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行流室外机中冷凝器与边板的防漏风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59248阅读:8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行流室外机中冷凝器与边板的防漏风安装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平行流换热器,特别涉及一种平行流室外机中冷凝器与边板的防漏风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平行流换热器是一种具有高的换热效率相对于铜管铝翅片换热器及较低的原材料成本的新型换热器,目前已在家用空调室外机冷凝器中得到初步的应用。

传统技术中,在室外机总装时,通过冷凝器右边板和钎焊在集流管上的固定扣将冷凝器和底盘、隔板及右围板连接固定起来;通过冷凝器左边板和钎焊在左集流管上得固定扣将冷凝器和底盘、左支撑板连接固定起来。在安装过程中,由于固定扣本身具有一定厚度,如果采用常规的边板无压型固定,会在边板和集流管之间形成固定扣厚度大小的缝隙,在运行时,这些较大的缝隙会造成漏风,影响平行流室外机的换热效率,这就增加了额外的能耗。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平行流室外机中冷凝器与边板的防漏风安装结构,在冷凝器左边板及冷凝器右边板上与固定扣及管接座接触的部位设置有与安装槽,该安装槽的槽深度与固定扣的厚度一致,使得集流管能紧密贴合在边板上,消除了集流管和边板之间的装配缝隙,有效的解决心有技术中边板与固定扣之间缝隙会造成漏风,影响平行流室外机的换热效率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平行流室外机中冷凝器与边板的防漏风安装结构,包括底座、左边板、右边板和冷凝器;

上述左边板和右边板分别竖直设置于底座上的两侧,且相互平行;

上述冷凝器设置于左边板和右边板之间,其底部安装于上述底座上;

上述左边板和右边板上分别设有多个安装槽,上述冷凝器两端分别设置有多个与上述安装槽一一对应的固定扣,上述固定扣固定于对应的安装槽内,上述冷凝器两端分别贴覆在左边板和右边板端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有效的解决了冷凝器与边板之间存有间隙,在运行时造成漏风,影响换热效率的问题,大大降低了能耗,换热效果较好。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上述冷凝器包括冷凝器主体和分别设置于冷凝器主体两端并与其连通的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上述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上分别固定有多个上述固定扣,上述左集流管上的多个固定扣分别对应固定于上述左边板上的多个安装槽内,上述左集流管贴覆在左边板的端面上,上述右集流管上的多个固定扣分别对应固定于上述右边板上的多个安装槽内,上述右集流管贴覆在左边板端面上。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密封效果好。

进一步,上述冷凝器主体、左集流管和右集流管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结构简单,设计合理,结构强度较好,密封性能较高。

进一步,上述左边板相对于冷凝器的外侧向背离上述左集流管的方向折弯形成左安装侧板,上述左边板上设置的每个上述安装槽与左安装侧板的连接处均开设有切口。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该切口确保了左边板上安装槽压型处理时的精度,保证密封性能良好。

进一步,上述右边板两侧向背离上述右集流管的方向折弯形成两个右安装侧板,上述右边板上设置的每个安装槽与两个右安装侧板的连接处分别开设有切口。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该切口确保了右边板上安装槽压型处理时的精度,保证密封性能良好。

进一步,上述安装槽呈上下间隔的设置在上述左边板和右边板上,且均匀分布。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设计合理,确保多个安装槽与集流管之间配合更紧密,安装结构强度较高。

进一步,上述右集流管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通设置有输入管连接座和输出管连接座,上述输入管连接座和输出管连接座均靠近位于上述右集流管上端和下端的上述固定扣设置,且上述输入管连接座和输出管连接座均与对应的固定扣位于同一个上述安装槽内。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确保输入管连接座和输出管连接座能有效的嵌入式安装在对应安装槽内,保证右集流管与右边板之间紧密贴合。

进一步,与上述输入管连接座对应的安装槽内开有贯穿其的输入管进孔,与上述输入管连接座对应的安装槽上开设有输出管接入缺口。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外接输入管和输出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室外机中冷凝器与边板的防漏风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室外机中冷凝器与边板的防漏风安装结构的左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室外机中冷凝器与边板的防漏风安装结构的右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部分结构放大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平行流室外机中冷凝器与边板的防漏风安装结构在平行流室外机内的装配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底座,2、左边板,3、右边板,4、冷凝器,5、安装槽,6、输入管连接座,7、输出管连接座,8、左支撑板,9、隔板,10、围板,21、左安装侧板,31、右安装侧板,41、冷凝器主体,42、左集流管,43、右集流管,44、固定扣,61、输入管进孔,62、输出管接入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如图1和2所示,本实施例的平行流室外机中冷凝器与边板的防漏风安装结构包括底座1、左边板2、右边板3和冷凝器4;

