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制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64386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钢制散热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暖通设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制散热器。



背景技术:

在公开的中国专利文献中可不乏见诸关于散热器的技术信息,如CN2478063Y(一种翼空式铝合金节能散热器)、CN2467998Y(组合式多柱铝合金散热器)、CN1841002A(改进的散热器)、CN1963368A(一种暖气片散热片及其制作方法)、CN201149455Y(复合柱翼式散热器铝翼)、CN201680750A(一种耦合式翅片暖气片)、CN2725824Y(散热器)、CN2771782Y(钢铝复合柱翼式散热器)、CN201892445U(一种不锈钢铝复合散热器)和CN204923953U(一种采暖散热器),等等。并非限于例举的前述散热器由于普遍表现为镂空的栅格状构造,因而一方面制造麻烦,另一方面观瞻性欠缺。

CN102155582B推荐的“散热器”相对于前述的散热器具有制作方便、装配便捷和使用安全的长处,并且结构也相对简单,但是由于其采用了模块化的组合单元结构,因而相邻单元之间需采用过渡连接管(专利称第一、第二过渡连接管)连接,于是仍不足以达到业界期望之装配快捷的效果。此外由于相邻单元之间存在拼缝,因而整体的观瞻性仍受到一定的影响。作为对CN102155582B改进的CN104075370B虽然能体现说明书第0016段记载的技术效果,但依然存在以下缺憾:其一,由于仍未摆脱单元组合的设计理念,因而在装配后的相邻单元之间显见有镂空隙缝,影响整体观瞻效果;其二,由于需要通过散热单元连接支架将两相邻的散热单元实施连接以及需要通过上防护罩固定螺钉将上防护罩即上固定套盖与前后侧板(专利称第一、第二侧板)的上部固定连接,同时需要通过下防护罩固定螺钉将下防护罩即下固定套盖与前后侧板(即散热板)的下部固定连接,因而装配效率受到影响;其三,由于构成每个单元的前后侧板均为铝挤片材,因而不论是自身的强度还是拼装后的整体强度均相对脆弱。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仍有改进的必要,为此本申请人作了积极而有益的设计,终于形成了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摒弃单元组合的结构形式而藉以避免出现镂空隙缝同时提高明整体观瞻性、有利于使上下固定套盖分别与面对面设置的散热板的上下部实现互嵌固定而藉以摒弃使用螺钉并且提高装配效率、有益于显著提高散热板的整体强度而藉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的钢制散热器。

