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3631发布日期:2018-06-08 04:26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背景技术:

到目前为止,已知有将空气(温度被调节了的空气)送到室内空间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专利文献1等中公开有该种室内机组。专利文献1中所公开的室内机组为提高对空气的搅拌性能和舒适性,让与送风口(送风用开口)并列设置的多个百叶窗(风向调节叶片)在最大的转动范围内沿上下方向反复转动。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3-7495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制冷运转中室内空间的负荷升高的情况下,为了能够边抑制室内空间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的负荷,理想的做法是让从室内机组的送风用开口送出的空气遍及室内空间,从而对室内空间的较大范围进行冷却。然而,在制冷运转中从室内机组的送风用开口送出的空气(已被冷却的空气)有一个容易在重力的作用下朝着送风用开口的下方流动的倾向。因此,即使为了让在制冷运转中从室内机组的送风用开口送出的空气的风向在规定的风向活动范围内沿上下方向变化(往返移动)而让设置在送风用开口处的风向调节叶片摆动(往返转动),也难以让从送风用开口送出的空气遍及室内空间,因而难以边抑制室内空间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的负荷。

于是,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在制冷运转中能够边抑制室内空间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的负荷。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该公开的第一方面是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将空气送到室内空间500,其特征在于:该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包括:机壳20、风向调节叶片51以及控制部90,在所述机壳20上形成有送风用开口24a~24d。所述风向调节叶片51设置在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处,用于使从该送风用开口24a~24d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向沿上下方向变化。当在制冷运转中所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90进行让所述风向调节叶片51摆动的摆动控制动作,以便使送出空气的风向在限制活动范围R2内变化,所述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下端风向相对于水平面的风向角比正常活动范围R1的下端风向相对于水平面的风向角小,所述正常活动范围R1是作为在制冷运转中该室内空间500的负荷低于所述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送出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的活动范围事先设定好的。

在上述第一方面中,通过在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摆动控制动作,就能够减小送出空气的风向摆动范围(送出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范围)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相对于水平面的风向角)。这样一来,与在制冷运转中让送出空气的风向在正常活动范围R1内变化的情况相比,能够让送出空气难以朝着主送风开口24a~24d的下方流动,故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从而对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进行冷却。因此,在制冷运转中,能够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面中,所述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上端风向被设定为所述送出空气处于水平送风状态时该送出空气的风向。

在上述第二方面中,通过将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上端风向设定为送出空气处于水平送风状态时送出空气的风向,就很容易从送风用开口24a~24d朝着水平方向的远方将送出空气送出。这样一来,因为能够延长送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飞翔距离,所以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

该公开的第三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方面中,所述控制部90在所述摆动控制动作中让所述风向调节叶片51摆动,以便使所述送出空气的风向在所述限制活动范围R2内按照事先设定好的变化模式变化。

在上述第三方面中,所述控制部90构成为:在所述摆动控制动作中让风向调节叶片51摆动,以便使送出空气的风向按照事先设定好的变化模式变化,故能够任意地设定摆动控制动作中送出空气的风向的变化模式。因此,能够设定送出空气的风向的变化模式,以便使送出空气的摆动周期时间(即,送出空气的风向在限制活动范围R2内往返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内送出空气的风向位于限制活动范围R2的较上侧区域的时间(以下,称为“上侧送风时间”)比送出空气的风向位于限制活动范围R2的较下侧区域的时间(以下,称为“下侧送风时间”)长。这样一来,便能够使送出空气难以朝着送风用开口24a~24d的下方流动,从而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内。

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或第二方面中,在所述机壳20上形成有多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在多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处分别设置有所述风向调节叶片51。所述控制部90在所述摆动控制动作中让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处的多个风向调节叶片51摆动,以便使从多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中的每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向在所述限制活动范围R2内变化。

在上述第四方面中,通过在机壳20上形成多个送风用开口24a~24d,就能够增加送出空气在机壳20上的送出位置。这样一来,就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

该公开的第五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四方面中,所述控制部90在所述摆动控制动作中让分别设置在多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处的多个风向调节叶片51摆动,以便使从多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中的每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向按照事先对该送风用开口24a~24d决定好的变化模式变化。

在上述第五方面中,控制部90构成为:在摆动控制动作中让多个风向调节叶片51摆动,以便做到:在每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送出空气的风向都按照事先设定好的变化模式变化,故对每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都能够任意地设定摆动控制动作中送出空气的风向的变化模式。因此,能够为每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设定送出空气的风向的变化模式,以便使送出空气的摆动周期时间内上侧送风时间比下侧送风时间长。通过这样设定,便能够使送出空气难以朝着送风用开口24a~24d的下方流动,故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

本公开的第六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四或第五方面中,在多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处分别设置有用于阻碍通过该送风用开口24a~24d的空气流动的气流阻碍机构50。当在制冷运转中所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所述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90进行控制多个所述气流阻碍机构50的气流控制动作,以便借助由所述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通过多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中的一部分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的空气流动而使从剩下的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速升高。

在上述第六方面中,通过在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气流控制动作,就能够提高送出空气在空气的流动未被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的送风用开口24a~24d处的风速。因此,能够让送出空气从送风用开口(空气的流动未被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的送风用开口24a~24d)朝着水平方向的远方送出。这样一来,因为能够延长送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飞翔距离,所以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

本公开的第七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六方面中,多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中的一部分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构成第一开口24X,剩下的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构成第二开口24Y。所述控制部90在所述气流控制动作中切换着进行第一送风动作和第二送风动作。在所述第一送风动作中,借助由所述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通过所述第一开口24X的空气流动而使从所述第二开口24Y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速升高。在所述第二送风动作中,借助由所述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通过所述第二开口24Y的空气流动而使从所述第一开口24X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速升高。

在上述第七方面中,与在气流控制动作中送出空气的送出位置被固定下来的情况(即,仅进行第一送风动作和第二送风动作中的任一动作的情况)相比,通过在气流控制动作中切换着进行第一送风动作和第二送风动作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更大范围。

