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常压锅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1285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节能常压锅炉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民用燃煤水暖设备技术领域,是一种节能常压锅炉。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燃煤水暖锅炉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因锅炉内壁以及水套加热管的受热面积较小,以及火道和烟道较直,较多热量直接随煤烟和废气进入烟囱排走,造成锅炉的热效率较低;此外,现有燃煤水暖锅炉烟道内部的烟熏灰易粘附在水套加热管外侧,清除较为困难,烟熏灰往往无法彻底清除,甚至无法清除并掏出,导致烟道转折处堵塞,影响排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节能常压锅炉,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燃煤水暖锅炉烟道较直、较多热量随烟气直接排走、导致热效率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解决了现有燃煤水暖锅炉清除烟熏灰较为困难、影响排烟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节能常压锅炉,包括内壳体、外壳体、火道隔板和吸热隔板,内壳体的内腔通过沿前后方向的火道隔板分隔形成炉膛腔和烟室腔,火道隔板的前部上端设有出火口,炉膛腔的底端固定有能放置燃煤的炉排,烟室腔内设有不少于一个的沿前后方向的吸热隔板,内壳体外部有外壳体,内壳体外侧与外壳体之间设有水套腔,火道隔板内部、吸热隔板内部分别有与水套腔相通的空腔,水套腔左部下方的外壳体内腔形成存灰室,存灰室上端与炉膛腔相通,水套腔右部下方的外壳体内腔形成烟道室,烟道室上端与烟室腔相通,对应炉膛腔、烟室腔顶端位置的外壳体上端固定有外壳顶板,对应存灰室、烟道室底端位置的外壳体下端固定有外壳底板,外壳顶板上设有与水套腔相通的暖气供水口,外壳体上设有与水套腔相通的暖气回水口;对应炉膛腔中部位置的外壳顶板上设有能放置锅类的灶孔,灶孔与炉膛腔上端相通,外壳顶板上设有能够连接烟囱的出烟口;水套腔的内腔上部设有加热盘管,该加热盘管环绕内壳体回转排布,加热盘管的一端连有盘管进水接口,加热盘管的另一端连有盘管出水接口,盘管进水接口及盘管出水接口位于外壳体外部。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对应上述灶孔四周位置的炉膛腔侧壁上可设有内腔与水套腔相通的膛内立管,膛内立管呈U形,膛内立管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炉膛腔的侧壁上部和侧壁下部。

上述炉膛腔的前侧壁右部、后侧壁右部之间可设有不少于一个的膛内横管,膛内横管的内腔与水套腔相通。

上述暖气供水口可位于外壳体的右前部上端,暖气回水口可包括前侧暖气回水口和后侧暖气回水口,前侧暖气回水口位于外壳体的前侧右下部,后侧暖气回水口位于外壳体的后侧右下部。

上述盘管进水接口可位于外壳体的右端上部,盘管出水接口位于盘管进水接口上方。

上述吸热隔板的数量可为一个,烟室腔通过吸热隔板分隔形成左烟室和右烟室,对应吸热隔板下端位置的烟道室内设有隔烟板,隔烟板将烟道室分隔形成左烟道和右烟道,隔烟板后端与烟道室后壁之间形成过烟口,左烟道通过过烟口与右烟道相通,左烟室上部通过出火口与炉膛腔相通,左烟室下端与左烟道相通,右烟道与右烟室下端相通,出烟口位于外壳顶板的右前部,出烟口与右烟室上端相通。

上述左烟室的前侧壁与后侧壁之间可设有不少于一个的左室横管,右烟室的前侧壁与后侧壁之间设有不少于一个的右室横管,左室横管内腔、右室横管内腔分别与水套腔相通。

上述外壳体的左侧上部可设有与炉膛腔相通的观察炉口,外壳体的左侧下部设有与存灰室相通的清灰炉口,外壳体上对应观察炉口的位置安装有上炉门,外壳体上对应清灰炉口的位置安装有下炉门;或/和,灶孔上端可安装有心盖片和不少于两个的盖圈体,各盖圈体按直径大小嵌套坐放,外径最大的盖圈体坐放在灶孔上,心盖片坐放在外径最小的盖圈体上,心盖片的中心设有盖心孔。

