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控制四恒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45799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中心控制四恒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空调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中心控制四恒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空调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日常生活中,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的提高,多功能空调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在生产生活中。

现有多功能空调控制技术可实现单台内机控制、集中控制、分组控制、日程管理等功能,但是各种控制之间往往独立进行,反馈数据往往只控制某种单一功能的实现,运行多功能空调时,各个功能难以达到协调运行,大大增加了多功能空调的能耗,且运行时各参数波动较大,影响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中心控制四恒传输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中心控制四恒传输系统,包括空气检测装置,所述空气检测装置电性连接有中心处理器,所述中心处理器电性并联有恒氧装置、恒净装置、恒温装置和恒湿装置,所述恒氧装置电性连接有二氧化碳检测装置,所述恒净装置电性连接有微颗粒检测装置,所述恒温装置电性连接有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恒湿装置电性连接有湿度检测装置,所述二氧化碳检测装置、微颗粒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和湿度检测装置电性并联入中心处理器。

优选的,所述中心处理器设有参数输入界面和计算芯片,且计算芯片采用卡槽式安装设置。

优选的,所述二氧化碳检测装置、微颗粒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和湿度检测装置分别设有至少两组,两组检测装置成对呈布置在空调内,且相对应两组装置通过均算器电性相连。

优选的,所述恒氧装置、恒净装置、恒温装置和恒湿装置均设有蓝牙接收模块,且蓝牙接收模块设有电流检测装置。

优选的,所述恒湿装置采用空调冷凝水作为原料,且恒湿装置一侧设有补水口。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该中心控制四恒传输系统,通过将各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输入中心处理器,中心处理器将最优的处理结果反馈给恒氧、恒净、恒温和恒湿装置,控制恒氧、恒净、恒温和恒湿装置的运行,有效的实现了空调各功能的协调控制,更加快捷的实现对室内空气恒氧、恒净、恒温和恒湿的调控,有效避免了各参数的波动对其它参数造成的影响,且操作系统控制方便,能耗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心处理器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恒氧装置、恒净装置、恒温装置和恒湿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包括空气检测装置,所述空气检测装置电性连接有中心处理器,所述中心处理器电性并联有恒氧装置、恒净装置、恒温装置和恒湿装置,所述恒氧装置电性连接有二氧化碳检测装置,所述恒净装置电性连接有微颗粒检测装置,所述恒温装置电性连接有温度检测装置,所述恒湿装置电性连接有湿度检测装置,所述二氧化碳检测装置、微颗粒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和湿度检测装置电性并联入中心处理器。

进一步的,所述中心处理器设有参数输入界面和计算芯片,且计算芯片采用卡槽式安装设置。目的在于,了解室内所需调节面积,和便于计算芯片的安装和替换,实现更加精细的调控。

进一步的,所述二氧化碳检测装置、微颗粒检测装置、温度检测装置和湿度检测装置分别设有至少两组,两组检测装置成对呈布置在空调内,且相对应两组装置通过均算器电性相连。目的在于,方便了解室内不同位置空气的详细参数,均算后可有效把控误差,有利于恒氧、恒净、恒温和恒湿的实现。

进一步的,所述恒氧装置、恒净装置、恒温装置和恒湿装置均设有蓝牙接收模块,且蓝牙接收模块设有电流检测装置。目的在于,当信号反馈线路故障时,通过蓝牙接收模块也可实现对信号的接收,增加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进一步的,所述恒湿装置采用空调冷凝水作为原料,且恒湿装置一侧设有补水口。目的在于,节约了系统的水资源,有效地处理了冷凝水。

该中心控制四恒传输系统,通过将各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输入中心处理器,中心处理器将最优的处理结果反馈给恒氧装置、恒净装置、恒温装置和恒湿装置,控制恒氧装置、恒净装置、恒温装置和恒湿装置的运行,有效的实现了空调各功能的协调控制,更加快捷的实现对室内空气恒氧、恒净、恒温和恒湿的调控,有效避免了各参数的波动对其它参数造成的影响,且操作系统控制方便,能耗降低。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