本公开的第八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七方面中,所述控制部90在所述气流控制动作中切换着进行所述第一送风动作、所述第二送风动作以及将空气从所述第一开口24X和所述第二开口24Y供向所述室内空间500的基本送风动作,另一方面,所述控制部90在进行所述基本送风动作的同时还一起进行所述摆动控制动作。

在上述第八方面中,通过在气流控制动作中切换着进行基本送风动作、第一送风动作和第二送风动作,那么,在基本送风动作中就能够将送出空气供向离室内机组较近的地方,在第一送风动作和第二送风动作中就能够将送出空气供向离室内机组较远的地方。这样一来,就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

本公开的第九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六到第八方面任一方面中,所述风向调节叶片51构成为:能够通过移动而变成阻碍通过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的空气流动的姿势,且所述风向调节叶片51兼作所述气流阻碍机构50用。

在上述第九方面中,风向调节叶片51兼作气流阻碍机构50用。

本公开的第十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四到第九方面任一方面中,在多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处分别设置有用于调节该送风用开口24a~24d的开口面积的开口调节机构55。当在制冷运转中所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所述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90进行控制设置在多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中的至少一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处的所述开口调节机构55的开口控制动作,以便通过使该至少一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的开口面积比正常开口面积小,而使从该至少一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速升高,所述正常开口面积是作为在该室内空间500的负荷低于该规定值的情况下该至少一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的开口面积事先设定好的。

在上述第十方面中,通过在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开口控制动作,就能够提高从送风用开口24a~24d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速。此时,利用开口调节机构55而使该送风用开口24a~24d的开口面积比正常开口面积小,故很容易让送出空气从送风用开口(由开口调节机构55使其开口面积比正常开口面积小的送风用开口24a~24d)朝着水平方向的远方送出。这样一来,因为能够延长送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飞翔距离,所以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

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到第十方面任一方面中,该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还包括室内风扇31,该室内风扇31安装在所述机壳20内,用于生成从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送出的送出空气流。当在制冷运转中所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所述规定值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90进行控制所述室内风扇31的风扇控制动作以便使所述送出空气的风速比正常风速快,所述正常风速是作为在该室内空间500的负荷低于该规定值的情况下该送出空气的风速事先设定好的。

在上述第十一方面中,通过在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风扇控制动作,就能够提高送出空气在送风用开口24a~24d处的风速。这样一来,因为能够延长送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飞翔距离,所以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

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是一种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其将空气送到室内空间500,其特征在于:该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包括:机壳20、风向调节叶片51以及控制部90。在所述机壳20上形成有送风用开口24a~24d。所述风向调节叶片51设置在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处,用于使从该送风用开口24a~24d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向沿上下方向变化。所述控制部90构成为能够接收与用户的操作相对应的控制指示信号,当在制冷运转中接收到用于限制所述送出空气的风向的摆动动作的摆动控制指示信号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90进行让所述风向调节叶片51摆动的摆动控制动作,以便使该送出空气的风向在限制活动范围R2内变化,所述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下端风向相对于水平面的风向角比正常活动范围R1的下端风向相对于水平面的风向角小,所述正常活动范围R1是作为在制冷运转中尚未接收到该摆动控制指示信号的情况下所述送出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的活动范围事先设定好的。

在上述第十二方面中,通过在接收到摆动控制信号的情况下进行摆动控制动作,就能够减小送出空气的风向摆动范围(送出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范围)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这样一来,与在制冷运转中让送出空气的风向在正常活动范围R1内变化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送出空气难以朝着送风用开口24a~24d的下方流动,故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从而对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进行冷却。因此,在制冷运转中能够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通过在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摆动控制动作,便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从而对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进行冷却。因此,在制冷运转中,能够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通过将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上端风向设定为送出空气处于水平送风状态时送出空气的风向,就能够延长送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飞翔距离,从而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故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根据该公开的第三方面,能够设定摆动控制动作中送出空气的风向的变化模式,以便使送出空气难以朝着送风用开口24a~24d的下方流动而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故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能够增加送出空气的送出位置而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故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能够对每个所述送风用开口24a~24d设定在送出空气摆动控制动作中风向的变化模式,以便使送出空气难以朝着送风用开口24a~24d的下方流动而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故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通过在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气流控制动作,就能够延长送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飞翔距离而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故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面,通过在气流控制动作中切换着进行第一送风动作和第二送风动作,就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故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面,通过在气流控制动作中切换着进行基本送风动作、第一送风动作和第二送风动作,就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故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面,因为风向调节叶片51兼作气流阻碍机构50用,所以与气流阻碍机构50由与风向调节叶片51不同的其它部件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室内机组10的构成部件的个数。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面,通过在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开口控制动作,就能够延长送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飞翔距离而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故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通过在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风扇控制动作,就能够延长送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飞翔距离而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故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通过在接收到摆动控制指示信号的情况下进行摆动控制动作,就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从而对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进行冷却。因此,在制冷运转中,能够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

附图说明

图1是立体图,示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室内机组的外观。

图2是用于说明室内机组的结构的俯视简图。

图3是用于说明室内机组的结构的俯视简图。

图4是用于说明室内机组的结构的仰视简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室内机组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6是用于说明送出空气的风向的剖视简图。

图7是剖视简图,用于说明处于水平送风状态下的风向调节叶片的姿势和送出空气的流动情况。

图8是剖视简图,用于说明处于下送风状态下的风向调节叶片的姿势和送出空气的流动情况。

图9是剖视简图,用于说明处于气流阻挡状态下的风向调节叶片的姿势和送出空气的流动情况。

图10是用于说明气流控制动作的示意图。

图11是用于说明气流控制动作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2是剖视简图,用于说明开口调节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用同一符号表示附图中相同或相应的部分,且不再重复做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图4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10的结构例。该室内机组10与室外机组(省略图示)共同构成空调装置。在空调装置中,室内机组10和室外机组用连接管道连接起来而形成通过制冷剂循环而进行制冷循环的制冷剂回路。