上述出烟口后方的外壳顶板上可设有除灰端口,除灰端口与左烟室上端、右烟室上端相通,除灰端口上安装有除灰盖板,对应隔烟板前端位置的外壳体前侧设有前出灰口,前出灰口与左烟室下部前端、右烟室下部前端相通,外壳体上对应前出灰口的位置安装有前出灰门,对应隔烟板后端位置的外壳体后侧设有后出灰口,后出灰口与左烟室下部后端、右烟室下部后端相通,外壳体上对应后出灰口的位置安装有后出灰门。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炉膛腔上方的灶孔可进行烹饪,还可通过加热盘管提供洗浴日用热水,可同时用于做饭和水暖加热,通过火道隔板、吸热隔板能够增加炉膛腔的吸热面积,实现热能的有效利用,对燃煤的利用率较高,可显著节省燃料,降低成本和能耗,具有热效率高、操作方便、安全、简便、高效的特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左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2中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2中B-B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附图1中C-C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内壳体,2为外壳体,3为火道隔板,4为吸热隔板,5为炉膛腔,6为出火口,7为炉排,8为左烟室,9为右烟室,10为水套腔,11为存灰室,12为外壳顶板,13为隔烟板,14为左烟道,15为右烟道,16为暖气供水口,17为暖气回水口,18为灶孔,19为出烟口,20为加热盘管,21为盘管进水接口,22为盘管出水接口,23为膛内立管,24为膛内横管,25为左室横管,26为右室横管,27为上炉门,28为下炉门,29为心盖片,30为盖圈体,31为除灰盖板,32为前出灰门,33为后出灰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2、3、4、5、6所示,该节能常压锅炉包括内壳体1、外壳体2、火道隔板3和吸热隔板4,内壳体1的内腔通过沿前后方向的火道隔板3分隔形成炉膛腔5和烟室腔,火道隔板3的前部上端设有出火口6,炉膛腔5的底端固定有能放置燃煤的炉排7,烟室腔内设有不少于一个的沿前后方向的吸热隔板4,内壳体1外部有外壳体2,内壳体1外侧与外壳体2之间设有水套腔10,火道隔板3内部、吸热隔板4内部分别有与水套腔10相通的空腔,水套腔10左部下方的外壳体2内腔形成存灰室11,存灰室11上端与炉膛腔5相通,水套腔10右部下方的外壳体2内腔形成烟道室,烟道室上端与烟室腔相通,对应炉膛腔5、烟室腔顶端位置的外壳体2上端固定有外壳顶板12,对应存灰室11、烟道室底端位置的外壳体2下端固定有外壳底板,外壳顶板12上设有与水套腔10相通的暖气供水口16,外壳体2上设有与水套腔10相通的暖气回水口17;对应炉膛腔5中部位置的外壳顶板12上设有能放置锅类的灶孔18,灶孔18与炉膛腔5上端相通,外壳顶板12上设有能够连接烟囱的出烟口19;水套腔10的内腔上部设有加热盘管20,该加热盘管20环绕内壳体1回转排布,加热盘管20的一端连有盘管进水接口21,加热盘管20的另一端连有盘管出水接口22,盘管进水接口21及盘管出水接口22位于外壳体2外部。加热盘管20最好位于内壳体1的上部,这样对加热盘管20的加热效果更好。本实用新型为两用锅炉,其结构设计合理,操作方便,炉膛腔5上方的灶孔18上可以放置锅具进行烹饪、蒸煮加热,将暖气供水口16通过水箱、管路与暖气片进水口相连,将暖气回水口17通过管路与暖气片出水口相连,能够向用户供暖,将盘管进水接口21与自来水管相连接,将盘管出水接口22与卫浴龙头相连接,能够向用户提供日常生活用热水或洗浴用热水,还可同时用于做饭和水暖加热,通过火道隔板3、吸热隔板4能够增加炉膛腔5的吸热面积,实现热能的有效利用,对燃煤的利用率较高,可显著节省燃料,降低成本和能耗。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节能常压锅炉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4、5、6所示,对应灶孔18四周位置的炉膛腔5侧壁上设有内腔与水套腔10相通的膛内立管23,膛内立管23呈U形,膛内立管23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炉膛腔5的侧壁上部和侧壁下部。通过在炉膛腔5内安装膛内立管23,能够大大增加炉膛腔5内壁的吸热面积,还能够使炉膛腔5上部、炉膛腔5下部位置的水套腔10中的水直接相连通,以使水套腔10中的水迅速加热、加速循环,促进热量被充分吸收利用及传递。

如附图1、2、4、5、6所示,炉膛腔5的前侧壁右部、后侧壁右部之间设有不少于一个的膛内横管24,膛内横管24的内腔与水套腔10相通。通过在炉膛腔5内安装膛内横管24,能够大大增加炉膛腔5内壁的吸热面积,还能够使炉膛腔5前部、炉膛腔5后部位置的水套腔10中的水直接相连通,以使水套腔10中的水迅速加热、加速循环,促进热量被充分吸收利用及传递。

