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风机系统及其风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9441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风机系统及其风道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器、风机系统及其风道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的离心风道通常涉及为一个单独零件与后板装配形成风道蜗壳,整体的风道就不具备独立性,并且,通常为一个蜗壳形成风道。当空调器的壳体在较小的情况下,风叶的尺寸会减小,相应的蜗壳的尺寸也会变小。这样,整机的风量不能满足要求,进而空调器不能满足用户使用需求,影响用户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离心风道不具备独立性且位置不可调节的问题,提供一种具备独立性且位置可变的风道结构,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含有上述风道结构的风机系统,以及含有上述风机系统的空调器。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风道结构,所述风道结构用于安装于空调器的壳体中,所述风道结构包括至少两个蜗壳部,至少两个所述蜗壳部并联设置;

每个所述蜗壳部具有蜗壳盖及与所述蜗壳盖相对设置的所述蜗壳座;

至少两个所述蜗壳部的所述蜗壳盖为一体结构,并为第一风道侧板;

至少两个所述蜗壳部的所述蜗壳座为一体结构,并为第二风道侧板;

所述第一风道侧板与所述第二风道侧板配合安装形成所述风道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所述蜗壳部中,除顶部外的所述蜗壳部具有上风口,位于底部的所述蜗壳部还具有下风口;

且所述上风口的出风方向与顶部的所述蜗壳部的出风方向相同;

所述上风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下风口的出风方向呈180°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结构还包括导风板,所述导风板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侧板上,所述导风板的另一端悬空设置;

且所述导风板位于所述上风口的边缘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为弧形结构;

所述导风板与所述第一风道侧板之间圆滑过渡;

且所述导风板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连线与所述第一风道侧板的表面之间形成夹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蜗壳部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蜗壳部分别为上蜗壳部及下蜗壳部;

所述上蜗壳部包括上蜗壳盖及与所述上蜗壳盖相对设置的上蜗壳座;

所述下蜗壳部与所述上蜗壳部并联设置;所述下蜗壳部包括下蜗壳盖及与所述下蜗壳盖相对设置的下蜗壳座;

所述上蜗壳盖与所述下蜗壳盖为一体结构,并形成所述第一风道侧板;

所述上蜗壳座与所述下蜗壳座为一体结构,并形成所述第二风道侧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蜗壳部具有第一出风口及与所述第一出风口呈180°设置的第二出风口;

所述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第二出风口均设于所述第一风道侧板上,且所述第一出风口为上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为下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包括第一出风板,所述第一出风板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边缘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蜗壳部的数量为三个时,第三个所述蜗壳部为中蜗壳部,所述中蜗壳包括中蜗壳盖及与所述中蜗壳盖相对设置的中蜗壳座;

所述中蜗壳部与所述上蜗壳部及所述下蜗壳部并联设置,且所述中蜗壳部位于所述上蜗壳部及所述下蜗壳部之间;

所述中蜗壳盖与所述上蜗壳盖为一体结构;所述中蜗壳座与所述上蜗壳座为一体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蜗壳部具有第三出风口,且所述第三出风口设置于所述第一风道侧板上;

所述第三出风口为上风口,所述第三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与所述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相同。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风板还包括第二出风板,所述第二出风板位于所述第三出风口的边缘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中蜗壳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

至少两个所述中蜗壳部并联设置。

还涉及一种风机系统,包括至少两个风机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风道结构;

至少两个风机分别安装于所述风道结构的至少两个所述蜗壳部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蜗壳部中的所述风机与所述下蜗壳部中的所述风机的相位相差180°。

还涉及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风机系统,所述风机系统安装于所述壳体中。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风机系统及其风道结构,结构设计简单合理,通过至少两个蜗壳部的蜗壳盖与蜗壳座分别一体成型,以使风道结构能够成为一个单独的整体,具有独立性,这样,风道结构安装到空调器的壳体中,风道结构的位置可以改变。并且,风道结构能够根据空调器的壳体设计及其蜗壳部的布置需求改变位置,满足空调器的整机开发需求。同时,风道结构由至少两个蜗壳部形成,在保证空调器整机的出风量的同时,还能够满足壳体尺寸缩小的需求,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保证用户的舒适度要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空调器中风机系统的立体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风机系统的爆炸图;

其中:

100-壳体;

110-上出风口;

120-下出风口;

200-风机系统;

210-风道结构;

211-第一风道侧板;

2111-上风口;2112-下风口;2113-导风板;

212-第二风道侧板;

220-风机;

300-底座;