室内机组10构成为:将空气(温度被调节了的空气)送到室内空间500。该例中,室内机组10是所谓的天花板嵌入式机组。室内机组10包括机壳20、室内风扇31、室内热交换器32、集水盘33、喇叭状部件36以及室内控制部90。

需要说明的是,图1是从斜下方看到的室内机组10的立体图。图2是省去机壳20的顶板后的室内机组10的俯视简图。图3是沿着图2中的III-O-III线剖开的室内机组10的剖视简图。图4是室内机组10的仰视简图。

〔机壳〕

机壳20设置在室内空间500的天花板501内。机壳20由机壳本体21和装饰板22构成。该机壳20内安装有室内风扇31、室内热交换器32、集水盘33以及喇叭状部件36。

机壳本体21插入形成在室内空间500的天花板501上的开口内而设置好。机壳本体21为近似长方体的箱体,下表面的口敞开。该机壳本体21具有近似平板状的顶板21a和从顶板21a的周缘部向下方延伸的侧板21b。

〔室内风扇〕

如图3所示,室内风扇31是将从下方吸入的空气朝着径向外侧送出的离心送风机。室内风扇31布置在机壳本体21的内部中央部位。室内风扇31由室内风扇马达31a驱动。室内风扇马达31a固定在顶板21a的中央部位。

〔喇叭状部件〕

喇叭状部件36布置在室内风扇31的下方。该喇叭状部件36是用于朝着室内风扇31引导已流入机壳20内的空气的部件。喇叭状部件36与集水盘33共同将机壳20的内部空间划分为位于室内风扇31的进风一侧的一次空间21c和位于室内风扇31的出风一侧的二次空间21d。

〔室内热交换器〕

室内热交换器32是所谓的横肋型管片式热交换器。如图2所示,室内热交换器32俯视时呈“口”字形,将室内风扇31包围起来。也就是说,室内热交换器32布置在二次空间21d内。室内热交换器32让从它的内侧朝向外侧通过它的空气与制冷剂回路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集水盘〕

集水盘33是所谓的泡沫塑料部件。如图3所示,集水盘33被布置成将机壳本体21的下端堵住。在集水盘33的上表面形成有沿着室内热交换器32的下端延伸的接水槽33b。室内热交换器32的下端部进入接水槽33b内。接水槽33b接住在室内热交换器32生成的冷凝水。

如图2所示,集水盘33上形成有四条主送风通路34a~34d和四条副送风通路35a~35d。主送风通路34a~34d和副送风通路35a~35d是供通过了室内热交换器32的空气流动的通路,沿上下方向穿过集水盘33。主送风通路34a~34d是截面为细长长方形的通孔。沿着机壳本体21的四条边分别布置有一条主送风通路34a~34d。副送风通路35a~35d是截面稍微弯曲一点的矩形通孔。在机壳本体21的四个角部分别布置有一条副送风通路35a~35d。也就是说,在集水盘33中沿着该集水盘33的周缘交替着布置有主送风通路34a~34d和副送风通路35a~35d。

〔装饰板〕

装饰板22是呈四边形的厚板状树脂部件。装饰板22的下部为正方形,比机壳本体21的顶板21a大一圈。该装饰板22被布置成覆盖住机壳本体21的下表面。装饰板22的下表面构成机壳20的下表面且朝着室内空间500露出。

如图3、图4所示,在装饰板22的中央部位形成有一个正方形的回风口23。回风口23沿上下方向穿过装饰板22,与机壳20内部的一次空间21c连通。被吸入机壳20的空气通过回风口23流入一次空间21c。回风口23上设置有网格状的回风格栅41。在回风格栅41的上方布置有回风口过滤器42。

在装饰板22上形成有近似四边形的环状送风口26,将回风口23包围起来。如图4所示,送风口26分为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和四个副送风开口25a~25d。

主送风开口24a~24d是细长口,其截面形状与主送风通路34a~34d的截面形状相对应。沿着装饰板22的四条边分别设置有一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组10中,由沿着装饰板22的彼此相对的两条边延伸的第二主送风开口24b和第四主送风开口24d构成第一开口24X;由剩下的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和第三主送风开口24c构成第二开口24Y。

装饰板22的主送风开口24a~24d与集水盘33的主送风通路34a~34d是一对一的关系。各主送风开口24a~24d和与之相对应的主送风通路34a~34d连通。也就是说,第一主送风开口24a与第一主送风通路34a连通;第二主送风开口24b与第二主送风通路34b连通;第三主送风开口24c与第三主送风通路34c连通;第四主送风开口24d与第四主送风通路34d连通。

副送风开口25a~25d是为四分之一个圆弧的圆弧状开口。在装饰板22的四个角部分别布置有一个副送风开口25a~25d。装饰板22上的副送风开口25a~25d与集水盘33上的副送风通路35a~35d是一对一的关系。各副送风开口25a~25d和与之相对应的副送风通路35a~35d连通。也就是说,第一副送风开口25a与第一副送风通路35a连通;第二副送风开口25b与第二副送风通路35b连通;第三副送风开口25c与第三副送风通路35c连通;第四副送风开口25d与第四副送风通路35d连通。

〔风向调节叶片〕

如图4所示,在各主送风开口24a~24d处都设置有风向调节叶片51。风向调节叶片51是用于让从主送风开口24a~24d送出的空气(下面,称为“送出空气”)的风向沿上下方向变化的部件。也就是说,由风向调节叶片51改变送出空气的风向,从而让送出空气的风向与水平面所成的角度(送出空气的风向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发生变化。需要说明的是,有关风向调节叶片51的工作情况和送出空气的风向,将在后面做详细的说明。

该例中,风向调节叶片51呈从装饰板22的主送风开口24a~24d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细长板状。如图3所示,风向调节叶片51由支承部件52支承而能够绕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中心轴53摆动(能够转动)。风向调节叶片51弯曲而使其横截面(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呈朝着远离做摆动运动的中心轴53的方向凸起的形状。