如附图1、2、3、4、6所示,暖气供水口16位于外壳体2的右前部上端,暖气回水口17包括前侧暖气回水口和后侧暖气回水口,前侧暖气回水口位于外壳体2的前侧右下部,后侧暖气回水口位于外壳体2的后侧右下部。外壳体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暖气回水口17,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放置本实用新型,当靠墙放置时,可将靠近墙壁一侧的或不需要的暖气回水口17堵住,使用更加方便。

如附图1、2、5、6所示,盘管进水接口21位于外壳体2的右端上部,盘管出水接口22位于盘管进水接口21上方。通过使盘管进水接口21位于盘管出水接口22下方,能够使加热盘管20中的水沿逆着炉膛腔5内火焰的方向流动,加热盘管20中水逐级吸收热量、持续加热,加热效果更好。

如附图1、4、5、6所示,吸热隔板4的数量为一个,烟室腔通过吸热隔板4分隔形成左烟室8和右烟室9,对应吸热隔板4下端位置的烟道室内设有隔烟板13,隔烟板13将烟道室分隔形成左烟道14和右烟道15,隔烟板13后端与烟道室后壁之间形成过烟口,左烟道14通过过烟口与右烟道15相通,左烟室8上部通过出火口6与炉膛腔5相通,左烟室8下端与左烟道14相通,右烟道15与右烟室9下端相通,出烟口19位于外壳顶板12的右前部,出烟口19与右烟室9上端相通。利用后剩余的部分热量随烟气经过出火口6进入左烟室8,之后由左烟室8的右下端后部经过隔烟板13后方空腔进入右烟室9的左下端后部,最后通过右烟室9经出烟口19排入烟囱,通过吸热隔板4和隔烟板13使烟气在烟室腔内上下拐行,通过吸热隔板4能够进一步吸收热能,还能够使前部、后部位置的水套腔10中的水直接相连通,促使热水加速循环,进一步加快热量的传递速度,显著提高了对水的加热效率,根据测算其热利用效率约为百分之七十五左右。

如附图1、2、5、6所示,左烟室8的前侧壁与后侧壁之间设有不少于一个的左室横管25,右烟室9的前侧壁与后侧壁之间设有不少于一个的右室横管26,左室横管25内腔、右室横管26内腔分别与水套腔10相通。通过在烟室腔内安装左室横管25、右室横管26,能够大大增加烟室腔内壁的吸热面积,还能够使烟室腔前部、烟室腔后部位置的水套腔10中的水直接相连通,以使水套腔10中的水迅速加热、加速循环,促进热量被充分吸收利用及传递,使烟气的热量在烟室腔内被进一步利用。

如附图1、2、3、5、6所示,外壳体2的左侧上部设有与炉膛腔5相通的观察炉口,外壳体2的左侧下部设有与存灰室11相通的清灰炉口,外壳体2上对应观察炉口的位置安装有上炉门27,外壳体2上对应清灰炉口的位置安装有下炉门28;或/和,灶孔18上端安装有心盖片29和不少于两个的盖圈体30,各盖圈体30按直径大小嵌套坐放,外径最大的盖圈体30坐放在灶孔18上,心盖片29坐放在外径最小的盖圈体30上,心盖片29的中心设有盖心孔。通过上炉门27能够观察炉膛腔5内炭火的燃烧情况,还能够实现捅灰,通过下炉门28能够清理燃烧的灰烬,通过调节下炉门28的开度大小能够控制进风,促进燃烧;通过盖心孔便于通过火钩取下心盖片29,盖圈体30和心盖片29可以方便地取下,不但便于坐放不同直径的锅具,而且能够防止热量散失、防止明火冒出外壳体2,既环保又安全。

如附图1、2、3、4、5、6所示,出烟口19后方的外壳顶板12上设有除灰端口,除灰端口与左烟室8上端、右烟室9上端相通,除灰端口上安装有除灰盖板31,对应隔烟板13前端位置的外壳体2前侧设有前出灰口,前出灰口与左烟室8下部前端、右烟室9下部前端相通,外壳体2上对应前出灰口的位置安装有前出灰门32,对应隔烟板13后端位置的外壳体2后侧设有后出灰口,后出灰口与左烟室8下部后端、右烟室9下部后端相通,外壳体2上对应后出灰口的位置安装有后出灰门33。通过设置除灰端口,将除灰盖板31取掉后,可以从上端清除左烟室8、右烟室9内壁及其横管外侧粘附的烟灰,通过前出灰门32和后出灰门33能够方便地将积聚的烟灰掏走。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