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53044阅读:1404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风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新风系统。



背景技术:

全热交换新风机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其主要工作原理包括:室内空气通过回风口进入机内,经过全热交换芯体后由排风风机排出室外;室外空气通过进风口进入机内,经过全热交换芯体后由送风风机送入室内,其中,两股气流在全热交换芯体处交汇时完成温度与湿度的交换。如此循环,达到置换室内空气并降低能耗的目的。

目前市面上的家用小型全热交换新风机中,机内结构的布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采用双风机,风机采用竖直方式放置,机内全热交换芯体的交换层堆叠方向为竖直方向,采用下检修方式;例如专利文献CN203572000U中公开的新风机。

(2)采用双风机,风机采用竖直方式放置,机内全热交换芯体的交换层堆叠方向为水平方向,采用侧检修方式;例如专利文献CN202254097U中公开的新风机。

(3)采用一台电机驱动两个风叶组成风机单元,风机单元水平放置,交换芯体水平放置,采用侧检修方式。

上述第(1)和第(2)种布置方式的主要问题在于,风叶直径受限于机体厚度,使得在提供足够的静压时需要增大风叶的径向尺寸,导致机体的尺寸增大,占用较多安装空间;

第(3)种布置方式的主要问题在于,机内阻力明显较大,使整机机外静压能力下降,耗电量大。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全热交换新风机难以兼顾家用全热交换新风机对安装尺寸小、高静压和高交换效率等方面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新风系统,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巧。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包括:层叠设置在箱体内一侧并且相互隔离的新风进风通道和排风进风通道;所述新风进风通道、排风进风通道的出口在空间上不位于同一个平面中且相互隔离;所述箱体内的另一侧并排设置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口与排风风机的进风口在空间上不位于同一个平面中且相互隔离。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进风通道和排风进风通道的入口分别设置在箱体内一侧的两端;所述新风进风通道朝向排风进风通道入口的一端设置一气流分隔板。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进风通道与排风进风通道相互平行,并且新风进风通道位于排风进风通道的上方;室内空气由所述排风进风通道的入口进入箱体内并被所述气流分隔板阻隔向下导流至所述排风进风通道中。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内在新风进风通道和排风进风通道与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之间还设有一热交换器。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器为间壁式热交换器;其侧面和顶面分别沿着长度方向分布多个彼此隔离且相互垂直的第一热交换通道和第二热交换通道;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和第二热交换通道呈间隔交错分布,冷空气和热空气分别进入第一热交换通道和第二热交换通道中,并通过第一热交换通道和第二热交换通道相邻的内壁进行热交换。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进风通道的出风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一侧,所述新风风机的进风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另一侧;所述排风进风通道的出风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一侧,所述排风风机的进风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另一侧。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进风通道的出风口与新风风机的进风口之间还设有过滤器。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新风风机的出风口和排风风机的出风口分别设置在箱体另一侧的两端;并且,排风风机的出风口与新风进风通道的进风口位于同一侧;新风风机的出风口与排风进风风道的进风口位于同一侧。

在一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在设置排风风机的出风口与新风进风通道的进风口的一侧还设有接线盒和检修门;所述检修门的一端与箱体上的检修口侧壁铰接,拉动检修门的另一端使其绕着铰接端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检修口。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风系统,通过将新风进风通道和排风进风通道层叠设置,并且新风进风通道通过一个气流分隔板与排风进风通道形成了隔离设置。保证了新风进风通道和排风进风通内空气不会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使得新风风机的体积能够得到有效缩小。对于吊顶式安装的新风风机,尺寸的缩小是非常重要的。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风系统,排风风机和新风风机的进风口也相互隔离开,确保了排风风道和新风风道不会相互干扰。并且进一步涉及了热交换器,利用热交换器中的相邻却又相互隔离的第一热交换通道、第二热交换通道。使其分别流入室外新风和室内污浊空气,两种空气在第一热交换通道、第二热交换通道之间就通过第一热交换通道、第二热交换通道的内壁进行热交换。这样能够保证流入的室外新风与室内污浊空气之间不会具备特别大的温差,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风系统,在新风风道中还有空气过滤器,把室外新风中的污染物颗粒过滤后再送入屋内,使屋内的空气更加清新。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风系统,还设置了检修口,方便日后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和维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将底板取下后的内部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中排风进风通道和气流分隔板的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风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参考图1至图5,一种新风系统,包括大致呈长方体的箱体1,其上方可配置有盖板2,下方可配置有底板3以形成可容置新风风机13、排风风机14、热交换器15和过滤器16的容置空间。