如图4所示,各风向调节叶片51上连结有驱动马达54。风向调节叶片51由驱动马达54驱动而绕中心轴53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摆动(转动)。需要说明的是,中心轴53实质上沿水平方向延伸。因此,通过让风向调节叶片51绕中心轴53摆动(转动),就能够让送出空气的风向在以水平轴为基准的上下方向上变化。

〈各种传感器〉

室内机组10中设置有回风温度传感器81等各种传感器。回风温度传感器81设置在回风口23处,且构成为:检测通过回风口23被室内风扇31吸入的空气的温度(以下,称为“回风温度”)。

〔室内控制部〕

室内控制部90由CPU、存储器等构成。如图5所示,室内控制部90与回风温度传感器81等各种传感器和室内机组10的控制对象即构成部件(具体而言,是驱动马达54和室内风扇马达31a)相连接,室内控制部90构成为:根据各种传感器的检测值控制室内机组10的各个部分,从而控制室内机组10运转。具体而言,室内控制部90控制室内风扇马达31a从而控制室内风扇31工作,且控制驱动马达54从而控制风向调节叶片51工作。该例中,室内控制部90构成为对四个风向调节叶片51分别进行控制。需要说明的是,有关室内控制部90的工作情况将在后面做详细说明。

〔空气在室内机组内的流动情况〕

接下来,参照图3说明空气在室内机组10内的流动情况。室内风扇31在室内机组10运转的过程中旋转。室内风扇31一旋转,室内空间500的空气就会通过回风口23流向机壳20内的一次空间21c。已流入一次空间21c的空气被室内风扇31吸入后,再被送往二次空间21d。流入二次空间21d的空气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2的那段时间内被冷却(或加热),之后,分开流入四条主送风通路34a~34d和四条副送风通路35a~35d中。已流入主送风通路34a~34d的空气通过主送风开口24a~24d后,朝着室内空间500送出;已流入副送风通路35a~35d的空气通过副送风开口25a~25d朝着室内空间500送出。

〔风向调节叶片的工作情况和送出空气的风向〕

接下来,参照图6~图9说明风向调节叶片51的工作情况和送出空气的风向。送出空气的风向通过改变风向调节叶片51的位置(姿势)而发生变化。

如图6所示,送出空气的风向能够在事先设定好的风向活动范围(具体而言,上端风向P0和下端风向P6之间的范围)内变化。也就是说,风向调节叶片51构成为:能够在事先设定好的可摆动范围(具体而言,上端摆动位置和下端摆动位置之间的范围)内摆动。当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上端摆动位置时,送出空气的风向就是上端风向P0;当风向调节叶片51位于下端摆动位置时,送出空气的风向就是下端风向P6。

该例中,将风向活动范围的上端风向P0设定为送出空气处于水平送风状态(图7)时送出空气的风向。需要说明的是,该例中,严格来讲,送出空气的风向是比水平方向稍微朝下一些的方向,但说成是送出空气处于水平送风状态也无妨。也就是说,水平送风状态不仅包括送出空气的风向绝对是水平方向的状态,还包括送出空气的风向实质上是水平方向的状态(例如,送出空气的风向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在约±20°这一范围内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在送出空气的风向相对于水平面朝下方倾斜的情况下,送出空气的风向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正;在送出空气的风向相对于水平面朝上方倾斜的情况下,送出空气的风向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负。

如图7所示,在风向调节叶片51所处的位置为水平送风位置(也就是说,送出空气处于水平送风状态时,风向调节叶片51与送出空气的风向相对应的摆动位置)的情况下,沿主送风通路34a~34d朝下流过来的空气变成横向流向,从主送风开口24a~24d送出的送出空气就处于水平送风状态。

该例中,将风向活动范围的下端风向P6设定为当送出空气处于下送风状态(图8)时送出空气的风向。需要说明的是,该例中,严格来讲,送出空气的风向是从正下方朝着远离回风口23的方向稍微有些倾斜的斜下方(具体而言,相对于水平面朝下方倾斜约60°的方向),但是说成是送出空气处于下送风状态也无妨。也就是说,下送风状态不仅包括送出空气的风向处于与水平面正交的下方(也就是说,铅直方向)的状态,还包括送出空气的风向处于斜下方的状态(例如,送出空气的风向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约在60°~90°这一范围内的状态)。

如图8所示,在风向调节叶片51所处的位置为下送风位置(也就是说,送出空气处于下送风状态时,风向调节叶片51与送出空气的风向相对应的摆动位置)的情况下,朝着下方通过主送风通路34a~34d而流过来的空气的流动方向大致被维持着不变,从主送风开口24a~24d送出的送出空气处于下送风状态。

该例中,将送出空气的风向活动范围为,从上端风向P0到下端风向P6,且在上端风向P0到下端风向P6之间依次为第一风向P1、第二风向P2、第三风向P3、第四风向P4以及第五风向P5。也就是说,送出空气的风向能够在风向活动范围内在多个级别(该例中,七个级别)之间进行切换。需要说明的是,如果设上端风向P0的风向角(风向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为上端风向角θ0,设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风向P1、P2、P3、P4、P5的风向角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风向角θ1、θ2、θ3、θ4、θ5,设下端风向P6的风向角为下端风向角θ6,则第一风向角θ1比上端风向角θ0大,且按照从该第一风向角θ1到第五风向角θ5这样的顺序依次增大,下端风向角θ6比第五风向角θ5大。

该例中,通过让风向调节叶片51从下送风位置(图8)进一步转动,就能够移动到气流阻挡位置(图9)。在风向调节叶片51所处的位置为气流阻挡位置的情况下,就会阻碍通过主送风开口24a~24d的空气流动(气流阻挡状态)。也就是说,该例中,风向调节叶片51能够移动到阻挡通过主送风开口24a~24d的空气流动的气流阻挡位置,而兼作妨碍通过主送风开口24a~24d的空气流动的气流阻碍机构50用。