400-蒸发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风机系统及其风道结构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风道结构210,用于安装于空调器的壳体100中。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210能够独立于空调器的壳体100设置,使得风道结构210为一个整体,进而风道结构210在壳体100中的位置可调节。可以根据空调器的壳体100尺寸及风机系统200的风道布置改变风道结构210的位置,以满足不同开发的需求,进而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中,风道结构210包括至少两个蜗壳部,至少两个蜗壳部并联设置。也就是说,风道结构210由至少两个蜗壳部纵向排列设置而成。至少两个蜗壳部成列设置于空调器的壳体100中,其中一个蜗壳部位于壳体100的顶部,其余蜗壳部成列依次设置。这样,至少两个蜗壳部能够保证风道结构210的出风量,满足空调器的出风的需求。同时,并联设置还能够保证风道结构210的厚度,进而保证空调器的尺寸,使得空调器向轻薄化发展,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每个蜗壳部具有蜗壳盖及与蜗壳盖相对设置的蜗壳座。蜗壳盖与蜗壳座配合后形成完整的蜗壳部,风机220安装到蜗壳部中后,通过蜗壳部形成出风。

至少两个蜗壳部的蜗壳盖为一体结构,并为第一风道侧板211;至少两个蜗壳部的蜗壳座为一体结构,并为第二风道侧板212;第一风道侧板211与第二风道侧板212配合安装形成风道结构210。也就是说,每个蜗壳部的蜗壳盖是一体的,每个蜗壳部的蜗壳座是一体的。这样,一体的蜗壳盖形成第一风道侧板211,一体的蜗壳座形成第二风道侧板212。第一风道侧板211与第二风道侧板212配合后形成风道结构210,使得风道结构210为一个单独的整体,具有独立性,方便风道结构210在空调器的壳体100中的位置调节,以满足不同空调器的开发需求。

目前,空调器的离心风道通常涉及为一个单独零件与后板装配形成风道蜗壳,整体的风道就不具备独立性,并且,通常为一个蜗壳形成风道。当空调器的壳体在较小的情况下,风叶的尺寸会减小,相应的蜗壳的尺寸也会变小。这样,整机的风量不能满足要求,进而空调器不能满足用户使用需求,影响用户使用。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210通过至少两个蜗壳部的蜗壳盖与蜗壳座分别一体成型,以使风道结构210能够成为一个单独的整体,具有独立性,这样,风道结构210安装到空调器的壳体100中,风道结构210的位置可以改变。并且,风道结构210能够根据空调器的壳体100设计及其蜗壳部的布置需求改变位置,满足空调器的整机开发需求。同时,风道结构210由至少两个蜗壳部形成,在保证空调器整机的出风量的同时,还能够满足壳体100尺寸缩小的需求,以满足用户的不同使用需求,保证用户的舒适度要求。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蜗壳部中,除顶部外的蜗壳部具有上风口2111,位于底部的蜗壳部还具有下风口2112。也就是说,风道结构210中,位于最下方的底部的蜗壳部既具有上风口2111,又具有下风口2112,位于顶部与底部之间的蜗壳部只具有上风口2111。并且,上风口2111的出风方向与顶部的蜗壳部的出风方向相同。底部的蜗壳部能够实现下方与上方两个方向的出风,其余蜗壳部都是实现上方出风的。这样能够增加空调器的出风量。蜗壳部的尺寸减小时,不会影响空调器整机的出风量。

上风口2111设于第一风道侧板211上。并且,在本实施例中,顶部的蜗壳部具有顶部出风口。顶部的蜗壳部是朝向顶部出风的。顶部出风口与上风口2111的出风混合后输出。同时,上风口2111的出风方向与下风口2112的出风方向呈180°设置。即下风口2112与上风口2111的出风方向相反。风道结构210的上出风由顶部的蜗壳部的顶部出风口与其他蜗壳部的上风口2111形成;风道结构210的下出风由底部的蜗壳部的下风口2112形成。

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210安装在空调器的壳体100中,壳体100通常具有上出风口110与下出风口120。风道结构210产生的上出风通常由上出风口110输出;风道结构210产生的下出风通常由下风口2112输出。当然,空调器的出风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上风口2111与顶部的蜗壳部产生的上出风也可以由下出风口120输出;下风口2112产生的下出风也可以由上出风口110输出。