。新风进风通道11和排风进风通道12层叠设置在箱体1内一侧并且相互隔离。所述新风进风通道11和排风进风通道12的入口111、121分别设置在箱体1内一侧的两端;所述新风进风通道的入口111朝向排风进风通道12的入口121的一端设置一气流分隔板122。所述新风进风通道11与排风进风通道12相互平行,并且新风进风通道11位于排风进风通道12的上方;室内空气由所述排风进风通道12的入口121进入箱体1内并被所述气流分隔板122阻隔向下导流至所述排风进风通道12中。这样就实现了新风进风通道11和排风进风通道12内的空气不会相互干扰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空间的利用率,使得新风风机的体积能够得到有效缩小。对于吊顶式安装的新风风机,尺寸的缩小是非常重要的。

所述箱体1内的另一侧并排设置新风风机13和排风风机14;所述新风风机14的进风口与排风风机的进风口在空间上不位于同一个平面中且相互隔离。这样就进一步保证了新风风机13的新风风道和排风风机的进风风道也能够相互隔离开来,并且利用了空间上的交错结构,同样进一步提升了空间的利用率。

由于新风系统主要要实现的功能是实现室内室外空气的交换,在不开窗户的情况下使室内空气始终保持清新。但是,对于不同的季节,特别是冬季来说。室内和室外的空气温差很大,如果仅仅将室内的空气排出,再将室外的空气送入,由于温度差的存在,当新风系统工作时,室内的温度就会出现明显的下降。使得室内处于忽冷忽热的状态,用户体验就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例中,所述箱体1内在新风进风通道11和排风进风通道12与新风风机13和排风风机14之间还设有一热交换器15。

所述热交换器15为间壁式热交换器;其侧面和顶面分别沿着长度方向分布多个彼此隔离且相互垂直的第一热交换通道和第二热交换通道;所述第一热交换通道和第二热交换通道呈间隔交错分布,冷空气和热空气分别进入第一热交换通道和第二热交换通道中,并通过第一热交换通道和第二热交换通道相邻的内壁进行热交换。这样能够保证流入的室外新风与室内污浊空气之间不会具备特别大的温差,进一步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进风通道11的出风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一侧,所述新风风机13的进风口连通至所述第一换热通道的另一侧;所述排风进风通道12的出风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一侧,所述排风风机14的进风口连通至所述第二换热通道的另一侧。通过热交换器15中的第一热交换通道和第二热交换通道既实现了热交换的目的,同时也实现了新风风机13的新风风道和排风风机的进风风道能够相互隔离开来。

由于现在环境污染比较严重,新风系统的目的在于减少开窗的次数,从而将屋内与屋外隔离开来,避免空气污染物流入屋内。因此,所述新风进风通道11的出风口与新风风机13的进风口之间还设有过滤器16。确保了室外的空气在进入室内时,要经过过滤器16的过滤,有效滤除空气中存在的污染物颗粒。

本实施例中,新风风机13的出风口131和排风风机14的出风口141分别设置在箱体另一侧的两端;并且,排风风机14的出风口141与新风进风通道11的进风口111位于同一侧;新风风机13的出风口131与排风进风风道12的进风口121位于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新风机工作方式如下:室外空气自进风口111沿与第一方向X相反的方向流入箱体1内,并进一步沿第二方向Y依次通过过滤器16、热交换器15,并在新风风机13的带动下沿与第一方向X相反的方向自出风口131流出箱内1进入室内,室外空气进入室内的流动路线如图5的虚线L1所示;室内空气自进风口121沿第一方向X流入箱体1内,进一步沿第三方向Z通过热交换器15、第二方向Y通过箱体内设置的通风孔17,并在排风风机14的带动下沿第一方向X通过出风口141进入室外,室内空气流到室外的流动路线如图5的虚线L2所示。所述箱体1在设置排风风机14的出风口141与新风进风通道11的进风口111的一侧还设有接线盒17和检修门18;所述检修门18的一端与箱体1上的检修口侧壁铰接,拉动检修门18的另一端使其绕着铰接端转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检修口。从而方便日后使用过程中的维护和维修,也可以定时更换热交换器15和过滤器1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