如图9所示,在风向调节叶片51所处的位置为气流阻挡位置的情况下,主送风开口24a~24d的大部分就会成为被风向调节叶片51堵住的状态,并且朝着下方通过主送风通路34a~34d而流过来的空气变成朝向回风口23一侧流动。在该情况下,因为通过主送风开口24a~24d之际的空气的压力损失增大,所以通过主送风开口24a~24d的空气的流量减少。而且,调节空气(也就是说,朝着下方通过主送风通路34a~34d而流过来的空气)从主送风开口24a~24d朝着回风口23一侧送出。因此,从主送风开口24a~24d送出的空气马上被回风口23吸回去。也就是说,调节空气实质上不会从风向调节叶片51处于气流阻挡位置的主送风开口24a~24d供向室内空间500。

〔室内控制部的工作情况〕

室内控制部90控制室内机组10的各个部分,而让室内机组10选择性地进行制热运转和制冷运转。

<制热运转>

在制热运转下,室内控制部90将室内风扇31设定为工作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室内热交换器32起冷凝器的作用。因此,室内空间500的空气通过回风口23被室内风扇31吸入,从室内风扇31送出的空气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2的那段时间内被加热,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已被加热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副送风开口25a~25d朝着室内空间500送出。

在制热运转下,室内控制部90控制分别设置在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以便做到:在该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中的每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送出空气的风向都落在规定的风向活动范围(例如,上端风向P1和下端风向P6之间的范围)内。这样一来,就会以规定的风向角从主送风开口24a~24d将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已被加热的空气(即,暖气)送出。

<制冷运转>

在制冷运转中,室内控制部90将室内风扇31设定为工作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室内热交换器32起蒸发器的作用。这样一来,室内空间500的空气通过回风口23被室内风扇31吸进去,从室内风扇31送出的空气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32的那段时间内被冷却,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已被冷却的空气的一部分通过副送风开口25a~25d朝着室内空间500送出。

在制冷运转中,室内控制部90根据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选择性地进行正常制冷控制和高负荷制冷控制。具体而言,室内控制部90检测室内空间500的负荷,在室内空间500的负荷低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正常制冷控制;在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高负荷制冷控制。该例中,室内控制部90将由回风温度传感器81检测出的回风温度和事先设定好的目标制冷温度的差值(用回风温度减去目标制冷温度所得到的差值)作为室内空间500的负荷处理。

(正常制冷控制)

在正常制冷控制下,室内控制部90控制分别设置在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以便做到:在该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中的每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送出空气的风向角都落在事先设定好的正常活动范围R1内。因此,就会以规定的风向角从主送风开口24a~24d将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已被冷却的空气(即,冷气)送出。

需要说明的是,正常活动范围R1是作为在制冷运转中室内空间500的负荷低于规定值的情况下送出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的活动范围事先设定好的。该例中,如图6所示,正常活动范围R1的上端风向被设定为上端风向P0,正常活动范围R1的下端风向被设定为下端风向P6。

(高负荷制冷控制)

在高负荷制冷控制下,室内控制部90进行气流控制动作。在气流控制动作中,室内控制部90控制分别设置在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处的四个风向调节叶片51,以便借助由风向调节叶片51阻碍通过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中的一部分主送风开口24a~24d的空气流动来提高从剩下的主送风开口24a~24d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速。

该例中,室内控制部90在气流控制动作中切换着进行基本送风动作、第一送风动作以及第二送风动作。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在气流控制动作的一个循环中,依次进行第一次基本送风动作、第一送风动作、第二次基本送风动作、第二送风动作。室内控制部90在气流控制动作中控制室内风扇31,以便使室内风扇31的转速实质上一定。

在高负荷制冷控制下,室内控制部90在进行气流控制动作中的基本送风动作的同时还一起进行摆动控制动作,在进行气流控制动作中的第一送风动作的同时还一起进行第一风向固定动作,在进行气流控制动作中的第二送风动作的同时还一起进行第二风向固定动作。

-基本送风动作和摆动控制动作-

在基本送风动作中,室内控制部90控制分别设置在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四个气流阻碍机构(该例中,为四个风向调节叶片51),以便使送出空气(温度被调节了的空气)从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中所有的主送风开口24a~24d朝着室内空间500送出。

该例中,在进行摆动控制动作的同时还一起进行基本送风动作。在摆动控制动作中,室内控制部90让设置在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摆动(往返转动),以便使从该主送风开口24a~24d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向在事先设定好的限制活动范围R2内变化(往返移动)。也就是说,室内控制部90让分别设置在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四个风向调节叶片51摆动,以便做到:在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中的每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送出空气的风向在限制活动范围R2内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相对于水平面的风向角)比正常活动范围R1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相对于水平面的风向角)小。该例中,将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下端风向设定为第二风向P2。也就是说,将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设定为比正常活动范围R1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该例中,为下端风向角θ6)小的风向角(该例中,为第二风向角θ2)。而且,将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上端风向设定为上端风向P0(即,送出空气处于水平送风状态时送出空气的风向)。也就是说,该例中,限制活动范围R2比正常活动范围R1窄。

室内控制部90在摆动控制动作中让风向调节叶片51摆动,以便使限制活动范围R2内的送出空气的风向按照事先设定好的变化模式变化。也就是说,室内控制部90在摆动控制动作中让分别设置在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四个风向调节叶片51摆动,以便使从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中的每个主送风开口24a~24d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向按照事先对各主送风开口24a~24d决定好的变化模式变化。

需要说明的是,送出空气的风向的变化模式例如由以下因素决定。即,送出空气在风向的上下方向上的移动速度、送出空气的风向开始变化的时刻、送出空气的风向成为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上端风向(该例中,为上端风向P0)的时间、送出空气的风向成为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下端风向(该例中,为第二风向P2)的时间、送出空气的风向成为第一风向P1(或第二、第三、第四、第五风向P2、P3、P4、P5)的时间等因素。而且,送出空气在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向的变化模式既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彼此互不相同。