进一步地,风道结构210还包括导风板2113,导风板2113的一端设置于第一风道侧板211上,导风板2113的另一端悬空设置;且导风板2113位于上风口2111的边缘位置。也就是说,导风板2113是用来引导上风口2111中气流的输出的。导风板2113是围绕上风口2111设置的,以起到导风的作用。导风板2113的一端围绕上风口2111设置的,导风板2113能够包围上风口2111,导风板2113的另一端时敞开的,并朝向顶部的蜗壳部所在的方向。这样,从上风口2111的输出的上出风能够沿着导风板2113输出,保证出风方向,避免与其他出风混合,以免影响出风效果,保证空调器的性能。

再进一步地,导风板2113为弧形结构。这样,能够保证从上风口2111输出的气流能够沿着导风板2113的弧形内壁运动,能够引导气流流动,便于出风。同时,还能够保证气流流动平稳,降低噪声。导风板2113与第一风道侧板211之间圆滑过渡。这样能够便避免气流流动遇到阻碍,便于出风。导风板2113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连线与第一风道侧板211的表面之间形成夹角。也就是说,导风板2113相对于第一风道侧板211是倾斜设置的。这样,从上风口2111中输出的气流的流通截面面积能够从小到大变化,增加气流的流动速度,便于出风。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蜗壳部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蜗壳部分别为上蜗壳部及下蜗壳部。上蜗壳部包括上蜗壳盖及与上蜗壳盖相对设置的上蜗壳座。下蜗壳部与上蜗壳部并联设置。下蜗壳部包括下蜗壳盖及与下蜗壳盖相对设置的下蜗壳座。

当风道结构210包括两个蜗壳部时,上蜗壳部设置于顶部,下蜗壳部设置于底部,且两个蜗壳部纵向设置。这样,能够保证空调器的出风量,同时,还能够减小风道结构210的外观尺寸,进而减小空调器的外观尺寸,使得空调器占用的空间较小,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上蜗壳盖与下蜗壳盖为一体结构,并形成第一风道侧板211;上蜗壳座与下蜗壳座为一体结构,并形成第二风道侧板212。这样,能够使具有两个蜗壳部的风道结构210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装配时,风道结构210在空调器的壳体100中的位置可以调节,便于使用。

进一步地,下蜗壳部具有第一出风口及与第一出风口呈180°设置的第二出风口。第一出风口与第二出风口均设于第一风道侧板211上,且第一出风口与上蜗壳部的出风方向相同。第一出风口为上风口2111,第二出风口为下风口2112。空调器出风时,通过第一出风口与上蜗壳部的顶部出风口实现上出风,通过第二出风口实现下出风。

更进一步地,导风板2113包括第一出风板,第一出风板的一端设置于第一风道侧板211上,第一出风板的另一端悬空设置。第一出风板位于第一出风口的边缘位置。第一出风板是用来罩设下蜗壳部的第一出风口的。通过第一出风板能够引导第一出风口的气流流动,使得下蜗壳部能够实现向上出风,以增加出风量。同时,第一出风板还能够防止下蜗壳部的第二出风口中的气流对第一出风口中的气流的影响,避免发生干涉产生混流噪音,保证出风效果,提高空调器的性能。

并且,第一出风板的边缘呈弧形设置。这样,能够保证从第一出风口输出的气流能够沿着第一出风板的弧形内壁运动,能够引导气流流动,便于出风。同时,还能够保证气流流动平稳,降低噪声。第一出风板与第一风道侧板211之间圆滑过渡。这样能够便避免气流流动遇到阻碍,便于出风。且第一出风板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连线与第一风道侧板211的表面之间存在夹角。也就是说,第一出风板相对于第一风道侧板211是倾斜设置的。这样,从第一出风口中输出的气流的流通截面面积能够从小到大变化,增加气流的流动速度,便于出风。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蜗壳部的数量为三个时,其中两个分别为上述实施例中的上蜗壳部与下蜗壳部,第三个蜗壳部为中蜗壳部。中蜗壳包括中蜗壳盖及与中蜗壳盖相对设置的中蜗壳座;中蜗壳部与上蜗壳部及下蜗壳部并联设置,且中蜗壳部位于上蜗壳部及下蜗壳部之间。

当风道结构210包括三个蜗壳部时,上蜗壳部设置于顶部,下蜗壳部设置于底部,中蜗壳部设置于上蜗壳部与下蜗壳部之间,且三个蜗壳部纵向设置。通过三个蜗壳部保证空调器的出风量,同时,还能够减小风道结构210的外观尺寸,进而减小空调器的外观尺寸,使得空调器占用的空间较小,提高用户使用时的舒适度。

中蜗壳盖与上蜗壳盖为一体结构;中蜗壳座与上蜗壳座为一体结构。这样,能够使具有三个蜗壳部的风道结构210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装配时,风道结构210在空调器的壳体100中的位置可以调节,便于使用。