上述左边板2和右边板3分别竖直设置于底座1上的两侧,且相互平行;

上述冷凝器4设置于左边板2和右边板3之间,其底部安装于上述底座1上;

上述左边板2和右边板3上分别设有多个安装槽5,上述冷凝器4两端分别设置有多个与上述安装槽5一一对应的固定扣44,上述固定扣44固定于对应的安装槽5内,上述冷凝器4两端分别贴覆在左边板2和右边板3端面上。

装配过程中,将冷凝器4两端的固定扣44分别对应嵌入式安装于左边板2和右边板3上的多个安装槽5内,并通过螺栓固定,使得冷凝器4两端紧密贴合在左边板2和右边板3上,同时,冷凝器4底部紧贴固定于底座1上,使冷凝器4两端与底部与左边板2和右边板3以及底座1之间不存在物理间隙,保证良好的密封性。

上述冷凝器4包括冷凝器主体41和分别设置于冷凝器主体41两端并与其连通的左集流管42和右集流管43,上述左集流管42和右集流管43上分别固定有多个上述固定扣44,上述左集流管42上的多个固定扣44分别对应固定于上述左边板2上的多个安装槽5内,上述左集流管42贴覆在左边板2的端面上,上述右集流管42上的多个固定扣44分别对应固定于上述右边板3上的多个安装槽5内,上述右集流管43贴覆在左边板3端面上。

上述冷凝器主体41、左集流管42和右集流管43一体成型。

如图3和4所示,述左边板2相对于冷凝器4的外侧向背离上述左集流管42的方向折弯形成左安装侧板21,上述左边板2上设置的每个上述安装槽5与左安装侧板21的连接处均开设有切口,该切口使得左边板2上的安装槽5在进行压型时能确保其压型的精度,保证其槽深与固定扣44的厚度一致,使得安装好后,左集流管42与左边板2之间紧密贴合,不存在缝隙。

如图5和6所示,上述右边板3两侧向背离上述右集流管43的方向折弯形成两个右安装侧板31,上述右边板3上设置的每个安装槽5与两个右安装侧板31的连接处分别开设有切口,该切口使得右边板3上的安装槽5在进行压型时能确保其压型的精度,保证其槽深与固定扣44的厚度一致,使得安装好后,右集流管43与右边板3之间紧密贴合,不存在缝隙。

优选的,上述安装槽5呈上下间隔的设置在上述左边板2和右边板3上,且均匀分布,确保左、右集流管与左、右边板之间连接强度较高,降低故障发生率。

优选的,上述右集流管4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连通设置有输入管连接座6和输出管连接座7,上述输入管连接座6和输出管连接座7均靠近位于上述右集流管43上端和下端的上述固定扣44设置,且上述输入管连接座6和输出管连接座7均与对应的固定扣44位于同一个上述安装槽5内,有效的确保了输入管连接座6和输出管连接座7嵌入式的安装在对应的安装槽5内,确保右集流管43与右边板3之间不会因输入管连接座6和输出管连接座7而存在间隙,保证密封性良好。

与上述输入管连接座6对应的安装槽5内开有贯穿其的输入管进孔61,与上述输出管连接座7对应的安装槽5上开设有输出管接入缺口62,便于在输入管进孔61和输出管接入缺口62设置与输入管连接座6及输出管连接座7连通的进、出外管。

如图7所示,左边板2背离冷凝器4的一端连接左支撑板8,右边板3背离冷凝器4的一端分别连接隔板9和围板10,围板10和左支撑板8相连,隔板9和冷凝器4以及左支撑板8之间围成一个腔体,隔板9和左支撑板8之间围成另一个腔体,两个腔体内安装室外机其他电器元件,内部元件运行时,产生的冷、热气流不会由冷凝器与左、右边板之间的连接处溢出,有效的降低了能量损耗,确保平行流室外机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