因此,通过在进行基本送风动作的同时还一起进行摆动控制动作,就能够将送出空气(即,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已被冷却的空气)从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朝着室内空间500送出,并且能够让送出空气的风向在限制活动范围R2内变化(往返移动)。

-第一送风动作和第一风向固定动作-

在第一送风动作中,室内控制部90控制分别设置在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四个气流阻碍机构(该例中,四个风向调节叶片51),以便借助由气流阻碍机构(该例中,风向调节叶片51)阻碍通过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b中的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b、24d的空气流动来提高从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c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速。

该例中,室内控制部90在第一送风动作中将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b、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在气流阻挡位置。这样一来,空气实质上就不会从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b、24d朝着室内空间500送出。

而且,在进行第一送风动作的同时还一起进行第一风向固定动作。在第一风向固定动作中,室内控制部90控制分别设置在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c处的两个风向调节叶片51,以便使送出空气在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中的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c位置处于水平送风状态。该例中,室内控制部90将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c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在水平送出位置(即,对应于上端风向P0的位置),以便在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c处送出空气的风向为上端风向P0。

因此,通过在进行第一送风动作的同时还一起进行第一风向固定动作,就能够将送出空气(即,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已被冷却的空气)从构成第二开口24Y的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和第三主送风开口24c朝着室内空间500送出,并且能够以比基本送风动作时还高的流速将送出空气实质上朝着水平方向送出。

-第二送风动作和第二风向固定动作-

在第二送风动作中,室内控制部90控制分别设置在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四个气流阻碍机构(该例中,四个风向调节叶片51),以便借助由气流阻碍机构(该例中,风向调节叶片51)阻碍通过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b中的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c的空气流动来提高从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b、24d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速。

该例中,室内控制部90在第二送风动作中将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c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在气流阻挡位置。这样一来,空气实质上就不会从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c朝着室内空间500送出。

而且,在进行第二送风动作的同时还一起进行第二风向固定动作。在第二风向固定动作中,室内控制部90控制分别设置在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b、24d处的两个风向调节叶片51,以便使送出空气在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中的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b、24d位置处于水平送风状态。该例中,室内控制部90将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b、24d处的风向调节叶片51设定在水平送出位置(即,对应于上端风向P0的位置),以便在两个主送风开口24b、24d处送出空气的风向为上端风向P0。

因此,通过在进行第二送风动作的同时还一起进行第二风向固定动作,就能够将送出空气(即,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已被冷却的空气)从构成第一开口24X的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和第三主送风开口24c朝着室内空间500送出,并且能够以比基本送风动作时还高的流速将送出空气实质上朝着水平方向送出。

〔第一实施方式带来的效果〕

如上所述,通过在高负荷制冷控制(即,制冷运转中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摆动控制动作,就能够减小送出空气的风向摆动范围(送出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范围)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相对于水平面的风向角)。也就是说,能够将风向摆动范围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设定为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该例中,第二风向角θ2),该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比正常活动范围R1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该例中,为下端风向角θ6)小。因此,与在制冷运转中让送出空气的风向在正常活动范围R1内变化的情况相比,能够让送出空气更难以朝着主送风开口24a~24d的下方流动,故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从而对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进行冷却。因此,在制冷运转中,能够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

通过将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上端风向设定为送出空气处于水平送风状态时送出空气的风向(该例中,为上端风向P0),就很容易从主送风开口24a~24d将送出空气朝着水平方向的远方送出。这样一来,因为能够延长送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飞翔距离,所以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因此,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而且,室内控制部90构成为:在摆动控制动作中让风向调节叶片51摆动,以便使送出空气的风向按照事先设定好的变化模式变化,故能够任意地设定摆动控制动作中送出空气的风向的变化模式。因此,能够设定送出空气的风向的变化模式,以便使送出空气的摆动周期时间(即,送出空气的风向在限制活动范围R2内往返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内送出空气的风向位于限制活动范围R2的较上侧区域的时间(以下,称为“上侧送风时间”)比送出空气的风向位于限制活动范围R2的较下侧区域的时间(以下,称为“下侧送风时间”)长。这样一来,便能够使送出空气难以朝着主送风开口24a~24d的下方流动,故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因此,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通过在机壳20上形成多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就能够增加送出空气在机壳20上的送出位置。这样一来,因为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所以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而且,室内控制部90构成为:在摆动控制动作中让多个风向调节叶片51摆动,以便做到:在每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送出空气的风向都按照事先设定好的变化模式变化。故对每个主送风开口24a~24d都能够任意地设定摆动控制动作中送出空气的风向的变化模式。因此,能够为每个主送风开口24a~24d设定送出空气的风向的变化模式,以便使送出空气的摆动周期时间内上侧送风时间比下侧送风时间长。通过这样设定,便能够使送出空气难以朝着主送风开口24a~24d的下方流动,故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因此,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通过在高负荷制冷控制(即,制冷运转中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气流控制动作,就能够提高送出空气在空气的流动未被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的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速。因此,易于将送出空气从主送风开口(空气的流动未被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的主送风开口24a~24d)朝着水平方向的远方送出。这样一来,因为能够延长送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飞翔距离,所以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因此,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通过在气流控制动作中切换着进行第一送风动作和第二送风动作,与在气流控制动作中送出空气的送出位置被固定下来的情况(即,仅进行第一送风动作和第二送风动作中的任一动作的情况)相比,就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更大范围。因此,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通过在气流控制动作中切换着进行基本送风动作、第一送风动作和第二送风动作,那么,在基本送风动作中就能够将送出空气供向离室内机组10较近的地方;在第一送风动作和第二送风动作中就能够将送出空气供向离室内机组10较远的地方。这样一来,因为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所以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因为风向调节叶片51兼作气流阻碍机构50用,所以与气流阻碍机构50由与风向调节叶片51不同的其它部件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室内机组10的构成部件的个数。