本发明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钢制散热器,包括一进水总管和一回水总管,该进、回水总管彼此上下并行;一组散热管,该组散热管以间隔状态焊固在所述进、回水总管之间并且该组散热管的散热管腔同时与进水总管的进水总管腔以及回水总管的回水总管腔相通;一左散热板和一右散热板,左散热板对应于所述的一组散热管的左侧,而右散热板对应于一组散热管的右侧并且该左、右散热板相互对应;一组散热板上固定套盖和一组散热板下固定套盖,一组散热板上固定套盖同时与所述左、右散热板的上部固定,而一组散热板下固定套盖同时与左、右散热板的下部固定;特征在于:所述的左散热板和所述的右散热板均为一体式结构的波形钢板,在左散热板朝向右散热板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所述的一组散热管的位置构成有数量与一组散热管的数量相等的左散热板散热管嵌腔,在左散热板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两相邻的左散热板散热管嵌腔之间的位置构成有左散热板进水总管让位腔,在对应于该左散热板进水总管让位腔的左侧向上延伸有一上固定套盖左嵌合座,在左散热板的下部并且同样对应于两相邻的左散热板散热管嵌腔之间的位置构成有左散热板回水总管让位腔,在对应于该左散热板回水总管让位腔的左侧向下延伸有一下固定套盖左嵌合座,在右散热板朝向左散热板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左散热板散热管嵌腔的位置构成有右散热板散热管嵌腔,在右散热板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左散热板进水总管让位腔的位置构成有右散热板进水总管让位腔,在对应于右散热板进水总管让位腔的右侧向上延伸有一上固定套盖右嵌合座,在右散热板的下部并且在对应于左散热板回水总管让位腔的位置构成右散热板回水总管让位腔,在对应于该右散热板回水总管让位腔的右侧向下延伸有一下固定套盖右嵌合座,所述的一组散热管位于所述的左、右散热板散热管嵌腔之间并且同时与左、右散热板散热管嵌腔的腔壁帖触,所述的一组散热管上固定套盖同时与所述的上固定套盖左嵌合座以及上固定套盖右嵌合座嵌合固定,所述的一组散热管下固定套盖同时与所述的下固定套盖左嵌合座以及下固定套盖右嵌合座嵌合固定,所述的进水总管对应于左、右散热板进水总管让位腔之间,所述的回水总管对应于左、右散热板回水总管让位腔之间。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左散热板的上部和下部各开设有自上而下间隔分布的左散热板散热孔,而在所述右散热板的上部和下部同样各开设有自上而下间隔分布的右散热板散热孔。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上固定套盖左嵌合座的上部的对应两侧的壁体上各开设有上固定套盖左嵌合凸缘孔,而在所述下固定套盖左嵌合座的下部的对应两侧的壁体上各开设有下固定套盖左嵌合凸缘孔,在所述的上固定套盖右嵌合座的上部的对应两侧的壁体上各开设有上固定套盖右嵌合凸缘孔,在所述下固定套盖右嵌合座的下部的对应两侧的壁体上各开设有下固定套盖右嵌合凸缘孔,在所述的一组散热管上固定套盖朝向下的一侧的内壁上并且在分别对应于上固定套盖左嵌合凸缘也以及上固定套盖右嵌合凸缘的位置各构成有上固定套盖嵌合凸缘,该上固定套盖嵌合凸缘与上固定套盖左嵌合凸缘孔以及上固定套盖右嵌合凸缘孔嵌配,在所述的一组散热管下固定套盖朝向上的一侧的内壁上并且在分别对应于下固定套盖左嵌合凸缘孔以及下固定套盖右嵌合凸缘孔的位置各构成有下固定套盖嵌合凸缘,该下固定套盖嵌合凸缘与下固定套盖左嵌合凸缘孔以及下固定套盖右嵌合凸缘孔嵌配。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的一组散热管上固定套盖朝向上的一侧的壁体上间隔开设有上固定套盖散热孔,在所述的一组散热管下固定套盖朝向下的一侧的壁体上间隔开设有下固定套盖散热孔。

在本发明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对应于所述进水总管的前端端部以及后端端部的位置各套置有一进水总管端部护饰圈,而在对应于所述回水总管的前端端部以及后端端部的位置各套置有一回水总管端部护饰圈。

在本发明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进水总管端部护饰圈以及回水总管端部护饰圈为橡胶圈、尼龙圈或塑料圈。

在本发明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左散热板的上部以及下部并且在彼此对应在的位置各开设有一对挂脚孔。

在本发明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对应于所述左、右散热板的前端之间的位置嵌设有一散热板前端端部嵌合定位柱,而在对应于左、右散热板的后端之间的位置嵌设有一散热板后端端部嵌合定位柱,左散热板以及右散热板的前端与散热板前端端部嵌合定位柱嵌配,而左散热板以及右散热板的后端与散热板后端端部嵌合定位柱嵌配。

