘45的背面侧(墙面侧)的面。通过将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形成为分割构造,能够在连结前将隔热件46粘贴于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能够实现粘贴作业的简化。

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与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分别具有构成送风风扇6的长边方向两侧端的侧壁的一部分的、从背面侧(墙面侧)朝前表面突出的右侧壁部41c、右侧壁部42c、左侧壁部41d以及左侧壁部42d。由此,通过沿着吸入风路壁39与排出风路壁40的分割面而将与送风风扇6的侧面对置的面也分割,能够使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小型化,能够减少伴随着成型而产生的残余应力。另外,通过将突出的右侧壁部41c与右侧壁部42c、以及左侧壁部41d与左侧壁部42d分别连结,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被加强,能够抑制吸入风路壁39向送风风扇6侧倾倒的变形,并能够抑制噪声或消耗电力的恶化。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内机;2:主体;3:面板;4:格栅;5a:前表面侧热交换器;5b:背面侧热交换器;6:送风风扇;7a:左右风向板;7b:左右风向板;8a:上下风向板;8b:上下风向板;9:过滤器;22:吸入口;23:排出口;28:喷嘴;35:红外线传感器;39:吸入风路壁;40:排出风路壁;41:吸入风路壁构成部件;41a:螺钉固定部;41b:侧壁固定部;41c:右侧壁部;41d:左侧壁部;42:排出风路壁构成部件;42a:螺钉固定部;42b:侧壁固定部;42c:右侧壁部;42d:左侧壁部;43:排出风路壁排出口部构成部件;44:前表面侧接水盘;45:背面侧接水盘;46:隔热件;50:吸入气流;51:排出气流;52a:前表面侧内部气流;52b:背面侧内部气流;53:风扇内部循环涡流;54:排出风路 壁循环涡流;55:前表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6:背面侧风扇间隙最小位置;57:排出口舌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