〔气流阻碍机构的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上说明中,列举的是风向调节叶片51兼作气流阻碍机构50用的情况,但气流阻碍机构50还可以由与风向调节叶片51不同的部件构成。例如,气流阻碍机构50还可以由设置在主送风开口24a~24d上的开关式闸板(shutter)(能够打开、关闭主送风开口24a~24d的闸板)构成。

〔气流控制动作的变形例1〕

如图11所示,在气流控制动作中可以按照基本送风动作、第一送风动作、第二送风动作这样的顺序反复进行这三种动作。在图11之例下,在气流控制动作的一个循环中,基本送风动作、第一送风动作以及第二送风动作各进行一次。需要说明的是,在气流控制动作中,还可以按照基本送风动作、第二送风动作以及第一送风动作这样的顺序反复进行这三种动作。

〔气流控制动作的变形例2〕

在以上说明中,列举的是由彼此相对的第二主送风开口24b和第四主送风开口24d构成第一开口24X,由剩下的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和第三主送风开口24c构成第二开口24Y的情况,但也可以由相邻的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和第二主送风开口24b构成第一开口24X,由剩下的第三主送风开口24c和第四主送风开口24d构成第二开口24Y。在该情况下,在第一送风动作中,通过由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通过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b中的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b的空气流动,从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c、24d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速就会升高。而且,在第二送风动作中,通过由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通过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b中的构成第二开口24Y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c、24d的空气流动,从构成第一开口24X的两个主送风开口24a、24b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速就会升高。

〔气流控制动作的变形例3〕

在以上说明中,列举的是在进行气流控制动作中的第一送风动作的同时还一起进行第一风向固定动作,在进行气流控制动作中的第二送风动作的同时还一起进行第二风向固定动作的情况,但室内控制部90还可以构成为:进行摆动控制动作来取代进行第一风向固定动作和第二风向固定动作。在该情况下,在进行第一送风动作的同时还一起进行摆动控制动作,在进行第二送风动作的同时还一起进行摆动控制动作。

因此,通过在进行第一送风动作的同时还一起进行摆动控制动作,就能够以高于基本送风动作的流速将送出空气(即,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已被冷却的空气)从构成第二开口24Y的第一主送风开口24a和第三主送风开口24c朝着室内空间500送出,并且能够让送出空气的风向在限制活动范围R2内变化(往返移动)。

同样,通过在进行第二送风动作的同时还一起进行摆动控制动作,就能够以高于基本送风动作的流速将送出空气(即,在室内热交换器32中已被冷却的空气)从构成第一开口24X的第二主送风开口24b和第四主送风开口24d朝着室内空间500送出,并且能够让送出空气的风向在限制活动范围R2内变化(往返移动)。

〔高负荷制冷控制的变形例1〕

在以上说明中,列举的是在高负荷制冷控制下进行气流控制动作的情况,但室内控制部90还可以构成为:在高负荷制冷控制下不进行气流控制动作而进行摆动控制动作。在该情况下,室内控制部90在高负荷制冷控制下进行使分别设置在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四个风向调节叶片51摆动(往返转动)的摆动控制动作,以便使从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中的每个主送风开口24a~24d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向在限制活动范围R2内变化。

在结构如上所述的情况下,也是在高负荷制冷控制(即,在制冷运转中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摆动控制动作。因此,能够减小送出空气的风向摆动范围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从而在制冷运转中,能够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

〔高负荷制冷控制的变形例2〕

如图12所示,可以在各主送风开口24a~24d处设置开口调节机构55。开口调节机构55构成为:能够调节主送风开口24a~24d的开口面积(即,送出空气的流路截面积)。例如,开口调节机构55由开度可调节的闸板构成。

在结构如上所述的情况下,室内控制部90可以构成为:在高负荷制冷控制下进行开口控制动作。在开口控制动作中,室内控制部90控制设置在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中的至少一个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开口调节机构55,以便通过让该至少一个主送风开口24a~24d的开口面积小于正常开口面积(作为在室内空间500的负荷低于规定值的情况下主送风开口24a~24d的开口面积事先设定好的)来提高从该至少一个主送风开口24a~24d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速。

如上所述,通过在高负荷制冷控制(即,在制冷运转中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开口控制动作,就能够利用开口调节机构55提高从开口面积比正常开口面积小的主送风开口24a~24d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速。因此,很容易让送出空气从主送风开口(开口面积比正常开口面积小的主送风开口24a~24d)朝着水平方向的远方送出。这样一来,因为能够延长送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飞翔距离,所以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因此,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高负荷制冷控制的变形例3〕

室内控制部90还可以构成为:在高负荷制冷控制下进行风扇控制动作。在风扇控制动作中,室内控制部90控制室内风扇31,以便使送出空气的风速比正常风速(在室内空间500的负荷低于规定值的情况下作为送出空气的风速事先设定好的风速)快。

如上所述,通过在高负荷制冷控制(即,在制冷运转中室内空间500的负荷高于规定值的情况)下进行风扇控制动作,就能够提高送出空气在主送风开口24a~24d处的风速。这样一来,因为能够延长送出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飞翔距离,所以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因此,能够使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这样的效果更大。

〔室内空间的负荷〕

在以上说明中,列举的是以由回风温度传感器81检测出的回风温度和事先设定好的目标制冷温度的差值作室内空间500的负荷处理的情况,但作为室内空间500的负荷使用的数值并不限于此。例如,考虑到从送风口26送出的空气具有不在室内空间500中循环即被回风口23吸入的可能性,可以由室内控制部90对由回风温度传感器81检测出的回风温度进行补正(例如,在回风温度上加上一个规定值),并以该补正后的回风温度和目标制冷温度的差值作室内空间500的负荷处理。室内控制部90还可以求出由回风温度传感器81检测出的回风温度(或补正后的回风温度)与由地板温度传感器(省略图示)检测出的室内空间500的地板温度的平均值,并以该平均值与目标制冷温度的差值作室内空间500的负荷处理。