在本发明的又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左散热板的前端构成有一左散热板定位柱槽前嵌合翼,而在左散热板的后端构成有一左散热板定位柱槽后嵌合翼,在所述右散热板的前端构成有一右散热板定位柱槽前嵌合翼,而在右散热板的后端构成有一右散热板定位柱槽后嵌合翼,在所述散热板前端端部嵌合定位柱的高度方向并且在分别对应于左散热板定位柱槽前嵌合翼以及右散热板定位柱槽前嵌合翼的位置各开设有一散热板前端端部嵌合定位柱槽,而在所述散热板后端端部嵌合定位柱的高度方向并且在分别对应于左散热板定位柱槽后嵌合翼以右散热板定位柱槽后嵌合翼的位置各开设有一散热板后端端部嵌合定位柱槽,左散热板定位柱槽前嵌合翼以及右散热板定位柱槽前嵌合翼与散热板前端端部嵌合定位柱槽嵌配,左散热板定位柱槽后嵌合翼以及右散热板定位柱槽后嵌合翼与散热板后端端部嵌合定位柱槽嵌配。

在本发明的又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当将所述的散热板前端端部嵌合定位柱或者将散热板后端端部嵌合定位柱由散热板过渡连接柱替代时,两相邻的所述散热器之间由该散热板过渡连接柱实现扩展连接。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之一,由于将左、右散热板采用了一体式结构的波形钢板,因而摒弃了已有技术中的单元组合结构,消除了镂空隙缝同时提高了整体的观瞻效果;之二,由于一组散热管上固定套盖能同时与上固定套盖左、右嵌合座嵌合固定,并且一组散热管下固定套盖同时与下固定套盖左、右嵌合座嵌合固定,因而无需依赖螺钉而得以提高装配效率;之三,由于左、右散热板分别为整体式的结构,因而可保障理想的强度,不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变形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应用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应用例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和有益效果,申请人在下面以实施例的方式作详细说明,但是对实施例的描述均不是对本发明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发明构思所作出的仅仅为形式上的而非实质性的等效变换都应视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畴。

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针对正在被描述的图所处的位置状态而言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示出了一进水总管1和一回水总管2,该进、回水总管1、2彼此上下并行;示出了一组散热管3,该组散热管3以间隔状态焊固在前述进、回水总管1、2之间并且该组散热管3的散热管腔31同时与进水总管1的进水总管腔11以及回水总管2的回水总管腔21相通;示出了一左散热板4和一右散热板5,左散热板4对应于前述的一组散热管3的左侧,而右散热板5对应于一组散热管3的右侧并且该左、右散热板4、5相互对应;示出了一组散热板上固定套盖6和一组散热板下固定套盖7,一组散热板上固定套盖6同时与前述左、右散热板4、5的上部固定,而一组散热板下固定套盖7同时与左、右散热板4、5的下部固定。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示出了一组散热管3的数量为七根,但并非限于七根,一组散热管上、下固定套盖6、7的数量各有八个。在使用时,前述的进、回水总管1、2依据专业常识串接在入户供热管路中。

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要点:前述的左散热板4和前述的右散热板5均为一体式结构的波形钢板,即为由峰与谷循环交替的并且通过冲压成形的钢板,在左散热板4朝向右散热板5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前述的一组散热管3的位置构成有数量与一组散热管3的数量相等的左散热板散热管嵌腔41,在左散热板4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两相邻的左散热板散热管嵌腔41之间的位置构成有左散热板进水总管让位腔42,在对应于该左散热板进水总管让位腔42的左侧向上延伸有一上固定套盖左嵌合座421,在左散热板4的下部并且同样对应于两相邻的左散热板散热管嵌腔41之间的位置构成有左散热板回水总管让位腔43,在对应于该左散热板回水总管让位腔43的左侧向下延伸有一下固定套盖左嵌合座431,在右散热板5朝向左散热板4的一侧并且在对应于左散热板散热管嵌腔41的位置构成有右散热板散热管嵌腔51,在右散热板5的上部并且在对应于左散热板进水总管让位腔42的位置构成有右散热板进水总管让位腔52,在对应于右散热板进水总管让位腔52的右侧向上延伸有一上固定套盖右嵌合座521,在右散热板5的下部并且在对应于左散热板回水总管让位腔43的位置构成右散热板回水总管让位腔53,在对应于该右散热板回水总管让位腔53的右侧向下延伸有一下固定套盖右嵌合座531,前述的一组散热管3位于左、右散热板散热管嵌腔41、51之间并且同时与左、右散热板散热管嵌腔41、51的腔壁帖触,前述的一组散热管上固定套盖6同时与前述的上固定套盖左嵌合座421以及上固定套盖右嵌合座521嵌合固定,前述的一组散热管下固定套盖7同时与前述的下固定套盖左嵌合座431以及下固定套盖右嵌合座531嵌合固定,前述的进水总管1对应于左、右散热板进水总管让位腔42、52之间,前述的回水总管2对应于左、右散热板回水总管让位腔43、53之间。

