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烧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88326阅读:146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冶金铁合金电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生产铁合金电炉用烧穿器。



背景技术:

烧穿器是指生产铁合金的埋弧还原电炉利用电弧烧开出铁口的专用设备,烧穿器一般为一个长条形杆体,前端连接一个夹持头,用来夹持一个碳棒电极,杆的末端连接电缆,杆上安装有绝缘手柄。工作时,电缆给烧穿器通电,工人抓着手柄,使烧穿器前端接近出铁口,碳棒电极在出铁口产生电弧,利用电弧的高温烧开出铁口。

目前电炉使用的烧穿器,整体多为焊接实心杆件,热量会很快传遍整个设备,而烧穿器自身散热降温很慢,使得这种烧穿器在使用时很热,一方面导致烧穿器设备使用时间缩短,另一方面工人的操作环境很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温、耐用的烧穿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种烧穿器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烧穿器,包括用于夹持电极的夹持筒,夹持筒设置在烧穿器前端,夹持筒的外部套设有用于冷却夹持筒的冷却筒,夹持筒与冷却筒之间形成有冷却腔室,冷却腔室的两侧分别与进水管与回水管相连通,冷却水通过进水管进入冷却腔室内通过回水管流出,以实现对烧穿器进行冷却换热。

进一步,进水管与水冷电缆相连通,水冷电缆用于向电极通电,并将冷却水通入进水管中,水冷电缆位于烧穿器上远离冷却腔室的端部。

进一步,回水管与出水管相连通,出水管位于烧穿器上远离冷却腔室的端部,出水管用于将回水管中的冷却水排出烧穿器。

进一步,出水管与水冷电缆对称设置。

进一步,进水管和回水管延伸至烧穿器中部时相互聚拢至靠近设置。

进一步,烧穿器的中部设置有吊架,吊架设置在进水管与回水管之间。

进一步,吊架上设置有通孔。

进一步,烧穿器的后端设置有手柄。

进一步,夹持筒的外侧壁面上设置有凸起的夹持板,夹持板用于配合夹持筒夹持电极。

本发明的一种烧穿器的优点在于:

1)低温耐用、环保、经济的电炉烧穿器;

2)可有效地对烧穿器进行水冷,极大程度的降低了烧穿器的整体温度,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时间,改善了工人的操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烧穿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烧穿器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其示为本发明的一种烧穿器,包括设置在烧穿器前端的夹持筒2,夹持筒2用于夹持电极1,夹持筒2的外部套设有用于冷却夹持筒2的冷却筒3,夹持筒2的外壁与冷却筒3的内壁之间形成有冷却腔室,冷却腔室的两侧分别与进水管4与回水管9相连通,冷却水通过进水管4进入冷却腔室内以实现对夹持筒2进行冷却,并通过回水管9流出。本发明的烧穿器可有效水冷,极大程度的降低了烧穿器的整体温度,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时间,改善了工人的操作环境。

进一步,进水管4与水冷电缆6相连通,水冷电缆6位于烧穿器上远离冷却腔室的一端,靠近烧穿器的后端设置,水冷电缆为电极1通电,并将冷却水通入进水管4中。同时,回水管9与出水管8相连通,出水管8位于烧穿器上远离冷却腔室的一端,靠近烧穿器的后端设置,优选,出水管8与水冷电缆6对称设置,经过冷却腔室冷却换热后的冷却水通过回水管9从出水管8排出烧穿器,回水管9端部连接出水管,用于水的流出,循环冷却。

进一步,进水管4和回水管9延伸至烧穿器中部时相互聚拢至靠近设置,具体来说,本发明中的进水管4与回水管9在位于靠近冷却筒3一侧时呈梯形状,进水管4与回水管9平行设置在冷却筒3的两侧,当延伸至位于烧穿器中部时,进水管4与回水管9相互聚拢至靠近设置继续延伸。

进一步,烧穿器的中部设置有吊架5,吊架5竖直放置在相互靠近的进水管4与回水管9之间,吊架5上设置有多个通孔,通过通孔可吊起烧穿器。

进一步,烧穿器的后端设置有手柄7,便于工作人员通过操控手柄7控制烧穿器。

进一步,夹持筒2的外侧壁面上设置有凸起的夹持板10,夹持板10用于配合夹持筒2夹持电极1。

应注意的是,本实施例中虽是以进水管、回水管为例来进行描述冷却换热,但并不只使用上述装置,也可以采用其他装置,只要是任何可以达到换热目的的装置,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一种烧穿器的工作过程进行描述:

烧穿器端部的水冷电缆6为电极1通电,并将冷却水通入进水管4中,冷却水通过进水管4流入夹持筒2与冷却筒3之间的冷却腔室中,对高温的夹持筒2进行冷却换热进行降温,吸收夹持筒2的热量后的冷却水从回水管9流出,通过出水管8排出烧穿器。

在烧穿器工作过程,水冷电缆不断的对电极1通电并通入冷却水,形成对烧穿器的循环冷却。

本发明的一种烧穿器,低温耐用、环保、经济的电炉烧穿器;可有效地对烧穿器进行水冷,极大程度的降低了烧穿器的整体温度,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时间,改善了工人的操作环境。

以上借助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了进一步描述,但是应该理解的是,这里具体的描述,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的限定,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本说明书后对上述实施例做出的各种修改,都属于本发明所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