进一步地,中蜗壳部具有第三出风口,且第三出风口设置于第一风道侧板211上;第三出风口为上风口2111,第三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与第一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相同。空调器出风时,通过第一出风口、第三出风口与上蜗壳部的顶部出风口实现上出风,通过第二出风口实现下出风。

并且,空调器在制热时,底部的蜗壳部形成下部出风从第二出风口输出,并经壳体100的下出风口120输出。空调器在制冷时,风道结构210中的所有蜗壳部形成上部出风从上风口2111及顶部出风口输出,并经壳体100的上出风口110输出。

再进一步地,导风板2113还包括第二出风板,第二出风板的一端设置于第一风道侧板211上,两个第二出风板的另一端悬空设置。第二出风板位于第三出风口的边缘位置。第二出风板是用来罩设第三出风口的。通过第二出风板引导第三出风口的气流流动,使得中蜗壳部能够实现向上出风,以增加出风量。第二出风板还能够保证中蜗壳部中气流的流动方向相一致,不会发生混流现象,能够避免因混流产生的噪声,保证空调器的出风。并且,第二出风板还能够防止下蜗壳部的第二出风口中的气流对第三出风口中的气流的影响,避免发生干涉产生混流噪音,保证出风效果,提高空调器的性能。

并且,第二出风板的边缘呈弧形设置。这样,能够保证从第三出风口输出的气流能够沿着第二出风板的弧形内壁运动,能够引导气流流动,便于出风。同时,还能够保证气流流动平稳,降低噪声。第二出风板与第一风道侧板211之间圆滑过渡。这样能够便避免气流流动遇到阻碍,便于出风。且第二出风板的一端到另一端的连线与第一风道侧板211的表面之间存在夹角。也就是说,第二出风板相对于第一风道侧板211是倾斜设置的。这样,从第三出风口中输出的气流的流通截面面积能够从小到大变化,增加气流的流动速度,便于出风。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出风板与第二出风板是相同的,二者是可以互换的。只是为了便于描述风道结构210具有两个蜗壳部与三个蜗壳部的结构,二者无本质的区别。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中蜗壳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中蜗壳部并联设置。也就是说,风道结构210包括至少四个纵向设置的蜗壳部。并且,中蜗壳部只是具有向上出风的第三出风口。这样能够保证空调器的出风量,提高出风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风道结构210包括三个并联设置的蜗壳部,分别为上蜗壳部、中蜗壳部及下蜗壳部。上蜗壳部的顶部出风口设置在顶部。中蜗壳部的第三出风口设置在第一风道侧板211的中间位置,且,通过第二出风板引导第三出风口中气流的流动,保证出风效果。下蜗壳部的第一出风口设置于下蜗壳部的顶部,以增加出风量,并通过第一出风板引导第一出风口中气流的流动,保证出风效果。并且,下蜗壳部的第二出风口呈流线型设置,并与中蜗壳部的第三出风口呈180度设置。

同时,三个蜗壳部为一体结构,并通过上蜗壳部及中蜗壳部实现同时向上出风,下蜗壳部同时实现向下出风及向上出风。这样,风道结构210能够独立设置,且能够实现上下出风。风道结构210安装到空调器的壳体100中时,风道结构210的位置可调节,可以根据空调器的壳体100的外观设计以及空调鸟器的内部风道布置需求改变风道结构210的位置,满足整机开发需求。

并且,本实用新型的风道结构210能够满足空调器的壳体100尺寸缩小的需求,风叶及蜗壳部的尺寸也可以相应的减小,并通过三个蜗壳部并联实现出风,能够增加空调器的出风量,不会因风叶及蜗壳的尺寸减小而影响整机出风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风机系统200,包括至少两个风机220及上述实施例中的风道结构210。至少两个风机220分别安装于风道结构210的至少两个蜗壳部中,以实现为风道结构210提供出风,进而为空调器提供出风,保证空调器的出风量。

进一步地,上蜗壳部中的风机220与下蜗壳部中的风机220的相位相差180°。这样能够便于下蜗壳部中的风机220的向下出风。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100及上述实施例中的风机系统200,风机系统200安装于壳体100中。本实施例中仅以圆形柜机为例进行说明,但并不局限于圆形柜机,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形状的空调器中。

空调器包括底座300、壳体100、蒸发器400及风机系统200,壳体100上设置有上出风口110及下出风口120。壳体100包括进风面板与出风面板,出风面板与进风面板配合安装后形成壳体100。壳体100安装于底座300上。蒸发器400与风机系统200安装于壳体100中。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