由图1所示,在前述左散热板4的上部和下部各开设有自上而下间隔分布的左散热板散热孔44,而在前述右散热板5的上部和下部同样各开设有自上而下间隔分布的右散热板散热孔54。

继续见图1,在前述的上固定套盖左嵌合座421的上部的对应两侧的壁体上各开设有上固定套盖左嵌合凸缘孔4211,而在前述下固定套盖左嵌合座 431的下部的对应两侧的壁体上各开设有下固定套盖左嵌合凸缘孔4311,在前述的上固定套盖右嵌合座521的上部的对应两侧的壁体上各开设有上固定套盖右嵌合凸缘孔5211,在前述下固定套盖右嵌合座531的下部的对应两侧的壁体上各开设有下固定套盖右嵌合凸缘孔5311,在前述的一组散热管上固定套盖6朝向下的一侧的内壁上并且在分别对应于上固定套盖左嵌合凸缘也4211以及上固定套盖右嵌合凸缘5211的位置各构成有上固定套盖嵌合凸缘61,该上固定套盖嵌合凸缘61与上固定套盖左嵌合凸缘孔4211以及上固定套盖右嵌合凸缘孔5211嵌配,在前述的一组散热管下固定套盖7朝向上的一侧的内壁上并且在分别对应于下固定套盖左嵌合凸缘孔4311以及下固定套盖右嵌合凸缘孔5311的位置各构成有下固定套盖嵌合凸缘71,该下固定套盖嵌合凸缘71与下固定套盖左嵌合凸缘孔4311以及下固定套盖右嵌合凸缘孔5311嵌配。

在前述的一组散热管上固定套盖6朝向上的一侧的壁体上间隔开设有上固定套盖散热孔62,在前述的一组散热管下固定套盖7朝向下的一侧的壁体上间隔开设有下固定套盖散热孔72。

在对应于前述进水总管1的前端端部以及后端端部的位置各套置有一进水总管端部护饰圈12,而在对应于前述回水总管2的前端端部以及后端端部的位置各套置有一回水总管端部护饰圈22。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的进水总管端部护饰圈12以及回水总管端部护饰圈22均为橡胶圈,但也可以使用尼龙圈或塑料圈。

由于本发明在使用状态下可挂着于墙体或类似的载体上,因而在前述左散热板4的上部以及下部并且在彼此对应在的位置各开设有一对挂脚孔45。

继续见图1,在对应于前述左、右散热板4、5的前端之间的位置嵌设有一散热板前端端部嵌合定位柱8,而在对应于左、右散热板4、5的后端之间的位置嵌设有一散热板后端端部嵌合定位柱10,左散热板4以及右散热板5的前端与散热板前端端部嵌合定位柱8嵌配,而左散热板4以及右散热板5的后端与散热板后端端部嵌合定位柱10嵌配。

由图1所示,在前述左散热板4的前端构成有一左散热板定位柱槽前嵌合翼46,而在左散热板4的后端构成有一左散热板定位柱槽后嵌合翼47,在前述右散热板5的前端构成有一右散热板定位柱槽前嵌合翼55,而在右散热板5的后端构成有一右散热板定位柱槽后嵌合翼56,在前述散热板前端端部嵌合定位柱8的高度方向并且在分别对应于左散热板定位柱槽前嵌合翼46以及右散热板定位柱槽前嵌合翼55的位置各开设有一散热板前端端部嵌合定位柱槽81,而在前述散热板后端端部嵌合定位柱10的高度方向并且在分别对应于左散热板定位柱槽后嵌合翼47以右散热板定位柱槽后嵌合翼56的位置各开设有一散热板后端端部嵌合定位柱槽101,左散热板定位柱槽前嵌合翼46以及右散热板定位柱槽前嵌合翼55与散热板前端端部嵌合定位柱槽81嵌配,左散热板定位柱槽后嵌合翼47以及右散热板定位柱槽后嵌合翼56与散热板后端端部嵌合定位柱槽101嵌配。