(第二实施方式)

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10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10的不同之处在于室内控制部90的结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组10的其它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组10的结构相同。

〔室内控制部〕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室内控制部90构成为:能够接收与用户的操作相对应的控制指示信号。例如,室内控制部90构成为:通过有线或者无线与设置在室内空间500的遥控器(省略图示)通信。遥控器构成为:由用户操作,并将与用户的操作(例如,键盘操作、触摸面板操作等)相对应的控制指示信号发送给室内控制部90。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室内机组10内可以不设置回风温度传感器81。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将用于执行高负荷制冷控制的控制指示信号(以下,称为“高负荷制冷控制指示信号”)发送给室内控制部90。当用户感觉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较高时,就将高负荷制冷控制指示信号发送给室内控制部90。例如,当用户感觉到室内空间500的负荷较高时,就对遥控器进行用于发送高负荷制冷控制指示信号的操作(例如,用于选择高负荷制冷控制模式的键盘操作、触摸面板操作),遥控器对该用户的操作做出反应,将高负荷制冷控制指示信号发送给室内控制部90。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室内控制部90构成为:当在制冷运转中接收到高负荷制冷控制指示信号的情况下进行高负荷制冷控制。该例中,室内控制部90与第一实施方式一样,在高负荷制冷控制下进行气流控制动作、摆动控制动作、第一风向固定动作以及第二风向固定动作。也就是说,高负荷制冷控制指示信号包括:用于让室内控制部90执行气流控制动作的气流控制指示信号、用于让室内控制部90执行摆动控制动作的摆动控制指示信号(用于限制送出空气的风向的摆动动作的摆动控制指示信号)、用于让室内控制部90执行第一风向固定动作的第一风向固定指示信号以及用于让室内控制部90执行第二风向固定动作的第二风向固定指示信号。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正常活动范围R1是在制冷运转中尚未接收到高负荷制冷控制指示信号(即,摆动控制指示信号)的情况下作为送出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的活动范围事先设定好的一个范围。该例中,如图6所示,正常活动范围R1的上端风向被设定为上端风向P0;正常活动范围R1的下端风向被设定为下端风向P6。

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相对于水平面的风向角)比正常活动范围R1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相对于水平面的风向角)小。该例中,如图6所示,将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下端风向设定为第二风向P2。也就是说,将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设定为比正常活动范围R1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该例中,下端风向角θ6)小的风向角(该例中,第二风向角θ2)。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上端风向被设定为上端风向P0(即,送出空气处于水平送风状态时送出空气的风向)。也就是说,该例中,限制活动范围R2比正常活动范围R1窄。

〔第二实施方式带来的效果〕

如上所述,通过在接收到高负荷制冷控制指示信号的情况下(即,接收到摆动控制指示信号的情况下)进行摆动控制动作,就能够减小送出空气的风向摆动范围(送出空气的风向在上下方向上的移动范围)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相对于水平面的风向角)。也就是说,能够将风向摆动范围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设定为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该例中,第二风向角θ2),该限制活动范围R2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比正常活动范围R1的下端风向的风向角(该例中,下端风向角θ6)小。因此,与在制冷运转中让送出空气的风向在正常活动范围R1内变化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送出空气更难以朝着主送风开口24a~24d的下方流动。故能够让送出空气遍及室内空间500,从而对室内空间500的较大范围进行冷却。因此,在制冷运转中能够边抑制室内空间500的温度出现偏差边减小室内空间500的负荷。

需要说明的是,也能够将所述气流阻碍机构的变形例、气流控制动作的变形例1、气流控制动作的变形例2、气流控制动作的变形例3、高负荷制冷控制的变形例1、高负荷制冷控制的变形例2、负荷制冷控制的变形例3应用到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组10中。不过,开口控制动作中的正常开口面积是在尚未接收到高负荷制冷控制指示信号(即,用于执行开口控制动作的开口控制指示信号)的情况下作为主送风开口24a~24d的开口面积事先设定好的一个开口面积。风扇控制动作中的正常风量是在尚未接收到高负荷制冷控制指示信号(即,用于执行风扇控制动作的风扇控制指示信号)的情况下作为送出空气的风速事先设定好的一个风速。

(其它实施方式)

在以上说明中,列举的是在室内机组10上形成有四个主送风开口24a~24d的情况,但主送风开口的数量并不限于四个。例如,当在室内机组10上形成两个主送风开口(第一、第二主送风开口)的情况下,室内控制部90可以构成为:进行第一送风动作,该第一送风动作是借助由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通过第一主送风开口的空气流动而使从第二主送风开口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速升高的动作,并进行第二送风动作,该第二送风动作是借助由气流阻碍机构50阻碍通过第二主送风开口的空气流动而使从第一主送风开口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速升高的动作。

主送风开口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在该情况下,室内控制部90可以构成为:在高负荷制冷控制下,不进行气流控制动作,将控制风向调节叶片51的动作看做摆动控制动作并进行该摆动控制动作,以便使从主送风开口送出的送出空气的风向在限制活动范围R2内变化(往返移动)。

在以上说明中,列举的是室内机组10为天花板嵌入式室内机组的情况,但室内机组10既可以是悬吊在天花板上的悬吊式室内机组,又可以是悬挂在墙上的挂壁式室内机组。

可以将以上实施方式适当地组合起来实施。以上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对本公开、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范围加以限制的意图。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所述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作为将空气送到室内空间的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很有用。

-符号说明-

10 室内机组

20 机壳

24a 第一主送风开口(送风用开口)

24b 第二主送风开口(送风用开口)

24c 第三主送风开口(送风用开口)

24d 第四主送风开口(送风用开口)

24X 第一开口

24Y 第二开口

50 气流阻碍机构

51 风向调节叶片

55 开口调节机构

90 室内控制部(控制部)

500 室内空间

501 天花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