应用例1:

当使用时,将本发明通过左散热板4上的前述挂脚45挂着于墙体上设置的螺钉上,由城乡集中供热部门或称市政供热部门提供的热水由管路引入进水总管1,经一组散热管3进入回水总管2,形成循环流通。在该过程中,由一组散热管3将热量同时传递给左散热板4和右散热板5,由左、右散热板4、5将热量散发至室内,同时由左、右散热板散热孔44、54以及上、下固定套散热孔62、72将热量向室内散发,满足冬季取暖要求。

实施例2:

请参见图3并且结合图1,当将由图1所示的前述散板前端端部嵌合定位柱8或者将散热板后端端部嵌合定位柱10由图3所示的散热板过渡连接柱9替代时,那么两相邻的散热器之间由该散热板过渡连接柱9实现扩展连接。

在图3中示出了前述散热板过渡连接柱9的具体结构,在该过渡连接柱9的左侧延伸有一散热器左连接板91,右侧延伸有一散热器右连接板92,在散热器左连接板91的前侧和后侧各开设有一左连接板插嵌槽911,而在散热器右连接板92的前侧和后侧各开设有一右连接板插嵌槽921,由于过渡连接柱9为半圆管状的构造,因而在过渡连接柱9的前侧并且在对应于过渡连接柱9的柱腔93的腔口的位置借助于开设在腔口处的嵌脚卡槽94嵌置有一过渡连接柱扣盖95。具体而言,通过过渡连接柱扣盖95的扣脚951与嵌脚卡槽94相配合而使过渡连接柱扣盖95的扣盖腔952与柱腔93共同构成为一个完整的圆形腔。

在图3中还示出了两个散热器的情形,将位于左侧的一个散热器的结构体系的左、右散热板4、5(图3状态为前、后散热板)的前端或后端的左、右散热板折边48、57分别与左连接板插嵌槽911插嵌配合,将位于右侧的一个散热器的结构体系的左、右散热板4、5的前端或后端的左、右散热板折边48、57与右连接板插嵌槽921插嵌配合,从而将两个图1结构的散热器实施扩展连接。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前述的左散热板折边48由前述的左散热板定位柱槽前嵌合翼46或左散热板定位柱槽后嵌合翼47演变即方向改变而成,同例,前述的右散热板折边57由右散热板定位柱槽前嵌合翼55或右散热板定位柱槽后嵌合翼56演变即方向改变而成。

应用例2:

请参见图4,该图4示意了通过图3所示的散热板过渡连接柱9将两个散热器实施扩展连接后的情形,其余均同对应用例2的描述。

实施例3:

请参见图5,为了增大散热面积,在左散热板4背对右散热板5的一侧以及在右散热板5背对左散热板4的一侧并且通过焊接方式各增设有散热面增效扩展板20,在散热面增效扩展板20的上部的对应两侧以及下部的对应两侧的壁体上各间隔开设有散热面增效扩展板散热孔201,位于左散热板4的左侧的散热面增效扩展板20的扩展板腔202与左散热板散热管嵌腔41的背部相对应,而位于右散热板5的右侧的散热面增效扩展板20(图5中未示出)的扩展板腔202与右散热板散热管嵌腔51的背部相对应。其余均同对实施例1的描述。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弥补了已有技术中的缺憾,顺利地完成了发明任务,如实地兑现了申请人在上面的技术效果栏中载述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